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13 23: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张丽亚

6月14日

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科学探究的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做出假设;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进行推理和判断,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击尝试探究的过程,井从中找到乐趣。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主旨,生物学科不仅要学生掌握众多的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指引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建构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力改自己的角色,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思维的主动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必需具有探究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必需克服老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目的,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其次,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或发表独立见解,或修正他人意见,或将几个方案组合为一个更佳方案。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然后设计出最佳的探究方案和合理的实验步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必需具有探究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如下尝试:

培养学生兴趣,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探究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一些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或说出探究的过程,并要求在课后完成探究。例如:我在教授“遗传”学部分时,就眼皮的遗传性状很不明显,为什么又是显性基因所控制的,而不像有无耳垂的性状那样明显?为什么班级中“双眼皮”人数不占优势?提问给学生。学生在课后,有的查资料,有的在不同年龄段进行调查,得出了结论——“双眼皮”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所占比例增加,这说明班级中有的学生可能是双眼皮,而现在并没有表现出来。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奇心,培养探究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中,“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前提,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实验,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利用自然界中生物的趣闻,培养学生的兴趣。

自然界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动植物,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在教学中适当插入这些趣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尝试发现一些昆虫和植物在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现象。例如,在讲到自养生物时主要是植物,但植物都是自养型的吗?学生会想到食虫草、菟丝子等植物却是特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探究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探究的愿望。比如: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当学生看到飞蛾投火的现象,就会产生疑问。到了火里飞蛾就死啦,为什么还要继续向火里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找到答案,比直接告诉他们更有意义。

二、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一)在教学中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模式是一味的满堂灌,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被动接受学习任务。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意味着老师一定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变传授者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整体感知知识。

“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导学案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份导学案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就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可根据目标,结合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以及手头所具备的资料,认真阅读课本,搜集信息,做上记号,初步整理。同时教师可在导学案“自主测评”这一块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学。

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

传统的教学只是师生单项交流,就我们这种大班式的课堂,根本不可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真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不常参与课堂互动。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滥芋充数,不懂装懂,也就越发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以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在班上展示,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将自己的所得在小组中交换,互为补充、修正,从而获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知识。小组讨论中,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应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并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四、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探讨信息内涵,拓展知识外延。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本知识,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三、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探索是学习的生命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摇篮。

( 一)让学生学会审题。正确地审题无疑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找关键词

很多实际问题中都有重要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不少学生审题时不注意关键词,更谈不上发挥关键词的作用了。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题中关键词。读题要慢,要多读!在读题时用笔圈出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题目你抓住关键词,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2、画画图

图形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形成解题策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些题单靠纯文本信息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束手无策。但只要借助画图的方法有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地尝到甜头,也就会对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

3、多比较

在日常练习还有检测中,常常有这样的学生,题目没有读清楚就匆匆下笔,结果就像写作文跑题了一样,不是考虑不周就是答非所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采取对比练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不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

(二)让学生学会归纳。

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肤浅的,需要经过提炼升华,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转变可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来实现。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目的是教会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生自学

“人体的激素调节”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将有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下列图解:

激素 腺体 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

胰岛素 胰腺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降低血

糖浓度。

调节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异常症状 甲亢(分泌过多) 呆小症(幼年时不足) 糖尿病(分泌不足) 巨人症(幼年时过多)

侏儒症(幼年时过少) 生长激素 垂体

这种提炼升华、归纳概括的图解,便于学生理解和获得完整的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方面, 教师要避免“包办”。有时教师怕学生抓不准,总结不全面,往往过早地把自己总结好的“成品”抛给学生,觉得这样才放心。其实,这恰恰使学生失去了精读、熟思的总结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不要过早地为学生提供参考书,因为它会使学生失去归纳、提练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n7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