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2:15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 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

3、全球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 合恩角所处的67o W线为界;

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 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o E线为界; 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 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o E线为界;

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 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 4、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

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东半球、陆半球 水半球:它是以新西兰的东南角(东经

178°28 ′,南纬47°13 ′)为中心画出的包括 太平洋为主体在内的半球。水半球海洋占90.5% ,陆地占9.5%.

陆半球:它是以法国西部的南特(法国罗亚尔河河口) (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画出 的半球。陆半球海洋占52.7%,陆地占47.3%。

5、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

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6、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

7、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群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大气环流

⑴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①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②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⑵季风环流的影响:②季风的成因

海陆势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高大地形的影响: 、海陆分布、洋流、地形 ⑴随海拔的增高,气温下降

⑵山地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背风坡形成少雨区 ⑶阻挡不同性质的气团运动 9、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1.定义——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2.成因——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寒带

森林分布界线-----------------10℃最热月 温带

热带植物分布界线-----------15℃(18℃)最冷月 热带

然后在各带中划分为亚带,如: 亚寒带

温带 温带------最热月18℃

亚热带------最冷月0℃

一次ENSO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即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南方涛动现象(Southern Oscillation)——存在于全球热带东西方向的气压反相振荡,与厄尔尼诺合称ENSO。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第二章

促进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⑴西方国家向海外扩张,为取得更多的财富,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⑵在小亚细亚地区以及其它东方贸易要道都被阻碍,这样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⑶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西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⑷西方科技已有了很大进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可能 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史事 ⑴新航线的转折点

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了从西方到东方新航线的一个转折点。

⑵新航路的发现

1497年7 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国王之命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缘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 月20日到达印度的西海岸卡理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人们称之为新航路的

发现

⑶新大陆的发现

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塞维利亚)出发,其目的是要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结果却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11月12日无意中到了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 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起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新大陆的发现。 ⑷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缘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现在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在一次进攻马克坦的战斗中,麦哲伦被当地人民杀死,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著名的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 3、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a)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加强了商品流通的种类,扩大了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出现了世界市场。

(b)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殖民地争夺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从美洲掠夺金银和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运往美洲成了可能,从而为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和主要的源泉。c)促进了工业与商业的发达海上航线与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使航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中来,如贸易中心从威尼斯和热那亚转移到了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伦敦。先是里斯本代替了威尼斯成为了欧洲和国际贸易中心这后,里斯本的商业地位又被安特卫普所取代。

(d)促进了新旧大陆的物产品、畜产品和家禽种类的交流 如美洲原产的玉米、可可、蕃茄、向日葵、马铃暑、烟草、木暑、火鸡等。

4、早期的西、葡对殖了地的掠夺也称之为前资本主义掠夺,其特点是:

(1)掠夺殖民地贵重的天然财富,如现金、白银、象牙、宝石、香料、驼毛等。

(2)进行奴隶贩卖。

(3)垄断海上贸易,进行海盗性掠夺。 5、产业革命的特点:

产业革命往往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它们完成产业革命的速度在50—100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现代化的农业为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区和农业区形成奠定了基础。 6、国外农业现代化出现的问题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农业实现了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能源消耗太多

农机械、播种机、收割机、卡车、飞机等所需动力无不需要石油,而化肥、塑料、

农药等无一不是从矿物能源中转化而来,所以被称为“能源密集型农业”,如美国农业一年消耗石油达6000多万T,钢铁800多万T,这种“石油农业”虽然可以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但能源消耗量大,过分依赖石油,造成没有石油就没有农业的状况,现在很多农业专家认为,发展农业应转向依赖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减少能源消耗,讲求经济效益,并有利于保护环境。 2、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由于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变硬,土壤酸度增大,也使土壤结构破坏,又因大型机械耕作,经常使土壤表层流失,大量农药,虽在短期内受到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使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而益虫益鸟反遭毒死,造成生态平衡破坏。 3、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现代化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这些物质直接污染水源、大气、土壤、又间接被植物吸收从而把有害物质转移到植物和动物体内,也间接为人类吸收危害人类健康。 7、当前粮食问题的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粮食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营养不良,又没有能力更快的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又粮食“过剩”,大量积压,销售不出。 8、造成粮食问题的原因

⑴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

⑵发展中国家无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低、单产低 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灾害频繁

据统计,地球上每小时有一万人出生,也就是说每天有24万多新增人口,而这些新生儿中95%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而这些国家连原有的居民都无法养活。

⑷亚非拉某些单一经济作物输出国生产农业原料、热带农产品,但又没有足够的外汇进口粮食

⑸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侵略造成的恶果的遗毒,是剥削制度和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

⑹分配不合理,发达国家有粮食过剩,大量积压而销售不出去 9、解决途径

⑴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地球上肥沃而便于垦种的土地现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不多,其中大多数是条件差,垦殖费用高的土地,而且分布不均,有些国家几乎没有扩大耕地的可能,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世界耕地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因此,为了增加粮食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目前,亚、非、拉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尚未充分利用,灌溉面积很少,复种指数不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化肥施用量很少,粮食单产不及发达国家的1/2,如果亚、非、拉地区粮食单产提高30%,就可以增加1.3亿T粮食,等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的两倍半。 ⑵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

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增产粮食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粮食占有量就难以提高,甚至会减低,所以一定要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使人均占有量有大幅度的增高。

⑶改变南北贸易的不合理现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采取

平等政策

⑷运用和推广新科技,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和消费保持协调和平衡

10、当前影响粮食生产的许多不利因素 ⑴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贫困落后,阻碍着亚非拉国家粮食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战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用规定农产品最低价格的办法保护农民收入,许多国家为了即保持较高的农产品价格,而又不提高市场上的食品价格,往往对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他们还利用对农产品给予补贴的办法,扩大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收入几乎完全来自农矿业,他们往往只能用减少农民收入的办法来增加国库的收入,农民不但得不到支持,还要沉受沉重的负担,因此很难改善生产条件,也无法扩大再生产。 ⑵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出口粮食国,大量生产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世界缺粮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扩大还是限制生产取决于保持最优价格,因此这些国家生产粮食潜力虽大,但并不能充分发挥。如美有1/3的农田闲置。 ⑶粮食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稳定

⑷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粮食的消费量日益增加 ⑸世界可开垦的土地虽多,但肥沃而便于耕作的土地不多,大规模垦殖需要大量资金,这是经济实力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难短期实现的。 11、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

世界煤炭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碳资源的90%。形成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 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

东起中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的中部; 二是北美中部:

而南半球含煤率较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发现了较大煤田。 12、世界铁路发展上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势 1、动力电气化

由于大功率输电线路的发展,电气化铁路得到了大力发展,世界电气化铁路已超过20万KM,分布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的运量也占支了世界总运量的一半左右。 2、重载化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首先开创了重载化运输,每个单元列车由80~100节(个别达200~500节)大型专用车辆组成,载重达0.6~1.5万吨(个别达3万~4万吨),年运量可达200万吨,这是通列车年运量的10倍,运费可降低1/2~3/4 3、高速化

实现铁路高速化和超高速化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如法国大西洋高速线时速可达300km(最近法国生产出了时速达578.4KM的高速有轨列车),日本新干线时速也达275km,现世界高速铁路里程已达近5万km。新的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50km,上海是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 13、国际多式联合运输

它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是指按照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受货物的地点,运至另

一国境内指定的交货地点所进行的一种货物运输。

多式联运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洋、铁路、航空、公路、内河等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跨国界型的高级组成形式。它汇总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特长,可收到相当完美的运输效果,同时由于有统一的承运人,统一运价,手续简便,又能做到安全迅速,并且可以及早结汇实现门到门的合理运输,因而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14、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特点

1、世界贸易增长率持续快于世界产出增长率

世界商品贸易增长率远大于经济的增长率,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在各国中均有提高。一般在1/4左右,但我国目前达到了2/5以上。

2、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为契机,全球进入管理贸易的新时代 WTO的建立及其正常运转,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包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全球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筑起来,表明多边体制下全球管理贸易即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到来。

3、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和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推进器” 战后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TC母公司约有37000多家,子公司多达25万多家,分布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以上的母公司以发达国家为基地。

TC公司带动的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因素,世界贸易有1/3是在TC内部进行的,不同的TC之间又占1/3。

全球最大的100家TC拥有资产近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资产的1/3。其海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海外投资的1/3,80%的国际技术转让费用支付也发生在TC内部,总的来讲,它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

1、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天主教教徒约占基督教教徒的三分之二;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源于南亚。 2、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 3、朝鲜半岛

过渡性的季风气候 ①气候南北差别较大,是日本海洋性气候向蒙古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较强。

从气温来看:气温最高值南部出现在8月,而北部出现在7月;气温最低月均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由南向北增大。

从降水来看:南部降水丰富,在1000~1500mm,东北部降水则少于500mm。 从总的来讲,朝鲜半岛的气候具有从日本海洋性气候向蒙古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

②季风性:冬季寒冷,夏季较热,降水集中在夏半年,4月~10月降水占全年的85%。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带动的气团为极地大陆气团,较干燥;夏季为东南气流,主要为热带海洋性气团,降水较多。 ③成因

a、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半岛位置是其形成过渡性气候的根本原因; b、地势北高南低;

c、纬度;d、洋流:南部对马暖流,北部亲潮。

⑶过渡性的自然景观

其自然景观具有从日本的岛屿型向我国东北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陆型植物区系的过渡性特点,既生长了我国东北、华北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植物,也生长着许多日本的植物。

半岛北部主要为山地和高原,自然植被属于我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植物区系,为针叶林;纵贯半岛东部的山地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半岛南部气候暖湿,颇似我国华中、华南和日本南部,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二)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

日本地表崎岖,多火山、地震,山脉纵贯是日本地形基本特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国的76%。

日本列岛由方向相反的山脉为骨架所构成,以信浓川—静岗断裂带(第三纪形成)为界,将日本分为东北日本和西南日本。东北日本由几条相互平行,南北走向山脉所组成,从北海道直贯本州,统称北湾山脉;西南日本则东西走向,横亘本州岛的南部和四国、九州两岛,统称南湾山脉。

上述两组山脉汇集于本州岛中部,形成“中央山结”,其南端耸立着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海拔3766m,是一座活火山,最近一次爆发是在1707年,现仍有喷气现象,山体成标准的圆锥形,山顶终年积雪,异常壮观。日本人奉之为“圣岳”,成为日本国家的象征。

日本火山带有7条之多,以富士山火山带最为著名,火山约有200多座,其中活火山有86座,占1/3,占世界活火山10%;日本每天要发生有感地震4次,1932年关东大地震,东京70%被破坏、宇都90%被破坏,死亡20多万人;1993年阪神大地震也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有:

⑴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日本战后初期在美国独占的条件下,改军用为民用,满足国内需要 ②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迅速南下,占领东南亚及国际市场 ③适逢和三次科技革命,及时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④农矿资源丰富 ⑵国内条件

①日本 大力发展教育,拥有大批的技术人才 ②军费开支少 ③工资低廉

④充分利用与发挥岛国地理位置的优势,正确地进行了工业区位的选择 ⑤战后初期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经济管理上的现代化措施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战后日本工业集中在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濑户内海的三湾一海地区,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沿骏河湾—名古屋—大阪、神户,再沿濑户内海沿岸,直达北九州,长达约1000km,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区,略呈东西向的带状工业地区,称为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该地带面积占全国的29.1%,拥有全国人口的67.4%,工厂的72%,就业工人的70%和工业产值的3/4。

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因素

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靠从海外输入,而工业品大部分又依赖国外市场,这是日本战后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充分发挥岛国地理位置条件优势 第三、填海造陆加以解决用地和降低地价

第四、三湾一海地区也是人中集中的地区,也正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 第五、政府在沿海地区修建公用设施,从而布局新厂提供各种方便条件 第六、历史因素 第七、自然因素

新几内亚岛〈伊利安岛〉的西半部)是仅次于格陵兰岛的第二大岛

马六甲海峡 介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扼守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冲。全长900km(如果包括新加坡海峡则长1185km),最窄处37km,马六甲海峡底部平坦,水深25~113m,可通过25万吨级的巨轮。整个海峡西北部较宽,东南部较窄,犹如一个向西北敞开的大喇叭,这里是世界交通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另外,超过25万吨级的大型巨轮则要由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进入太平洋。

主要有湄南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和红河。在 这些河流中重点要掌握哪些是太平洋水系、哪些是印度洋水系,一些国际性河流在稻米: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国,曼谷、西贡(胡志明市)、仰光被称为世界三大米市。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为千岛之国。在居民中约有87%为穆斯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 老挝---万象之邦 缅甸---万塔之国

泰国---最大佛教国家(黄袍佛国) 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南亚是指亚洲南部从喜山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西为阿拉伯海,东为孟加拉湾,纬度大约在赤道以北,30°N以南,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

北部有高大的山脉同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所以往往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又叫印巴次大陆)。所谓次大陆,是指面积小,在地理上或在政治上又有某些独立性的陆地。南亚次大陆与南亚地区有一些区别。次大陆是限于大陆部分,而南亚地区则包括大陆及其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范围则更大一些。 印度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

(1)地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 000 m的高原和丘陵。

(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

(3)气候。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稳定。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5)矿产资源。部分矿产储量很大,但缺门也不少。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

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依赖进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 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15岁以下、15~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5%、60%和5%,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 社会文化条件:

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政治经济条件:

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但 封建官僚主义仍有深厚的影响。

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措施: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10亿卢比 的IT发展风险基金基础设施——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科技条件: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

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主要特性:(1)经济增长率较高。

(2)人均收入水平低。 (3)二元结构明显。 (4)生活质量较低。

(5)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

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束缚其经济发展。 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能源短缺

印度能源消费正在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5﹪~2%。能源产量的增加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原油70%靠进口,2000年的石油进口费用高达160亿美元,成为一大财政负担。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政府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能源、原材料工业部门,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 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这一方面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但另一方面也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基础之上。

截至2001年底,印度的外债总额达1 004亿美元。虽然印度也向外输出一般性工业技术,但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电子等先进技术仍依赖于国外。

2、西亚石油的成因及其特点 (1)成因

①有丰富的生成石油的物质来源

②有石油聚积的地质条件与良好的储油构造 2)特点

①油田规模大

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储量虽然极大,油田却不多,总计约160个(其中海上油田50个),而平均每个油田的现有储量竟高达5.5亿吨,比亚、非、拉其它产油国大几十倍,比美国更超出上千倍。据统计,波斯湾地区储油量在6.8亿吨(50亿桶)以上巨型油田共有27个,合计占全区石油总储量的75%,其中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和沙特和盖瓦尔油田累计储量均达100亿吨以上。

②埋藏浅,出油多,成本低 ③油质好 ④运输方便

日本的硫磺出名不是因为日本多火山地震而产生硫磺资源,而是在是石油中提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