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思考的几点方法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9:2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会学生善于思考的几点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的灵活设问,不仅具有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养成,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求异品质的塑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欲望

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应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产生质疑,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及彼,从一个问题衍生开来,提出崭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设问才会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拥有坚持己见的自信和勇气,引导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找证据,求事实;但同时应引导学生既要敢于坚持己见,又要善于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从而在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获得最大收益。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问题情境中,新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而这种冲突正是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二、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应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能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三、培养兴趣,促进思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四、要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在教学《作一片美的叶子》,课文本身蕴含的道理有些深刻——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

献的精神,所以教学中强调了叶子的工作是把乳汁默默地输送给大树,而大树把叶子结为一个整体,叶子与树相互依存,叶子奉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大树上长得繁茂、葱翠等等道理。随后让学生联系叶子与大树的关系谈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全班却沉默了,就连平时成绩好的学生也呆呆地看着我。明示暗示后也只有个别学生勉强说了一点。

我深感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机械的,低效的,是无意义的。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会所有的儿童在阅读的同时应该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这样中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才能顺利地学习和发展智力。”教会学生在阅读是思考又该怎样做呢?我觉得首先要给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且善于引导。讨论的问题应是经过教师认真整理理的,课文的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也不能太多,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

五、创设思考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总之,良好的思考习惯,要求教师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a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