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颌面部骨折

更新时间:2024-05-16 05: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颌面部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固定颌面部各种类型的骨折。方法:对2004年至今,15例应用可吸收接骨板进行骨折内固定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根据术前全景片、三维CT及面部形态、功能改变的情况,确定手术方法,同时在术后进行追踪观察,并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人术后面型、咬颌关系及功能均得到满意恢复。结论:以可吸收接骨板行内固定治疗面部骨折,稳定性好,咬颌关系稳定、感染率低,是一种较为先进、可靠的治疗方法,减少了病人二次手术的痛苦。

关键词:可吸收接骨板 颌面部骨折 正文

引文: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摩托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高,交通伤逐年增多,尤其导致的颌面部各种骨折,在临床病例中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笔者采用头皮冠状瓣、口内龈颊沟切口及面部辅助小切口应用可吸收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颧骨、颧弓骨折,上颌骨Leffort Ⅰ Ⅱ Ⅲ型骨折及下颌骨各类骨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先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组病例共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跨度18~45岁,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5天,最长20天。骨折类型:颧骨颧弓骨折3例,眶外壁下壁骨折2例,Leffort Ⅰ型2例,Leffort Ⅱ型2例,LeffortⅢ型1例,单侧下颌骨体部骨折3例,髁状突低位骨折1例,双侧下颌骨体部骨折1例。

1.2 材料:

本组病例所采用的可吸收接骨板为日本他喜龙公司生产的FIXSORB-MX型产品,采用100%聚左旋丙交酯乳酸(PLLA)制成的可吸收接骨板材料。规格:螺钉直径2.0mm,长度8~12mm,接骨板长度4~8孔,厚度2.0~2.4mm,宽2~4mm,分L型、直线型和弧形。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取鼻腔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1.3.1 切口选择:

颧骨颧弓骨折、眶外壁骨折、Leffort Ⅲ型骨折,采用头皮半冠瓣切口。 眶下骨折采取眶下行辅助切口。

Leffort Ⅰ、Ⅱ型骨折及下颌骨体部骨折均采取口内龈颊沟切口 髁状突低位骨折采取颌后区切口。

对于咬颌紊乱者,术后行颌面牵引固定2周。

1.3.2 可吸收接骨板植入方法:将骨折段松解,达到解剖复位状态后,将接骨板在室温下弯曲、塑形,以便贴合骨体形态,以配套的专用钻头打孔,丝锥在骨孔上攻丝,生理盐水冲洗打孔处,用螺丝固定,骨折线每一边至少以两枚螺丝固定。

2、结果:

临床观察时间为3~24个月。 2.1 疗效评价指标: ① 面部外形恢复。 ② 张口度恢复 ③ 咬合关系恢复 ④ 骨折处有无炎症表现。

2.2 结果:以上病例经3~24个月随访,术后面部恢复均为满意,张口度在2.5cm以上,咬合关系正常,有2例在术后4个月出现术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经抗炎治疗加以缓解。考虑为可吸收材料降解过程中的炎性反应。

3、讨论: 3.1 可吸收接骨板

本组病例所采用的可吸收接骨板为日本他喜龙公司生产,成分为聚左旋丙交酯乳酸(PLLA),该材料特点:① 强度好,其初期强度完全可以满足骨折复位和固定的需要。②成形快。可以在常温下变形、塑型和不反弹。③ 降解慢,阻止反应平稳,极少发生炎症反应。

3.2 病例选择:

因可吸收接骨板在机械强度和抗扭力强度较钛板仍有一定差距,故病例选择应要慎重:

① 髁状突高位骨折:因术后要早期活动,不宜采用该材料。

② 下倾角无利骨折线,因其骨折段受口嚼肌牵引,有较大扭力和张力,亦不宜采用该材料。

③ 骨折移位大及骨缺陷较多的骨折不宜采用

3.3 经临床实际应用,尽管可吸收接骨板用于面部骨折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但仍有局限性:① 病例选择严谨,范围不广泛,费用相对昂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xk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