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四川汉族均属山东军户移民后裔,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

更新时间:2023-03-09 14: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于县级市,现有人口86万,约占山东总人口一亿人的0.85%,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而已。可有人拿小县城来代表整个山东,故意夸张明初四川“填山东”之说,纯属别有用心的谣言。

明朝初年尤其是洪武年间,莱州府的人口并不稀少,起码与山东西部地区相比是这样,可称得上“地狭人众”。那为什么今天相当多的莱州居民中自称四川移民后裔?可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不难看出,这种民间传说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信度较低,疑云重重 。史实是官方编纂的史书,相比之下更可靠,史学价值更高。

一、四川移民传说的可信度低,疑云重重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才派兵征蜀并平定四川,洪武二年四川仍然在明玉珍之子明升统治之下。再者,四川在当时是典型的人口稀少地区,明初45%的县因为人烟稀少都撤并了,为此在历史上有了著名的“湖广添四川”的大移民!四川本身地广人稀,是典型的移民接纳区,怎么还向莱州移民呢?

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倒是有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一带)的记载,原因竟然因为莱州人口相对较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山东东部的人口开始向东昌府迁移。是年二月,“监察御史张式奏徙山东登莱二府贫民无恒产者五千六百三十五户就耕于东昌。”4三年后,山东布政使司向明廷请求:“青、兖、济南、登、莱五府,民稠地狭;东昌则地广民稀。虽尝迁闲民以实之,而地之荒闲者尚多。乞令五府之民,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并小民无田耕种者,皆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庶国无游民,地无旷土,而民食可足也。” 最后,“上可其奏,命户部行之。”七月,“山东布政使杨镛奏: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

见到莱州几种自称洪武二年移民的族谱的记载,大多到现在宗族中长支仅传了20代左右,少的才15代,这与630多年的时间不相符。如莱州城西程氏的家族,据民国五年(1916)修《程氏族谱》载,“世传原籍河南”,“南宋之季避乱于蜀”,“明洪武二年(始祖程钮)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

按照胶东其他土著居民的家谱,630年能传25—28代。反过来,如果代数是正确的,按20代左右前推,移民迁入的时间应在明朝中期即“弘治二年”前后还差不多。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宗族自称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的后代,但有别的县的族谱证明是胶东大族。如:莱州林家北流村碑依据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林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西临河,河水北流,故取村名林家北流,后简称林家。一九八二年,因重名而恢复原名:林家北流。”莱州

1

2

其它林姓村大都也是清一色的“四川”。但是据清道光八年(1828)栖霞林家亭村林子彦《林氏世谱》载,“先祖 林江,字德实,福建莆田县道口村人,宋末进士,任山东登州刺史,因兵乱不能归,遂入籍栖霞县荆夼里(今东荆夼),德实兄弟三人,二祖入福山县籍,今文登、荣成林氏皆福山移居者;三祖入掖县(今莱州)籍。此林姓来山东三大支也。”

显然语焉不详、含混不清的村碑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二、惊人相似:各地移民也多称明初

注意到,在北方汉族地区,无论是山西洪洞移民、河北枣强移民,还是一大批的小云南移民,多称“洪武二年”、“明初”、“洪武初”,与掖县的四川移民时间惊人的相似!问题也是明初云南尚未纳入明朝版图。而莱州府南部崂山、城阳一带,云南移民大多在永乐年间。 关于小云南,一说为“豫南”之讹,亦有说在安徽,还有的认为“阴山之南,恒山之北,昔以云称”,如此便成了“云中之南”。 他们对原籍的记载都含混不清,可靠性那么低。

民国《莱阳县志》已对民间移民传说提出质疑,认为:“以氏族论??宋庆历间??所载六十五姓,今可知者四姓已耳。夫此六十一姓者岂尽转徙流离抑或丧乱灭绝?” 《乳山市志》的观点是土著姓氏“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元末明初时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如果对比上面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很多“云南”家谱,所用地名为清代称谓,另外云南、山西混用,“大槐树”三个字无论云南、四川、山西移民都有使用。对于“洪洞县”、“大槐树”、“小云南”、“乌撒卫”用的非常多,而且都很相似且明显混乱:“山西小云南”,“云南昆山”(昆山实为江苏一地名),“云南海州”(应是现在江苏赣榆、连云港一带)。

三、军籍移民之事

在明初,莱州人口虽然与元代相比稍有下降,但起码与山东西部相比仍较稠密。从当时人口本来很少的四川等地迁来如此多的四川移民中,大多是“奉旨”随部队从一些卫所前来的家属,他们被编入军籍,来到后驻扎屯种。明代今莱州境内就有莱州卫,下面还有几个所。著名学者曹树基先生认为胶东地区军籍移民相当多,称这种现象为“胶东半岛上的军人世界”。

据《山东通志》记载,即便到了明代开国20多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莱州府辖区二州五县的在籍人口总和也只有76万,登州府辖区一州七县的在籍人口亦只有73万。到嘉靖五年(1526)100多年间,莱州府的人口仅增加了16%,而登州府的人口反而又减少了39%。曹树基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指出,这时期登、莱二府人口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当地土著居民大批越海迁入辽东半岛所致。今天东三省居民中就有相当部分原籍胶东的掖、蓬、黄(龙口)等县。

四、结论

2

3

一般地认为,明代洪武四年平川之后,从四川向莱州迁移军户之事是有的。这些军籍移民来到后,与当地居民杂居。由于各种原因,土著居民大量渡海移民关外,被编入军籍的移民后裔当然不便外移,恰恰突出了军籍移民在人口中的比例。但按理说也不会像今天流传的那样,土著居民几乎绝迹,有的“先世失考”的村庄应该是后世讹传或者有意识附会的,因为现存的族谱大多是清以后所修,其所托的“四川”移民,照《乳山市志》对小云南移民的解释来看是有道理的,即土著姓氏“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这种现象一般体现在同姓的原本无血缘关系的几个村联宗修谱,久而久之,以讹传讹。

大夏国是元朝末年由明玉珍在重庆建立的一个王朝,所辖的疆域复盖重庆、四川、陕南、湘西、黔北、滇北等地,后被明朝所灭。元朝末年,红巾军统军元帅明玉珍(今湖北省随县人)领兵西征,由三峡入巴,击败了元朝官军,占领巴、蜀、黔、滇等地。1363年,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继位。明朝朱元璋派兵攻大夏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拒降。1371年,朱元璋派兵征蜀,夏军败溃。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明初四川民户数量很少,清楚地表明四川本身地广人稀,怎么还向外移民?。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莱州相当部分居民自称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后裔,却和1371年(洪武四年)大夏消亡的时间有很大的出入,并且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倒是有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的记载,原因竟然因为莱州人口相对较多。不难看出,四川移民之传说的可信度较低,疑云重重,久而久之,以讹传讹。 有的“先世失考”的村庄应该是后世讹传或者有意识附会的,因为现存的族谱大多是清末民初所修。

3

4

4

5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3a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