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十三环境、资源与区域可

更新时间:2024-05-11 1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资源开发、调配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资源开发背景——资源开发、资源调配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路,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开发、调配的条件,二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复习过程中应结合诸如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西气东输等具体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治理的过程,总结出该类问题复习的一般思路和答题模板,并灵活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年份 读设问知考向 (全国文综Ⅱ,36(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2017 多的存在条件。 (全国文综Ⅱ,36(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1

(全国文综Ⅱ,36(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全国文综Ⅱ,36(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全国文综Ⅱ,36(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2016 (全国文综Ⅲ,36(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全国文综Ⅲ,37(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核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结合复习线索,巩固核心知识

3.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气候:夏季多暴雨

①自然原因?植被:植被稀少

??土质:土质疏松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②人为原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

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

(2)一般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

2

4.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基础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

①自然原因?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②人为原因

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方法技巧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荒漠化 水土流失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d7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