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18 22: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流域开发 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1学时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设计思路】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要研究的主题也就不同,但都以“该区域在哪里?区域优势或问题是什么?成因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扬长避短进行可持续发展?”为思路开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本课涉及的是全球普遍关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综合性,能有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试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突出全球或国家高度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以非选择题为主,考查知识的跨度很大。复习时应加强中国和世界、初中和高中、自然和人文等知识的联系。

本课复习时针对不同的区域案例,采取“掌握分析思路,提升答题能力”的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5W”的线索,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同时学会归纳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模型,训练答题规范,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

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本课重点构建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图。(图1)

【教学目标】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造成的危害。 2.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针对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

5. 分析区域在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6. 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前检测: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学情 诊断 学习 目标 展示 教师活动 使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投影《考试说明》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要求说出关键词。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复习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本回答的自我诊断部分,充课考点的认知基础及差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①朗读考试内容要求; ②迅速说出考点关键词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复习中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知识建构:师生共同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 内容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图1将本节课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学生读图回顾本节课主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本要考点,构建知识网络,节课的主干知识(图1)。 列出在前期学习中存在 的主要疑问和困惑。 考点诠释1: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内容解析]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湿地破坏)时,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和危害,针对问题的成因,寻求合理的治理措施。思路如图2所示:

探究活动1:阅读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小组合作归纳分析该问题的思路。 教学 内容 区域环境与 发展 教师活动 ①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析思路。 ②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一般思路(图2)。 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主阅读案例(表1)。 ②讨论归纳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 采用先演绎后归纳的方法,利用图4梳理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利用图5完善思维建模;

③教师进行思维拓展,展示完整的思维模型。(图3) ③选取案例,运用、完善思维模型。 以达到查漏补缺、帮助识记、学会应用的目的。

案例: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表1)[( 生态问题或发展障碍 形成原因 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尖锐;植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多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樵采、放牧、农垦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流域广、支流多,区内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上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河道湖泊淤积严重等;围湖造田等 主要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营林为主,以蓄定采;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建人工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保护生态,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等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退耕还湿;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整治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合理用水;生物固沙、沙障固沙;调整农业结构;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保护植被 建设三峡工程、整治河道,尤其是荆江河段,建设中上游防护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 水土流失严重,恢黄土高原 复相当困难;自然灾害频发 荒漠化的防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荒漠化,沙尘天气多,妨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 ①洪涝灾害严重;长江流域 ②水能开发程度低;③航运优越未充分发挥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 草原退化 主要分布区域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内陆湖泊(①土壤侵蚀,②环境污染③围湖、围海造田④大量引水灌溉)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生物多样性 锐 减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云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立体开发;发展沼气,贵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小水电等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多种经营,华北东北平原 优势资源开发;合理灌溉

具体的分析思路如图3:

思维拓展: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解答生态环境问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生态问题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如土地荒漠化,西北主要为沙漠化,东南主要为红漠化,西南为石漠化,它们的成因和影响及治理措施均有一定的差异。 (2)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其他区域,分析原因和影响时均要考虑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如长江中游洪水问题的成因有考虑上游的水土流失。

(3)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关联性,生态问题与环境污染也具有关联性,如水土流失和湖泊萎缩,森林草场的退化与生物多样性;淡水资源、耕地、湿地的减少均跟环境污染有关。 (4)重视生态问题产生的一般过程。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总体原因和防治措施

原因: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粗放式掠夺式开放);投入不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管理不力(监管薄弱,执法不严、公众参与欠缺)

措施:退(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改(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法(环境污染防治法、禁渔期制度等)

[典型例题1](2015年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4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答案:(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思路点拨:本题以巴音布鲁克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第(1)题,要立足“巴音布鲁克”这一特定区域,从地形、水文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考点诠释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内容解析]

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思路是首先分析区域的地理背景,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开发,接着对开发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项目 考虑因素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条件 生产结构 区域资源状况、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市场和交通条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件 产区近,水资源丰富 主导产业、工业部门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 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三条产业钢铁、机械、电力、化学 链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经济效益、运输压力、环境问题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整附加值,做到开治措施 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典型例题2](2015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 图5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1)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是 ▲ 。(3分) (2)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 ▲ 。(2分) (3)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利 ▲ 。 弊 ▲ 。(4分) (4)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 。(4分)

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好(任答3点)

(2)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 位于水源地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染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2点);加剧水资源短缺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大能源、交通压力(任答2点) (4)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环境保护

思路点拨:(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有丰富的煤、铁资源,邻近京津唐地区,市场广阔,铁路网密集,交通便利,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2)读图可以看出张家口与京津二市的地理位置关系,张家口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发展钢铁工业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从水系图来看,张家口位于水源地,河流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染。

(3)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但是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燃烧大量的煤炭,耗费大量的水资源,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能源、交通运输压力.

(4)河北省可以通过调整钢铁工业布局,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继而可以走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f5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