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非金属及化合物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22 18: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1课时 总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使学生了解硅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及存在形式。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 ⑶使学生掌握硅酸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知识的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⑵通过对二氧化硅与硅酸知识的学习,使二氧化硅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与态度

⑴通过对二氧化硅与硅酸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考方式。 ⑵通过对二氧化硅与硅酸性质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教学重点】:二氧化硅及硅酸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及二氧化硅、硅酸的主要性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硅与硅酸 1.硅的存在: 硅的广泛存在

①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仅次于氧, 在地壳中含量居第 位。硅是一种亲氧元素,其在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相互化合,自然界中以 态形式存在。 [答案] 26.3、二、化合

②硅原子和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个,它们既 失去电子,也 得到电子,其中 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 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 [答案]4、不易、不易、碳、硅 2.二氧化硅:

思考题

什么是硅石、石英、水晶、玛瑙?阅读74页,画出由硅石分类到玛瑙的树状分类图。 地球上存在的天然二氧化硅称为(统称为)硅石 二氧化硅晶体模型:

⑴二氧化硅的存在与结构

①地球上存在的天然二氧化硅约占地壳质量的 %,其存在形态有 形和 形两大类,统称 。

[答案] 12、结晶、无定、硅石。

②二氧化硅中每个Si周围结合 个O,Si在 ,O在 。 二氧化硅晶体中Si和O按 的比例组成 结构的晶体,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决定了它的熔点 硬度 化学性质 。 [答案]4、中心、4个顶角、1:2、立体网状、高、大、稳定 (2)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坚硬难熔的固体,熔沸点比较高,不溶于水,硬度比较大。 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O2 + 2OH— ==SiO3 2-+ H2O

SiO2 + CaO 高温3

②在高温下与碳酸盐的反应

SiO2+Na2CO3高温 CO2 +Na2SiO3 SiO2+CaCO3 CO2 +CaSiO3

高温

③和HF反应

SiO2 + 4HF = SiF4 + 2H2O

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 原因是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O2 + 4HF = SiF4 + 2H2O我们常用HF来刻蚀玻璃。

(3)硅酸

①实验室制取硅酸

Na2SiO3+2HCl=H2SiO3↓+2NaCl ②硅酸的性质

硅酸不溶于水,浓度较小时形成硅酸溶胶, 浓度较大时形成软而透明、胶冻状的硅酸凝胶。

硅酸是一种极弱的含氧酸,可溶于强碱溶液生成硅酸盐。

硅胶是硅酸凝胶干燥脱水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多孔,常作催化剂的载体, 多孔的结构决定它的吸水能力强常用作干燥剂。

典例剖析

1.怎样以SiO2为原料制备H2Si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 一般来说,能受热分解成对应的氧化物的酸或碱,其对应的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H2SiO3能受热分解,所以SiO2难溶于水,制备H2SiO3只能用SiO2先制硅酸盐,硅酸是弱酸,再根据强酸制弱酸制备硅酸。 [答案]

SiO2+2NaOH Na2SiO3+2HCl

Na2SiO3+H2O 2NaCl+H2SiO3↓

Na2CO3+H2SiO3↓ 2NaHCO3+H2SiO3↓

或Na2SiO3+CO2+H2O Na2SiO3+2CO2+2H2O【随堂演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溶于水显酸性

B.二氧化碳通入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可以得到原硅酸.

C.因为高温时,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任何酸

2.硅酸钠溶液俗称水玻璃,呈碱性.下列物质中,能用带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的是( ) A.浓硫酸 B.水玻璃 C.氢氟酸 D 苛性碱 3.下列物质中能跟SiO2发生反应的是( ) A 盐酸 B 硝酸 C 硫酸 D 烧碱溶液

4.光纤通讯是光作为信息的载体,让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是( ) A 铜 B 钢 C 石英 D 铝

5.除去二氧化硅固体中混有的CaCO3固体,方法正确的是( ) A 加水,过滤 B 加热

C 加盐酸,过滤 D 加NaOH溶液,过滤

同步练习一

1.下列物质中不与二氧化硅反应的是( )

A.烧碱 B.氢氟酸 C.硝酸 D.生石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自然界中可以以游离态存在。 B..二氧化碳通入水玻璃可以得到原硅酸。 C.二氧化硅易溶于水。

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任何酸。 3.工业上制造金刚砂(SiC)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3C==SiC+2CO↑,在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1︰2 B.2︰1 C.1︰1 D.3︰5 4.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少量Na2CO3溶液滴入到硝酸中: H++CO32—===HCO3—

B.过量CO2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

C.烧碱溶液与碳酸氢钙溶液混合:2OH—+Ca2++2HCO3—===CaCO3↓+CO32—+2H2O D.小苏打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CO3—+Ba2++OH—===BaCO3↓+H2O

5.物质A是一种高熔点化合物,不溶于强酸中,但能与纯碱在熔融时反应生成化合物B,同时放出气体C;把气体C通入B的溶液中,得化合物D;D在干燥的空气中转变为化合物E,将E加热又重新得到化合物A。

⑴A、B、C、D、E的化学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⑵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多种方法鉴别下列两组白色粉末物质(注:①能够写化学方程式的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②鉴别方法可以不用填满,若序号不够也可以自己再添)。

(1)Na2CO3和SiO2

① ② ③ (2)CaCO3和Na2SiO3

① ② ③

7.将26g含SiO2和CaCO3固体在高温下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冷却后称重为17.2g。求: (1)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 (2) 原混合物中含有二氧化硅的质量是多少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3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使学生了解硅的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硅酸盐的性质。 ⑶使学生掌握硅酸盐工业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硅和硅酸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通过对硅酸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⑴通过对硅和硅酸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⑵通过对硅和硅酸盐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化学。 【教学重点】硅和硅酸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硅酸盐工业及相关产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二、硅酸盐 1.硅酸盐概述:

⑴硅酸盐是由 、 和 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硅酸盐是一大类结构复杂的固体物质,大多数 溶于水,化学性质 。最简单的硅酸盐是硅酸钠,其水溶液俗称 可作肥皂填料、木材 剂及黏胶剂,也是制备 胶的原料。 [答案] 硅、氧、金属、不、稳定、水玻璃、防火、硅 (2)硅酸盐工业:

粘土:化学成分主要是:Al2Si2O5(OH)4,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具有保肥能力。 水泥: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 玻璃:Na2SiO3 、CaSiO3 、SiO2

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书写时,应把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写在前面,若有多种金属元素,按活泼性依次减弱的顺序写出其氧化物,然后写SiO2,最后写H2O,且各氧化物之间要用“·”隔开。如:

Na2SiO3 Na2O·SiO2

Al2(Si2O5)(OH)4 Al2O3·2SiO2·2H2O

常见硅酸盐及其表示方法 ①化学式法: 硅酸钠:Na2SiO3 硅酸钙:CaSiO3 ②氧化物法: 硅酸钠:Na2O · SiO2 硅酸钙: CaO· SiO2 高岭石:Al2O3 · 2SiO2 ·2H2O 石棉:CaO · 3MgO· 4SiO2 沸石:Na2 O · Al2O3 · 3SiO2· 2H2O

云母: K2O· 3Al2O3 · 6SiO2· 2H2O 长石:K2O · Al2O3 · 6SiO2 水泥:3CaO · SiO2 · 2CaO· SiO2 玻璃:Na2 O · CaO· 6SiO2 粘土: Al2O3 · 2SiO2· 2H2O (3)硅酸盐产品简介:

2、硅的概述:

(1)单质硅分 形硅和晶体硅,晶体硅的结构与 相似,它是有 光泽

色固体。它熔点、硬度 [答案] 无定、金刚石、金属、灰黑、高、大。

硅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硅元素主要存在于地壳的各种矿物和岩石里;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同素异形体。

物理性质:熔、沸点高,硬度大,半导体。

(2)硅的工业制法 :

粗硅:2C+ SiO2

Si+2CO↑ 纯硅:Si+2Cl2====SiCl4

SiCl4+2H2Si+4HCl

(3)硅化学性质:

Si+2F2====SiF4 Si+4HF=====SiF4+2H2↑ Si+2NaOH+H2O====Na2SiO3+2H2↑ Si+O2

SiO2

硅半导体是集成电路的主要材料。据估计在21世纪内,硅仍然会占半导体材料的95%以上。

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可用来制造石英玻璃。石英晶体中有时含有其他元素的化合物,它们以溶解状态存在于石英中,呈各种颜色。此外,由于SiO2的结构不同也会使石英产生不同颜色。纯净的SiO2晶体叫做水晶,它是六方柱状的透明晶体,是较贵重的宝石。

光导纤维从高纯度的二氧化硅或称石英玻璃熔融体中,拉出直径约100 μm的细丝,称为石英玻璃纤维。玻璃可以透光,但在传输过程中光损耗很大,用石英玻璃纤维光损耗大为降低,故这种纤维称为光导纤维,是精细陶瓷中的一种。利用光导纤维可进行光纤通信。激光的方向性强、频率高,是进行光纤通信的理想光源。

硅谷(Silicon Valley)是美国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技术研究中心和计算机生产的重要基地。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南端的圣克拉拉县(Santa Clara)。20世纪60年代以来,苹果电脑公司带动了其他企业,使硅谷迅速发展,高技术企业约有2 600家。90年代后成为美国多媒体产业的发源地。硅谷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该地区斯坦福大学技术上的扶持,是教育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

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可用来制造石英玻璃。石英晶体中有时含有其他元素的化合物,它们以溶解状态存在于石英中,呈各种颜色。此外,由于SiO2的结构不同也会使石英产生不同颜色。 有关硅的知识结构图

SiCl

4

Si4 2

CaSiO 3

H SiO 4 4

H Si2

【典例剖析】

1.下列两个反应的反应原理是否存在矛盾?为什么? ①Na2SiO3+CO2+H2O ②siO2+Na2CO3

H2SiO3↓+Na2CO3 Na2SiO3+CO2↑

[解析] 该题从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的条件出发,在水溶液中、温度等条件考虑。

[答案] 本题利用CO2、SiO2、Na2SiO3、H2CO3、H2SiO3等化合物的性质,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反应①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于酸性H2CO3>H2SiO3,反应符合“强酸制弱酸”的复分解反应原理;而反应②是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的反应,由于CO2可从熔融体中逸出,使得反应可以发生,而与酸性H2CO3>H2SiO3无关,不矛盾。

2.向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时有沉淀生成且所得沉淀量与所加硫酸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

原溶液可能是

【随堂演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Na2CO3·10H2O B.水泥 C.纯净的盐酸 D.普通玻璃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均不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B.玻璃、陶瓷、水泥容器都不能贮存氢氟酸 C.石灰抹墙、水泥砌墙过程的硬化原理相同 D.石灰窑、玻璃熔炉出来的气体主要成分相同 3.下列物质有固定熔点的是( )

A.水泥 B.玻璃 C.Na2O·SiO2 D.水玻璃

同步练习二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硅能与氯气化合生成四氯化硅,碳也能与氯气化合生成四氯化硅 B硅酸盐及其制品性质稳定,熔点高,都难溶于水 C玻璃是由硅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熔合成的晶体

D氧化铝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但它不是高温结构陶瓷

( )

A.Na2SiO3与Na2CO3的混合溶液 B.NaAlO2与Na2SiO3的混合溶液 C.AlCl3与CuSO4的混合溶液 D.Na2SO3与Na2S的混合溶液

2.给下列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 A氯化钙和硝酸钡的混合液 B稀的水玻璃 C偏铝酸钠溶液 D碳酸钠饱和溶液 3.应用带胶塞的玻璃试剂瓶保存的溶液是 A烧碱 B 硫酸钠溶液 C水玻璃 D 浓硫酸

4.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物质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

A.50% B.75% C.92.7% D.100% 5.物质A是一种高熔点化合物,不溶于H2SO4、硝酸,却溶于氢氟酸;C是一种气体;D是白色胶状沉淀;E是白色固体。A、B、C、D、E之间的转化如右图,试推断:

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6.有A、B、C、D四种含硅元素的物质,它们能发生如下反应:

(1)C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A和水;(2)A溶液与钙盐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3)B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4)C在高温下与碳酸钙反应生成D和一种气体;(5)C在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单质B。

根据上述变化,写出A、B、C、D的化学式。

7.将6.9g钠和4.2g硅同时投入盛足量蒸馏水的大烧杯中,在标准状况 收集到多少升氢气?气体放完后测得溶液体积恰好为500mL,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硅与烧碱发生下列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8.由铝、硅两种物质组成的试样11g ,均匀地分成等质量的两份,一份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可产生气体aL,一份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可产生同种气体bL,合并两次收集的气体共有11.2L(标准状况)。试分析试样的百分组成 教学反思

( )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一课时 总第36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 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3. 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现象,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学习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氯气与水的反应。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军战士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就是1915年4月22日发生的另人发指的事件。这种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就是氯气。氯气为什么可以用作毒气?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展示]海水晒盐图片。

[讲述]氯元素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富集在海水中。 [板书]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过渡]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氯,那么,人们是怎样制得氯气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2页的科学史话。 [思考与交流]

1. 你从这一史实得到什么启示?

2. 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 根据史料,总结出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展示]一瓶氯气。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毒性等方面进行归纳。

[板书]1. 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有毒气体 [提出问题]对于有毒气体或未知气体应当如何闻其气味?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83图4-15,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闻气体的方法。

[过渡]我们知道元素的性质由结构所决定,大家能否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说明氯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讲解]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2. 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学生活动]观察铁丝、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图片,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

1. 这些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果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 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如何?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3. 氯气和金属的反应有什么规律?

[小结]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过渡]氯气能与金属反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呢? [演示实验]H2在Cl2中燃烧。

[描述实验现象]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有白雾形成。

[讲述]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称为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氯气还可以与磷、碳等非金属反应。 [板书](2)与H2等非金属反应 H2+Cl2===2HCl

[讨论]金属、非金属跟氯气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氯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在这些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都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氯气在反应中都是氧化剂,说明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展示]一瓶氯水溶液,并建议学生闻氯水的气味。

[学生活动]闻氯水的气味后回答:有时打开水龙头也会闻到这种气味,难道我们喝的自来水就是氯水?

[讲解]因为很多自来水厂都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我们所闻到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提出问题]氯水呈什么颜色?说明有什么微粒? [学生回答]淡黄绿色,说明有氯气分子存在。

[提出问题]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的过程,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吗?会有怎样的反应发生?

[学生讨论](1)假设Cl2不和水反应,只是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Cl2分子和H2O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

(2)假设Cl2和水反应,那么溶液中除存在Cl2分子、H2O分子外,还可能会含有Cl-,溶液不一定是中性。 [实验验证]

(1) 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 加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检验Cl-。 (3) 加Zn粒或Na2CO3粉末检验H+。 [实验现象]

实验(1):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实验(2):生成了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存在。

实验(3):有气体产生,说明生成了酸性较强的含氯物质,应为盐酸。 [初步得出结论]氯水中含Cl2、H2O、H+、Cl-。 [提出疑问]石蕊试液为什么先变红后褪色呢? [学生猜想]

(1) 溶液中有盐酸,是不是盐酸使石蕊褪色呢?

(2) Cl2中氯是0价,而HCl中氯是-1价,则氯气与水反应后还会有氯元素显正价的物质生成。氯气有强氧化性,使石蕊褪色的物质是不是氯气?

(3) 氯水光照产生氧气,而氯水中Cl2、H2O、H+、Cl-都不可能在光照的条件下产生氧气,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中应该有一种含氧元素,光照能产生氧气的物质。 [实验验证]

(1) 一张干燥和一张湿润的红纸分别投入两瓶干燥氯气中。 (2) 取一张红纸,湿润一半投入一瓶干燥氯气中。 [实验现象]干燥的纸条没有褪色,湿润的纸条褪色了。

[得出结论]使石蕊褪色的物质不是氯气而是含氧元素、光照能产生氧气的次氯酸(HClO)。 [板书](3)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

[小结]氯水的成分:Cl2、H2O、HCl、HClO。

[讲解]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容易分解。 [动画演示]氯水见光分解。

[设问]我们能否归纳出次氯酸有什么性质?

[板书]次氯酸:见光分解、强氧化性(杀菌、漂白)、酸性。

[引申]因为HClO具有强氧化性,故有杀菌消毒作用。此外,HClO有漂白性,可以用于棉花、纸张的漂白,所以在棉纺厂、造纸厂里都用到氯气。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氯气还有哪些性质的用途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设计:(研究性课题)

1. 了解在家庭利用自来水浇花养鱼时通常采取何种措施?并分析其原理。 2. 2004年4月15日,重庆市江北区重庆天原化工总厂一个储存有13吨液氯的车间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重庆市区15万人被迫进行大转移。当氯气泄漏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手段逃生? 3. 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

1.下列有关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l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液氯和氯水不是同一物质 C.点燃是H2和Cl2化合的惟一条件 D.Cl2跟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2.下列氯化物,不能用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的是( ) A.CuCl2 B.FeCl2 C.MgCl2 D.KCl 3.Cl2用来消毒生活用水的原因是( )

A.Cl2能杀灭细菌 B.Cl2有毒

C.Cl2是氧化性很强的气体 D.Cl2与水反应生成HClO有强氧化性,可杀灭水中的细菌

4.下列哪一条理由能充分证明氯气是双原子分子( ) A.氯气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B.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

C.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35.5g 氯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11.2L D.1mol氯气与某金属反应生成2mol氯化物

5.不能用氯气与金属直接反应制取的物质是 ( )

A.NaCl B.CuCl2 C.FeCl3 D.FeCl2 6.足量的氯气或盐酸分别跟下列金属反应,均与MCl2型化合物生成的是( ) A.Al B.Mg C.Fe D.Na

7.常温下,装有氮气和氯气混合物的试管倒立于足量的水中,经足够长时间光照,试管气体体积缩小为原来的3/5(假定气体都存在于试管中),则原氮气和氯气的体积比为( ) A.2:3 B.3:2 C.1:4 D.1:6

8.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得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OH)2·3CaCl(ClO) ·nH2O,贮存过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制得的Cl2,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

A.O2 B.CO2 C.HCl D.H2 [能力提高]

9.标准状况下,aLH2和Cl2的混合气体,点燃后,将所得气体溶于水配成500mLbmol/L的HCl溶液,则b的取值范围是(忽略Cl2的溶解)

A.0<b≤a/5.6 B.0<b≤a/22.4 C.0<b≤a/44.8 D.0<b≤a/11.2

10.把氯气通入浓氨水中,发生如下反应:3Cl2+8NH3=6NH4Cl+N2,现将1.12LN2、Cl2的混合气体(90%Cl2 、Cl210%N2)通过浓氨水,实验测得逸出氮气体积为0.672L(50%N2、50%Cl2),求反应中有多少克的氨被氧化(体积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参考答案:

1.BD 2.B 3.D 4.C 5.D 6.B 7.C 8.B 9.D 10.0.34g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二课时 总第37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与NaOH溶液的反应。 2、理解漂白粉的生产原理和漂白原理。 3、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了解卤素的氧化性:F2>Cl2>Br2>I2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Cl2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探究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2、通过对Cl2性质两面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氯气与NaOH溶液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氯气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方式:引导探究→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Cl2的部分化学性质——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认识到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请写出Cl2与Fe、H2、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引言]你们在游泳馆游泳时,有没有想过:游泳馆是怎样给水消毒的?和自来水厂一样直接用Cl2吗?

[学生议论]会、不会……(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Cl2?

[学生回答](1)Cl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2)生成的HClO不稳定、(3)使用不方便、(4)效果不明显。

[提出问题]根据Cl2与水的反应,大家来设想一下:如果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演示实验]向集气瓶里的氯水加入两粒氢氧化钠,然后水平地轻轻旋转集气瓶(约1秒钟旋转一圈,直到氢氧化钠全部溶解)。仔细观察氯水和液面上氯气颜色的变化。 [描述实验现象]氯水颜色和液面上氯气的颜色都缓缓变淡,最后消失。 [板书](4)氯气与碱反应

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的性质,总结出氯气与碱反应的规律。 Cl2+2NaOH=NaClO+NaCl+H2O

[讲解]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利用氯气与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得到以次氯酸钠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Cl2。 [过渡]工业上常用Cl2与消石灰反应,制得漂白粉。请写出Cl2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Cl2+2Ca(OH)2=CaCl2 +Ca(ClO)2+2H2O

[演示实验]用胶头滴管吸取集气瓶里的溶液,把它滴在红色纸条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描述实验现象]红色褪去。

[讲解]这个实验表明次氯酸钠溶液在空气中又生成次氯酸。

[设问]漂白粉或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结合习题5认识漂白粉或漂粉精的漂白原理以及如何保存。

[小结]漂白原理: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讲解]由于Ca(ClO)2易与CO2、H2O反应,HClO不稳定,所以漂白粉、漂粉精要密封包装,避光、隔潮存放。

[过渡]氯气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可以与某些盐发生反应,如氯气可以将Fe2+离子氧化成Fe3+。请写出Cl2与Fe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板书](5)与某些盐的反应

2FeCl2+Cl2=2FeCl3 2Fe2++Cl2=2Fe3++2Cl—

[提出问题]氯气的性质如此重要,它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根据Cl2的性质,推测Cl2的可能用途。

[学生回答]①做漂白剂、消毒剂(HClO的氧化作用)②制盐酸(Cl2与H2反应)

③制漂白粉(Cl2与Ca(OH)2反应)……

[讲解]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曾经被法西斯用作化学武器,开了战争史上使用化学武器的先例。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卡片”。

[讲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技术和化学品也不例外。氯气是有毒气体,但它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近来也有研究表明,使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时,会产生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如三氯甲烷,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使用更好的替代品如二氧化氯、臭氧等。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好知识,正确运用,让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过渡]氯气与金属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其中大多数氯化物能溶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用稀硝酸和AgNO3溶液检验自来水中的Cl—。对于可溶性氯化物中的氯离子,我们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检验。 [板书]二、氯离子的检验

[学生活动]回忆自来水中Cl—的检验方法,复习已学过的盐酸、NaCl溶液与AgNO3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桌上有A、B、C三瓶无色液体,分别是NaCl溶液、Na2CO3溶液、蒸馏水中的一

[[设问]滴加AgNO3有白色沉淀生成,能不能断定溶液中有氯离子呢?

[学生]不能。如果在Na2CO3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也会产生白色的沉淀。 [提出问题]为什么滴加AgNO3溶液后还要再加稀硝酸呢?

[学生回答]Ag2CO3沉淀溶于稀硝酸。所以在用AgNO3溶液检验Cl—时,要在生成的白色沉淀中滴加稀硝酸,以排除CO32—等的干扰。

[讲解]请大家翻开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表中,与氯元素处于同一纵行的元素还有氟、溴、碘、砹,它们与氯元素统称为卤素。

[学生活动]阅读“科学视野”,并完成课后习题10。

[总结]1、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与金属、非金属、水、NaOH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反应时都是氧化剂。

2、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可以检验溶液中的Cl—。

作业设计:

1、写出氯气与水、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

同步练习 [基础达标]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气是黄绿色的有毒气体,氯离子是无色、无毒,比氯原子结构稳定的微粒 B.氯原子易得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只会降低 C.新制的饱和氯水中,除水分子外,较多存在的微粒是Cl2分子 D.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

2.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

①氯气;②液氯;③新制氯水;④氯气的酒精溶液;⑤盐酸;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⑥ C. ③⑥ D. ③④⑥

-3.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

-与ClO3的浓度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 11∶3 C. 3∶1 D. 4∶1 4.可以证明次氯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可以和碱反应 B.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C.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D.次氯酸钙可和碳酸反应 5.自来水可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引起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

A.NaOH B.Na2CO3 C.FeCl3

6.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既有分子,又有离子

B.新制氯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气体,该气体是氯气 C.新制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没有任何现象 D.新制氯水可以使干燥的布条褪色

7.制取漂白液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之比为 ( ) A.1︰1

B.1︰2

C.2︰1

D.3︰2

D.NaCl ( )

8.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日光照射相当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最后剩余的气体约占

试管容积的( )

A.2/3 B.1/2 C.1/3 D.1/4 [能力提高]

9.在某NaOH溶液里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向其中逐滴加入新制的饱和氯水,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色的原因是①或者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新制的氯水参加的反应中,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向KBr溶液中加入氯水,氯水中起作用的主要微粒是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向AgNO3溶液中加入氯水,氯水中起作用的主要微粒是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向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起作用的微粒是 ,然后又褪色,起作用的微粒是 ,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 CD 6.AD 7.A 8.B 9.(1)①氯水中H(或Cl2)与OH反应②氯水中HClO使酚酞褪色(2)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若红色再现,则是①的原因造成的;若红色不再出现,则是②的原因造成的。 10.(1)Cl2 2Br-+ Cl2 =2Cl-+Br2 (2)Cl- Ag++Cl-=AgCl↓ (3)H+ HClO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总第38课时

〖练习〗

[基础达标]

1.常温常压下,下列溶液中含有大量氯离子的是( )

A.NaCl饱和溶液 B.新制氯水 C.AgCl饱和溶液 D.KClO3溶液

2.已知某溶液中Cl-、Br-、I-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现欲使溶液中的Cl-、Br-、I-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改为3:2:1。要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 ) A. 1:3 B. 3:1 C. 1:2 D. 2:1 3.证明某白色固体中含有Cl- 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 A.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B.溶于水后加入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C.加入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D.溶于水后现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甲、乙、丙3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l-、Br-或I-)离子,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橙色,再加入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为( ) A.Br-、Cl-、I- B. Br-、I- 、Cl-

C.I-、Br-、Cl- D.Cl-、I-、Br-

5.有不纯的氯化铜粉末13.5g(内含一种杂质),当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时,生成29gAgCl沉淀,则粉末中的杂质可能是( )

A.FeCl3 B.KCl C.ZnCl2 称重得到2.87g固体,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氯离子只有一部分参加反应 B.氟离子只有一部分参加反应

C.氟化钠与AgNO3在溶液中无沉淀生成 D.氟化银难溶于水

7.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和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1︰5

B.11︰3

C.3︰1

D.4︰1

D.BaCl2

6.在500g含1.17gNaCl和0.84gNaF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AgNO3溶液,静置,过滤,洗涤,

8.将4gNaBr和NaI的混合物全部溶于水,然后通入一定量的Cl2,充分反应后,蒸干溶液,在将所得固体加热至质量不变,得固体2.17g,则原混合物中NaI的质量可能是( ) A. 0.2g B.0.5g C.1g D.3g [能力提高]

9.用氯气消毒的水可能有臭味,长期食用用氯处理的食物(白面粉、猪肉等)可能导致人体摄

入的不饱和脂肪酸活性减弱,产生活性毒素,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国外就有用ClO2消毒饮用水的。ClO2杀菌、漂白能力优于Cl2且没有臭味生成,文献报告按ClO2、Cl2质量及其产物计,ClO2的消毒能力是等质量的Cl2的2.36倍。试通过计算推断。

10.铁的某种氯化物FeClx1.625g溶于水后,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产生沉淀经洗涤、干燥后称重,得质量为4.305g的固体沉淀物。求x的值和铁的氯化物的化学式。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 A 6.C 7.D 8.CD 9.(略) 10.x=3 FeCl3

教学反思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一课时 总第39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 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通过SO2的价态,联系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为酸性氧化物,分析其可能具有的性质.

2.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通常为由结构分析性质,考虑实验方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分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情感目标

结合SO2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建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 可逆反应 三.知识链接

SO2的的化学性质与CO2很相似. 填写下列有关CO2的性质:

1.遇指示剂变色 与紫色石蕊.试液 2.与碱反应 :与NaOH反应方程式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与Na2O反应 4.与水的反应

5.与某些盐反应 与Na2CO3溶液的反应 四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书本.注意会用所学的规律解题,从而把它内化为方法.会用联系方法学习,比如会用CO2的性质联系学习SO2的性质. 五.学习过程

一.硫(阅读教材并填空)

(1)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游离态的硫存在于 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火山喷出物中含有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H2S)、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化物和 的形式存在,如硫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石膏( )和芒硝( )。硫还是一种生命元素,组成某些蛋白质时离不开它。这也正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中经常含硫的原因。

(2)性质

硫俗称 ,在通常状况下,它是一种 的固体,质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 ,微溶于 ,易溶于 ,硫或含硫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首先生成 ,反应方程式为: (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二.由实验想问题——SO

的性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g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