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更新时间:2023-10-22 05: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2007年版 课程代码0315)

第一章 绪论

制度:制度是指规范、法度的意思。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则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政治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政治制度特点:历史性、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

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教育制度。

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制度的关系: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实施和巩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4.实施公务员制度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

两个积极性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9.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10.按照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学习、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意义: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2.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自觉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从而在吸收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建设优秀成果的同时更自觉地维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4.明确中国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掌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领会 □应用 □识记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共同纲领》: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体临时宪法作用,据此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 政务院:《中国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产生国家最高政务执行机关(政务院)、最高军事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这些机关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

综合经济基础:1949年根据《共同纲领》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综合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段联盟基础上的。 我国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国家政权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它具有较多过渡性和不完备性。

中国中央国家机关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 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发展时期:1.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的主要特点: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施计划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受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的支配,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组织措施,使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变为共产党直接管理国家政权。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1.是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破坏,中央文革小组代替了中央政治局2.成立“革命委员会”,代替

国家政权机构,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党务、行政、司法、各项工作的权力机构3.“文化大革命”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瘫痪4.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的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总之,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所有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1.党的领导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加强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加强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4.国家立法、司法、监督制度也进一步完备,法制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

国家实质:国家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

近代中国的社会阶段状况和阶级特点:1.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2.无产阶级人数很少但集中,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3.农民占全中国人口的80%,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国名经济的80%多。

人民民主专政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是我们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了“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口号,随后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新中国应当”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领会 □应用 □识记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确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1954年9月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载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1982年宪法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3.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把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起来4.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民主性盒群众基础,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发展。

结合实际说明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1.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2.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人类历史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2.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3.人民民主专政从概念上直接体现了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 国家形式: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也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形式(单一制,复合制)和国家治理形式(集权制、民主制)。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区域组织,即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利关系的形式。

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之分。

单一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具有统一宪法和国籍,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 联邦制:联邦制国家是复合制国家的主要形式,它是指由共和国、州、省、邦等联邦成员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它在中央政府和区域政府(联邦成员)之间划分权力,各自都拥有某些独立的权力。 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中国国家结构形式:复杂的单一制国家

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复杂性:1.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实行区域自治2.在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3.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依照宪法所赋予的特权,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

中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有哪些?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单一制的结构形式4.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国独立完整的保证。 国家机构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

□领会 □应用 □识记

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代表统治阶级全面独立地行使统治权的国家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对国家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国家机关。

国家司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是行使国家司法权,代表国家进行审判和追究刑事责任并提出公诉的机关。

国家军事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它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

中国国家机关设置的基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议行合一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的含义: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议行合一原则: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各级人民代表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接受群众监督,收集群众意见,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审议和决定重大问题,把广大群众的意见变成国家的法律和决定。

民主集中制原则: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

国家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紧密关系:1.国家机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更替,国家机构作为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机关,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如政府官吏、职权、职能及经费均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国家关系变化、社会危机产生等因素不断扩大。 国家机构变革的依据及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发展、变革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国家机构与一切组织一样,会根据国家职能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国际关系的改变等因素不断进行变革与更新。 第四章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

选举:意为挑选,是指人们根据公认的规则,从所有人或一些人中选择几个人或一个人担任一定职务的行为。

选举原则:是指在选举中有关选举权、选举方法、选举程序的规定中体现的民主原则。

选举制度:是指由选举法规定的有关选举国家民意代表机关或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机构、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等。

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1.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在本质上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是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制度也是真正体现平等、普遍原则的选举制度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掩盖其阶级本质,进行各政党争夺统治权的工具。 我国的《选举法》: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族人民用选举方法产生之”。

我国1979年《选举法》颁布以来的几次修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第二部选举法分别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正 “一人一票制”:是指每个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即一人一票”,任何人不享有特权。

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产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领会 □应用 □识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f7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