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解读应抓住看得见的诗魂

更新时间:2023-03-08 06:10:4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典诗歌解读应抓住看得见的诗魂——“意象”

上传: 黄慧敏 更新时间:2012-5-20 20:59:20

摘要:本文试图从诗歌构建的核心部件——“意象”,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解读古典诗歌的问题。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 关键词: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 意象组合

各级各类语文教材都选取了一定量的古典诗歌,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历来为语文教育者看重。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语文教育者的是:古典诗歌到底怎么教?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诗旨、体味诗艺、感受诗美?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品味,花了几课时苦口饶舌于一首小诗,还讲不清楚诗云何意;有的教者认为几行诗句有啥讲的,用自己的语言直译一下,再让学生读两遍,完事。前者费力误工,后者省事无功,皆为教诗不得其法。其实除极少数诗歌外,大多诗歌只要我们抓住其构建特征,解读得法,还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其要旨,感其美妙的。本文试图从诗歌构建的核心部件、看得见的诗魂——“意象”,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解读古典诗歌的问题(词也包含在内)。

一、意象与诗歌的关系

意象,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有很早的渊源。我国从《周易》开始最早突出了“象”的范畴,并且提出“立象以尽意”、“观物以取象”的命题。“意象”这一审美概念即滥觞于此。南朝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意象”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他在《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也就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他说:“诗的情节有如一幅画的铅笔轮廓或素描,字汇与意象则是色彩。”(亚里士多德《诗学》)由此可见,意象是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

关于意象和诗的关系,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郑敏《英美诗歌研究》)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要想通过意象来解读诗歌,首先得弄清诗歌意象的特点。而诗歌意象的特点较为复杂,远非三言五语能说清。笔者经过综合提炼,以为主要有如下几点,现简述之。 (一)、理性与感性统一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陆机《文赋》又提出“诗缘情”,都说明诗歌是诗人心灵深处的声音。任何一首诗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情绪。然而诗歌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讲究语精意丰,以象尽言,也就是要用形象说话,用形象丰润诗意、拓宽诗境。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负载思想、融入情感的事物加以传达,而意象正好符合这一特质。诗歌意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它是理性意蕴的感性呈现,既具有理性的内质,又具有感性的外形,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二)、通俗与常见为主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取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使人一读便可感知,并迅速产生联想,否则就达不到以象尽言的目的了。当然有些诗歌也会用一些神话、典故中的特殊意象,但那在诗人写作的文化时空内或对特定阅读对象来说也是通俗而常见的。

(三)、表意与象喻结合

诗歌意象虽从外表看呈现直观形象性,但它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情感而存在的。因此,“象”是其“标”,“意”乃其本。而意象的表意又不是简单地直译,往往含有一定的象喻意义。比如写“雨”,不是光说天气阴霾,而常是表达某种愁绪,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写“夕阳”不是仅为说明天要晚了,而是暗示一种伤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别君秋日晚,回首夕阳空”(李嘉佑《送李中丞杨判官》)。 浅谈古典诗词的解读方法 黄慧敏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意蕴,体现了高雅的审美情趣,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地。我在古典诗词教学改革中,试用了如下方法: 一、反复诵读——解读古典诗词的起点

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典诗词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即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1、音读。音读的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这是所有诵读诗歌者的入门券。 2、意读。意读即要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大意。

3、情读。情读即指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领会作者在诗中意欲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会,调动起自己心中与之产生共鸣的情感,只有读者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后,再借助如下技巧才能真正达到情读的目的: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式样。 (2)读出韵律。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3)读出情调。每一篇诗歌都有其基本的情感基调:有的抒发豪放慷慨之情,有的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有的抒发思亲念友之愁,有的抒发忧国忧民之心,有的抒发怀才不遇之愤·····把握不同诗歌的情感基调,诵读时方能“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4、美读,是欣赏诗歌的较高层次。读出诗歌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必须要用美的标准、美的感受去观赏诗歌。教学中不一定刻意去追求,但应该作为重要的目标,力争经过一段训练后,使学生逐步达到这个境界。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形式。哪怕整节课都在朗读也是可以的。

二、 品味意象——解读古典诗词的关键

所谓意象,即指诗人心中的物象。诗歌的创作一般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诗中的红豆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它喻义为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南唐后主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意象“东流之水”表达作者绵绵不断的哀思。 三、鉴赏语言——解读古典诗词的捷径

许多诗词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诗眼即“咽”“冷”二字。因为这二字绘出了山中寂寥景象,也体现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另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高考真题:诗歌鉴赏《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

钟声到海幢”第2小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这一“带”字,原是人的主观的动作,而本诗中此动作由老鹤发出,着一“带”字将老鹤拟人化。更为巧妙的是,老鹤带的是“钟声”,钟声本无形,无从“带”起,但作者用一“带”,将“钟声”也拟物化了。横空老鹤本来与钟声一点关系也没有,但经一“带”字连接,使整个意境浑然一体了。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此诗中一个“满”字,将二月江南繁花开满枝头的景象形象地描画出来。

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叠词:叠词作用有两种,在内容上起强调作用,在音韵上增强美感。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受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红藕香残玉簟秋”,红、白相间,使画面色彩不至于单一。

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时,不求答案统一,主要让学生找出他们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理由,只要他们有话可说,言之成理就行。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我们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诗词的特点,不断探索,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诗歌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解读的过程,即作者与作品、作者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过程。

1、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每一首好的诗歌都可视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要阅读它,就要从整体感受开始,而整体感受的最好方法就是反复朗读吟诵,如果没有反复朗读吟诵作基础,单是“看诗”是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来的,所以古人不说读诗、看诗,而是吟诗、诵诗。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读多诵,考场答卷也应反复默读。

2、披词入情,激发感情。朗读吟诵,整体感知是阅读诗歌的第一步。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要“沿波讨源”,披词入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阅读就要循着诗句这棵“苗”而寻觅到诗“情”这一根本所在。也就是说,通过吟诗、诵诗感受并激发真挚的情感,应是诗歌阅读之根本。所以阅读一定要带着感情去与诗人交流,捕捉诗人的感情脉搏,理解诗的真谛。

3、细读文本,分析意象。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4、展开想象,捕捉意境。诗歌的意境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赋予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意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境”就是蕴蓄在这些景物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有的以意取胜,直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那种与灾难得祖国同呼吸共患难的高尚情怀,溢于言表。有的则以境见长,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了一幅春江水涨,烟雨迷蒙,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写意山水画。旨意何在?就在苍山,白鹭,红花,碧水,斜风细雨的色彩绚丽的环境中,就在竹叶做成的斗笠,身穿龙须草织成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渔翁的神情里。

阅读诗歌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语言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去再现诗歌的意境、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和寄寓的感情内涵,从而理解诗歌的主题。

5、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的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几个方面。表达技巧是诗歌的艺术形式,对诗歌内容的表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我国古典诗歌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部分,鉴赏古代诗歌就

离不开对古代诗歌技巧的鉴赏。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用典等修辞方法是古典诗歌经营运用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2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