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6:10:4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例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咨询

案例报告

摘 要: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刘某,在校大学生,因为和同宿舍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效果显著。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刘某,女,20岁,陕西人,在读大学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在其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身高162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人际交往问题,焦虑、烦躁一个月。

个人陈述:最近一个月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有一门考试,遇到一道难题,心里很着急,思绪很乱,就想到了前段时间和寝室同学闹矛盾的问题,心想正在考试,不应该想这些跟考试无关的事情,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可以,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开学后大家学习都比较轻松,室友们也不怎么关心学习,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让我早点睡觉,说是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的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们俩就一直处于冷战状态,我想本来就是她不对,我为什么要搭理她。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

1

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之类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现在我和室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三、个人成长史

刘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于陕西西安,足月顺产,生长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在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之后一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看到其他的孩子生活中都有妈妈陪伴左右,内心感到低人一等,很少与同学交往,读书阶段没有能够交心的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随着年龄的增加,认识的深入,情况有所好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的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而且也从来不谈心,都是谈论学习。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补习了一年。

考入大学后,对学习生活条件基本满意,居住在学校学生宿舍,高中的同学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上大学后也没有交到要好的朋友,总感觉许多事情容易受情绪影响,无法与寝室同学处好关系。她自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因此在大学里一心只想着读书,保证有好成绩,平时遵守校纪班规,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从小到大自我感觉身体一直都不错,对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就是最近一个月心理总感觉烦闷。

四、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一)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皮肤略黑,容貌一般,身高162厘米左右,体型适中,衣着整齐,举止大方,说话速度适中,表达清楚,思维清晰。但说到激动处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有明确的求助要求。有主动求助的强烈愿望和

2

动机。

同学反映:求助者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特别是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二)心理测验结果: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后,做了SCL—90和SDS、SAS心理测验。

1、SCL-90测验结果表明:躯体化1.63;强迫1.85;抑郁2.22;人际关系2.83;焦虑2.86;敌对1.68;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3;其他1.16。其中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表明可能存在的抑郁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和焦虑症状。

2、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3分,标准分53分,参照中国常模提示为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49分,标准分61分,参照中国常模提示为中度焦虑。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1、许又新三标准衡量:第一、体验标准:以求助者的个人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求助者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来评估。求助者最近一个月来烦闷,焦虑,感到无法应对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感觉无助,存在一定程度的痛苦体验,自信心不足。第二、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和效应来评估,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求助者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该求助者情绪低落,社会生活正常,但效率有所下降,对人际交往问题感到困惑。第三、发展标准:求助者是家中独生女,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父母离异的重大负性事件,担心同学瞧不起自己,形成了自卑感;再加上宿舍关系出现问题给求助者带来消极体验。

2、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合理情绪及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在求助者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后凸现出来,进而产生了不良情绪。

3、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求助者无幻觉妄想、有完整的自知力,由人际关系不和引发心理问题,心理冲突属于常形;求助

3

者主动求助,意识清晰,行为能自控,能坚持学习和生活。求助者的不良情绪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社会生活正常,但效率有所下降,有痛苦感,情绪反应范围无泛化,只是对交友产生了一定困惑。由以上可以判断,求助者心理正常但不健康,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诊断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的局部异常状态,即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扰”,也简称为“心理问题”。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闷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以上特点再结合心理测试结果,SCL-90症状量表结果显示,求助者只有抑郁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高于常模,大于2小于3;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显示为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显示为中度焦虑。考虑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有完整自知力,主动求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少于2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时间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

4

然也以焦虑、烦闷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六、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女性,20岁。无躯体疾病,近期体检正常,家族无精神疾病及其他遗传病史。暂未发现生物学因素成为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

(二)社会学原因:

1、求助者成长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小父母离异使求助者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沟通,对求助者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

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如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很少和老师沟通。

(三)心理学原因

1、存在明显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想要获得周围每一个人的认同。存在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别人的想法的思维模式。

2、被烦恼、焦虑、自卑情绪所困扰,自身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3、人际关系上采用回避方式,较少与人的交往,即使是与亲密的家人和朋友也缺乏交流,变的孤独,加速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

4、个性特征:性格偏内向不稳定,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敏感、多疑、易受外界影响。

七、咨询目标与方案 (一)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求助者属于正常心理中的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畴,本个案是由“宿舍人际交往问题”和“认知偏差”共同造成。通过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减轻烦闷焦虑的不良情绪;改变错误认知观念,调整自我评价水平;

5

2、最终目标:改善认知模式,践行恰当应对方式,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自卑,增强自信,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促进自我的成长。

(二)咨询方案 1、咨询方法与原理

针对个案及求助者的特点,与求助者商量,决定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观念,识别负性思维和核心信念,调整和修正认知偏差,缓解不良情绪;调节行为,停止对自己的苛求,减轻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促进心智发展和成熟。

(1)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属于认知治疗的一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导致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咨询师协助求助者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改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2)阿伦?贝克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学博士贝克(A·T·Beck)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思维及规则。

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

6

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 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问题源自于一般过程的,如错误的思维、在信息不足或错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正确推理,以及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贝克指出了下列被称作认知歪曲的导致错误假设与误解的系统推理错误:1)主观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概括4)夸大和缩小5)个性化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7)极端思维。上述任何一种形式的认知歪曲都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从而进一步产生各种情绪困扰。贝克还指出,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即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如抑郁的产生在于求助者大多对自己,对现实和将来都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无论这种失败是否真实,求助者对此都会过分地夸大,认为它是一成不变或不可逆转的,并进一步将这种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缺陷,对自我作出否定性的评价,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贝克强调,改变功能失调的情绪和行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修改不正确的及功能失调的思维。认知咨询师教给求助者如何通过一种评估过程,去辨认歪曲的和功能失调的认知。通过与咨询师合作共同努力,求助者学会分辨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了解认知对感觉、行为、甚至环境中的事件的影响。咨询师教给求助者识别、观察和监控自己的想法与假设,特别是那些消极负面的自动想法。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贝克还特别强调,咨询师应注意引导求助者去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内部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变。因为贝克相信,求助者情绪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是其特定的认知方式与常人不协调,而不是其整个的认知系统都遭到破坏,他们仍可能有正常的认知功能。因此,如何帮助求助者利用这些功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咨询师的首要任务。贝克的这种观点对认知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成为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2、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咨询协议

7

(1)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求助者有权了解咨询师职业情况,对咨询方案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和费用标准等

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共咨询6次。 咨询费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免费开放。 八、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的划分

整个咨询过程分为3个阶段,共安排6次谈话,谈话次数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第二阶段:疏通引导、领悟与修正错误观念阶段(第3、4、5、次咨询);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6次咨询)。

第一阶段:第1-2次咨询,咨询关系建立与评估诊断阶段

8

第1次咨询(2012年3月25日15:00~16:00)

(1)咨询任务:建立咨询关系,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帮助求助者初步缓解不良情绪。

(2)咨询方法:摄入性会谈、测验法。

(3)咨询过程:首先,咨询师向求助者作自我介绍,求助者填写咨询记录表,接着,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保密原则。在咨询开始的时候,热情相待、充分尊重求助者,认真倾听,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充分尊重求助者,适当采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再通过理解、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完成SCL-90、SDS、SAS测验;约定下一次会谈。

第1次会谈摘录:

(求助者简称“求”,咨询师简称“咨”,以下皆同) 咨:你好,我是心理咨询中心的罗老师??你希望我在哪些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呢?

求:老师,我的事情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

咨:你放心,我们这里的谈话是绝对保密的,这是我们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

求:我近来的生活比较糟,有些烦闷、焦躁,前天考试由于心情不好,还影响到我考试的状态了,老师,我该怎么办?请你告诉我。(眼眶充满泪水)

咨:嗯,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看起来你的情绪似乎不是很好,你能具体谈谈有什么感受吗?

求:是的。我这段时间以来情绪比较低落,思想比较消极,学习的时候较难集中注意力,不愿与别人交往,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基本上说话。有时觉得心情非常郁闷。

咨:听起来你这段时间确实过的不好,比较痛苦。在现实中,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情绪低落、烦闷焦虑,精神疲惫的时候,甚至觉得生活没意思,我也有过,那种感觉确实不好受。你这种情况持续了多长时间了呢?

求:有大概一个月了。

9

咨: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一个多月前,到底发生什么事?使你现在还如此痛苦呢?

求: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让我早点睡觉,说是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的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们俩就一直处于冷战状态。还有一件事就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屁之类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现在我和室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咨:听起来,你和室友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你有没有思考过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吗?你是否去了解宿舍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求:嗯(思考状)?我有想过,我总感觉其他室友之间总是有很多话题,很多可以聊的,但是我却无法融入她们,找不到什么话题跟她们聊,让我感觉在宿舍很孤独。所以每次回到宿舍就觉得心情很郁闷,看到她们有说有笑就更糟糕。我想她们肯定是瞧不起我,不想跟我做朋友。在这点上,我觉得我有些自卑。

咨:(关切的)你能够具体谈谈过去曾发生过怎样一些令你感觉不好的事情,为什么会想到自己自卑吗?

求:(感伤的)我从小成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就离婚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感觉同学瞧不起我或我的家庭 ??(以上内容约同个人成长史中的记载)

(咨询师在倾听过程中神态认真、不时点头、简单回应,表现出尊重、理解和积极关注)

咨:(诚恳的)与同龄人相比,在你的成长经历里确实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件,让你感觉当你在面临问题的时候是孤独的,你觉得身边的人不关心自己,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同时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宿舍关系的问题时,让你感到

10

非常焦虑和苦闷。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也为你感到着急。为了更客观和全面的了解你的情况,我们来做几个心理量表的测试好吗? (4)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忆记录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想法(以图表的方式),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让求助者回忆和书面记录,使求助者更具体地感受和辨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将自己的情绪感受具体化,以缓解不良情绪泛化带给来访者的压力。有机会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 情景和事件 情绪、行为表现 当时内心想法 (5)咨询小结:求助者第一次如此完整地讲述了自己的痛苦经历充分宣泄了不良情绪,讲完之后感觉轻松多了;咨询师与求助者初步建立了咨询关系;详细了解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现状,确定了咨询的主题,并完成了心理测试。

第2次咨询:(2012年4月1日15:30~ 16:30)

(1)咨询任务:进一步建立咨询关系,收集分析材料,尤其是求助者成长经历和深层原因,分析自己的防御方式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及其原理,探索咨询目标,确定咨询方案。 (2)咨询方法:摄入性会谈

(3)咨询过程:咨询过程中,利用尊重、共情、无条件接纳、积极关注、情感和内容反应等技术使求助者把自己负面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用引导、解释等技术帮助求助者正确理解抑郁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向求助者介绍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求助者表示愿意接受,积极配合咨询师进行工作。然后与求助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4)家庭作业 让求助者回忆记录自己过去对自己的所有期望和种种不满的情境,分别写出诱发事件A,不适的具体结果C和与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解释为何自己有如此的观点。通过让求助者回忆和书面记录,使求助者有机会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 (5)咨询小结 制定了咨询目标,咨询方案,为后续的咨询打下

11

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第3-5次咨询,调整和修正、帮助阶段 第3次咨询:(2012年4月8日15:30~ 16:30)

(1)咨询任务 加深咨询关系;咨询师进一步认识求助者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的认知观念;介绍艾利斯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她的情绪问题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不良情绪。

(2)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

(3)咨询过程 先让求助者谈最近一周的感受和家庭作业情况,然后介绍艾利斯ABC理论,让求助者了解宿舍关系问题(与室友之间的矛盾)等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分析一个月前,引起求助者情绪消沉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宿舍矛盾,影响更大的是她的认知模式(不合理观念)和自动思维,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而不是感到孤立无助。

咨询会谈摘要:

咨:宿舍矛盾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你有没有想过,它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是你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但当你赋予它你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你可能认为这件事是绝对的坏,从而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反过来,如果你能对这个事情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那你的烦恼就可能被开心所代替了。也就是说,宿舍矛盾并不是使你痛苦和焦虑的发生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即你无法接受和难过的不是宿舍矛盾事情本身,而是你对宿舍矛盾事件的不合理解释和评价。

求:你是说,我的情绪是由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引起的? 咨: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和男朋友去公园放风筝玩,你把的一个风筝放在长椅上,这个风筝是你们俩花费了大量时间亲手制作的,你非常喜欢。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结果把风筝压

12

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我一定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毁坏别人的东西。 咨: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哦,原来他是个盲人,那他一定是不小心的。 咨:你还会对他气愤吗?

求:不会了。我甚至有点同情他了。

咨: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前后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了。

求: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咨:就你的问题来说,每个大学生都可能遇到。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你现在这样痛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求: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不明白自己的看法哪里出了问题。

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接着,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讨论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身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使他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解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最后,通过教求助者填写RET自助表,让求助者理解不良情绪产生与不合理观念之间的关系。与求助者探讨和了解不合理信念的特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找出自身的非理性的观念,进行驳斥与辩论,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RET自助表 A B C 结果 自卑,焦虑 D 驳斥B的理由 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E 合理信念 经过一次和寝室同学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关系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事件 不合理信念 “一次人际和室友的冲突——我很失败” 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 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13

很糟糕,孤立无援 室友报复我 焦虑,烦躁, 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明天还要上课;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 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上课。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学习太紧张,她要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上课或有急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复。 “宿舍关系紧张,孤立无援” 烦躁,消沉抑郁 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 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我也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事,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宿舍关系紧张,肯定是因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别人都会看不起我。” 不愿意与人接触。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因为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 即使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做错暂时的错误,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在看书,室友说早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难道她一定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 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但那只是(5)家庭作业:1、继续运用RET自助表进行练习,对不合理性观念的反复进行驳斥,不断强化合理的信念。2、找一些比较熟悉的同学(最少5名)去问问他们对你的看法和评价,验证一下周围人对

14

她的印象是否真的那样坏。

(6)咨询小结:求助者领悟能力较高,能较好地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之相关的若干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学会较好地运用RET自助表,对非理性观念辩驳。

第4次咨询:(2012年4月15日14:30~ 15:30)

(1)咨询任务 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动思维中存在一些表层错误观念,学习如何验证不正确观念的方法。

(2)咨询方法 贝克认知行为理论,

(3)咨询过程 通过前几次的咨询,咨询师发现求助者的不良情绪,不仅与本次事件“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不合理的信念有关,还与求助者事发前就存在着的负性自动思维密切相关,如每当遇到问题情绪低落时,认为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和人交往,自己的吸引力也不如从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感到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等。这都是一些具体事件,代表着求助者表层错误观念。针对这些观念,咨询师建议她在实际情景中加以验证,(上次家庭作业的任务),让她去问问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对她的印象及是怎样评价她的。

实际反馈回来的结果是,老师对她印象极好,,周围的同学除了觉得她情绪有时不好外,对她的评价都较高。求助者对此结果感到高兴,因为她一直认为别人会看不起她,并坚信自己有些事情没有做好,而通过验证,她发现在一些事情上虽然做得还不能让自己满意,但结果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糟糕。

同时鼓励求助者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看看是否真的不能做这些事。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引导求助者了解自己思维模式中存在的认知歪曲,用解释技术向她说明情绪困扰与持续出现的自动思维和重复消极暗示有关,并使求助者明确认识到,其思维方式、认知是不合理的,帮助求助者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弄清不合理认知与其情绪困扰、非适应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确认求助者思维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特点:如主观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等等。通过几次实际验证与讨论,求助者的一些表层错误观念便不攻自破了,情绪也因此有了好转。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2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