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集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15

更新时间:2024-05-02 23: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落实课程计划 体现学讲精神 优化教学课程 提高教学效率

—— 五下科学

主 备 : 复 备 : 学 校 :

时 间 :二0一五年二月

写在前面的话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贯彻徐教教研【2013】4号文件“学讲计划”精神,积极有效推进我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我区小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教育局文件,借鉴先进学校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教研室研究决定:从2014年秋季开始,组织全区小学英语、科学、思品、音乐、体育、美术、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电子集体备课。为了使这种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能够适应并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就复备作进一步要求。

一、关于复备的内容、形式及要求。

复备时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标——标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2.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注释练习等。3.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学法。4.删一一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及环节。5.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以上备课要求中我们应强调对原教案的“增”、“改”与“调”,淡化“标”与“删”,着重个人复备过程中思考的深度,以避免拿来就用、大面积的“标”下划线。

二、关于“复备栏”的使用。

复备栏(眉记)中的复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补、对原教案增删修改的分析说明、预见性意见及对策、对原教案中的教法、学法分析说明等。复备时注意与原教案中的修改标记相对应。复备需高度重视对教学过程及内容的修改、调整与补充。另外,原教案的字里行间

空白之处都可以作为复备的空间,不必拘泥于形式的要求。

三、关于“教后笔记”的撰写。

学期教后笔记次数不少于总课数的三分之一。教后笔记既要写出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总结、教学信息的反馈,更要体现对教法、学法等理性的分析。

四、关于对“复备”的培训、督查与监控。

1

教研室将举行专门的培训强化复备意识,同时加大督查与监控力度,不定期随机抽查执行情况,一查一小结,一查一通报。

复备是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全体小学教师需进一步做好课时备课,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手册》的功效。

老师们,一个学生对我们来说是几十分之一,但是对每个家庭确实100%。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行走在铜山教育的改革之路上!

铜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二0一四年八月

学 期 教 学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全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

2

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2)第二单元“热”: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三、全册教学要求: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

3

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的措施: (一)自身素质提高措施。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讲计划”的要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3、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4、抓课堂教学目标落实,结合科学课程特点,精讲多练,重点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优补差措施。

1、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目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上进心。

2、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各类竞赛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3、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4、保强扶弱,培优补差。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 5、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6、坚持多表扬少批评、赏识教育,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7、及时与家长联系并常联系,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

4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等。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表:

单 元 课 题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一单元 沉和浮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二单元 热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 1、时间在流逝 周 次 课 时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备 注 时间的测量 2、太阳钟

5

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 第四单元 4、谁先迎来黎明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地球的运动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总复习

6

课 题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师实验:玻璃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学生实验一:玻璃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教学准备 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页)。 学生实验二:玻璃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4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页)。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主 备 一、导入: 1、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 二、观察物体的沉浮: 复 备

7

1、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2、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三、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谈话:刚才看了物体的沉浮,想不想自己来亲自做一做呢? 2、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哪7种材料: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3、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页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4、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5、汇报猜想。一组汇报时,其它组看有没有和它不一样的预测。(汇报两组即可) 6、实验:到底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

8

实验要求实验,材料员领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1)把物体轻轻地从水面放入水中,并做好相关的记录,沉用“↓”表示,浮用这个“↑”表示。 (2)实验完后将物体从水中捞出,并用抹布擦一擦,再放进塑料袋中。 注意: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教材第2页实验记录表。 7、组织交流: (1)汇报实验结果:请其它小组听,有没有不一样的。(1组即可) (2)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3)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汇报结果—整理预测和理由”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8、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9

四、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谈话聚焦问题:刚才同学们预测物体的重量、体积与物体的沉浮有关,如果我们改变了同一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发改变吗? 2、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3、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4、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5、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6、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10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7、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8、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在教材第4页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一、判断: 1、轻的东西一定会浮,重的东西一定会沉。(×) 2、一块塑料块在水中会浮,把四块相同的塑料块粘起来放入水中,因为重课堂练习 5、胡萝卜在水中肯定是上浮的。(×) 6、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重量越轻,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二、选择: 1、下列实心的物体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B)。A、铝球B、干木

量增加就要沉了。(×)3、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体积越大越会浮。(×) 4、不同材料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 11

球C、铁球 2、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三块甚至更多相同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B)。A、沉B、浮C、停留在水中间 3、将下列物体放置到清水中,一定能下沉的是(A)。A、石头B、木块C、铁盖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C、D)。A、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B、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把两块泡沫塑料粘在一起放入水中是沉的。C、若铝片很小,质量很轻,可以浮在水面上。D、重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轻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板书设计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木块 浮

12

教学反 思

13

课 题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学生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学生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主 备 复 备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

14

计 小球的沉浮 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 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 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反思

20

课 题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教学目标 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

21

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它浮在水上,比较沉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师实验:玻璃水槽1个,橡皮泥1块。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每组1个带刻度烧杯(盛200毫升水)、统一规格的橡皮泥每组1块、记录表(教材第8页)。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主 备 课前: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 (设计意图:从“乌鸦喝水”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水位的上升是小石子占据的空间,为课中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作铺垫,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幻灯片1)同学们:如果把一个铁钉放在一个装满水的水杯,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2、是的,因为它沉。在我们的常识里,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个认识:铁制的东西是很难浮在水上的,有诗为证。(出示幻灯片2) 3、由此可见,铁制的东西是很难浮在水上的,难道铁制的东西就真的不能浮在水上吗?万吨巨轮比铁钉要重的多,却为何能浮在水上呢?大家先不必急于回答,相信同学们在学了今天这一课《橡皮泥在水

复 备 22

中的沉浮》之后,就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猜测圆球形的橡皮泥水中是沉还是浮。(出示幻灯片3) 2、尝试验证。(教师讲解实验的要求:出示幻灯片4) 3、小结:圆球形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 4、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能否改变橡皮泥的沉浮。(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 ⑴讨论:你还能把这个橡皮泥做成其它什么形状呢? 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①在它改变形状的时候,重量有没有改变? ②那体积有没有变呢? 5、测量验证: ⑴指导观察要求:怎样看刻度、怎样计算水面上升的方法 ⑵师生合作演示。 6、小结:橡皮泥自身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而且这些形状在水中都是沉的。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谈话:有没有办法能让这块沉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

23

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猜测并交流:把橡皮泥做成什么形状能浮在水面上? 3、验证:我们来一个比赛:以小组为合作单位,设计制作能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的形状,比一比一段时间后,哪些组能制作成功。 4、实验:学生领取实验材料:一块橡皮泥、一杯水,开始实验。 5、质疑: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讨论:橡皮泥浮在水面和什么原因有关呢? 2、揭示排开水的量这一科学概念。(出示幻灯片5)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3、实验: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页) 4、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出示幻灯片6)

24

三、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船一直以来是水不交通工具,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形态各异的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阅读教材11页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3、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4、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四、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30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3、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一、判断: 1、把船造的尽量大,船排开的水量才能更大,装载的货物才能更多。(√) 2、把船分割成几个船舱,可以减少玻璃球的滚动,让船保持平稳。(√) 3、古时候的独木舟就是利用木头在水中上浮的性质做成的。(√) 4、把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会沉下去,但是如果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橡课堂练习 1、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甲船最多装10个玻璃球,乙船最多装15个玻璃球,说明(B)。A、甲船比乙船排开的水量大B、乙船比甲船排开的水量大C、两船排开的水量一样大D、无法比较 2、要想使船装的东西更多些,就要让它与水接触的面积尽可能(A)些。A、大B、小C、无所谓 3、装载多且不容易倾翻的小船,其特点是(B)。A、船帮比较宽高B、船底比较宽C、船身比较长 皮泥会浮在水面上。(√) 二、选择:

31

三、简答: 1、采取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载得更多? 答:(1)增大船舱的容积。(2)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3)选用轻质材料造船。(4)改变载船的液体。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板书设计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教学反思

32

课 题 教学目标 5、浮力 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

33

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学生实验一:精确刻度杯1个,泡沫塑料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学生实验二:弹簧秤测力计1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教学准备 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页)。 学生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第14页)。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主 备 一、导入: 木块、泡沫塑料块、萝卜??许许多多的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二、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 复 备

34

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三、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温馨提示:

35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相平,拉力与排开的水量应同时读出并记录。 (2)排开的水量变化比较细微,需仔细观察,如排开水量不足1格可适当估计。 (3)注意分工合作,一人测量拉力的大小、一人观察排开的水量,一人记录、一人监督等,做第2次时,可轮换。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6、观察数据,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了什么?(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刚才我们是对一块泡沫塑料进行了研究,那么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结果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

36

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3、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数据汇报交流。 6、观察数据,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7、小结。 根据这两次的实验结果,你觉得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浸人水中的体积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五、应用拓展: 1、应用: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一松手,为什么会上浮,你能解释了吗? 2、拓展延伸:“浮沉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课外探索。

37

一、判断: 1、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小。(×) 2、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浮力的原理。(√) 3、测量水的浮力时,不要将测力计浸在水中,以免损坏测力计。(√) 4、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5、把浮在水面的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浮力会变大。(√) 课堂练习 2、像泡沫塑料块能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把它拉入水中完全浸没,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A)。A、浮力﹦拉力﹢重力B、浮力﹦拉力﹣重力C、浮力﹦重力﹣拉力 3、压入水中的泡沫块,一松手就上浮,是因为(C)。A、泡沫块没有重力B、浮力等于重力C、浮力大于重力D、浮力小于重力 4、将一根木桩由水面向下,直至打入河底固定。在木桩进入河中时,浮力将(A),当木桩全部在水中且未接触到河底时,浮力将(C)。A、变大B、变小C、不变D没有 5、浮力 板书设计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 二、选择: 1、浮力的方向都是(A)的。A、向上B、向下C、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

38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反 思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k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