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更新时间:2023-07-29 09: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夏名采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山东   内容提要:。青州龙兴,,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

:青州 龙兴寺 佛教造像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之后,在全国及全世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有的学者称这一发现为中国本世纪佛教美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这批佛教造像出土以后,在国内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地整理。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有一部分造像已恢复了当年的英姿。现在,这批造像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从这些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那种与众不不同的特有风格,这就是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在各个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艺术逐渐演变、逐渐完美、逐渐接近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

一 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目前展出的北魏晚期造像数量不多,且以背屏式造像为主,单体圆雕造像较少,这也正是龙兴寺出土的这批造像的一个特点。

但从这批造像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出她那

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是一件有准确记年、准确造像人的造像,在造像左侧有四行题记:

永安二年二月四日清信女韩小华敬造弥勒佛一躯为亡夫乐丑儿与亡息 兴 奴等后己身并息阿虎愿使过度恶世后生生尊贵世世侍佛这件弥勒造像螺形高髻,面相清瘦,眉目清秀,面部微笑,其面肌、五官生动而自然,褒衣博带袈裟和长裙下摆略向外侈。二胁侍前额梳留三圆形发饰,面相与弥勒相同,披帛从双肩垂下至腿部后上卷至肘间,再飘然下垂。综观此件造像,给人以“秀骨清风”的感觉。而这件造像的三尊均立于覆莲基座之上,又与以后的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韩小华造像相近的另一件背屏式造像,则更可代表青州地区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了。这件背屏式造像顶部已残,但三尊像保存极为完整。其本尊的螺形高髻极为

97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突出,面部雕刻得细致,笑容十分甜蜜,她的头略向前倾,似正要与你交谈,其神态与韩小华造弥勒像比较则更为生动。造像的二胁侍头梳高髻,高髻仅用宝缯束住,显得简洁而明快,面部表情与本尊一样生动,而又显活泼,其披帛、长裙安排合体。与韩小华造像不同的是,此件造像本尊立于莲蕊之上,二胁侍的基座则为一完整的莲蕊,而此莲蕊有一莲茎与本尊的莲蕊相接,且造像底部平直,这又与较晚的造像不同。同时,这件背屏式造像的飞天部分为浅线阴刻,从现在保存的两尊飞天分析,飞天。

。,本尊高髻,,,双目细长,嘴角内敛上翘呈微笑状。着双领下垂式褒衣博带袈裟,袈裟右襟甩搭左臂,上刻宽双阴线水波状衣纹。衣裙下摆外侈,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台座上。有用双重莲瓣、彩绘同心圆和线刻忍冬花环组成的头光和线刻忍冬花、彩绘重环和荷叶、荷花组成的背光。二胁侍头戴高冠,黑发顺肩而下并有圆形饰件和帛带束住,披帛、长裙穿着贴体,手执莲蕾、净瓶。该背屏式造像下方主尊腿部两侧,有二龙头伸出。二龙头口衔荷花、荷叶、荷蕾形成二胁侍的基座。造像顶部残留有五身供养飞天。

而另一件佛三尊立像与上件基本相同,只是胁侍开始出现璎珞。但在其下部,本尊腿的两侧,有二条浮雕龙。这二条飞龙,头较大,四足及龙尾较小,且与整件背屏式造像比较也显得极小。二龙口衔荷花、荷叶、荷蕾形成二胁侍的基座,托住二胁侍。此件作品背面有阴线刻和彩绘的一幅画面。画面的上部正中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的倚坐式样的佛像,左右立二胁侍,须弥座侧有一手执莲花的供养僧人。画面下部为线刻的礼佛图。该图左侧为头梳高髻,着交领肥袖上衣, 98

下穿长裙的女子,其身后跟一头梳双髻的侍者,侍者手中捧物;右侧共三人,其中二人为头戴笼冠的男子,另一人为头梳双髻,手捧物品的侍者。

从以上三件作品可知,二胁侍的基座由仅为一仰莲,发展到龙头托莲,再到龙身全现,但龙较小。这一过程,也正是青州地区程。

,带圆形头光的立佛像螺髻很高,面相较丰满,弯眉,凤眼半睁,高鼻、薄唇,小嘴,其面部含甜蜜的微笑,耳肥大,但耳垂较短,细长颈,内穿斜衽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一角甩向左臂,长裙和袈裟下摆外侈,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残,跣足立于莲蕊上。这件造像后背平直,身侧和后背形成直角形。

分析原因为它本应为一背屏式造像的本尊,但由于某种原因,二胁侍被破坏而本尊完整,就将其改造而成为单体圆雕造像。

带圆形头光和背光的菩萨像,改造后仍留下许多背屏式造像的特征。这件头戴折巾式冠,冠前有圭形饰件,前额梳留5个圆形发饰,卷曲的长发从耳后分左右两股垂至壁侧,在肩部并用圆形发卡束住长发;其面部清瘦,长眉弯月状眼,高鼻略勾,嘴角下凹呈微笑状的菩萨,面部的肌肉表现极为生动而准确,它身材亭亭玉立,披帛、长裙穿着合体,跣足立于仰莲基座上。其形象生动活泼,而又有些稚气。有趣的是,菩萨的莲座下有残莲茎饰件,左侧下部裙折边有龙尾饰件。从这些残件分析,此件圆雕菩萨造像原为一背屏式造像的右胁侍,是有意改雕加工而成为一单体圆雕菩萨像。

以上二件单体圆雕造像均为改雕而成,但青州地区在北魏时有大型圆雕造像的传统,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原为临淄龙泉寺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的二尊大型圆雕佛像就是例证。此次,龙兴寺窖藏也出土了这例作品。此次参展的北魏圆雕菩萨立像就是例证。这件高187厘米的菩萨立像,面相圆润,眉目清秀,在清秀中又透出俊美,她那亭亭玉立的身材,再配以华丽的饰件,其装饰之精美,雕塑之精致,真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综观北魏时期龙兴寺佛教造像,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造像面部表现极为细腻,特别是造像的神态刻画得极为生动。但我们又可看出,一些稚气和纯真。裟、,菩,,后期才出现璎珞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南方北魏时期流行的秀骨清风的特点,在青州地区明显的反映出来,这应该是有别于北方地区的青州风格吧。

二 东魏时期青州风格的正式形成东魏时期,青州地区造像风格在继承北魏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显露出自己的特色。可以说,这一时期是青州地区造像风格的形成时期。

东魏早期,造像仍保留有诸多北魏时期造像的因素。天平三年(536年)智明造像比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仅仅晚七年。这二件造像的风格有某些相似,但有诸多因素又显露出自己的特征:面相开始变圆,但都带有稚气,前胸开始向前凸起,双肩开始变平,衣纹和衣折逐渐变少等等,这些特征,正孕育出青州地区东魏时期的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旧的传统和新的风格在这一时期有一个相对的重叠阶段。与智明造像同为一年的邢长振造像,则更好的表现出了新的风格。这件三尊造像,其本尊与左胁侍头已残,但右胁侍保存完整。造像本尊胸部开始隆起,袈裟衣纹简单,下摆基本不向外侈;

左胁侍的衣纹刻画极为精细,特别是长裙中间一片的折纹多至九折,可以说是层层重叠,使其生动而自然;右胁侍头戴冠,面相清秀露出稚气,披帛、长裙刻制精细,衣纹繁缛,璎珞、项圈安排合体,刻制细腻,此件造像的飞天雕刻极精,那柔软变形的肢体,面带甜蜜笑容的脸庞,飞飘的彩带组成了一种幻想而又现实的极乐世界。,二从嘴内、,这,、覆莲基座更,而这种基座除青州地区外,别的地区又极为少见。

从东魏中期开始,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风格已经完全确立。此次参展的几件较大型的背屏式造像,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次出土通高达305厘米的造像,其托盘厚度仅有4厘米,从这个数字对比我们即可以看出,此时石刻艺术的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

。这件三尊造像,除右胁侍的上半身以外,保存基本完整:本尊的肉髻明显变矮,但还是比较突出,面相开始变圆,弯眉、凤眼继续保持北魏晚期的风格,只是眼开始变小,小嘴上翘呈微笑状,肥硕的双耳比较写实,但面部的稚气依然保留;褒衣博带袈裟下身已经凸出,衣纹简单而精练,下摆略向外侈,依次露出长裙、袈裟等四层衣边。左胁侍冠残,面相丰满,眉目清秀,颈佩项圈,披帛自然绕身,璎珞在胸部和腹部组成蝴蝶状饰件,长裙多折下垂;右胁侍璎珞仅在胸部露出,为连于圆形饰件上的部分,其余的璎珞均压于披帛之下;两胁侍的披帛从双肩部垂下后,分两股下伸,至腹部穿于圆璧后再下垂至腿间,然后上卷至双肘间,再飘然下垂。此件造像的双龙雕刻极精:二龙张开大嘴,龙身极为粗壮,四足伸屈有力,每足三爪,龙尾较细长,弯曲向上,龙身、龙足上有鳞。从二龙嘴中吐出粗壮的水柱,水柱

99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顶托莲茎、荷叶、莲花、莲蕊组成极为精美细致的基座,二胁侍即跣足立于二基座之上。造像的顶部为火焰纹、飞天、佛塔。此件的飞天残留八身,其中二身舞蹈、二身伎乐、四身托塔。他们高挽发髻,面孔清秀。二身舞蹈飞天着交领上衣,长袖轻舒,其余均袒上身,颈佩圆形或桃形贴金项圈。下着绿彩贴体长裙,露出双脚,他们的披帛、裙摆上扬,腰身屈折极大。四身托塔飞天中,二身与伎乐和舞蹈飞天相同,另二身位于塔侧,他们身躯倒立,昂头,双手托塔,造型极为生动四身飞天所托之塔,,覆钵状,,,15厘米的背屏式造,三身像保存极为完整,彩绘保存也极好。此造像的主尊肉髻如馒头状凸起,圆珠形发结上施宝蓝色,面相较清瘦,深目高鼻,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其面部、胸部贴金,内着红边绿彩僧祗支,胸前系带,下穿长裙,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右襟覆搭左肩和左臂后垂下。袈裟上阴刻阶梯形衣纹。手施无畏与愿印,双手贴金。跣足立于莲台之上。主尊的头光由三重莲瓣、齿轮、彩绘同心圆和忍冬花环组成,身光由彩绘连珠、莲瓣、重环、荷花与荷叶组成。二胁侍面相较清瘦,深目高鼻,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头戴花冠,缯带下垂至耳,黑发在额前梳留成五个花瓣状,从耳后顺肩而下成二层,在肩部用红彩帛带和二贴金圆形物系住。颈佩贴金项圈。上着绿彩僧祗支,下着百折长裙。绿色披帛自双肩垂下,在腹部相关后下垂至膝间再上卷绕肘或用手提住后下垂至脚。由贴金穗状物,用胜、珊瑚组成的璎珞自双肩垂下,在腹部结于一圆璧后下垂,至膝后再向后折。头光由双重莲瓣和彩绘花环组成。在造像下部主尊两侧浮雕贴金彩绘的双龙,龙侧身,张嘴较大,足粗壮,每足三爪,身躯亦较粗壮,龙尾细长,弯曲向上。龙嘴中吐 100

出水柱,水柱托起荷花、荷叶、荷蕾,将二胁侍托起。背屏上部有部分贴金彩绘的阴线刻火焰纹和线刻供养飞天一身。此件造像,三尊的面部略显稚气,但比以前的造像又有所庄重。

另外,此时有些造像已经非常注重身材的曲线。有一尊小型三尊像就很突出。该造像顶部残缺,三尊保存完整。,眼角细长,,内。下着长裙,。二尊胁侍的形象特。左胁侍面相清瘦,忍冬花高冠,宝缯垂至肩部,黑发在额前梳留成五个圆形装饰后,从耳后顺肩而下成二层,在肩部由圆形发卡和帛带束住,帛带束好发后顺势而下垂至腰间。袒上身,颈佩轮状项圈,下坠精美的花饰。披帛从双肩垂下,在腹前相交后下垂至膝下,再向上反卷至肘,绕肘后下垂至脚,由贴金穗状饰件、胜、珊瑚组成的璎珞衬托于披帛之上。胁侍下着红色长裙,腰系带,双臂佩臂钏,右手执莲花,左手提桃形饰件。右胁侍面相清瘦,头戴花蔓高冠,冠带垂至肩部,黑发在额前中分。袒上身,颈佩环形项圈。下着贴体长裙,裙带在腰部系一花结。披帛自身后绕双肩沿体侧下垂至莲座下

。左手执莲花,右手持净瓶。这二个胁侍,裙带有出水芙蓉的纹饰,腰部前凸,具有曲线美。那种秀骨清像和曹衣出水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综合以上的因素,我们对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东魏时期的造像有这样的认识:造像主要为背屏式,单体圆雕极为少见;造像胁侍的基座均为二龙吐水柱衬托由荷叶、荷花、荷蕾组成的极为精美的基座,这一风格在外地造像中十分少见;造像三尊的面部由稚气较重到逐步成熟,身材从直立向曲线过渡,更好地表现出秀骨清像的特色,胁侍的璎珞固定为穗状物、胜、珊瑚相联,在腰部联于圆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璧之上;造像顶部多为单层佛塔,并由伎乐飞天、舞蹈飞天、托塔飞天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中有弦竹声声,舞姿翩跹,这是一种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具体体现,佛塔则是修炼成正果后最后的归宿,这也是佛教所称的最好的正果。

三 北齐时期青州风格的主要特征北齐,这个仅仅存在27年的短命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南北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起着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青州,此时为今山东的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年)伐齐、北。太上皇高纬率领小皇帝高恒经济州逃往青州。周军占领济州后直扑青州。高纬和高恒父子仓皇出逃,在青州南被北周俘获。时为北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年),北齐灭亡。高纬父子从邺城逃往青州,他们的这一行动证明,青州(即今山东)在当时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之中,即为北齐政权的后方基地。因此,此时的青州相对的比较安定。佛教也就利用这样一个难得的时机进行发展。纵观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中出土的这一批石质造像,有百分之六十以上为北齐的作品,仅从数量上分析,就可看出龙兴寺在北齐时的发展。另外,龙兴寺在北齐以前没有寺名,在北齐时称南阳寺,这也是该寺第一个寺名。

龙兴寺出土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有自己比较独特的风格。此时,三身造像的数量急速减少,单体圆雕造像成为主体。正如前文中介绍的那样,北魏晚期和东魏时期,龙兴寺的造像为背屏式三身造像,并有高达3米的大型背屏式造像,而单身造像的数量极为少见,并且有的还为三身造像改造而成。而在北齐,三身造像仅有几件,而这几件,则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背屏式造像的特点,也

可以看出这种背屏式造像一个从北魏,经东魏,发展到北齐的全部过程。现以一件造像为例加以说明:此件造像顶部残缺,但三尊像保存完整。造像的主尊肉髻微凸,面相圆润,眼微闭,高鼻,小口,大耳,重颌。上着圆领袈裟,下着长裙,腹部向前凸起,右手下伸提起袈裟的衣角,袈裟上无衣纹的线条。,造像。左胁侍头,,面相眼细长

,高鼻,小口,黑发顺肩而下成二层反卷,肩上饰贴金发卡并系帛带,该帛带下垂至腰下部。颈佩轮形项圈。上身斜着僧祗支,下穿贴体长裙,正中的裙带结一蝴蝶结。胁侍的披帛从肩部下垂至肘间,两股下垂的披帛托住精细的璎珞,璎珞由玉米穗状饰件组成,用胜连接,两股璎珞在腹部连于圆形璧上后,垂至膝部再上卷,绕臂而过后沿体侧下垂。胁侍跣足立于双莲蓬的基座上;右胁侍面相圆润,发形精美,头戴化佛花冠,冠带顺臂下垂,黑发顺肩而下,眼睛眯成一条细缝,高鼻,小口上翘呈微笑状,颈有横线,佩轮状项圈。袒上身,臂佩臂钏。璎珞自双肩垂下后,在胸前交叉饰于一圆形物后再下垂至腰侧。披帛自背后绕双臂,再沿体侧下垂。胁侍下穿贴体而有出水芙蓉垂线的长裙,腰间裹以精美的袜肚,下腹部向外凸出,使身材出现曲线,跣足立于莲座上。造像的下侧,有二条雕刻极精的飞龙,它们身粗健壮,四肢有力,头压于身躯,从嘴中吐出水柱,托住荷叶、荷花、莲茎等饰物而成为左右胁侍的基座。

这件造像,无论是面相,还是身躯,都已出现一种新的风格;在袈裟的雕刻技法上,在胁侍的曲线上和袜肚的雕刻上,都是青州地区北齐造像风格成熟以后的作品特征。因此,这件造像充分反映出青州北齐时期造像

101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的特色。

北齐时期,青州的单体圆雕造像的数量急剧增加,而成为此时造像的一个特点。这一批单体圆雕造像,又以佛像为主,约占全部圆雕造像的三分之二左右。

这些圆雕造像,它们的身材一反北魏、东魏那种躯身平直的习惯,而使其身材逐渐变得丰满。到了晚期,它们的重点部位,如乳房、下腹部、臀部等都比较突出。这一演变,使造像的曲线逐渐变得优美。在北齐早期,这些单体圆雕像处理方式还比较简单,前半部分比较平,的表现出来简单,化,,无论你从,都是一件比较符合实际的人体的再现,这种再现并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的实际情况。这一变化,说明那些雕刻的工匠们能认真观察人体,准确把握人体,这样才能塑造出高于人体的带有极高艺术性的这些造像。

这些造像,佛像题材的作品都极为简练,而菩萨题材的作品则极为繁缛。佛像,是这次出土的主要题材的造像,它们几乎千篇一律:外披袈裟,上着内衣,下穿长裙。而袈裟又仅有泥条状折纹、浅线刻折纹和无任何折纹三种。在刻好之后,又用红、绿、蓝、赭等几色对袈裟进行彩绘,有些身上无任何折纹的造像,则完全靠彩绘来进行处理。与此相反,数量较少的菩萨像却雕刻极繁:它们此时都头戴各式高冠,冠两侧有冠带;它们额前的发饰有中间不分、中分、梳出3或5个半圆等几种变化,而脑后的长发则分成两半,从左右垂至上臂间;它们颈佩各式项圈。肩披精美的帔帛,帔帛在身前翻飘,有些帔帛还托着玉米穗状饰件组成,用玉胜、珊瑚、圆珠相连接的由精细的璎珞,这一串串璎珞在下腹部又连于璧上;它们长裙多变,有的正中有宽博的裙带,有的腰间又裹以袜肚,有 102

的还在裙上佩挂成串的佩饰;它们有的手戴臂钏或手钏,有的手托荷蕾,有的手握帔帛。这些变化多端的服饰和饰件,真使人有那种有钱人家中贵人的形象。佛像之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造像,它们身穿紧身长衫,紧贴身休,使其造型的线条极为优美动人,有的甚至双臂也为紧袖包裹。这种造像,以前极为罕见。总之,为简练,,,特别是彩绘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由于整理工作者极为认真,使其画面保留,使我们能一睹它们的风采,更是难能可贵的。这一批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有浅浮雕和彩绘两种。浅浮雕的参展作品,为在袒右肩的袈裟正面分成十余个田字方格,在每格内和边框上刻出人物、山水、殿宇、花鸟等,其分布为上部是以说法图为中心的天庭图案,中间为人间现实生活的图案,下部为牛头人身、下油锅、恶鬼倒地等地狱题材的图案,是标准的六道图。这些图案均用浅浮雕的效果表现,只是刻出一大体的范围,应该是在浮雕之上再进行彩绘,惜彩绘已脱落,故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大体的轮廓。此件石刻式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那尊卢

舍那法界人中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另外,此次参展的二尊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才是青州龙兴寺出土的此类造像的代表。这些彩绘卢舍那法界人中像,身上的袈裟无任何衣纹的线条,完全用肢体的造形来表现其身材。从现存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该造像的袈裟每个局部均有彩绘,彩绘颜色有朱红、石绿、孔雀蓝、赭石、黑、白、黄金等。从部分画面我们可以看出,绘画技法极为高超,所留画面生动活泼,现以其中一件右肩部三个人物为例:该画面有三个黑色弯曲头发和胡须的人物,他们深目勾鼻,身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穿长袍,脚蹬黑色高筒皮靴,这是当时标准的波斯人的形象。这三位仅仅5厘米高的人物,当时没有留下姓名的艺术家用极精的线条,简单的颜色,将三个波斯人活灵活现的勾画出来,并一直保留到一千四百年以后的今天,使我们有幸能领略他们的风采。至于画面的内容,为标准的六道图,是准确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这些造像,应该称其为是此次出土的一批佛教艺术的极品。

龙兴寺出土的这批造像,以北朝造像为主,隋唐及北宋的造像数量极少,且风格与全国各地均无什么异样,料。

,这批造像有一个极强的地方个性。过去,在山东的博兴、广饶、诸城、寿光、临朐等地先后出土了一批北朝的石造像和金铜造像。这批造像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风格。但这些地方的特征表现得不如青州龙兴寺这批佛教造像这样明显,这样集中。青州龙兴寺的这批佛像出土以后,使我们看到这一特色的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这

也是它们在吸收外面因素的同时,利用地方石刻的一些传统因素,加以发展、变化,而形成一种特殊地方特色的中心区域。这是龙兴寺出土这批佛教造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

其次,这批佛教造像颜色和贴金的保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以往的佛教艺术品,基本上都没有彩绘和贴金保留,璧画,

,。而,则更是为这批造像锦上添花。

值得一提的是,青州自西汉开始,即为今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直到明朝初年,这个中心才向西移至历城。龙兴寺的兴衰也正是在青州作为今山东中心的这一时期。南北朝时期,这一中心就更加重要,因为在十六国时期,南燕国的皇帝慕容德就在青州的广固城建都,广固城就是山东一个唯一的帝都。作为佛教,它必须依附于政治。所以,青州也应该是当时佛教文化的中心。

10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0f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