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知识点整理_考试必备

更新时间:2023-07-23 18: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知识点整理_考试

必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英国早期的银行是在金匠业的基础上产生的。

清政府于1897年在沪成立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二.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作用{看书}或论述或选择

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定义:我国商银法规定,商业银行是依照本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金融体系的核心)

作用:

1)信用中介。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产生的。

4)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组合结构(选择)

外部组织形式:

1)单一银行制,又叫独家银行制,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

2)分行制(总行制,总管理处制),在本地及国内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

3)银行控股公司制,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

家以上的银行。

内部组织结构:

1)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2)董事会

3)各种常设委员会

4)监事会

5)行长或总经理,行政主管,是银行内部的行政主管。

6)总稽核

7)业务和职能部门

8)分支机构,业务经营体系的基层单位。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以股份制形式为例可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

四.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内容及原则: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以谨慎监管为原则,即”CAMEL”骆驼原则。

C代表资本,建立国际上共同的资本标准。

A代表资产,资产品质是一个关注的问题,监管人员对银行的未清偿贷款和贷款的担保进行仔细审核。

M代表管理,

E代表收益,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的受利率来衡量。

L代表清偿能力,用来衡量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需求而又不必出售其资产的能力。

各国对银行业进行监管时的主要内容:

2

1)银行业的准入,规定最低注册资本。

2)银行资本的充足性,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

本监管。

3)银行的清偿能力,包括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

4)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主要指银行业与证劵业,保险业合业和分业经营的

问题。

5)贷款的集中程度,对带狂集中程度的监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

存款保险制度(选择)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大危机以后的美国,成立的宗旨是:重新唤起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经营活动。

要求:商业银行按存款额的大小和一定的保险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投保银行经营破产或发生支付困难时,存款保险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

1)政府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美国。

2)政府和银行联合成立存款保险制度,日本。

3)银行出资自己成立存款保险机构,德国。

作用:起到了保护银行体系稳定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银行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加剧了道德风险

五.资本的性质与作用

性质:

1)从银行角度:是银行经营的本钱,是银行的所有者权益。

2)从存款人角度:是客户存款免受偶然损失的保障,对银行信心的保证。

3)从监管者角度:保障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

作用:案例分析

1)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了缓冲的余地,使债权人在面对风险时免遭损失的缓

冲器。

2)资本为银行的注册,组织经营以及存款人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

3)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4)为银行扩张和业务扩展提供资金。

5)有助于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

6)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

六.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如何应对论述

1)信用风险: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

潜在可能性,或是银行的借款人及交易对象的信用等级下降,使银行持有的相应资产贬值。

2)利率风险: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变动使银行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的

损失。

3)汇率风险: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使银行持有的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发生变

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4)经营风险:指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由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起的风

险。

3

5)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

支付需要,从而使其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

6)操作风险: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

的损失风险。

措施:

保持一定的银行资本规模。

防范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对策

1.政府应积极倡导构建诚信社会环境。

2.深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打造“绿色信贷”,防范信贷风险。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4.加强对关联企业的风险控制。

5.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七.资本的构成(选择)

1)实收资本(股本)

2)资本公积:1.资本或股本溢价2.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3.接受现金捐赠4.

股权投资准备5.外币资本折算差额6.关联交易差价7.其他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1.法定盈余公积2.任意盈余公积3.法定公益金

4)未分配利润

5)重估储备

6)权益准备金

7)次级债务

《巴塞尔协议》的两个规定,看书26.和35页。

商业银行的资本应与资产的风险相联系。银行的主要风险是资产风险。协议签署国的最低资本限额是银行风险资产的8%,核心资产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

将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规模的方法:账面资本(GAAP),管理资本(RAP),市场价值资本(MVC)

八.资本的筹集渠道

内部筹集:未分配利润,

外部筹集:1.出售资产和租赁设备2.发行普通股3.发行优先股4.发行中长期债券5.股票与债券互换等。

九.存款的种类(选择)

交易账户:是私人和企业为了交易目的而开立的支票账户,包括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自动转账制度等。

非交易账户:储蓄存款(有活期和定期之分,相对于个人而言),定期存款,(额度较大的)

(存款的构成:存款的稳定性,存款的利率)

十.非存款性的资金来源

1)同业拆借,是银行获取短期资金的简便方法,在会员银行之间通过银行间

资金拆借系统完成,临时发生流动性不足的银行通过同业拆借获取资金,

4

而临时有资金闲置的银行通过拆借方式是资金得以运用。同业拆借的主要目的是补充准备金的不足和保持银行的流动性。

2)从中央银行的贴现借款

3)证券回购

4)国际金融市场融资

5)发行中长期债券

十一.存款的营销及中间业务

十二.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和原则(现金资产构成和两个原则)

狭义的现金资产指银行库存现金,一般意义上的现金资产指广义现金资产.包括现金和准现金.有四类资产:1.库存现金2.托收中的现金3.在中央银行的存款4.存放同业存款

目的:着力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和满足,解决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

确保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使现金资产达到最适度的规模。

原则:1.适度存量控制原则2.适时流量调节原则3.安全性原则

十三.存款准备金的管理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由两部分组成:

1)法定准备金:1.是按照法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具有强制

性。2.目的:实施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

2)超额准备金:1.指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出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

一部分。2.用来进行日常的各种支付和贷放活动。

十四.流动性需求与来源的协调管理(怎样管理流动性不足怎么办)

1)流动性需求管理的原则:

1.进取型原则。当流动性出现缺口时,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扩大经营规模,可通过发行债券,大面额存单,向金融市场拆借资金等借入资金,考虑资金成本,受市场心理因素影响,有一定的风险,适合大银行。

2.保守型原则。靠自身资产转换,出售的方式,风险小,但机会成本大,适合小银行。

3.成品最低原则。以筹资成本最低位原则。

2)协调管理方法:1.通过转换资产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的需求。2通过借入资

金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的需要,借入资金的渠道包括:向中央银行再贴

现,再贷款,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发行大量可转让定期存单,从金融市场借款及其他负债方式借入流动性资金使银行能够保留较少的流动性资

产,而将资金更多的投入高盈利的资产项目上去,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借入资金能够使银行资产规模和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使其不必通过不断转换资产的形式来满足流动性的需求。3.购买具有在未来以法定价格卖出选择权的长期债券,在有效转移价格风险的同时使长期债券具备流动性;

将抵押贷款标准化,使其在银行出现流动性需求时能够出售;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如远期商业票据等融资,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等。

(补充)

5

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包括:存款客户的体现需求,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

流动性需求类型:短期流动性需求,长期…..,周期…….,临时…….

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存储流动性,从金融市场上购买流动性.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方法:因素法,资金结构法,流动性指标法.

商业银行的头寸可分为:可用头寸,基础头寸,可贷头寸.

十五.贷款的种类及组合(重点)

种类:

1)按贷款的偿还期限:活期贷款的定期贷款.

2)按贷款的保障程度: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3)按贷款的偿还方式:一次性还清贷款和分期偿还贷款

4)按贷款数量:”批发”贷款和”零售”贷款

5)按贷款方式: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票据

贴现.

6)按是否承担责任:自营贷款和委托贷款

7)按贷款用途: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

组合:银行贷款组合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提高银行贷款发放的收益,降低整体贷款风险,

影响银行贷款组合的因素:特定的市场环境(首要因素),银行的经营规模.

贷款政策原则

贷款政策

贷款的决策程序

十六.贷款审查(结合案例)

进行审查的原因:

在借款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后,银行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要根据贷款的性质和规模对贷款进行审查,这是银行减少损失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环节。原因是贷款发放后,会因借款人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导致借款质量发生变化,如经济周期波动,个人职业变化等,都会影响借款人的清偿能力。因此,贷款审查时极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银行的管理层迅速发现问题贷款,检查信贷政策的执行情况,提供预警信号,及时发现贷款质量变化,防止贷款质量变化。

审查的原则:

1)定期对所有类型的贷款进行审查。

2)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

3)贷款文件的完整性和贷款政策的一致性。

4)银行对抵押和担保的控制程度。

5)增大对问题贷款的审查力度。

十七.问题贷款的发现和处理(结合第十六点)

1)问题贷款产生的因素:借款人的自身因素,外界因素和银行的自身错误

2)问题贷款的有效管理:1.问题的早期发现有三道防线:信贷员,贷款的复核,外部

审查.2.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3)问题贷款的处理程序:1.对问题贷款银行会首先与借款人见面,商讨合作的可

能性,如果可能的话,银行会继续向借款人注入新的资金.2.当不能选择追加资金方案时,银行可以与借款人协商以下政策:减债程序和时间限制:增加抵押品,担保人和第二抵押:索取财物报告:立即监控抵押品和借款人.

呆账准备金: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2s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