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9 14: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述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历程

闫俊岗

中国科技大学 空间与地球物理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地震事业的发展、机构设置的形成过程以及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系统介绍了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为科技人员了解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地球物理;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地震事业

一、“三剑客”开创了我国地震事业

谈到中国的地震事业,首先要谈到中国的地球物理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后,三位元老级先生开拓了我国的地球物理事业,他们分别是从事金属矿产勘探的顾功叙、因地震波理论闻名遐迩的傅承义和石油勘探专家翁文波。他们被人们尊称为中国地球物理界的“三剑客”。从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球物理事业。

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等领域,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地震后,傅承义、顾功叙和翁文波又义不容辞地走上用地球物理来抗击地震灾害的前线,分别致力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傅承义提出地震发生的“红肿成因理论”。顾功叙发展的“以震报震、以磁报震”等监测预报地震的方法,使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和科研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翁文波则致力于天然地震的预测研究,后来又将其扩展到洪涝、干旱等灾害远期预测,在预测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表1 中国地球物理界“三剑客”情况介绍

姓名 顾功叙

简历

1934年留学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学习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3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毅然中断在美国的研究,返回祖国,为开创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和推进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傅承义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负责建立了有关地球物理学教研室,并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为推进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翁文波 1939年获英国伦敦帝国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论和方法,并亲自指导了石油勘探工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重力勘探队,开创了我国磁法、电法勘探、使用测井技术勘探石油天然气的先河。在我国第一个开办了地球物理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地球物理人才。

二、中国地震机构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后,面临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国家财政经

济状况十分困难,政府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仍于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新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了气象、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勘探四个部分。其中的地震部分即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从事地震研究的科学机构。

为了迅速提高地震烈度的研究水平,保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协助国家计

划委员会统一指导和组织开展地震烈度鉴定工作,于1953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

1956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12年(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会议。地震工作纳入国家科学发展长远规划,是中国地震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67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局和国家科委京津

地区地震办公室合并,建立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国地震和抗震科研工作,并直接领导管理原地球物理局所属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地质研究所(北京)、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和中南大地构造室(长沙)等8个研究机构。

1971年,全国一些主要地震活动区已经建立了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地震监测

台网和群众业余测报点也随之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学科、多方法、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科研体系基本形成。1969年7月8日渤海发生7.4级地震。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成立中央地震工作小组,下设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央地办)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的地震工作。1971年8月,国务院发出[1971]国发5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和成立国家地震局的通知》,正式撤销中央地办,成立国家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管全国地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代管。至1972年3月,在国家地震局统一部署下,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队伍,专业队伍达9000余人。

国家地震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地震工作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全

国性的领导机构,国家地震局担负起了组织全国地震工作的职责。从1975年起,国家财政部门开始对国家地震局单独拨款。为了更好的开展和组织全国的地震工作,1977年,决定撤销地震大队建制;1978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协商并经国务院批准,对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其中不从事地震工作的科研力量规划中国科学院,而将调整后的研究所一并更名为国家地震局的直属研究单位。

随着国务院各直属单位机构的变动,国家地震局于1998年10月19日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三、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建立[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震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地震事业的起步阶段,建立了最初的全国地震台网和地磁台网,编制了中国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地震监测预报和研究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后,转入了总结经验、清理攻关的阶段,对10多种观测手段和各种方法工作,进行了清理和评价;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加强了地震应急的探索,形成了“四个环节”(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紧急救援和重建)的综合防御的局面;2000年“三大体系”的提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和地震科技得到更强劲的发展。防震减灾工作三大体系是指“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

(一)监测预报

地震监测预报是地震系统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建成了地下、地面、空中立体化的地震和地壳运动的观测网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科学体系,提出了多个地震孕育的理论、模型及地震预报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报成果。 (二)震灾预防

制定了系列化抗震设计规范,编制了4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制定了抗震设防法规和标准,为城乡抗震规划、各类工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法规依据,并在工程和城乡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广泛开展防震科普教育,社会公众防震意识和科学素质明显增强。建成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1个,区域强震动台网部3个,数字固定观测台1160个,地震动强度速报网5个,强震动专用台阵12个,专用软件9套。

图1 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分布图

(三)应急救援

建立了科学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灾害评估技术系统及抗震救灾指挥技术体系,大大提升了各级政府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和救灾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武装起来的一专多能的地震灾害救援队,在多次国内外地震灾害救援中显示出力量。有组织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在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已实行,但在2000年以前,地震应急工作一般都是临时性的,应急工作完成后相应的各种队伍、组织均回归原建制,没有形成一套针对地震应急特点的指挥-救援体系和常备机构与专业队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将建立地震应急体系和管理体制提上了议事日程,2000年国务院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2002年成立了国家地震现场工作队,2003年开始,开始兴建国务院和各省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到2007年底,已形成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为龙头的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格局,我国开始从组织体系上建设常备性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

图2 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分布图

四、展望未来,地震事业任重道远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都有新的要求,对于地震事业也是有了更多的期望。如何更有效的发挥地震事业应有的作用,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希望我们不但不应该削弱地震事业,还应该有更大的视野和气魄推动地震事业的发展,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提升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地区的台网密度;进一步完善前兆观测台网的布局;开展烈度速报系统、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完善监测信息传输、处理、服务技术系统。

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为震情跟踪和短期预测预报提供科技支撑,提高强震预测预报水平;对地震重点地区,要建立震情跟踪长效机制,落实跟踪措施,加强分析会商,捕捉地震前兆信息;要加强地震预报对策研究,做到专家预测与政府风险决策相结合,实现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加强抗震设防管理,严把新建建筑抗震设防质量关,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对既有建筑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特别是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重

大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有计划地对有隐患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或者拆除改建。

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试点工作,切实提高农居抗震设防能力。

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形成覆盖各区县、市级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预案体系,并按照预案定期组织演练。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和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有机衔接。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地震救援队的队伍结构,增配地震结构专家,补充搜救设备和装备,强化救援训练;推进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法制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市县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在此基础上,按照法规要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对内要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保证防震减灾工作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56,北京:科学出版社 2.中国数字科技馆,话说地震,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earthquak/5/2j-5.html 3.滕艳,地球物理见证中国创业辉煌—中科院院士刘光鼎谈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国土资源网,2009.09

4.陈运泰.滕吉文等,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1.10,16(5)

5.滕吉文,2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成就和21世纪的发展前沿,地学前缘,2003.03,10(1) 6.张少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期地震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6(2)

大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有计划地对有隐患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或者拆除改建。

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的意识。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试点工作,切实提高农居抗震设防能力。

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形成覆盖各区县、市级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预案体系,并按照预案定期组织演练。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和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有机衔接。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地震救援队的队伍结构,增配地震结构专家,补充搜救设备和装备,强化救援训练;推进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法制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市县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在此基础上,按照法规要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对内要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保证防震减灾工作的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56,北京:科学出版社 2.中国数字科技馆,话说地震,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earthquak/5/2j-5.html 3.滕艳,地球物理见证中国创业辉煌—中科院院士刘光鼎谈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国土资源网,2009.09

4.陈运泰.滕吉文等,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1.10,16(5)

5.滕吉文,20世纪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成就和21世纪的发展前沿,地学前缘,2003.03,10(1) 6.张少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近期地震事业发展历程的回顾,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6(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6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