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实验八、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更新时间:2023-09-22 23:00:02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离散时间信号Z变换和Z变换的实现方法及编程思想;

(2)掌握系统频率响应函数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系统函数的零点图的绘制方法;

(3)了解函数ztrans,iztrans,zplane,dimpulse,dstep和freqz的调试格式及作用 (4)了解利用零极点图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离散系统的分析方法可分为时域解法和变换域解法两大类。其中离散系统变换域解法只有一种,即Z变换域解法。Z变换域没有物理性质,它只是一种数学手段,之所以在离散系统的分析中引进Z变换的概念,就是要想在连续系统分析时引入拉氏变换一样,简化分析方法和过程,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的途径。Z域分析方法就是把复指数信号ejwk扩展为复指数信号ek或z=rejw,并以ek为基本信号,把输入信号分解为基本信号ek之和,则响应为基本信号ek的响应之和。这种方法的数学描述为Z变换换及其逆变换,这种方法称为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

三、涉及的MATLAB函数

1、变换函数ztrans

功能:ztrans可以实现信号f(k)的(单边)Z变换。 调用格式: F=ztrans(f):实现函数f(n)的Z变换,默认返回函数F是关于z的函数。 F=ztrans(f,w):实现函数f(n)的Z变换,返回函数F是关于w的函数。 F=ztrans(f,k,w):实现函数f(k)的Z变换,返回函数F是关于w的函数。

2、单边逆Z变换函数iztrans

功能:iztrans可以实现F(z)的逆变换。 调用格式: f=iztrans(F):实现函数F(z)的Z逆变换,默认返回函数f是关于n的函数。 f=iztrans(F,k):实现函数F(z)的逆Z变换,返回函数f是关于k的函数。 f=iztrans(F,w,k):实现函数F(w)的逆Z变换,返回函数f是关于k的函数。

3、离散系统频率响应函数freqz

调用格式:

[H,w]=freqz(B,A,N):其中B,A分别是该离散系统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向量,N为正整数,返回向量H则包含了离散系统频率响应H(ejθ)在零到派范围内N个频率等分点的值,向量θ为零到派范围内的N个频率等分点,系统默认N=512.

[H,w]=freqz(B,A,N,’whole’):计算离散系统在零到2派范围内N个频率等分点的频率响应H(ejθ)的值。

在调用完freqz函数之后,可以利用函数abs和angle以及plot命令,绘制出该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

4、零极点绘图函数zplane

调用格式:

Zplane(Z,P)以单位圆为参考圆绘制Z零点向量,P为极点列向量的零极点图,若有重复

点,在重复点右上角以数字标出重数。

Zplane(B,A)B,A分别是传递函数H(z)按Z-1的升幂排列的分子分母系数列向量,注意B,A同为标量时,如B为零点,则A为极点。

5、单位脉冲响应绘图函数dimpulse

调用格式:

Dimpulse(B,A)绘制传递函数H(z)的单位脉冲响应图,其中B,A分别是传递函数H(z)按Z-1的升幂排列的分子分母系数行向量。

Dimpulse(B,A,N)功能同上,其中N为指定的单位脉冲响应序列的点数。

6、单位阶跃响应绘图函数dstep

调用格式:

Dstep(B,A)绘制传递函数H(z)的单位脉冲响应图,其中B,A分别是传递函数H(z)按Z-1的升幂排列的分子分母系数行向量。

Dstep(B,A,N)功能同上,其中N为指定的单位阶跃响应序列的点数。

7、数字滤波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z

调用格式:

[h,t]= impz(B,A);B,A分别是传递函数H(z)Z-1的升幂排列的分子分母系数行向量。H为单位相应的样值,t为采样序列。

[h,t]= impz(B,A,N)功能同上,其中N为标量时指定的单位阶跃响应序列的点数,N为矢量时,t=N,为采样序列。

8、极点留数分解函数residuez

调用格式:

[r,p,k]= residuez(B,A):B,A分别是传递函数H(z)按Z-1的升幂排列的分子分母系数行向量。R为极点对应系数,p为极点,k为有限项对应系数。

四、实验内容、方法和结果

1.验证性实验 1)Z变换

确定信号f1(n)=3nU(n),f1(n)=cos(2n)U(n)的Z变换。 matlab程序如下: syms n z; f1=3^n

f1_z=ztrans(f1) f2=cos(2*n)

f2_z=ztrans(f2) 程序结果: f1 = 3^n f1_z =

z/(z - 3) f2 =

cos(2*n) f2_z =

(z*(z - cos(2)))/(z^2 - 2*cos(2)*z + 1)

2)Z反变换

已知离散LTI系统的激励函数为f k =(?1)kU(k),单位序列响应

h(k)=[1/(-1)k+2*3k-1]U(k),采用变换域分析法确定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k)。

matlab程序如下: syms k z; f=(-1)^k;

f_z=ztrans(f);

h=(1/3)*((-1)^k)+(2/3)*(3^k); h_z=ztrans(h); yf_z=f_z*h_z;

yf=iztrans(yf_z)

程序结果: yf =

(5*(-1)^n)/6 + 3^n/2 + ((-1)^n*(n - 1))/3

计算

1

, z >5

1+5z?1 1?2???1 2的反变换。

Matlab程序: num=[0,1];

den=poly([-5,1,1]);

[r,p,k]=residuez(num,den)

r =

-0.1389 -0.0278 - 0.0000i 0.1667 + 0.0000i p =

-5.0000 1.0000 + 0.0000i 1.0000 - 0.0000i k =

[]

所以反变换结果为

[-0.1389(-5)k-0.0278+0.1667(k+1)]U(k) 2.程序设计实验

(1)分别绘制下列系统的零极点图,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系统稳定,绘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

(a)H z =??3?3z2+7z?5 (b)H z =??3+0.2z2+0.3z+0.4 (c)H z =

??2?2z?12??3?1

3z3?5z2+10z4z3

(d)H z =??3+2z2?4z+1 ??2+2

程序如下:

(a) H z

=??3?3z2+7z?5

3z3?5z2+10z

num1=[3 -5 10 0]; den1=[1 -3 7 -5]; subplot(4,2,1); zplane(num1,den1); title('(a)');

(b) H z

=??3+0.2z2+0.3z+0.4 4z3

num2=[4 0 0 0]; den2=[1 0.2 0.3 0.4]; subplot(4,2,2); zplane(num2,den2); title('(b)');

(c) H z

=

??2?2z?12??3?1

num3=[0 1 -2 -1]; den3=[2 0 0 -1]; subplot(4,2,3); zplane(num3,den3); title('(c)');

(d) H z

=??3+2z2?4z+1

??2+2

num4=[0 1 0 2]; den4=[1 2 -4 1]; subplot(4,2,4); zplane(num4,den4); title('(d)');

(b)fupin&xiangpin

[h2,w2]=freqz(num2,den2,1000,'whole'); subplot(4,2,5); plot(w2/pi,abs(h2)); ylabel('幅频');

xlabel('\\omega/\\pi'); title('幅频特性曲线'); subplot(4,2,6); plot(w2/pi,angle(h2)); ylabel('相频');

xlabel('\\omega/\\pi'); title('相频特性曲线');

(c)fupin&xiangpin

[h3,w3]=freqz(num3,den3,1000,'whole'); subplot(4,2,7);

plot(w3/pi,abs(h3)); ylabel('幅频');

xlabel('\\omega/\\pi'); title('幅频特性曲线'); subplot(4,2,8); plot(w3/pi,angle(h3)); ylabel('相频');

xlabel('\\omega/\\pi'); title('相频特性曲线');

(2)试分析确定下列信号的Z变换。

(a)f(k)=(2/5)kU(k) (b)f(k)=cos(2??)U(k) (c) f(k)=(k-1)U(k) (d)f(k)=k(-1)kU(k) 程序如下 syms k z; fa=(2/5)^k;

fa_z=ztrans(fa) fb=cos(2*k); fb_z=ztrans(fb) fc=k-1;

fc_z=ztrans(fc) fd=(-1)^k*k; fd_z=ztrans(fd)

程序结果:

fa_z =

z/(z - 2/5) fb_z =

(z*(z - cos(2)))/(z^2 - 2*cos(2)*z + 1) fc_z =

z/(z - 1)^2 - z/(z - 1) fd_z =

-z/(z +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dc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