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学校2013-2014学年度下期教师业务学习资料20140218

更新时间:2024-06-09 09: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孝德学校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2013-3014学年度下期)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一)

没有读书,便没有教育

乍一看,读书跟教育毫无关系,实际上却是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关于教学与教育,我倒认为学校应该发起一场大辨论,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眼下,各校都在猛抓高考,声称这就是教育。然而,高考更多的只是教学,而不是教育。赫尔巴特曾说,“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但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准确地说,教育应该包含教学,而教学却不一定是教育的全部。

在社会上,每天都有教学无时不在发生。老偷正在教小偷如何偷东西,老师傅正在教学徒修车,这些显然都不是教育。那么,教师的教学难道就是教育吗?将教学作如此类比,恐怕很多教师并不服气。教学生如何应付高考,考上大学后找好工作,老师们觉得自己如此高尚伟大,怎么会沦为了老偷的角色?你说教学生如何解题是学习知识或技术,但修车也有汽车知识和修车技术——你没有发动机的知识,又如何修车?事实上,老偷教小偷也是找一份工作。有人又会说,小偷的偷盗是非法的,而学生找到的工作却是合法的——那么,老泥水匠教学徒一点手艺活,并以此为生,这总该是合法的了吧?既然如此,教师的教学总该跟老泥水匠的工作一样了吧?

那么,除了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外,教育还应该包括什么呢?这个问题,便要涉及什么是人了。在本质上讲,教育学就是一门人学。这个问题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因为说到底这个问题要涉及到价值取向。民主主义的价值是将人视为有尊严的个体,其教育也就是使学生成为他自己;专制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将人视为工具,其教育也就是使学生成为奴才或工具。比如,一个学生有点特殊才能,偏偏不喜欢学习,教师便可能采用高压政策,强迫学生学习。这种强迫,还是以爱的名义来进行。此时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教师只为了自己多挣高考奖,不惜牺牲学生的个性,而打着热爱学生的旗号;二是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稀里糊涂地牺牲了学生的幸福。为什么?因为幸福是个人的感觉,不是别人来决定的。

1

你说你是热爱学生,考高分是为学生的幸福着想,这显然是一种专制主义的价值取向。因为,学生的幸福是由你所决定的吗?

前段时间,我曾向年轻教师推荐书,后来我也想清楚了。既然别人不能从读书中找到幸福感,我为什么要强迫别人读书?对于这种极权主义的思维方式,我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我最后才不无遗憾地选择了放弃。然而,一些教师却不会放弃,为了升学率和高考奖,他们不断强迫学生学习,没有了价值取向,最终失去了底限。

我放弃了劝导别人读书,然而我自己却不能放弃一个信念:没有读书,便没有教育。老师们可以让学生考高分,但要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蒙学生的思想,激活一个鲜活的生命,最终让其成为他自己——教学只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这便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思想,要有鲜活的生命,要有精神世界,要有价值取向。要达到这一步,教师必须坚持读书-----教师自己都没构建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何以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年轻教师们在大学里读了几本教材,其实远远不够启蒙的标准。毕业后不读书,便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群体只是一个“脱盲”的群体。一位教师跟我说到这个问题时,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长大后适应社会。然而,如果学生只能适应社会,社会便不会有发展。那么,学生应该有哪些品质才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当下是什么社会?有什么特点?你的教育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

越往后面想,问题变得越来越深刻。教师们若能这样思考,并能积极地读书、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我相信,这样的教师将来必成大器。只可惜,有这种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的教师太少太少,中国教育大抵就被一群教书匠毁掉了。因此,老师们,从今天开始读书吧,不要让自己扮演老偷或老鸨的角色。

无论怎么说,我是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的。将来我离开这所学校后,也永远不会放弃。从启蒙过程中,我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怎么那么容易就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应该有这种勇气。做一个行走的教育人,到处播撒文化的种子,这是一个启蒙者应该做的。

2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二)

关于“后进生”的随想

“后进生”这个名儿诞生时间不长,以前都叫差生。“后进生”是近几年的叫法。差生也罢,后进生也罢,一个词的变更,本质上不能说明什么,所以,我们实在不必在乎对学习上落后的学生怎么称呼。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学生,然后为他们做了什么--这才是我们要警醒的。本文用“后进生”一词,只是表明作者觉得这个词更为善意,也更符合老师的身分和教育的使命。

后进生的问题,说到底是教育公正问题。对后进生,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是放任自流,二是紧抓不放。如果再细细审视,还会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后进生工作也存在两种形态:小学紧抓不放的多,初中则放任自流的多。

为什么?分数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初中有升学率,不舍得把精力花在后进生身上,因此也就出现了学生在考试时故意拿低分,甚至交白卷,跟你对着干的现象--“你眼里没我,我也不让你好过!”只要几个后进生的中考总分为零,全校的平均分就难看了。因此,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就加强对学校中考及格率和平均分的考核。可谓切中肯綮,抓到了点子上。

问题是,转变一个后进生的成本究竟有多大?如果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出,我想,中学老师不会冒着被谴责的危险而置之不理。迄今,没有哪位教育学教授或心理学专家报告过关于中小学后进生转化的成本问题。但是以一线教师的经验来看,后进生的转化非一人一时可轻易做到,其成长的反复性以及复杂性不言而喻。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因为学校传统的缘故,这里的老师特别关注后进生,督促后进生认真完成作业,下午放学后也要留下来辅导,厉害者甚至“小猫钓鱼”,在上音体美等课时,把后进生叫到办公室来辅导。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有关抽测或统一考试中及格率比较好看,但诚如某新教师心直口快喊出的一样:“我辅导一个差生可以教10个好学生了。”此言不假。一如“培优”,转化后进生也不能不牺牲其他孩子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更大的教育不公。如果再考虑到不少已经转化成功的后进生极有可能在今后学习中再次出现问题,再次回到后进生行列--这样的事情何其多矣!那么,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好好掂量一下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问题。

3

前几年,美国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更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与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提倡的完全一致。但是国情不同,中国的大部分地方,限于教育资源,中小学一个班级在50人左右甚至更多的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后进生教育,老师不能不在心里算一笔账:要更好地面向全体,那么,大多数中等成绩学生的学习必将成为绝大多数老师应该而且必须的选择。 教育,总是这样在两难选择中,在若有所得、若有所失中前进着。

体罚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先生的大戒尺敲打着课桌:“安静一点!” 这两幕场景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想,后进生被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概率高于其他学生也是可以想见的。后进生往往有反复,就像扶不起的刘阿斗一样,因此最容易惹教师生气。

“拯救”后进生的路在何方?成功教育说给学生成功感,愉快教育说给孩子快乐,基础教育新课改说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与进步。

这些都涉及教育理念。且以语文为例。于永正老师提出,对后进生就是要多读。“我提高后进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字--读。一是多读,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量;二是出声地读,即使看课外书,读报纸,也要求他们出声地读。当训练到拿到一篇生文章也能较为流畅地朗读下来的时候,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的语文能力已大大地长进了。原因何在?就是他们的语感增强了。” 无独有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谈到了阅读之于后进生的重要价值。他这样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问题不仅在于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而且在于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

读书,对于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无比重要的。“到学校去读书。”这是民间对

4

教育的最朴素的理解。遗憾的是,我们改变后进生的方式方法完全与此背道而驰--用“做”大量习题与试卷的方法,注定只能治标,只能在短期内,在分数上取得有限的效果。

后进生是更需要爱的,而且是大爱。喜欢后进生的教师,一定是心中有真爱的人。很多教师是慢慢喜欢上后进生的,可能从讨厌开始,可能从恨铁不成钢开始,然后温柔、温和、温情地加以教育、影响,直至孩子开始转变。

我一直觉得,教师的这种转化跟人生有关。比如你成了母亲或父亲,再来看所谓的后进生,突然发现了其身上本已存在而自己原先不曾注意的亮点;或者,你猛地感觉先前对待后进生过于简单或者粗暴,于是你开始改变自己,改变你对后进生的态度、期盼,更新你的说话方式、教育方式、评价方法??问题是,单一个“爱”字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应试教育铺天盖地、功利主义横行无忌的时代,这个“爱”要不空洞有多难! 我们能够为眼前的后进生们做些什么?

具体到教师,要让所有的后进生在现行评价体制下都能够突飞猛进是不大现实的。一些教师追求孩子能够合格,这对某些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最近,我听本校一位班主任说,班上一个学生实在及格无望,就决定给他“快乐”,让他担任了班级的早操管理工作,这个孩子十分认真,也很尽职,在同学面前也有了“抬头做人”的资本、意识和能力。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妥当可以商榷,但是让后进生觉得到学校来不是一件下地狱的事,应该是这个孩子走向健康人生的美好开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适应今天的教育。鉴于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后进生一定会存在。如果我们视而不见,那么,最终伤害的也只能是自己--后进生对学校、教师,对知识的积怨与漠视将不断累积。

由此想开去,教师如果真正为后进生着想,最好让学生在众多学科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科目,由此形成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跟大家在一起,喜欢在学校里的感觉,这又有何不好呢?

做好那些我们可以做的事吧,否则,即使我们的眼皮底下有了爱因斯坦,我们也只能看到那只难看无比的烂板凳。无论何时何地,教师看学生的目光一定要变,方法要变,要求要变,要变得让学生喜欢才好。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后进生,那么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诅咒学校。相信孩子,尽可能地关心孩子,让他每天笑着来学校,再笑着离开学校,这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吗?

5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三)

何谓“好的教学”

何谓“好的教学”?诸多教育主管部门、专家以及教师都习惯于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科知识、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学等问题上,提出了种种“好多方法”、“好的模式”、“好的标准”。更有甚者会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复制一种模式。

当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否定自我”,以一种纯熟技艺、完美的方式奴颜婢膝于“好的标准”时,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所教的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二是我们所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和复杂。教学就是不断的鲜活的相遇,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如此复杂的彼岸,我们有时会对课堂无能为力,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

其实,我们在仰望学科、仰望学生时,却忘记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教学意义上的学科、学生不是理性世界的学科、学生,而是基于我心灵内化的“我的学科”、“我的学生”,教师的内心生活在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真正好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走向自己的内心,这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我们只有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潜能、局限的全面认识,才会“透过重重墨镜看学生”“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而不是像“黑土大叔”嘴里的“感谢TV,感谢所有TV??MTV??”,其实他并不知道嘴里说的这一大堆“TV”到底是什么。

启示二:我们只有能够和自己内心对话,足够洞悉、反省、澄清自己的心灵,才有资格并且能够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不会对一颗“迷糊”的心灵敞开心扉。如同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惟有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才会发生“教学”,其他的是灌输。

启示三:我们暂且可以不必纠缠复杂且令人困惑的学科和学生,而是“认识你自己”,形成教学意义上自身认同,在你和“学科”、“学生”遭遇时,凭借你的自身认同,你的个性,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选择有益于自身达到更高层次的完整的因素,将它编织到教学中,将它们整合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中,达成自身的完整。这也就是本文的核心思想“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走向自己的内心的三个通道

教师应该如何走向自己的内心呢?帕尔默认为有三个通道:智能上、情感上、

6

精神上。对于自我内部景观的三种通道,帕尔默惜墨如金,只陈事实,一带而过,没有深究。其实理解这三通道,是文章前后勾连的桥梁,越是深入,对于帕尔默那些未加解释的箴言式话语,内心越是豁然开朗以至趋向明朗。

我们可以暂且这样粗略的、浅显的解读这三个概念。智能上,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采取的方法;情感,就是感情;精神,就是与他人、与世界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因此,我们“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应该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我所理解的学科、学生以及教学方法;我对学生内心的感情;我对教学工作的内心需求。我们可以再次回味帕尔默在解释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所举的埃里克(Eric)的例子。埃里克具有手工技艺的天分,成长过程中都学习了手工技艺,然而在进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埃里克在智能上对自己认识,认为自己是“混进了这个层次的群体中”,从而在情感上以“愚蠢的问题!”来窒息学生,精神上不听别人讲话的优点,而是专挑缺点、吹毛求疵。

我们可以这样走向自己的内心:

1.你是否了洞悉你所教的学生,还是对所谓的“差生”耿耿于怀? 2.你是否清晰的梳理了你的学科知识,还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

3.你是否寻找到与自身特质相符的教学方式,还是感觉教学是一种煎熬? 4.你对学生充满真情还是对有些同学是有情绪的?

5.你有没有把真实的自我袒露给学生,还是维护着师道尊严? 6.你是认为自己是一位传授者还是成长者? 拒绝分离

走向自己的内心,按照内心的指引去从事教育,意味着从内而外的袒露真实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开放。这也是容易导致心灵的伤害。俗话说:学高为师,传统意义上教师角色应该是博学而无所不知的,学生无法认可一个“被看透无能”的教师。为了维护了师道尊严,教师在“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堵墙”,我们脱离了我们的心灵,远离学生,远离学科,照本宣科的转述,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

而当下的教育环境、应试机制更让我们分离。我们屈从于功利竞争环境下的分数标准,不计代价的运用了很多非常规的、异端的、歧途的方法,引发很多事端,包括很多悲剧。大孝感论坛官方微博上有网友发了一张孝感市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内打吊瓶的照片,称之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图片上,学生一边打吊瓶一边埋头做作业,老师还在学生中巡视。当学生选择集体挂吊瓶学习时,我们的教育也失去了她的意义,更让全社会为之而感到辛酸。

我们盲从于官方给定的符合应试标准的解答,不再有对真理的敬畏和无限探

7

求,不再有批判的翅膀和飞翔思想。就像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参在课堂上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言语权威,强夺了文本生命本身的纯洁,禁锢师生的思想,教师、学生也就失去了基于当下、基于自我的“阅读体验”。

就这样,我们不再听从心灵的声音,这声音无关良知、无关道德,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不是赋予我活力,让我保持内心愉悦的?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只有当一个人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时,他才是他自己。只有展现了教师独特个性的教学,才能是是好的教学。我们看到每一个名师都有与他自身认同相符合的教学风格,能够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其实教师职业的最佳方式就是与自我认同相统一,把自己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迸发出心灵能量。

形成共同体

教学的最佳路径,这持久地“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是一种“联结的力量”!这样的“联结”教学意义上的表现就是形成共同体,并认识于共同体中。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共享,达成自身的完整。

在教育共同体中,主体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共同体是围绕它而形成的。在共同体中,每个人都与主体发生关系——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要面对的问题都是主体的一部分。当我们把它们拿来研究解决时,就是在和主体进行互动。同时,通过对主体的共同参与,每个教师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行互动。

就我们的教学而言,教师组织大家一同进入学习的过程,确定主题、提问、研究、讨论??在一致原则和规范所构成的学习空间中,共同分享成长的体验、生活的真实、快乐和责任。我们的字词教学应该和学生一起查阅《细说汉字》、《汉字源流字典》,辨析字音、探求字义、探讨汉字的源流,感受汉字的魅力字典。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和学生一起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一起描述生活的本身,比如我们和学生一起共同记载一天的生活。在文章写作上,嘴上怎么说,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写自己心里想的话——喜欢的人和事、不喜欢的人和事,不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这样舒展写作的天性的了,释放写作的潜能。在文本解读上,我们不应简单的僵守教参所谓作品的中心思想或价值取向,而是和学生一起推敲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基于文本,我们不仅可以接受、赏析,也可以质疑、批判,这样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感悟和启迪,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中那种痛快淋漓的审美的、思考的、情感的愉悦感,才会有对生命的自由面对和人性的深层思考!

8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四)

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

我们期待每一位教师拥有这样的情怀:做一个内心温暖的人。这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美好社会的信念。

教育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的学生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换。归根结底,教育是影响儿童精神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儿童温暖地成长。

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爱心浇灌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这就是教育的追求。我们期待每一位教师拥有这样的情怀:做一个内心温暖的人。这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美好社会的信念。我们也不只是在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是在推行一种美好社会的信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寻常人以为办学是一事,改造社会又是一事,他们说:‘办学已经够忙了,还有余力去改造社会吗?’他们不知道学校办的得法便是改造社会。没有功夫改造社会便是没有功夫办学。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能彻骨地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途径,教师就是最有机会给儿童温暖生活的“领导者”。 什么是温暖生活呢?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充满爱、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的生活;是发自内心地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之人的生活;是没有惩罚、没有欺骗、没有龌龊,干净、纯粹、真实的生活。

前几天,与我居住的小区保安聊天。他告诉我,孩子读小学二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学科成绩都很差。老师很无奈,找到家长,要求他到区中心医院给孩子开一个“弱智”的证明,来证明孩子学习不好与老师无关。我听后非常吃惊,堂堂人民教师居然可以这样推卸教育责任。于是问他,你孩子是不是真的弱智?答曰:一点也不弱智,只是调皮,不愿意读书,好动,贪玩。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位憨厚的家长居然答应了老师的请求,给孩子开了“弱智”证明交给了老师。

我不敢去想,一个原本智商正常,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还要聪明的孩

9

子从小就被贴上“弱智”的标签,我不知道这对孩子的未来人生道路意味着什么! 其实,教育不是“选择”,而是“栽培”。教育应该是一个洋溢温暖、氤氲温馨、充满温情的过程。让每一个儿童成人,让众多孩子成才;让每一个儿童合格,让更多孩子优秀,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温暖的教育。 有这样一则寓言: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能让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想:这次我一定能赢。于是,只见北风怒号,气温骤下。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以抵御北风的侵袭。北风越吹,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而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地吹,暖暖地吹,行人觉得温暖,于是解开衣扣,脱掉大衣来享受这和煦的春风。 南风与北风都想让行人脱掉大衣,采取的方法不同而收到的效果也很不同。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切的语言、耐心的态度、真诚的关怀远比责骂与惩罚要好得多。这就是“暖教育”的魅力。

说白了,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儿童。它就像小火煨汤:精心熬制,慢慢炖煮??最后,那种特有的香气就会弥漫在你的生命周遭、贯穿你的生命全程。一名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教师,才是最幸福的。

(此文摘自《师资建设》)

10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五)

应传给孩子的10个生命气质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优秀的父母亲,并不是给你的孩子留10亩地、10栋房子、10辆轿车、10个百万元的存款,更重要是言传身教给他们10个生命气质。

第一,要训练孩子会耐心地倾听。倾听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大多缺乏耐心,容不得倾听别人的解说,总希望自己说的才是最准确的、最有道理的,其实很多情形下自己考虑的会有很多的片面性。

第二,非常勤快地阅读。没有勤快阅读习惯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持久的发展力!勤,是要有阅读的习惯、要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获得新阅读信息的能力、有及时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阅读,首先是对艰深文本的阅读,也包括对网络信息的阅读,还包括对各种身边真实信息的关注等。

第三,可以和任何人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无法深入现实社会,也就会失去很多个人发展的机遇。就是在实施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会写。没有良好写作能力是很难在现代社会中谋求理想的职业发展机会的。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与宣传方式。

第五,自己能解决生活问题。(现在大陆去美国留学(微博)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生活的本领,不会煮饭洗衣,不会换轮胎,不会换灯泡,不会油漆家私,这不是你高贵的表现,你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动手做事,说明你观念很落伍啊)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和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

第六,养成孩子严谨的性情。严谨的品性是孩子将来与人交往、受人尊重、让人欣赏的最基本的人品。现在的真实情形是,讲究严谨、在乎严谨、坚持严谨的人或许愈来愈少,但能够始终严谨者就是时代的骄骄者。

七,懂得彼此尊重,懂得自我批评。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告诉我:“敬人者受人敬”。意思很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八,有环保的观念,要留给下一代一个完好的地球。其实,如今很多有钱、

11

有权、有势的人在满足个人生活舒适的情形时,常常是不顾和忽略“环保”概念的。比如,装修一间房屋你使用了多少木材,那样对人类的未来会带来灾难吗?配置家庭影院、音乐中心时,你考虑过播放时的分贝会干扰邻居、带来噪音污染吗?吃各式食品,特别是品尝野味时,你想过哪些食品的原材料是应该控制和保护的呢?等等!

第九,教育并培养周围的人。不仅懂得自己学习、自己阅读,而且会带动和影响身边与周围的人们共同学习,这会给自己的不断学习、深入学习营造一个理想环境,学习渐渐地会在自己的周围被更多的人所认同。

第十,与外界友好地接触。善于接受外界世界,善于接受崭新的事物,善于发现和学习新东西并且不断去接受它,这在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家庭能给孩子们留下了这10个气质,那么孩子的一生会受用不尽。

12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六)

世界上最伟大的四大教育原则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原则,是流传千年的教子智慧,是受益终生的教育圣经。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

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

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13

4.罗森塔尔效应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马利文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

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4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七)

教育,其实是打造一个村庄

说到底,教育是给孩子打造一个村庄。

村庄里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对孩子来说,学习固然有飞流直下的惊喜,有九曲回肠的绵长,但多数时候,像水一样平淡无味。可是,这样的教育会自然得多:该上学时就上学,不必披着星光进校门;该放学就放学,孩子可以“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样的生活也因此会有意思得多:把地扫干净,把操做好,把歌唱好,把字写端正,把书读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通顺,把人做好——回到生活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低端与实在。

村庄里的生活甚或是“松松垮垮”的。“松松垮垮”自然不是稀稀拉拉,更不是无组织纪律性,而是要相信孩子,要敢于“松”下来,让孩子首先有身体的“自由”,有时间“解放”自己的手、脚、嘴、眼等;然后赋予精神的“自由”,有空间去实践去大胆做自己,就像钱理群教授在南师大附中就读时那样:“附中最令人怀想的,就是自由。首先是有许多闲暇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地做自己愿做的事,读自己想读的书。??翻累了,放下书来,就自己想,风筝断了线似的,人思想自由地驰骋??”

是的,村庄里的每个人都要重视识字、读书、计算、作文??但不要让它们无限地膨胀;要重视作业、练习、考试??但不要让它们无敌于学校;要重视授受活动,但要让自主的阳光照进来,让合作的声音、探究的手脑闯进来;要走在永远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但要让思想无论笨拙还是聪颖、步子无论笃实还是歪斜,都永远有存在的理由与生长的空间??

在这样的村庄里,每个孩子每一天都有时间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就会对学习显得饥饿,就会对幸福显得迫不及待。

只是,村庄里的每个老师,都得让教学成为一种研究——让每一块土地,都有孩子“学步”的痕迹;让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他们面红耳赤的精神的对话;让每一片芳草地,都绽放孩子思维的花朵;让每一个舞台,都有孩子手脚活跃的快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mo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