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总目标

更新时间:2023-03-08 17:1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拼写一个汉字的音节或句子,并能区别一字多音。

2、继续用已掌握的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识字,进一步扩大识字量;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正确、端正、整洁;练习用毛笔写字;顺利地通过钢笔字、毛笔字等级考试。

3、学习、积累词语735个,不断增加词汇量;能写出常用词语的近反义词,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能按要求积累词语或成语,例:描写大自然、描写人物神态和心情等等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运用中能辨别词语的不同意思,能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熟练运用部分词语,串写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掌握多种朗读方法,例:轻声读、自由读、默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巩固默读本领,有一定的默读速度,每分钟达到250个左右。在读中品味作品语言,展开想象,理解内容,体会作品感情。

5、能采用比较法,通过换词句、改词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改、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的互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改等)、增减词句(扩句、缩句、填写关联词)等与原文比较,进行评议、体会,理解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当。

6、学习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发展的线索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并能用不同的人称口吻来改写课文;学习连续结构篇、并列结构篇、因果结构篇、总分结构篇、概括与具体结构篇,理解篇中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并能仿着这些写作方法来写一段话。

7、能背诵、默写和理解32首古诗和名言,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古诗名言的原因;学习5篇古文,能比较正确地解释古文和带点字的意思,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把古代文中的单音节词写成现代文中的双音节词;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古文一定要让学生人人过关;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能经常阅读报刊、杂志、名作和儿童读物,并进行上网阅读,能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有自己的体会。阅读时间每天不少于30分钟,养成做阅读摘要写读后感的习惯,阅读总量在40万字左右。 8、养成认真听他人说话或收听广播、音像资料的习惯,能理解并记住所听内容的主要意思,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能转述听到的主要内容。

9、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和社区的活动,活动总量在10次左右。能结合活动,

加强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合作、团结的意识,能在活动中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独立地做3-5分钟的发言,做到有中心,有内容,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能自觉地应用已经学过的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特长和语言才能。能独立完成小报的编撰。

10、学习三种叙事(事序、时序、地序)的基本方法,学习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到几件事来表现人物、几个方面品质来表现人物,初步学习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一课时能写350个左右的短文,做到有中心,有一定的内容,意思基本清楚,语句基本通顺,选材较新颖;以篇章为重点,侧重练好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短文等能力;还要学会套用作文,看到一个作文题,能想起自己已写过的某篇作文把它用上去,并能根据题目改写开头和结尾;学习读写链接法。(解题与审题、拟题;归纳文章中心与表达文章中心;分段、概括段意与拟作文提纲;区别主次与内容详略;捕捉重点段与突出中心;评课文与自改作文等),强化综合训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0名,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上进心强,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严格,总是放任自流,不按时完成作业,做家庭作业时投机取巧,书写混乱。还有个别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不专心听讲,只想贪玩,因此造成学习成绩较差。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

教学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

习规律。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

三、学困生转化。对班里的学困生王昆、姚立娜等人耐心辅导,面批他们的作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多与学困生的家长联系,共同抓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步。

四、加强单元测试。每学完一单元,及时选题,出测试卷,进行测试,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措施,补救缺漏的知识点,在测试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日期 9/1——5 8——12 15——19 22——26 6——10 13——17 20——24 27——31 11/3——7 10——14 17——21 24——28 12/1——5 8——12 15——19 22——26 29——1/2 5——9 12——16 19——23 内容安排 1 2 3 作文1 4 5 综合1 测试1 6 7 8 作文2 9 10 综合2 测试2 13 14 15 作文3 综合3 测试3 16 17 18 19 20 复习 期中考试 21 22 23 24 作文5 25 综合5 测试5 26 27 28 29 作文6 30 综合6 测试6 31 32 33 34 作文7 35 综合7 测试7 36 37 38 39 作文8 40 综合8 测试8 期终复习 期终复习 期终考试 学期结束工作 元旦休息 国庆休息 备注 29——10/3 12 13 作文4 综合4 测试4 期中复习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能运用抓关键词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

3.在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以及童年时的多彩生活。

课题 教学目标 1 快乐的杉树林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课文是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第2—5节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的,先写杉树林的景色,再写孩子们的活动。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选择校园中给自己留下美好印象 过程与方法:部分探究,逐层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喜爱杉树林的感情,感受杉树林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 2、在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体会“我”喜爱杉树林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杉树的图片。 课前学生准备 教学流程 1、 预习课文。 2、 给课文提问并解答。 一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杉树林图像,板书:杉树林 简介杉树 2填空:( )的杉树林 3出示课题:快乐的杉树林 针对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杉树林是快乐的呢? 二学生小组自学课文,讨论学习。 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粉妆玉砌、毫不在意、避暑胜地、不约而同,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 3完成填空: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家门前杉树林____________的不同的景色以及

_____________的情景,抒发了我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一年四季的景色的? 三小组学习交流。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填空。 3学习总起句,总结句。理解“无穷”。 4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杉树林给我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又带来了哪些乐趣? 四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2~5节。 1默读课文,杉树林一年四季有哪些变化? (1)第二节:春天抓住树叶生长的过程,颜色、形状的变化,突出孩子们欣喜的感情。板书:长叶 指导朗读:春天,杉树长叶了,带着欣喜来朗读。 (2)第三节:夏天抓住“火辣辣地烤着”、“拼命地叫着”是表明天气的炎热程度,说明了盛夏的“酷暑难挡”,理解“极好”、“避暑‘胜地’”,说明杉树遮阴,清风习习,给人带来的阵阵凉爽。板书:胜地 想想该怎样读好这前三句?(欢快) (3)第四节:秋天抓住杉树林“更新换貌”的具体内容: “红得那样鲜艳,火红火红的,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秋风扫过,那火焰般的红叶飘落在地上,像红色的地毯”、“夕阳和晚霞增添了它的红,雨后的水塘更映出了它的红。”、“秋天,是杉树林最美丽的时候。” 理解比喻句,把杉树叶子比作火焰,突出了它的红,红得耀眼,加上夕阳、晚霞、雨后的水塘使它红得可爱。板书:最美 指导朗读:这里充分显示了秋天杉树林的美丽,语速可以稍慢,音量稍轻,表现出幽雅而柔和的秋景之美。 学生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4)第五节:冬天:抓住“??地面上,??树干上,??屋顶上,??粉妆玉砌的世界”表现出杉树林冬天所特有的的美。板书:粉妆玉砌 指导朗读:读出欢快的语气。 (5)小结:杉树林一年四季的美景让“我”喜爱,让“我”陶醉,同时,它还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 2自由地读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杉树林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划出有关语句,讨论学习 (1)我和小伙伴们一放学,就到杉树林里做游戏。玩累了,??有的还带着“牙牙”学语的娃娃来观看。大伙儿轮流荡秋千??毫不在乎。”写孩子们在杉树林荡秋千。 从“一??就??”能看出孩子们多么喜爱杉树林,“毫不在意”“自顾自”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在杉树林里尽情地荡秋千,玩得很快乐。即使吃尽苦头,屁股疼上两三天也“毫不在乎”,反映出孩子们尽情玩耍,心中充满了欢乐。 指名读,生评价,读得轻快些,读出欢乐的语气。 (2)“当然这里是我们的天下喽!??有的做游戏。欢声笑语给整个杉树林带来了生机。” 理解“天下”、“不约而同”、“有的??有的??”看出杉树林是小伙伴玩耍和学习的天地,同时也是避暑的好去处。“整个”说明杉树林到处有孩子们玩耍的身影,使杉树林充满了活力。 指导朗读:语气欢快些,语速可稍快,读一读,体会杉树林给我们带来的欢快。 (3)“我们时常迎着夕阳在这条用红叶铺满的路上来回走动,脚下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从“时常”、“来回走动”“舒服”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秋天的杉树林能给我们提供特殊玩耍的方式。 指名读,学习朗读,语速可慢些,读出舒服的感受。 (4)“有的堆雪人,有的掷雪球,空中回荡着喊叫声,打闹声??” “有的??有的??”反映了杉树林的确使我们冬天的生活也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些什么? 有感情朗读,体会杉树林给我们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 3杉树林给我的童年增添了那么多的欢乐,再加上它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不仅让我喜爱,让我陶醉,更让我难以忘记。 板书:喜爱 配乐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各自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认真、有感情地读一读,试着它背诵出来。 六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质疑: (1)完成课后词语积累2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杉树的叶子全变成红色,红得那样鲜艳,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1夏天,大地被灼热的太阳烤得火辣辣的,。 2今天,雨下得真大,。 (3)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七作业。 写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校园的一个季节,选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写一写,先写景色,再写活动。 板书设计 春天 长叶 毫不在意 自顾自 1.快乐的杉树林 夏天 胜地 天下 喜爱 秋天 最美 时常 冬天 粉妆玉砌 高兴地 教学效果的反馈 《快乐的杉树林》是一篇优美的写景课文,它生动地记述了我家门前杉树林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以及我们在杉树林活动的情景,并写了杉树林给我们带来乐无穷的欢乐,抒发了我喜爱杉树林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因此,我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时,我以抓住中心段入手,突破中心,带动全文。全文的学习,理清了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了解了分述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我以课题入手,让学生先理解课题的意思,再带着“杉树林给我们带来哪些快乐?”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抓住这篇课文所提示的学习方法,理解重要语句和词语,一步步使学生理解每个季节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快乐。在学习“秋天”和“冬天”两个季节时,比较恰当地向学生展示了杉树林的图片。并且借助课文中描写秋天杉树林美丽的句子,进行反衬课文中语句的优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学生读得非常生动、优美。 最后,我进行了一个读写结合,让学生总结春夏秋冬杉树林的写作特点,即先写景再写“我们”的活动。随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实际:哪些地方也让你体会到快乐?最后根据课文的写作结构说说自己的快乐地方。事后,我把它作为一次小练笔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大多数学生写得还不赖,虽有一些学习上困难的学生,但听别人说的时候倒是挺仔细的,所以写得也比较像样。但仍有个别学生只写活动或景色的,没有按要求写。 这使我感到,可能五年级学生不太喜欢发言是他们的一个特点,他们更多的是把自己的见解通过笔来进行传达,又可能人大了,变得有些腼腆,不太愿意把真情实感进行口头表达出来。之后我又进行反思,学生当场没有进行发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少了一些铺垫,如果层层递进可能效果要好些。

课题 教学目标 *2. 捅马蜂窝 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过程与方法: 理清课文层次,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难点: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 推荐书目《新语文课本》、学生回忆童年时做过的有趣的事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 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 2.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二.整体感知。 1. 轻声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根据要求读课文,并交流。 第1—3节:我捅马蜂窝的原因。 第4节:捅马蜂窝前的准备。 第5节:捅马蜂窝的经过。 第6节:我挨蛰以后的遭遇。 三、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

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迟疑胆怯、惊呆、生怕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 (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 四、深入领悟,品味词句。(挖掘词句,以读悟情) (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 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 (四)、不顾一切: 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 4、读这句话,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语气? 5、什么样的气势与架势。 6、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的马蜂。学生填空。 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五、总结升华 1、从这个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不能逞能) 2、课后小练笔:根据整理的信息,写一篇介绍马蜂的说明文,150字。 板书设计 2、捅马蜂窝 渴望——迟疑、胆怯——惊呆——生怕 不能逞能、莽撞 教学效果的反馈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按事情发展循序梳理课文,掌握写作顺序,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意义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随后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并体会,这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中的比喻句也是比较重要的,理解比喻句的好处,并抓住“径直、凶猛”等重点词理解,体会马蜂的性格。 小练笔学生基本上是把查到的信息照抄照搬,没有很好的按几方面梳理,显得很凌乱。这需要写前做好辅导。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3. 瑞恩的井 1.联系上下文,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捐助、羞怯、骄傲”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的含义,知道瑞恩是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瑞恩的敬佩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读读找找中体会瑞恩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瑞恩父母要求他通过做额外家务自己挣钱帮助非洲孩子,并不是真的没钱或是没有爱心,而是为了让瑞恩的行为变得更有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媒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的含义。 有关非洲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图片和文字出示。 课前学生准备 教学流程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非洲人民的生活状况的资料。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井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井,井有什么用? 2、井对非洲人民有什么用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组洲人民生活的资料图片。 3、书上有一段文字很明白地告诉我们非洲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 出示: 一些非洲的孩子住在条件很差的草棚里,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又缺医少药,许多儿童在饥饿、疾病中等待死亡。 指名读 4、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6岁加拿大男孩瑞恩为此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作出了许多的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瑞恩,了解瑞恩。 板书:瑞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出示: 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为了 ,而 ,他的行为 。指名说,自己说说。 三、熟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习课文第3-8节 1、 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瑞恩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3-8节,边读边想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2、 师:瑞恩为之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他的所做所说所想都是按照一定的步骤的,那么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也要按照这样的顺序。 学生交流句子,师逐一出示。 3、 读读这些句子,再读读课文的2-8节,想想瑞恩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问题? 交流: 出示句子1 瑞恩回家对妈妈说:“我需要70美元为非洲孩子打一口井。” (为什么需要70美元?) 师: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这个同学养成了联系上下文思考的阅读习惯,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出示上文: 老师说,每一美分都可以帮助那些孩子,一美元可以买一支铅笔,70美元还可以打一口井。 再读读这2句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2 瑞恩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又一次提出请求:“非洲的孩子们就要死了,他们没有干净的水喝!” (为什么瑞恩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为什么他“又一次”提出请求?) “充满”“又一次”用红笔出示。 师:联系上文想象一下,瑞恩当时的心情。谁来说? 师:瑞恩有点失望,他又非常的着急,所以他————生: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但是,他又不甘心,所以他————生:又一次提出请求。“!”以红色显示 谁试着来读好这句句子,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引读:妈妈说:“70美元不是个小数目,家里不能说拿就拿出来。” 生:瑞恩的眼睛里?? 出示句子3 瑞恩的眼睛一亮,爽快地答应了。 (为什么瑞恩的眼睛一亮?) 此时,他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这句句子。齐读。 师:于是瑞恩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为地板吸尘,捡松果?? 引读:四月的一天—— 出示句子4: 四月的一天,瑞恩穿得整整齐齐,骄傲地把70美元交给了项目负责人。 (为什么瑞恩穿得“整整齐齐”为什么说瑞恩是“骄傲”地把70美元交给了项目负责人?) 谁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刚才我们用自豪的语气把骄傲的意思读了出来。出示:骄傲 学生读词两遍 出示:自豪 师:你还知道骄傲的其他意思吗?出示:自以为是 你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义项来说句话。 出示句子5 “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的每个孩子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为什么要继续努力?他还会付出什么?) 师:对,他还将不断的努力付出。 板书:不断努力付出 谁来读读这句句子,读出瑞恩的这种坚定的决心? 师指其中一人:你是瑞恩,你来读。指名读 齐读

出示全部句子 师:通过瑞恩的所说所做,通过朗读,我们一步步走近瑞恩,了解瑞恩。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学习课文第9节 师:我们知道瑞恩(指板书)生————还在不断努力付出 他还继续努力做了什么? 出示:在 的帮助下,瑞恩 。 快速默读课文第9节。 师:这里的“募集”用的非常准确,跟老师读词,两遍。 学习课文10-12节 1、 师:就这样70美元变成了7000美元。(板书:70 7000)瑞恩还在————生:不断努力付出。 2、 两年后,瑞恩来到了乌干达,那场面是那样令人感动。 出示图片 引读:汽车驶进一所小学——,他们兴奋地叫着——。瑞恩——,村里的长者带他来到一口井边——,井上刻着—— 3、 出示句子: 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瑞恩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现在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师:所以说“这是瑞恩的井” 板书完整 “的”红笔显示 齐读句子: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 5、 引读:尽管这样,面对当地居民的热情欢迎,瑞恩一直默默地对自己说—— 面对当地居民的真挚感谢,瑞恩再一次对自己说—— 面对孩子们洒下的热泪,瑞恩更坚定地对自己说—— 6、 师:瑞恩还在——生:不断努力付出。现在他募集到——60000美元 板书:60000 7、 学到这里,你想对瑞恩说什么? 总结:从70美元,到7000美元,60000美元,瑞恩一直在努力地付出,从瑞恩一个人,到妈妈的支持,老师、同学的参与,以更多人的加入,瑞恩的井告诉我们:爱无国界,爱在无数人的手中传递,爱在无数人的心中延续。 板书 爱 板书设计 3瑞恩的井 70 → 7000 → 60000?? 爱 不断努力地付出 教学效果反馈 《瑞恩的井》叙述的是一位加拿大的6岁男孩得知非洲儿童饱受苦难、面临死亡,而70美元可以帮助他们打一口井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了这笔钱,后来他得知这笔钱只够买器材,打井却远远不够,因此他继续努力并寻求媒体的帮助,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两年后,他来到了非洲,看到了他的那口井。至今,由他发起的募捐行动仍然在全加拿大进行着??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课文弘扬了一种善良、博爱的精神,一种真挚的想以个人力量拯救世界的态度。 课文中有些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负责人对他说:“这个数目对你来说太大了”,这个数目是多少?我让学生对70美元进行人民币的兑换,合人民币约560元左右,这对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来说70美元是通过自己做额外的家务活挣得的,这个数目却是太大了,领悟到瑞恩身上的善良、有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再如:“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 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光靠老师讲解是很难体会的,在教学时我播放了几张介绍了非洲的现状图片,非洲贫瘠的土地,一些骨瘦如柴的孩子引起了学生的动容。在交流时,他们说非洲是一个没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饥饿、疾病、死亡时刻威胁着他们,这是非常痛苦的,而瑞恩的井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但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所以理解起来许多学生很费力。如果能借助直观视频,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在小练笔中,对瑞恩说说心里话,许多学生表达了对他的敬佩,还有同学联系汶川地震,表达了自己也要为地震中受灾的儿童出力。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4. 坐在最后一排 1.读课文,说说“孤僻、不屑、呆滞、嘉奖、自暴自弃、懵懵懂懂”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划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 3.接个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文含义。 过程与方法:边读边划,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有感情地读出。 难点:理解“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教学媒体 小黑板(填空) 课前学生准备 教学流程 读熟课文,想想课后练习。 一揭示课题,引入课文。 有个女孩,一直以来自认为又丑又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老师只好把她安排在最后一排。她自暴自弃,非常自卑。五年级时,她却改变了。想知道发生在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女孩身上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的新词,可借助工具书或请同学帮助。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我”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 2交流: 出示填空,根据填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我”哪两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在语文自习课上,我因白老师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在当天夜里,_____________,认认真真地补上了__________________。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我又因白老师_____________感动得_______________,几天后,对语文测验_________,取得了第一名,白老师为我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1白老师改变了“我”。从与白老师认识的第一天起,“我”的内心就不断地因受到白老师的“注意”而翻动着。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集体交流。 2出示:“我不屑地瞧着她???她会知道??”。 (1)“不屑”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的内容和你的生活想想“她会知道??”这里“我”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吗?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3)指导朗读出轻视、嘲弄、愤愤不平的语气。 3出示:“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一句。 (1)自由读读这句话,对划线部分作者这样的想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质疑:“我”为什么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呢? (2)出示练习,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惭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愤愤不平、嘲弄、轻视——她真有这样的神通吗?她会知道??她会知道?? 自暴自弃——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其他的根本懒得做?? 虚荣、倔强——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 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资本——成绩差、作业不好好做?? ????

(4)引读:所以,作者说“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因为我,像我这样的学生,。 (5)指导朗读出惭愧、自责的感情。 (6)读在白老师的特别“注意”下,我笨拙勤恳的努力终于使我在语文测验中获得第一名,这震住了我,而白老师的话更让我热泪汹涌而出。 出示“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7)默读课文第二件事,联系“我”的变化,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听了老师的话,此时的“我”会怎么想呢?(感激) 想像说话: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 板书设计 4坐在最后一排 中间 赏识 关爱 “礼遇” 一暖 自卑——自信 第一次 嘉奖 大胆 范本 幸福 快乐 自暴自弃——勤奋努力 人只要努力追求进步,就不会永远落后于他人 教学效果的反馈 整体感知课文时,仍让学生想想课文写了“我”的几件事,通过概括,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期中第5、15节是重点。教学第5节时,通过指导朗读一连串的反问句,体会“我”的嘲弄、愤愤不平,并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想想我还会想些什么?进行说话的训练。 15小节是教学的难点,是体现我的心理变化的关键,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愤愤不平、自暴自弃、虚荣和倔强以及没有引以为荣的资本”,从而走进我的心灵深处,了解我的内心变化,从而感受我的自责和后悔。 “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是理解的难点,我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排”的本意是指位置在最后一个,文中的“最后一排”还指什么?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是指落后于他人,不思进取的人,这样,句子也不难理解了。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5.寻找幸运花瓣 1. 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悻悻、诳”等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说说自己对“幸运”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读读、划划、议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幸运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受?”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媒体 重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难点:“我”心理的变化。 丁香花图片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 教学流程 学生收集有关“幸运”的格言。 一、谈话激趣,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丁香花图片),这是有着“天国之花”美誉的丁香花。很久以前,“我”的一位同学对“我”说了几句有关它的话,从此“我”就对丁香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同学究竟对“我”说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文中的“你”对“我”说了哪几句话?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③每次听完“你”的话后,“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圈出相关的词语。 2.学生交流: ⑴随机出示: 丁香有几个花瓣儿? 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儿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你看,五瓣儿丁香。我没诳你吧! ⑵怔住——兴致勃勃——兴奋不已(理解三个词的意思,辨别“兴致勃勃”、“ 兴奋不已”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程度) 3.引导学生思考“我”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并板书:正是“你”告诉“我”的有关丁香花的秘密,激起了我“萌发”寻找五瓣儿丁香,得到幸运的“希望”(板书:萌发希望),也正是“你”手中的五瓣儿丁香,为我提供了寻找的力量(板书:力量)。 5.那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文中的“我”去体验寻找幸运花瓣的乐趣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重点研读 (一)学习第1—11小节。 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初次接触丁香花时的情景。 1.师生配合读第1—11小节,学生重点读“我”寻找花瓣的语句。 2.学生谈感受,重点指导: ▲引导学生从表示时间的词语中,感受“我”在寻找幸运花瓣过程中的认真、执着。 ▲引导学生从“我终于没能找到”、“我还是没有找到”、“悻悻然”等词语中感受“我”未找到幸运花瓣后的失落之情。随机理解“悻悻然”。 指导朗读第八小节中我心里的想法,读出责备、埋怨的语气。理解“诳”,指导“诳”的字音。 3.小结过渡:在失望与埋怨中“我”却亲眼看到了“你”手中举着一朵小小的丁香花, “我” 真是兴奋不已,又重新鼓起了寻找幸运花瓣的勇气。 (二)学习第12—21小节。 1.自由读课文第12—21小节,用一个词说一说,“我”是怎样寻找幸运花瓣呢?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专心致志”,理解意思。 3.默读课文第12—21小节,用“ ”划出能体现“我”专心致志寻找幸运花瓣的句子。 4.学生交流,随机出示,教师指导学习: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⑴变化引读:“我”为了能看清丁香花长着几瓣儿,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所以,我的姿势就变得很奇特(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⑵学生谈感受,理解“直视”, 想象说话:为了能直视张开的花瓣儿,我还会用怎样的姿势去寻找?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观察得十分仔细。 ⑶指导读句: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⑷师过渡:正是我这与众不同的赏花姿势,让周围的人很(诧异。)有一个少年(直悄悄地尾随着我,他想看个究竟。)想象:那个少年看了我这奇特的姿势,会想些什么? ▲一片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一朵一朵地划过: 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 ⑴学生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片”、“一朵一朵”、“??”感受“我”找得专心致志。 ⑵指导朗读。 ▲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 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个瓣儿丁香。 ⑴模仿文中的写法,想象因为我太专心寻找,还有什么情形“我”没有注意到? ,我没 。 ,我没 。我只是在 地寻找着五瓣儿丁香。 ⑵指导朗读。 5.出示第20小节:我几乎已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了。 ⑴说一说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⑵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我”是这样起早摸黑,真的是很辛苦。尽管如此,可是当作者后来回味这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又是怎样形容的呢?

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乐此不疲”。 ⑶出示句子:这几天为找到一朵五瓣儿丁香而乐此不疲。理解“乐此不疲”。 6.师小结并板书:自从萌发了要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希望后,作者就是这样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寻找着希望”(板书:寻找希望)。“我”就是这样专心致志地寻找幸运花瓣。(板书:寻找花瓣) (三)学习第21——22小节。 师:我找到五瓣儿丁香了吗? 1.出示第21、22小节: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儿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⑴指名读。 ⑵师小节并板书:“我”的“希望”终于“实现”了(板书:实现希望), “我”觉得找到了五瓣儿丁香是多么——惊喜。“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⑶指导朗读。 四、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自由读课文第23—26小节,并结合刚才所学的内容和板书,说说“我”受到了什么启示,完成填空: 当我心中萌发了( )的希望时,我又有了一种( )的力量,继而通过( )地寻找,终于( ),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我觉得我真是一个( )的人,也是一个( )的人。 2.出示答案,齐读: 当我心中萌发了(寻找幸运花瓣)的希望时,我又有了一种(实现希望)的力量,继而通过(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地寻找,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我觉得我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3.出示第24、25小节: “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幸运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受?” 4.再把“问号”变成“感叹号”。指名读,齐读。 5.师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5寻找幸运花瓣 萌发希望 → 寻找花瓣 → 实现希望 (力量) (专心致志) (幸运) 快 乐 教学效果的反馈 创设情境,设计一些模仿课文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这样一道模仿性的语言训练。在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完成练习,我分成如下几个步骤完成: ⒈大屏幕出示“我”最后一次寻找幸运花瓣的句子,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把“我”专心致志地寻找过程写得是多么得生动传神; ⒉变红“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个瓣儿丁香” 这一小节,请学生边自读边想想:这一小节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全班交流。结果学生归纳出从“闻”、“听”两点来写,我表示肯定。 ⒊让同学们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以体现“我”的专心?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回答:周围美丽的风景,我没看到。(点评:这是从“看”这面来写的)身后那个老是跟着我的少年,我没在意。(点评:这是抓住心理活动来写的)?? ⒋出示练习题:“模仿文中的写法,想象因为‘我’太专心寻找,还有什么情形‘我’没有注意到? ,我没 。 ,我没 。我只是在 地寻找着五瓣儿丁香。”全班思考、交流,指导完整地完成整道练习。 ⒌ 请全体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原文。 围绕这一道题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层层递进:先读,是让学生对特定的情境有一定的体会;再思,是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前两项的铺垫对即将完成的练习起了规范和限定作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各尽所能,既不至于无从下“嘴”,又不至于信马由缰、“胡思乱想”,保证了练习有一定的质量;最后再读范文,同学们这次是在理解、掌握原文的基础上再读,就使“有感情地朗读,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一单元训练目标变得水到渠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来一些读练结合,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阅读中感悟写作技巧,在写作时展现阅读的收获,做到阅读、写作两相宜!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综合练习1 1. 帮助学生掌握句子开头的第一字母要大写。 2. 积累描写唇夏秋冬的词语。 3. 学习分号的用法。 4. 说说省略号的作用。 5. 为照片配上生动具体的说明。 6. 熟记名言。 7、学会冒号和引号的正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点拨,难点处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短文。体会童年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媒体 重点:分号、大小写字母的运用。 难点:分号的运用。 多媒体投影。 课前学生准备 课前学生选取照片,采访父母。 教学流程 一、围绕单元要求的复习巩固 (一)阅读短文《外婆家的石拱桥》,完成练习。 1.初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外婆家的石拱桥给我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同桌分节读课文,班级交流。 3.在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指导朗读2、3小节,并了解文章中省略号的作用。 出示想象说话: 外婆和我并排作在石阶上,我便乘机缠住外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外婆搂着我说:“ ”。 4.出示文章的结尾“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个小女孩缓缓走上桥来,”,为什么要写这一情景?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5.班级交流自己的理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6.同桌合作,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作者童年的感受。 (二)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对自己成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或事。 1.照片展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2.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学生找伙伴组成小组,自我介绍照片拍摄的地点、经过,当时拍摄时自己的表现,选取一件事写成短文,准备班级交流。 3.集体交流,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一)拼拼读读,猜一猜这是什么?注意大写字母的用法。 1.自由拼读句子,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观察句子中拼音的规律,归纳句首字母大写的用法。 3.结合句意,抓住事物的特点猜谜。 (二)照样子,积累词语。 1.交流归类,熟记方法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成语,课文中有,每个单元的练习中也罗列了不少。介绍一下你把哪些成语归为一类?请你来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叠词,近、反义词,按成语典故,褒义、贬义,??) 2.教师梳理归结:今天我们从构词形式分类记忆: ⑴AABC式、ABCC式大多表示程度加重,情感色彩加深。 如“津津有味”,“津津”意思是“兴趣很浓的样子”,用“津津”形容“有味”,更突出了有味的程度,指很有滋味或非常感兴趣。 如“信誓”是真诚的誓言,“旦旦”是诚恳的样子,“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其诚恳可信。 ⑵成语中含有近义词与反义词,能增强表达效果。 反义词:欢声笑语 前俯后仰 舍近求远 近义词:瞻前顾后 想方设法 胡思乱想 3.学生掌握词语特点,尝试写一写。 4.交流积累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说词义。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注意分号的用法。 1.自由读例句,理解:从哪几方面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2.关注所用的标点符号,想一想,为什么?(弄明白句中表示并列关系的前后句之间要使用分号) 3.自己完成练习,交流评议。 4.尝试运用分号写句。 5.组织交流,教师指导。

(四)熟记本单元关于提升“自我修养”的两句名言。 1.学生自由读名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名言的理解。 4.走近名人: “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是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为党献身”、“与民谋利”,这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著名作家,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 5.熟读成诵。 6.知道哪些有关“提高自身修养”的名言?老师补充名言: 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贝尔奈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五)练习用钢笔抄写句子。 1.出示要求:抄写下面的对话,注意冒号和引号的正确书写。 2.学生观察例子,说说抄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冒号与引号合占一个自的位置,冒号写在左下角,引号写在右上角。) 3.学生按要求练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及时纠正。 4.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书写,师生共同评点。 教学效果的反馈 阅读练习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大意。重视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边圈点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主旨,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体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顿号、分号的运用也很重要,分项说明某种事物时, 常用分号表示各项之间的停顿,相同句式之间表示隔开也用分号,而同类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进行迁移运用。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方法自学本单元出现的生字,积累词语表中规定的赐予。辨析“惊恐、惊异;折磨、消磨;原因、原委;震惊、惊奇;”等词语。认识排比句和设问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背诵2首古诗;熟记3句有关友情的名言。开展一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制作“友谊花”图片,写上祝愿的话语;结合课文教学开展4次说些活动。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懂得要热爱和平、珍爱生命、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自主学习,针对课题质疑并解疑。2、学习作者用具体的事事实、犀利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媒体 课前学生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课题质疑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法国首都巴黎的一个小楼顶上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喜欢养鸽子。昨天,一只刚会飞的小鸽子从窝里飞出去,到了晚上还没回来,所以,一大早小男孩就站在楼顶上,仰着脖子向天上看着。这时,他突然发现天空上出现了一个小白点,小男孩高兴极了,从家里拿来一个红布条,站在楼顶上挥动着,好让小鸽子快点认出自己的家。这时,正好有几个德国鬼子从这个小楼前走过,他们认为小男孩是在给游击队发信号,就像一群恶狼一样,把小男孩从楼顶上推下去,摔死在大街上。他们还用刺刀扎死了所有的鸽子。 毕加索知道了这件事,热血澎湃,画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大家取名为和平鸽,因为这幅画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 2、和平鸽就这样诞生了,它有没有把和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和平永驻人间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一个中国男孩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和以往不同,是一封书信。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质疑。梳理板书:向谁呼吁? 呼吁什么? 为什么要呼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 重点:自主学习,针对课题质疑并解疑。 难点:学习作者用具体的事事实、犀利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方法 有关文字和图片的出示。 了解世界和平情况 2、小组内交流刚才的质疑。 3、交流并板书: *谁发出呼吁? 雷利 *向谁发出的呼吁? 加利 简单介绍联合国秘书长 *呼吁什么? 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4、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5、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说话练习: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______的呼声,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利 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通过中国男孩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悼念了爸爸,他代表全家、代表所有中国孩子向加利、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阅读研讨,激发情感 1、师:雷利为什么要呼吁呢?请你用“——”在文中划出。 2、 出示: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爸爸,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3、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唤醒人类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这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的句子读起来铿锵有力?(排比句可以加强语言气势,感情表现得更为充分)再读,仿写: 为了_______,为了_______,为了_____,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为了_____,为了________,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仿写时,要注意内容既要相关又不能重复) 4、雷利失去了谁?板书:失去了爸爸 5、谁来介绍一下他的爸爸?重点理解“卓越”(可以以联合国秘书长的身份,也可以是儿子雷利的身份) 随机介绍出示:维和部队的“蓝盔”部队,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员。 6、师:雷利的爸爸是多么出色,可是他却被战争夺去了生命。读第二、三小节,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自由朗读,作适当批注。 7、交流: (1)☆出示: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为什么用“如约”?(曾经约好了)我们如的是哪个约?和哪一句相呼应? 教师引读2、3节:“两年多来??呼唤的是??” 说说这两年多来,雷利对父亲如期而归的想象。(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些什么?) ☆出示: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妈妈会是怎样的心情和表现?能用朗读来表达悲痛欲绝的心情吗? 师:文章注意了前后呼应,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倾诉了雷利自己家庭的不幸遭遇,一种生死另离的痛苦,用满腔的悲愤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做到了前后呼应了呢? ☆出示: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你听见了吗?怎样朗读?这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对和平的向往) (3)配乐朗读这两节。 8、引读: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爸爸——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出示: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最后的丧 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9、此时你若是雷利会说什么?那么你现在又想对雷利说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放飞理想 1、毕加索的和平鸽没有把和平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威胁着宝贵的生命。你还知道在地球的哪些地方还有战争? 2、师生交流。出示:数据图 3、是啊!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现在,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4、你看,和平鸽还在继续努力!出示:和平鸽和英国士兵图。 5、今天就让我们把和平鸽子放飞到这些地方,让我们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小组合作,完成《我们的心声》 救救孩子们,要_____,不要_____!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_____,为了孩子不再失去_____,我们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听见了,听见了,我听见了,妈妈______,叔叔阿姨_______,这是我的心声,这是妈妈的______,这是叔叔阿姨的______,这是我们共同的_____,愿世界远离战争,让我们共同呼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6、交流资料,拓展内容 五、作业 给处在战争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孩子写一封信或一首诗,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问候,以及争取世界和平的愿望 板书设计 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和平!和平! 不要战争! 教学效果的反馈 1、文章情真意切,多读多体会是本文教学的一大要点,可以使其感情升华。“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2、在品读中感情升华。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3、在对话中感情升华。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追问: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说些什么?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7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体会课文用词贴切的特点,会用“惊恐、折磨”等词语写句子。 过程与方法:理解词语 想象说话 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洛迪对妈妈的爱和勇于跟自然灾害抗争,努力自强自救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媒体 重点:理解课题含义。 难点:学习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有关重点句的出示 课前学生准备 1、 读通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惊恐、折磨、俨然、蜷缩等。 2、 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 查找资料,了解洪水的危害。 教学流程 一、读读课题,导入新课 1、 板示课题,请学生读一读。 2、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这句话是谁说的? 3、 说说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想知道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他又是怎样做的??) 二、初步感知,概括内容 1、分节朗读课文。随机正音:俨然、蜷缩、栅栏。 说明: 这几个字音很容易读错,及时正音,能给学生正确的第一印象。 2、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完成填空: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说的是10岁的洛迪在 的危难时刻,他 ,同妈妈一起坚持着活下去的感人故事。 三、细细品文,体会品质 (一)读文品句,体会情况的危急 1、让我们走进事发现场,与洛迪一起经历那场生命危在旦夕的灾难吧!请你找一找小洛迪遇到了怎样活不下去的危难? 2、着重体会这样几句: 第一句:第3自然段中“洛迪蜷缩在汽车后座上,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引导:“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景象?洛迪被“吓坏了”又会是怎样的反应? 第二句:第4自然段中“可是刚一迈步,激流便把他俩抛起来,卷进了洪水。”引导:从“抛”和“卷”可以体会到什么?他们一共被激流卷进几次? 第三句:第4自然段中“不一会儿,水漫上了座位,他们的身体开始感到麻木。” 第四句:第5自然段中的“时间慢慢地过去,冷水泡得他们浑身麻木。” 第六句:第7自然段中“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 适时播放洪水图片,启发学生思考、感悟、朗读。 3、朗读句子,进行概括训练。 当( ),洛迪要和妈妈一起活下去。 指导学生先读句子,分清主次,找到最重要的情况的句子,提炼出来。 4、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细节研读,体会洛迪的品质 1、 过渡:当灾难降临之际,让我们看看小洛迪,这个比我们年龄还小的孩子是怎么做的? 2、 读读课文的3-7节,小组交流:你最佩服、欣赏洛迪的哪些表现? 3、学生交流: 适时引导: (1)在什么情况下,想起爸爸的话?爸爸的话是什么?哪些词可以读得响些?为什么?由此可见,爸爸的话对于洛迪来说有怎样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 (2)洛迪对妈妈说的“妈妈,坚持住!我们要活下去!”中,两个感叹号包含的是什么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妈妈的话。 (3)引读第七节,按课文内容填空,再体会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a、洛迪双脚( )蹬水,空着的一只手( )划水。 b、洛迪( )鼓起劲头,坚持游下去??他保护着妈妈,在( )洪水中坚持了( )整整3个小时! 有感情地朗读第7节。 (三)发挥想象,合理地表达 1、 出示句子:母子俩在黑暗中慢慢地爬行着,海伦无力地对洛迪说:“你一个人往前去吧!找到人再来救我。”可小洛迪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妈妈。” 2、 此时此刻,洛迪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四、比较理解,升华中心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美国的报纸上曾以《妈妈,我不让你死》为题报道过, 请你比较一下课文的题目《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2、 师总结: 面对挫折,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永不放弃;我们明白,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更要付诸于行动,懂得感恩,这样的人生才会绚丽多彩! 五、作业 1、 读写双通道:写段。 2、收集有关珍爱生命的名言。 板书设计 28、妈妈,我们要活下去 (洛迪) 洪水 危难时刻 保护妈妈,鼓励妈妈 是个撑门户的男子汉 教学效果的反馈 课堂教学中教师担任的职责是引领学生阅读感悟课文,如何让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产生共鸣点?这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摒弃了问答的教学模式,较多的尝试以语言训练替代回答问题,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对文本主体学习的提示。 在教学《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一课中,我提问“当妈妈身处怎样的险境时,洛迪是怎么说的?”随后出示语言训练:“当妈妈____时,洛迪说……”语言训练不仅是提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将文本语言看成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由学生表达出来的是他们各自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本语言的再组织,这时语言符号也就成了有生命的载体。师生围绕这一载体开展的对话也就那么自然、流畅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mo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