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本科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3-05-21 08: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外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摘要:钢琴自18世纪初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发明以后,钢琴又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古钢琴退出了历史舞台,进而被公认为“乐器之王”。在这期间,钢琴也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作曲家创作出大量的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同样,钢琴音乐的发展史更离不开古钢琴音乐这块基石。研究外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必须从18世纪上半叶的古钢琴音乐开始。纵观近三百年钢琴音乐的历史,可以将之划分为:18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时期古钢琴音乐,18世纪下半叶的维也纳古典乐派,19世纪浪漫派——钢琴音乐的黄金时代和以印象派为先声的20世纪钢琴音乐等四个时期。

关键词:古钢琴音乐 古典乐派 钢琴音乐 印象派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century piano by Italian Christopher after the invention, piano and a hundred year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the final stage of history from the piano, and is recognized as the "king" of Musical Instrumen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iano with unique charm, it also attracts many composers,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style of piano music, for the world art treasure added dazzling pearl. Likewise, piano music history of ancient piano music more without the foundation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music piano, must from the 18th century music clavichord. Throughout the piano music almost three hundred years hist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18th century the baroque music, clavichord 18 century Vienna classical pie, romantic piano music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golden era and to the 20th century impressionism as synthetic-aperture piano music, four times.

Key words: The piano music Classical music Piano music

Impressionism

一.18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时期古钢琴音乐

18世纪上半叶是欧洲古钢琴的全盛时期,也是古钢琴音乐发展的顶峰时期。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共同特征是大、小调体系取代了中世纪的教会调式体系,持续低音广泛使用,二部结构的音乐极为普遍,强调对比,和声日趋复杂,旋律富有流动性,并以对位法加以发展,复调音乐成为主体,组曲、奏鸣曲、协奏曲初步成型。这一时期没有专业演奏家,只有兼演奏家的作曲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J·S·巴赫和D·斯卡拉蒂。

1.约翰·瑟巴斯蒂·巴赫(Johann Sebastien Bach 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

巴赫的一生创作涉及了除歌剧以外的几乎所有音乐体裁,作品全集多达47卷。他的古钢琴作品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比重,特点是亲切动人,比较世俗化。巴赫在世时是作为一名管风琴演奏家而享有盛誉。作为作曲家的巴赫,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他的大量的作品都是直至纪念巴赫逝世100周年时才开始系统地出版,从而逐步使人们认识其价值。

巴赫的音乐风格主要以苦难中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内省方式探索人生的意义,用音乐直接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他是一个基督教徒,却以浓厚的的人情味和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实着传袭的宗教音乐,他的古钢琴赋格、组曲中的萨拉班德或者序曲中亦常表现出静观冥想、虔诚专注、含蓄内向的悲剧性意味以及对天国幸福追求和渴望。他音乐中的悲哀与痛苦的体验,光明与希望的追求成为世代音乐永恒的主题。

巴赫的古钢琴代表作品有:《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集》和《十五首三声部创意曲集》、《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平均律钢琴曲集》《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

巴赫代表着键盘复调音乐长期演进的终点。他是一位集大成者,深深地扎根于前人的传统。但他越过前人筑起的丰碑,将复调音乐推向最高峰,成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复调音响建筑师。

2.多米尼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tti 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

D·斯卡拉蒂是意大利大不列斯歌剧乐派奠基人A·斯卡拉蒂的儿子,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作曲家。一生从事教堂和宫廷音乐,作品大多反映宫廷和市民生活,他的创作吸取了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民间音乐因素。斯卡拉蒂创作的550多首单乐章钢琴奏鸣曲大大拓展、丰富了古钢琴的音乐语汇。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体裁,对钢琴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由组曲转向奏鸣曲起了积极地推进作用。斯卡拉蒂的演奏技术是超越他的时代的,从他乐曲的演奏技巧艰深程度上看,甚至超过了巴赫的《平均律》及《创意曲》,达到当时古钢琴演奏技术的巅峰。

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宣告了古钢琴音乐时代的终结。随着近代槌击钢琴的崛起,钢琴艺术史上新的一页——古典时期的钢琴音乐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18世纪下半叶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18世纪中叶,西方音乐开始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时期。在这两个时期的交替转化中,钢琴艺术史上经历了一个审美趣味的转变、键盘乐器更迭、作品曲式创新和演奏实践改变的过度阶段,直至18世纪70年代才最后确立了古典主义。 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旋律深受当时新兴的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作曲家们认识到,钢琴不仅要塑造自然界中的音响形象,也要模仿歌剧中人物的歌唱和说话,特别是模仿表现普通人情感的歌唱和说话。所以钢琴的旋律和音调更具有歌唱性和宣叙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

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海顿的创作遍及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包括嬉游曲、序曲、各种乐器的协奏曲、钢琴曲、歌剧、清唱剧等,但是海顿最大的功绩却在于他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和晚年的清唱剧创作。钢琴作品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岁不占主要地位,但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海顿的钢琴作品已愈来愈受到世人们的推崇。

海顿钢琴音乐的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乐观、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和民间气息。这与他生活的时代和时代意识密切相关。海顿时代的奥地利正处于女王玛丽亚·坦莱西亚及其儿子约瑟夫二世的统治之下。他们推行的那套所谓改良社会的“开明专制”制度使奥地利的经济和文化得到繁荣发展,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当时德奥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大批知识分子都对统治者抱有乐观的幻想。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人道主义有着深刻的信仰。这种思想意识在海顿音乐创作——特别是早中期的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由于海顿生活的年代长久,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几乎整个古典时期的漫长阶段。所以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风格上的演变过程。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作品以钢琴奏鸣曲为主,共计有62首。

海顿是卡·菲·埃·巴赫的直接继承者,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海顿虽不是约·赛·巴赫式虔诚的宗教神秘主义者,也不是贝多芬惊天动地的巨人,但也决不是被人误解了的写些玩具式钢琴作品的“海顿爸爸”。海顿的钢琴作品虽然没有太多心灵的内省,也没有严肃的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但是他的音乐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在钢琴音乐的创作长河中,他是贝多芬的前驱,是连接卡·菲·埃·巴赫和贝多芬之间的桥梁。

2.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us Mozart 1756-1791)奥利地作曲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指挥家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他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的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如果说海顿的作品里人们较多地感受到他的巧智、幽默、乐观和活力,那么莫扎特的音乐则比海顿的音乐更让人体验到深切的人情味。在主调风格的钢琴音乐里,莫扎特是第

一位用音乐来进行心理描绘和性格刻画的作曲家。。

莫扎特一生创作十分丰富,钢琴音乐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版的主要作品有20首奏鸣曲,27部协奏曲以及变奏曲、幻想曲、回旋曲等。

莫扎特的许多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都是在即兴演奏时所作,主题素材信笔而成,毫无雕琢之痕迹。流畅自然是莫扎特钢琴作品的显著特点。莫扎特在钢琴创作中继承了前人的写作手法,又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他将库伯兰古钢琴音乐中的装饰音加以改造。使之不仅仅起装饰作用,更是旋律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莫扎特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钢琴音乐风格,并影响到后世音乐家的创作。

莫扎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不吝笔墨地用钢琴协奏曲这种体裁写下了最大量的不朽杰作。在歌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方面,莫扎特齐名争雄者不乏其人,但是他赋予钢琴协奏曲这一领域的财富,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在时至二百年后的今天,莫扎特任然是钢琴协奏曲之王。

莫扎特精湛的钢琴演奏在他那个时代是举世闻名的。他的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著称,音色透明清晰,旋律富有歌唱性,体现了高雅的趣味和适度的分寸感。莫扎特的演奏体现了古典主义理想。他从来不用极端的力度标记,而是倾向于中庸、适度、节制。他的连奏像抹了油似的流畅。按照莫扎特的技术能力,他完全可以在演奏中充分的炫技表演,但是他却鄙视任何廉价的炫技性演奏,永远保持“趣味第一”。莫扎特的一生恰逢古钢琴与近代钢琴的交替与更新时期,所以他演奏的乐器尽管是当时新兴的维也纳钢琴,但是在演奏技术上仍保留有古钢琴的演奏风格,莫扎特的演奏风格不久以后便被真正的钢琴演奏风格取代。 3.穆齐奥·克列门第(Muzio Clementi 1752-1832)意大利钢琴作曲家、演奏家兼教育家

克列门第生于意大利的罗马,14岁即被带往英国学习钢琴。1773年到伦敦作为键盘演奏家曾轰动一时,后又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出(1781-1782)。那时英国的“布罗德伍德”钢琴已诞生。这种钢琴与莫扎特使用的“维也纳”钢琴性质不同。“维也纳”钢琴音量纤细,音色透明,触键轻巧,而“布罗德伍德”钢琴音量宏大,音色饱满,触键较重,具有琴弦粗、音板共鸣较强等优点。克列门第正是在这样的钢琴上形成了动力性的炫技演奏风格。在贝多芬以前,克列门第以大胆、辉煌和富有活力的演奏风格远远超过其同时代的人。克列门第在演奏中运用大量的双音三度、双音六度,分解八度,快速明亮的音阶经过句及琶音经过句等。他在钢琴上奏出的和弦。其音响之丰富、对比之强烈远非前辈钢琴家所能企及。此外,钢琴上真正的连奏风格也是有克列门第确立的。他在抒情性乐句的演奏中充分保持每个音符的时值,使钢琴真正发挥了气息宽广的歌唱性表现力从而取代了莫扎特的古钢琴演奏风格。

克列门第的演奏能使听众激愤,克列门第被称作“现代钢琴学派的缔造者”, “钢琴演奏和钢琴作曲领域的哥伦布”,“钢琴技巧的鼻祖”。他的演奏生涯总共大约三十年,生命的最后二十五年里很少演奏。

克列门第是一位重要的钢琴教师,19世纪头三十年中有大批的钢琴家出自他的门下,如奥地利的克拉默(1771-1858)、德国的卡尔布雷纳(1785-1849)以及波西米亚的莫谢莱斯(1794-1870)等。

作为一名多产作曲家,克列门第曾写过20余部交响曲、100首奏鸣曲(其中64首是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杂曲。他于1817年完成的《艺术津梁》又译《名手之道》(Gradus ad parnassum)包含了100首练习曲,涵盖了钢琴技巧的各个

方面,是现代钢琴演奏技艺的基础,在肖邦练习曲问世之前,它是钢琴演奏技巧的百科全书。

在钢琴艺术史上长期以来克列门第的钢琴奏鸣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他的钢琴奏鸣曲含有许多预示贝多芬的萌芽。

4.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幼时的音乐教育得自父亲——一位宫廷歌手。贝多芬9岁起成为聂耶费得学生。这位精通作曲技术、富有音乐素养的音乐家为贝多芬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劝告和帮助下,贝多芬于1787年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作曲。后因母亲病重,返回故乡。1792年得到海顿的帮助,第二次到了维也纳并定居。此时莫扎特已经去世,贝多芬跟海顿学习对位法,但海顿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又请教作曲家申克等人。

贝多芬早年即受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其作品大多具有革命热情和英雄气概,而且富有戏剧性,不少作品反映了他那“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思想和信念。在贝多芬钢琴音乐的代表作32首奏鸣曲和5部协奏曲中同样体现出以上特点。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人们尊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全部作品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794年到1800年创作的13首奏鸣曲,包括作品2之1、2、3,作品7,作品10之1、2、3,作品13,作品14之1、2,作品22,作品49之1、2,代表了贝多芬的早期风格。作品中常常能使人觉察到巴赫、海顿、莫扎特等前辈对贝多芬的影响。但在作品第2号、第7号、第10号的几首奏鸣曲中都已显露出贝多芬那倔强自信、勇往直前的精神,并开始了突破古奏鸣曲的大胆尝试。从1801年到1814年创作的14首奏鸣曲:作品26,作品27之1、2,作品23,作品31之1、2、3,作品53,作品54,作品57,作品78.,作品79,作品81a,作品90,代表了贝多芬创作盛期的风格。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6首即作品13《悲怆》、作品27之2《月光》、做平28《田园》、作品31之2《暴风雨》、作品53《黎明》、作品57《热情》中有5首产生于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贝多芬成功地实现了奏鸣曲整体标题性的探索和题材、结构的创新,是钢琴奏鸣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通过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这位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的“乐圣”的伟大贡献。

从1816年到1822年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包括作品101、作品106、作品109、作品110、作品111五首作品,集中体现了贝多芬晚期风格。这时贝多芬耳朵已全聋,与外界生活的隔绝使他的作品中不再有感情强烈的对比和充满矛盾的斗争,我们能体验到的是贝多芬沉思性的哲学,超凡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贝多芬的5部钢琴协奏曲,第一、第二部属于早期风格,第三、第四、第五部属于盛期风格,此外还有大量钢琴变奏曲与钢琴小品,同样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维也纳古典乐派创作的钢琴音乐体裁主要是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崇尚理性,强调道德力量,以主调音乐为主导地位,旋律更具有主题性质,创造了动机展开的手法,和声和转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音乐创作强调理智支配感情,作品内容充实,音乐语言平易通俗。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三.19世纪浪漫派——钢琴音乐的黄金时代

浪漫主义是19世纪产生在欧洲的一种新的音乐潮流和创作风格。浪漫派音乐在形式上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擅长抒情和描绘的手法,强调表现个性和民族性。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往往给人留给人们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正是区别于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的一大特点。贝多芬作为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已显露出浪漫主义的萌芽。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也进入了他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杰出的钢琴音乐大师,他们是奥地利的舒伯特,德国的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以及挪威的格里格,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他们创作了数量极为可观的钢琴音乐作品,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十分丰富而珍贵的宝藏。 1.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y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 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教室家庭,幼年的音乐教育师从父亲,很早便显露出音乐创作方面的才能。20岁前遵从父意,任学校助理教员,同时从事创作。1817年起辞去教师工作,专心从事音乐活动。一生在贫困中创作了近千件作品,其中尤以声乐作品最为杰出,被誉为“歌曲之王”。在钢琴音乐方面,作有钢琴奏鸣曲22首,即兴曲、音乐瞬间、圆舞曲等许多作品。舒伯特的创作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传统,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他的钢琴作品虽不像贝多芬那样强劲、激越,但却具有贝多芬所不及的优美性和抒情性,在舒伯特的钢琴作品中充满了歌一般的动人旋律。然而,他那数目惊人的优秀作品在世时并未受到社会的承认,绝大部分是在死后许多年才陆续发现和出版的。人们常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诗变成音乐,他的钢琴曲又使音乐变成诗。

2.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蒂(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门德尔松是同时代音乐家中的幸运儿,一生安定富足,父亲是理论家,母亲多才多艺,并由母亲启蒙钢琴。9岁即公开演出,12岁写成钢琴四重奏。1843年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门德尔松的音乐把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他的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有诗意。门德尔松以其作品的精美、优雅、华丽被誉为浪漫派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舒曼称其为“19世纪最有修养的艺术家”

门德尔松一生交游广泛,曾与歌德、韦伯、梅耶贝尔、罗西尼、柏辽兹、肖邦、瓦格纳、帕格尼尼等来往,这对他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钢琴作品中最有独创性的是8集49首《无词歌》,此外还有两首钢琴协奏曲、随想回旋曲等代表作。

在欧洲音乐史上,门德尔松还有一个特殊贡献,那就是通常他的努力,使人们认识了被当作废纸处理的巴赫、舒伯特等著名音乐家遗作的真正价值。 3.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出身于出版商家庭,自幼接触大量文学名著。年轻时舒曼曾如饥似渴地学习,雄心勃勃地要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后因练习不当,手指受伤。钢琴家的

希望破灭后。他又为自己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作曲。30年代是舒曼主要钢琴作品的创作时期,此时他的创作技巧已达到高度成熟,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极为鲜明,新颖独特的钢琴曲在舒曼的代表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第一个将独立的钢琴小品组合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套曲。套曲在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占有相当比重,最著名的如:由12首乐曲组成的钢琴套曲《蝴蝶》、体验29首各具标题的乐曲组成《狂欢节》、由18首乐曲构成的《大卫盟员舞曲》、有8首带标题的乐曲组成的《幻想曲集》、用变奏手法写成的12首《交响练习曲》、由13首各自独立的标题小品构成的《童年情景》、由8首乐曲组成的《克莱斯勒偶记》等等。此外,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作品17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54在他的全部钢琴作品中都属于最优秀之列。

舒曼钢琴音乐的“标题性”都是通过内容提示来更加深刻地表现细微的情感体验的。而且,在他的钢琴音乐中处处贯穿着舒曼双重性格的化身——假想中的大卫同盟盟员、沉思幻想式的奥伊泽·比乌斯和激动热情而精力充沛的弗罗雷斯坦。舒曼的大多数钢琴作品是他前半生内心生活的写照。另外,1834年舒曼创办的《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支持、宣传肖邦、勃拉姆斯等尚未成名的青年音乐家,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弗雷德列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是波兰伟大的爱国主义作曲家、钢琴诗人。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前半生在华沙度过,1826年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1830年离开祖国,定居巴黎直至逝世。

肖邦从小热爱民间音乐,直接影响到他日后的创作;而定居巴黎后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以及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交往,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肖邦一生的创作,除了少数几首歌曲外,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作,像肖邦这样把一生全部献给钢琴艺术的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但是肖邦对音乐艺术的贡献却远远超出了钢琴的范围。他不但在前辈的基础上大大挖掘和发挥了钢琴的表现潜能,而且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作者之一。他为19世界下半叶的音乐创作,为新的印象派色彩的探索开拓了新的天地。

肖邦的创作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作品所涉及的体裁风格之广泛无人可及。

1830年之前,以《波兰民歌主题幻想曲》作品13、两首《钢琴协奏曲》作品11、21和《玛祖卡舞曲》作品6、7、68等为主要代表的早期作品,充满了作曲家青年时代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浪漫抒情的诗人气质,波兰民间音乐已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素材。

1830年离别祖国后至1845年与乔治·桑关系破裂前,是肖邦创作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华沙陷落的民族悲剧使肖邦的作品中开始渗入深刻的思想性和悲剧性,使他的创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真正的成熟。肖邦的绝大部分代表作都产生于这一时期,他将全新的内容充实到各种体裁中,挖掘和发展了它们的艺术表现力。肖邦赋予玛祖卡、波洛涅兹新的意义。运用了叙事曲体裁,将前奏曲、谐谑曲发展成独立的钢琴曲,使练习曲的技巧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从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波洛涅兹舞

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各种体裁。肖邦作品中最著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作品10之12、《E大调“离别”练习曲》作品10之3、《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5、《g小调叙事曲》作品

23、《F大调叙事曲》作品38、《A大调波洛涅兹舞曲》作品40之1、《降A大调波洛涅兹舞曲》作品53等都作于这一时期。

1846年-1849年是肖邦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衰退趋势,创作风格上装饰性相对减少,旋律比较质朴内在,和声语汇更加新颖丰富,织体的复调性逐渐加强。《幻想波洛涅兹舞曲》作品61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g小调玛祖卡舞曲》作品67之2和《f小调玛祖卡舞曲》作品68之4则是肖邦生命中最后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

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在钢琴艺术的发展史上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为19世纪下半叶钢琴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5.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李斯特自小生活在优越的音乐环境里,9岁登台演奏。1821年赴维也纳师从著名钢琴教师C·车尔尼学习。李斯特首先是以杰出的钢琴演奏轰动欧洲,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度过,并在世界各国旅行演奏的同时写下了不少钢琴音乐作品,1840年起定居德国魏玛从事创作。1862年李斯特进罗马修道院,而后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75年筹建匈牙利第一所音乐学院。

李斯特与乔治·桑、海涅、雨果、德拉克洛瓦、柏辽兹、肖邦等人的交往,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钢琴音乐是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李斯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钢琴的表现力,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技巧。如准确的八度、和弦大跳,快速三度、六度、八度经过句,双手八度交错伴音进行(即“李斯特八度”),快速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音群等等。李斯特把钢琴看做万能乐器,当做乐队来使用,发挥了交响性效果,形成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在和声色彩方面比肖邦等人更前进了一步,不仅大量运用半音及增减和弦,甚至应用了全音音阶,成为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李斯特还打破了传统的多乐章奏鸣曲形式,采用单乐章形式结合套曲的特点进行创作,他的《b小调奏鸣曲》和《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都属于此类作品,与李斯特首创的交响诗体裁十分相似。李斯特以他的创作与演奏把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推上巅峰。 李斯特的钢琴代表作除了上述奏鸣曲和协奏曲外,主要还有《超级练习曲》(12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6首)、《音乐会练习曲》(3首、2首各为一集)、《匈牙利狂想曲》(20首)、《西班牙狂想曲》、《旅游岁月》(三集26首)、《爱之梦》(3首)、《安慰》(6首)、《梅菲斯托圆舞曲》、《钢琴与乐队——死之舞》等等。

李斯特还将自己的作品、他人的作品,如歌曲、歌剧、交响曲等改编成钢琴曲,并亲自演奏,数量之多,在音乐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6.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之家。父亲是他最初的音乐启蒙者。1853年通过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认识了舒曼夫妇,他的创作和演奏深受舒曼的器重和推举,他们之间结下了身后友谊。1863年起定居维亚纳。勃拉姆斯的钢琴创作是从古典奏鸣曲起步转向变奏曲,而后进入钢琴特性小品的写作的。

勃拉姆斯最早的钢琴作品是三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作品1、升f小调作品2、f小调作品5,都作于20岁之前。当时处于浪漫主义顶峰时期,盛行钢琴特性小品,而勃拉姆斯继承了奏鸣曲的风格,显露出青年作曲家的反潮流倾向。

20岁以后,勃拉姆斯的钢琴创作从奏鸣曲转向变奏曲,其中以《舒曼主题变奏曲》作品9,《变奏曲》作品21之1、2,《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56b等最著名。

在30岁左右,勃拉姆齐又从变奏曲转向了钢琴特性小品的创作,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圆舞曲、匈牙利舞曲及小品等。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曲家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的艺术风格。其中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体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特点的21首《匈牙利舞曲》流传最广。

此外勃拉姆斯在1858年、1881年先后创作两部钢琴协奏曲《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亦是钢琴协奏曲史上的成功之作。 7.爱德华·格里格(Edward Grieg 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格里格从小受到家庭音乐会的熏陶,6岁随母亲学习钢琴,双亲对他的音乐学习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少年时代饱览了挪威大自然美景。年轻时就充分显示出音乐才华的格里格却未受到社会重视,直至1868年匈牙利大音乐家李斯特赞扬和视奏了他的作品,向音乐界推荐这位北欧年轻的音乐家,情况才有了改变。 格里格在挪威是以其创作的歌曲闻名,而乐器作品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世界最优秀的协奏曲之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宏大的气魄和浓缩的挪威民间气息。另外两首较具规模的成功之作是《e小调奏鸣曲》作品17和《叙事曲》作品24。最具有格里格个性特点的作品是他的10集66首《抒情钢琴曲》。他继承了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人的浪漫主义传统,但更加注重客观的描绘,像一位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情画家。在《抒情钢琴曲》里,他大量运用了挪威民间舞蹈的节奏,采用了朴实清新的民歌旋律,并以民间音乐为养料,形成了独特的和声语言。抒情小品也可谓是格里格的音乐日记。 8.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Yilitch Tchaikovsky 1840-1893)俄国作曲家、指挥家、俄罗斯乐派的杰出代表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是个颇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童年的柴可夫斯基从她那儿听到了许多动人的俄罗斯歌曲,对柴可夫斯基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岁前柴可夫斯基仅仅是业余学习音乐,186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专业训练,学习异常勤奋。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涉猎所有的音乐体裁,而大多反映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知识分子渴求自由、幸福的意愿和惶恐不安的心绪,具有抒情性或悲剧性的特点。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无论是歌剧、舞剧,还是交响曲、协奏曲,都达到了世界音乐之巅的水平。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全世界公认为最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之一。钢琴独奏曲在柴可夫斯基的全部伟大作品之中几乎微不足道,但他的钢琴套曲《四季》却是唯一的例外,在世界钢琴音乐宝库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有着特殊的地位。

1875年,柴可夫斯基应彼得堡《小说家》杂志发行人之约,为每月俄罗斯著名诗人的题诗写一首钢琴曲,为期一年,分别于12个月的气候特征相联系,别出心裁的约稿牵动了作曲家对俄罗斯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诞生了独具特色

的钢琴套曲《四季》。《四季》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色彩缤纷的风俗画,而以六月——《船歌》和十一月——《雪橇》最引人入胜。

除此之外,柴可夫斯基还有《随想圆舞曲》作品4、《随想曲》作品8、《夜曲与幽默曲》作品10、《G大调奏鸣曲》作品37、《c小调奏鸣曲》以及十几首小曲等钢琴作品。

9.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Vasilyevich Rakhmaninov1837-17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赫玛尼诺夫5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1885年转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891年毕业考试荣获作曲金奖。20世纪初,当拉赫玛尼诺夫以杰出钢琴家声望日高时,完成了驰名世界乐坛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

1917年,拉赫玛尼诺夫由于对苏联十月革命不理解而永远地离开了祖国,后在美国定居。1934年在瑞士完成了以变奏曲形式写成的钢琴与乐队《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以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把他的钢琴音乐创作推向顶峰。

作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钢琴音乐作品在他全部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他的钢琴与乐队作品又是钢琴音乐作品中的重中之重。《前奏曲集》个两套练习曲也是拉赫的重要之作。前奏曲篇幅较肖邦的大,亦以24个调做成,有的表现悲观抑郁的情绪,有的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作曲家把他的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抒发诗情画意的练习曲称为《音画》练习曲。

拉赫虽然身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纷呈、主义繁杂的时代,但他始终保持着19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因此有人说拉赫玛尼诺夫的出现时19世纪浪漫主义在20世纪的“回光返照”。

浪漫派的钢琴音乐强调自我表现,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作为重要的创作内容,对自然景物的表现更具有主观感情色彩。标题音乐大量产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在浪漫派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开创了许多具有浓厚浪漫气质的钢琴独奏体裁,如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音乐会练习曲、无词歌、各种富于民间色彩的舞曲等等。浪漫时期的钢琴音乐由于强调感情抒发,旋律的表现力大大加强,变得更加自由、舒展,节奏更加丰富,和声功能网大大扩展,力度、速度的大胆布局和对比是音乐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以印象派为先声的20世纪钢琴音乐

历史走进20世纪的前夕,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传统受到了印象主义创作手法的大胆挑战和革新,印象主义作曲家不再把音乐用来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而是用来描绘稍纵即逝的印象,给人一感官的享受。在音乐美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克洛德·阿西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26-1918)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从小就有着极强的好奇心,而且沉着多思,从学琴开始,就喜欢试探他觉得特别动听的一个个和弦。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从1880年第一首钢琴小曲《波西米亚舞曲》问世到1915年“用纯音乐写成的”12首钢琴练习曲,35年中德彪西共写了包括钢琴独奏形式发表的舞剧音乐《玩

具盒子》在内的92首钢琴曲。但是德彪西的钢琴作品,特别是他创作成熟时期(1903-1913)10年间的代表作,在钢琴音乐史上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这10年间以《版画集》为起点的46首作品集中了作曲家、钢琴家德彪西为标新立异而努力的成果,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新风貌。这些作品以《版画集》、《意象集》(两集)、《前奏曲集》(两集)和《儿童园地》为代表,在钢琴音乐的领域里发展了新的写作技巧,创造了新的钢琴音响,展现了作曲家新的美学观念。

德彪西对钢琴内在音响的发掘,创作技法的革新,对“听觉——视觉”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以及钢琴音乐表现中美学观念的新见解,都是前无古人的。德彪西集古典派、浪漫派之大成,为作曲家们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在浪漫派与20世纪的钢琴音乐之间耸立起新的里程碑。

2. 莫里斯·拉威尔(Maurise Ravel 1875-1937)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

拉威尔出生不久,全家便迁居巴黎,使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文化艺术的中心,并获得很好的学习音乐的条件。从1898年演奏《耳听风景》开始初露头角,以后得创作道路充满了坎坷,但最终他以那些杰出的音乐作品博得法国和世界音乐界的尊敬。

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主要有《水的嬉戏》,组曲《镜子》、《小奏鸣曲》、《夜之幽灵》,组曲《库伯兰之墓》,组曲《鹅妈妈》以及两部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与德彪西虽同为印象派代表人物,但拉威尔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已钢琴音响发掘,拉威尔更注重从乐队配器的角度去发挥钢琴的色彩音响。在曲式结构上,拉威尔始终遵循古典奏鸣曲式和协奏曲式,在创作思想上则着重客观现实的描绘。

3.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

巴托克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父母都有很高的音乐修养,10岁首次登台演奏了贝多芬奏鸣曲和自己的作品《德那乌》。年轻时代的巴托克就对印象派音乐和匈牙利民间音乐有极大兴趣,这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巴托克一生坎坷不幸,但作品却大放异彩。他继承了巴赫作品丰满的织体,吸取了贝多芬主题发展的手法,学习了德彪西富于色彩的音响结合的技巧,通过自己的独特创造,把西方作曲技术的最高成就与东欧民间音乐的精神实质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因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巴托克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钢琴奏鸣曲》,《粗犷的快板》《钢琴组曲》作品

14、《小宇宙》、钢琴与乐队《狂想曲》作品1、《十首简易小品》、《两首罗马尼亚舞曲》作品8a、《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和三部钢琴协奏曲等。

4.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苏联作曲家、钢琴家

普罗科菲耶夫3岁随母亲学习钢琴,9岁创作歌剧《巨人》,1902年起先后师从格里埃尔、里亚多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名家学习作曲、和声配器。学生时代已发表钢琴奏鸣曲两首和第一钢琴协奏曲,1918年后离开祖国,远游海外,直至1934年返回苏联,归国后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直接继承了俄罗斯乐派作曲家的传统,而事实上他基本上是一

个浪漫型的旋律作曲家,他的音乐优美绚丽,富有表现力。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他将李斯特式的高度技巧与由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倡导的打击性结合起来,形成其特有的风格。他的5部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0、《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6、《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左手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3、《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55和9部钢琴奏鸣曲作品1、14、28、29、38、82、83、84、103、是20世纪钢琴音乐中举足轻重的作品。5.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中提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

欣德米特是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领袖之一,一位同时代最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坚定地站在调性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扩大了传统的调性,形成了自己的和声体系。

欣德米特的钢琴代表作包括3部钢琴奏鸣曲、《弦乐与独奏钢琴的主题变奏曲——四种气质》和《鲁道夫·特纳里斯》(《音的游戏》)等。其中《鲁道夫·特纳里斯》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对位法钢琴练习曲,包括前奏曲、间奏、尾奏和12首赋格,被人们称之为20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6.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1898-193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

格什温是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未受过多少正规的音乐训练,而以钢琴家身份受雇于流行音乐出版商,并为百老汇写了14年音乐。1924年格什温为钢琴和乐队写的《蓝色狂想曲》把美国特有的爵士音乐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赋予了新的生命,使从来只能在咖啡馆、酒吧演奏的爵士乐登上了音乐会的大雅之堂,创造了“爵士交响乐”这一新词汇。此外,格什温还作有《F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狂想曲》、《“我有了节奏”变奏曲》等3部钢琴与乐队作品,以及钢琴独奏曲《三首前奏曲》。、

以印象派为先声的20世纪钢琴音乐流派纷呈,作曲家人数和曲目量之多不亚于19世纪钢琴音乐的黄金时代,而且范围也已从欧洲扩大到全世界,而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和创作风格更是五花八门,新的探索层出不穷。

结语:钢琴的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新奇的过程,从18世纪上半叶的古钢琴音乐开始。纵观近三百年钢琴音乐的历史,沿着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浪漫派时期、以及以印象派为先声的20世纪钢琴音乐这四个时期,顺序论述西方钢琴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技术的变迁,虽然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的作曲家、钢琴家,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对钢琴、对音乐的热爱,因此创作出许多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对后来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周薇 《西方钢琴艺术史》 上海音乐出版社 2.应诗真 《钢琴教学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

3.张式谷,潘一飞 《西方钢琴音乐概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

4.廖乃雄 《钢琴艺术史纲要》

5.张式谷。潘一飞 《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w1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