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

更新时间:2023-03-08 16:48:5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2017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

卷(带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属于天然光源的是( )

A.月亮 B.蜡烛的火焰 C.日光灯 D.北斗星 【答案】D

【解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A.月亮是反射太阳光,不能自行发光,不是光源。BC都是人造光源,D属于天然光源,符合题意为答案。

2.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太阳的虚像 B.太阳的实像 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实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光斑是太阳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树叶缝隙就是小孔,这些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成的太阳的实像,所以光斑是太阳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因此不是树叶的像,也不是太阳的虚像,更不是树叶的影子。 故选B。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例子

3.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是( )

A.水中倒影 B.小孔成像 C.日食的形成 D.海市蜃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为答案。B、C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D、海市蜃楼是空气密度不均匀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考点定位】光的反射

4.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产生的一种现象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 C.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发散现象

D.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答案】D

【解析】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故A错误。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漫反射的结果,让人可以从不同位置看到桃花,故B错误。

C.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不是发散现象,故C错误。

D.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是月食现象,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正确,符合题意为答案。

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5°角射向镜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是35° B.反射角是35° C.反射角是65°

D.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10° 【答案】D

【解析】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5°角射向镜面,则入射角为90°-35°=5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等于55°,故ABC错误。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5°角,反射光线与镜面也成35°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10°,D正确为答案。

6.一束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到地面上.若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 ) A.一定为25° B.一定为65° C.可能为25° D.可能为50° 【答案】C

【解析】左图: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到地面上,若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80°-50°=13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5°。阳光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65°=25°,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5°。

右图: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到地面上,若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可能是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25°。那么,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25°=65°。

所以,答案为C。

7.如果你在平面镜中看到另一个同学的眼睛,那么无论这个平面镜多么小,该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个平面镜看到你的眼睛,这是因为 ( ) A.光的漫反射 B.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C.光的镜面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B

【解析】你在平面镜中看到另一个同学的眼睛,是同学眼睛的光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了你的眼睛,因为反射光路是可逆的,无论这个平面镜多么小,该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个平面镜看到你的眼睛,故B正确为答案。ACD不符合题意。

8.如图所示,人眼在A点看见河里B点有一条小鱼,若从A点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能照射到小鱼,该激光应射向( )

A.B点 B.B点上方 C.B点下方 D.B点左方或右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人看到的是鱼的虚像。连接AB,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虽然人看到的B点是鱼的虚像,鱼的实际位置在B点的正下方,因为激光在进入水的时候也会发生折射,所以照着B点,激光也就刚好落在鱼上了。如图所示:

故选A。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9.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聚到一点 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 C.放在凹透镜焦点上的点光源,它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主光轴 D.凸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凹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答案】B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所以,B是正确的。

10.如图所示,一束光线透过容器的玻璃侧壁斜射到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一直向左移动

B.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回到P点 C.一直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回到P点 【答案】B

【解析】当容器加水时,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线将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即向下偏折,也就是在容器底的光斑向左移动。当水面超过入射点时,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重新照射到P点。故B符合题意为答案。

11.如图所示为小明用透镜观察字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字与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 B.此透镜只能成虚像 C.此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D.此透镜可以用来做照相机的镜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看到字是正立的,放大的像.应用了凸透镜成像时U<f 时,通过凸透镜能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可以成虚像,也可以成实像,故B错误;此透镜是凸透镜,凹透镜是矫正近视眼的眼镜.故C错误;此透镜是凸透镜,U>2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此原理,因此可以用来做照相机的镜头,故D正确。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2.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患有近视眼,而许多老人,患有远视眼.参照下面两图,有关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反映了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B.甲图反映了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C.乙图反映了近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D.乙图反映了远视眼的成因,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答案】C

【解析】甲图物体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反映了远视眼的成因,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佩戴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故AB错误。乙图晶状体折光能力强,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反映了近视眼的成因,应佩戴凹透镜矫正。故C正确为答案。 13.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

D.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 【答案】D

【解析】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最小时,像距最大,由图可知,u=10cm>f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v=16cm=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8cm。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 答案为D。 14.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5.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了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成像更大 B.增大像距,成像更大 C.增大取景范围,成像变小 D.减小取景范围,成像变小 【答案】C

【解析】使用自拍杆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相近像变小”,物距增大,像变小,增大取景范围。故C正确为答案。

16.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此时光屏和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均为d,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 )

A.d一定小于f B.d 一定大于2f 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如图一,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

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也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

如图二,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

如图三,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

所以光屏和点光源与凸透镜等距离时,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和二倍焦距以外,光屏上形成光斑,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

故选D.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凸透镜成实像时,折射光线到达实像位置,如果没有光屏承接,眼睛是看不到的,并且折射光线会继续向外传播,这点学生容易忽视. 二、填空题

1.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____、紫等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在可见光的外侧,还有不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具有_____效应,紫外线能使__________发光.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黄花拍照,照片上该花的颜色是_______色.

【答案】靛色散热荧光物质黑

【解析】一束太阳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在可见光的外侧,还有不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机镜头前给一株黄花拍照,因为红色滤色镜只透过红光,所以照片上该花的颜色是黑色。

2.光具有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_______,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达________km/s. 【答案】化学能3×10

【解析】光具有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达3×10km/s。 3.如图所示,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________m,如果被测者用手捂住自己的右眼,镜中

5

5

被测者的像是捂住了_____眼.

【答案】5左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视力表到镜面的距离为3m,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所以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5m。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如果被测者用手捂住自己的右眼,镜中被测者的像是捂住了左眼。

4.某天上午,老高去银行,发现银行地面铺设的大理石在窗外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亮,这是因为光照大理石上发生了_____反射.在地面上还能看到正前方墙上挂着的钟的像(如图),那么,真实的时间是___________.

【答案】镜面10:10

【解析】由于大理石地面非常光滑,光照在大理石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这很像河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钟表的12点离“镜面”较远,它的像也离镜面较远,因此钟表的像最下方的数字是时间12点,真实时间是10:10

5.如图所示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与液面的夹角为30°,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这个现象中,折射角是 _______.(填度数).如果让入射角变大,那么折射角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30度变大

【解析】由光路图可知,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入射角等于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60°。已知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所以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30°,这个现象中,折射角是30°。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6.如图是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_____是反射光线,如果这两种介质是空气和玻璃,此图中,光是从_________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中.

【答案】OC玻璃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法线与介质界面垂直,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一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的另一侧,所以DE为法线,OB为入射光线,OC是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

如果这两种介质是空气和玻璃,此图中,入射角∠AOD小于折射角∠BOE,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是从玻璃斜射向另一种介质中。

7.如图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一个透镜对光线起的作用与另外三个不同,这个透镜的是_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 、“丁”),它对光线起_______作用.

【答案】丙会聚

【解析】由光路图可知,甲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乙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丙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丁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所以,对光线起的作用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丙。 丙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点睛】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比较“折射后”与“折射前”的变化。知道像甲透镜这样,减慢会聚就是发散,发散不一定不会相交;像丙透镜这样,减缓发散也是会聚,所以会聚作用不一定就会相交。

8.小孔成像成____(选填“实”或“虚”)像,平面镜成像成____(选填“实”或“虚”)像.人潜在水中看岸上的树木,看到的是____(选填“实”或“虚”)像,比真实的树木要____些.(选填“高”或“低”) 【答案】实虚虚高

【解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所以是实像。 平面镜成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是虚像。

树木反射的光斜射向水面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变小,光线靠近法线折射,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会认为光从更高的位置射来的,所以看到的比真实的树木要高些。由于像不是光线的真实会聚,看到的是虚像。

9.教室的投影仪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它能在屏幕上成____立的___像,如果投影仪安装的位置离屏幕较近,成像较_____. 【答案】凸透倒实小

【解析】教室的投影仪是一个凸透镜,它能在屏幕上成倒立的实像。

如果投影仪安装的位置离屏幕较近,表示像距较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像距较小的话,像较小。 三、实验题

1.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倒立 变大 不变

【解析】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中特点: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成像的形状跟孔的形状无关,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1)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倒立的实像。(2)因为小孔成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所以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会变大。(3)因为成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为还是灯丝的形状,像的形状不变。

故答案为: 倒立;变大;不变。 2.小亮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图中反射角是__度.

(2)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选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40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变小 【解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中的反射角是40°。

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在B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让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ON,则入射角变小。反射光线OF也靠近法线ON,反射角会变小。 3.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如图甲).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与物等大①像距等于物距②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玻璃板要与桌面垂直。如果玻璃板不竖直,无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时,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等大。

(3)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可以发现:①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②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

(3)晓雯按照实验步骤做了四次实验,下图是第一次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实验序号 1 2 3 4

①在表中空格内填写相应内容.

②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_透镜,此时像比之前的______.(选填“大”或“小”)

③晓雯做到第2次实验时,如果用手挡住透镜的下半部分,光屏上的像发生什么变化? ④晓雯做到第3次实验时,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此时,像会成在光屏的___半部分(选填“上”或“下”),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透镜向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⑤第4次实验中,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晓雯应该在透镜的_____侧观察,看到的像在透镜的____侧.(选填“左”或“右”)

⑥如果把物距调节到5cm,看到的像比第4次实验__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10cm同一高度A:40B:倒立缩小实像C:20D:40远离大像变暗(淡)上下右左小 【解析】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调节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即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f=60.0cm-50.0cm=10.0cm。

为了使像正好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①由图可知,第一次实验中物距u=50.0cm-10.0cm=40.0cm。故A:40

物距u/cm A______ 20 13 6 像距v/cm 13 C_______ D_______ 无 像的性质 B__________ 倒立、等大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u=4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B空填: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二次实验中,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应填:20

第三次实验中,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u等于第一次实验中的像距v,根据折射光路是可逆的,此时像距为v=40cm。D:40

②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应远离凸透镜,此时相比之前的大。

③晓雯做到第2次实验时,如果用手挡住透镜的下半部分,烛焰的光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仍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变,像是完整的,只是折射光线减少,像变暗。 ④晓雯做到第3次实验时,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由于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此时,像会成在光屏上半部分。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透镜向下移动。 ⑤第4次实验中,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晓雯应该在透镜的右侧观察,看到的像在透镜的左侧。 ⑥如果把物距调节到5cm,由于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变小像变小,看到的像比第4次实验小。

5.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______(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_________(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

___________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乙图所示,现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如果向“水透镜”中加注水,使透镜凸起程度更大,此时像变模糊,这是模仿____视眼的成因,如果想让像变清晰,可以怎么做?(两种方法)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偏向会改变显示出光路液体种类控制变量近在水透镜的前方加一个凹透镜将光屏向前移动.

【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液体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偏向主光轴。

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改变,折光能力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偏折程度会改变。

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显示出光路。

根据实验过程,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液体种类是否有关。 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是因为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与凸透镜的凸起程度有关,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液体的种类,是为了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液体种类是否有关。

如果向“水透镜”中加注水,使透镜凸起程度更大,“水透镜”的折光能力变强,物体的像成在了光屏前,这是模仿近视眼的成因,如果想让像变清晰,可以①在水透镜的前方加一个凹透镜 ②将光屏向前移动。 四、作图题

1.(1)如图,一束光射入角反射器中,请你作出两次反射的光线,并在相应的位置标出第二次反射的反射角的度数.

______________

(2)如图,A是水池底某发光点,请大致作出光线AO的折射光线.

______________

(3)在左图中画出合适的透镜,在右图中补全光路图.

______________ 【答案】略略略略

【解析】首先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第一次的反射光线;作出第二个镜面的法线,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第二次的反射光线。第二次反射的反射角为60°。

过入射点O作出垂直界面的法线,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左图中平行光线会聚于一点,因为凸透镜会聚光,所以第一个为凸透镜。光线经第二次折射后发散,所以第二个透镜为凹透镜。

右图 ① 凹透镜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②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图示如下:

2.如图甲所示,渔民看到水中S′处有一条鱼,为了叉到鱼,他们不是对准图乙中的S′,而是对准位置更深的S叉去.因为S才是鱼真实的位置,S′处是鱼的像的位置。请你在乙图中作出一条由S发出,经过水面后射入人眼的的光线.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鱼的像是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所以连接眼睛和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S和入射点,就是入射光线,图示如下:

3.

【答案】如下所示:

【解析】试题分析: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界面上,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在作图时,注意先做出法线,故答案为:

考点:光的折射光路图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鱼的像是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所以连接眼睛和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S和入射点,就是入射光线,图示如下:

3.

【答案】如下所示:

【解析】试题分析: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玻璃界面上,传播方向不变,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在作图时,注意先做出法线,故答案为:

考点:光的折射光路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6r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