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12-01 11: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各位领导和老师:

你们好!

网络培训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得到了与各地区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机会,获得了教育专家的珍贵指导、点评。这次培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而且学习、互动、交流随时进行,体现了以教师为本,随时学习、及时反馈的宗旨。虽然每天的在线学习需耗费一定精力,但收获良多。通过与在线的专家教师研讨交流,我在教学中的困惑、难点得到了解答。

这次网络研修资源丰富,通过观看专家和优秀教师的视频讲课,阅读讲稿和相关文章以及教师们的留言评论,完成各模块的作业,做到了学习后的及时反馈,还有各位指导老师和班主任们的辛勤工作,给我们的作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点评,制作班级简报,让我们的思路越发的清晰、明确,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次培训给我们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班级里我们可以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心得感受甚至是简单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各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体会真的是最宝贵的成果。

短暂的培训学习即将进入第二阶段,在此就与大家分享下我的一点心得与体会。 在这次网络培训中我培训的内容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理念与师德。

在课程学习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个课程,在这里和老师们分享一下:

一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唐思群老师主讲的《师生沟通艺术》。其中提到一项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窄化了对沟通的理解。其实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状扮气质,说话和表情,对学生都是在传递一种信息,让学生在下意识层面时时在判断“我是不是该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怎么看待我?”“这个老师喜欢我吗?”“这个老师是不是让我觉得很愉快?”……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师生双方整体讯息的沟通,是每时每地每刻在不间断进行的。

其中对学生的批评与表扬是我们常常会碰到的。这里跟大家介绍下课程中的批评学生的口语策略——六步进阶法。 六步进阶法示意图: 进阶 实例 1

1.反省内心对话是否正确 2.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 3.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4.请对方提出解释 5.请对方建议如何加以改进 6.总结对方承诺的行动 “虽然王强已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但我可以再好好地说服他,不必发火。” “王强,我想跟你谈谈有关你上课时??。” “我认为你这种表现是完全错误的。” “你自己注意到了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怎样改正?”或:“你说说应怎样避免再犯?““你认为老师该怎样帮你?” “那么你答应以后会??”或:“所以你下次会??。” 以上的六步进阶法在训练新教师时效果最为明显,很多老教师学后也感到受益非浅。当然,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必须视情况而变通运用。

关于表扬,这里也有一个:表扬学生的口语策略——表扬的“九制秘方” 1、表扬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人格 2、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 3、不要随便把学生互相比较 4、公开与私下表扬双管齐下 5、表扬要尽量公平、一致 6、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7、珍惜学生的这一刻 8、表扬语言要随机应变 9、表扬与奖励要结合好

第二个课程与老师们本身息息相关。这是湖南师大附中的心理咨询师左小青老师关于缓解工作压力的讲座。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于以下有四个方面:

压力源之一:职业要求

1、教师职业本身的高要求具有压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还有人将教师职业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正因为教师职业自身的高要求性,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荷。

2、职业角色的多元性和超负荷造成心理矛盾

2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多元性的角色冲突与重叠,不仅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也给教师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引起各种情绪波动和精神打击。

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使得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多种关系,加重了心理负担。 3、新课程改革带来教师素质重塑的危机与恐慌

目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去重新学习、重新适应,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压力。而学习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已不复存在,许多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产生不安。

压力源之二:学校因素

1、 有些老师工作量超负荷导致工作压力。 2、学生的学习与品行带来工作压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留守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自理能力低,心理素质差,,学生中的矛盾、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后进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都是教师每天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学校人际关系产生压力

许多老师抱怨,“工作有困难时缺少咨询和沟通的对象”,“新举措缺乏领导支持”等等。还有些老师把同事看成竞争对象,把领导看到监督者等等。

4、学校评价使教师倍感压力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这种评价方式大部分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不科学的评价是导致一部分教师压力大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根源。

压力源之三:社会因素

1、社会的高要求使教师感到压力。

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着教师的工作质量,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这一期望并没有错,但问题是做到这一切并不单靠教师的工作就能完成,还必须有家庭和社会的全力支持。目前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多都归罪于教师, 在“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的论调下,学生成绩不好怨老师,学生品行不好怨老师,学生出现不安全事故怨老师。

2、家长的不配合加大了教育工作难度

3

一类家长不理会子女的学习情形,也不愿配合学校和老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和素质而采取的措施;另一类家长又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或老师做无理地干扰;还有一类家长是既对子女的学习看得很重,但又不愿意自己去管理子女,将子女的教育责任全部归于教师,子女的学习好则是子女的聪明所致,子女的学习不好则为教师的水平太差,对教师的劳动毫无感恩之心。这种无理要求的家长带给教师的将是无言的痛苦。

压力源之四:个体因素

1、部分教师期望过高,要求完美

2、部分教师的自我实现缺乏相应的能力与机会

这都是是导致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除此以外,学校办学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导致教师压力的重要因素。诸多压力源的共同作用,导致教师心理压力的累加。许多教师面临过度工作压力的威胁,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湖南师范大学对湖南省不同类别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8.3%的教师感到有职业压力,其中 37.7%的教师表示压力较大或很大。缓解教师过度的工作压力,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有两类方式,一是对压力源的管理,一是对压力带来的影响,也就是结果的管理。 一、问题解决(积极应对)策略 1、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

2、理性思考及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 3、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4、累积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 5、运用问题解决技巧,拟定解决计划; 6、积极处理问题;

二、时间管理策略

1、认真考察自己时间管理的特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如,有无随意、逃避、拖延等坏习惯;找出导致自己时间不够的原因所在。

2、将近期内(或每一天)需要完成的所有工作全部罗列,然后将每件工作依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序。

3、按照工作排序表制定工作时间安排表。

4

4、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 5、想方设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6、不放过小段小段的时间,学会积零成整。 7、学会说“不”,学会合理地拒绝。 三、职业发展策略

1、确定自己职业发展主攻方向。 2、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三年或五年目标。

3、确定完善职业发展监督机制。自身监控或是通过他人监控等。

4、按时进行反馈与总结。对每个阶段、每项细节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奖励。

四、放松策略

在情绪不良、精神紧张、长期处于超常的工作压力下时,要学会放松。 1、运动放松

一点点的时间也可以用来放松,一些小动作让你身体得到放松的同时精神为之一振,如温和地转动头部,颈部,或伸懒腰,动动肩膀等。或者,你也可以参加一项你所喜欢的运动,如爬山、打球、练瑜伽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让心灵的压力随汗水挥洒。

2、肌肉放松 3、音乐放松

当你烦躁不安时,听舒缓,流畅,平静的音乐;当你抑郁焦虑急需发泄自己的愤懑时,听一些激荡的音乐,有利于宣泄情绪,使心情平复。

4、睡眠放松

形成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定时睡眠,睡觉之前尽量不作情绪性的思考,保证睡眠的质量。

五、情绪调节策略

当你对某件事情感觉有压力时,首先要做的是学说三句话,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以迅速摆脱不利心情。这三句话是:

第一句:“算了!”对于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最好办法就是:算了,接受它! 第二句:“不要紧!”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对自己说:“不要紧”! 第三句:“会过去的!”不管雨下得多么大,或者是连续下了多少天,你都要对天会放晴充满信心,因为天不会总是阴的。自然界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一切都会过去的!

5

希望老师们都能很好的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更好地投入教育事业。

这次远程网络研修带给我无数的快乐、惊喜和感动,我珍惜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把这次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的教学中,为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谢谢大家! 2014-11-21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u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