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5 01: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XXX学校教学设计

(2016年春季高效课堂模式教案定稿)

教案说明:本教案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

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16年 月 日

个人说明:本教案内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1

2015-2016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教学 二年科书名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班级 称及册数学 级 数 数学 每总周 授课 9节 180节 节节数 数 计实出入原单元 教学内容 划节数 授节数 因 分苹果 搭一搭(一) 除法练习 第一单元 搭一搭(二) 分草莓 除法 租船 单元检测 试一试 练习一 第二单元 方向与位置 单元检测 辨认方向 综合练习 东南西北 数一数(一) 数一数(二) 练习 拨一拨 试一试 单元检测 有多少个字 生活中的大数 综合练习 练习二 比一比 单元检测 1千米有多长 综合练习 铅笔有多长 科目 时间 第 一 二 周 第 三 四 周 第 五 六 周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第 七 八 周 第四单元 测量 2

科目 数学 时间 第九周 第十周 单元 整理与复习 系统复习 期中考试 2015-2016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教学 二年科书名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班级 称及册数学 级 数 每总周 授课 9节 180节 节节数 数 计实出入原教学内容 划节数 授节数 因 整理与复习一 系统复习 期中考试及质量分析 买电器 回收废电池 练习(一) 十年的变化 小小图书馆 练习(二) 练习三 小蝌蚪的成长 算的对吗? 综合练习 单元检测 认识角 认识直角 练习(一) 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练习(二) 图形与设计 欣赏与设计 练习五 单元检测

3

第十一十二周 第五单元 加与减 第十三十四周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2015-2016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学 班级 每周 节数 二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总授课 节数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科目 数学 9节 180节 计实划节数 授节数 出入原因 时间 第 十 五 十 六 周 单元 教学内容 奥运开幕 一分有多长 试一试 淘气的作息时间 练习 上学时间 “重复”的奥妙 单元检测 综合练习 第七单元 时、分、秒 第 十 七 十 八 周 第八单元 调查与记录 最喜欢的水果 评选吉祥物 第 十 九 周 总复习 综合练习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 第 二 十 周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4

二年级下册数学学期备课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分别安排的是方向和位置、测量、认识图形”。除此之外,还有“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第一单元“除法”。、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第五单元“加和减”、第七单元“时、分、秒”。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了加减、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单元“方向和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第四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进度表

时间 单元 教学内容 分苹果 搭一搭(一) 除法练习 搭一搭(二) 分草莓 租船 单元检测 试一试 练习一 5

第 一 二 周 第一单元 除法

第 三 四 周 第二单元 方向与位置 单元检测 辨认方向 综合练习 东南西北 数一数(一) 数一数(二) 练习 拨一拨 试一试 单元检测 有多少个字 生活中的大数 综合练习 练习二 比一比 单元检测 1千米有多长 综合练习 铅笔有多长 第 五 六 周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第 七 八 周 时间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四单元 测量 单元 整理与复习 系统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系统复习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及质量分析 买电器 回收废电池 练习(一) 十年的变化 小小图书馆 练习(二) 练习三 小蝌蚪的成长 算的对吗? 综合练习 单元检测 认识角 6

第十一十二周 第五单元 加与减 第

第六单元 十三十四周 认识图形 认识直角 练习(一) 长方形与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练习(二) 图形与设计 欣赏与设计 练习五 单元检测 奥运开幕 一分有多长 试一试 淘气的作息时间 练习 上学时间 “重复”的奥妙 单元检测 综合练习 第 十 五 十 六 周 第七单元 时、分、秒 第 十 七 十 八 周 第八单元 调查与记录 最喜欢的水果 评选吉祥物 第 十 九 周 总复习 综合练习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 第 二 十 周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

7

学情分析 8

培优辅差计划及措施 9

学困生姓名 基础状况及奋斗目标 帮扶生姓名

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帮扶结果及月考进退步统计 帮扶措施 1 23 4期期月月月中月 末

10

姓 名 备注:在上次检测基础上有进步者打“√”,退步者打“×”。 检测成绩统计表 单 元 1234期期总成 姓 月 月 月 月 中 末 评 绩 11

单成 名 1月 绩 元 2月 3月 4月

检测 及格人数及 格率 均分 一月 二月

12

期中 检测分析记载 三月 四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除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教学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分苹果

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法:探究法、实验操作法、引导归纳总结。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具准备:师生准备18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28÷7=4中,被除数是(),除数数是(),商是() 二、问题引入

大家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到第2页,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板书:分苹果

三.学习目标

1..认识除法的竖式并掌握其书写形式 2.正确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四、自学指导:

13

1.认真读图,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想一想,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可以放3盘。

3.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五、学生自学,新知探究 学生:认真自学,同学交流。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提问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显示摆放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六、精讲点拨

1.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盘)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盘)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 8??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放3盘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余数:“0”表示18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丿 ”表示横式中的“÷”。 2.进一步讲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 除法算式竖式书写步骤:

一、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商要写在个位上) 二、乘(除数和商相乘,乘积要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三、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 七、练习巩固

1.完成第2页中的2道题。

找出数学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圈一圈,填一填。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八、习题补充:过年的时候,光头强的家里来了8位客人,好客的光头强拿出了16个橘子来招待小伙伴,每人分到几个橘子?

九、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14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 横式:18÷6=3(盘) 竖式:

3??商:“3”表示可以分3盘

6丿18??被除数:“18”表示总共有18个苹果。

18??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放3盘需18个苹果。

0??余数:“0”表示18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答:18个苹果可以放3盘。 2.小结:

(1)、被除数÷除数=商 (2)、除法算式竖式书写步骤:

一、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商要写在个位上。) 二、乘(除数和商相乘,乘积要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三、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

课后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搭一搭(一)(认识余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有余数除法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3.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自学

学法:动手操作、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具准备: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0÷5=28÷7=45÷9=32÷4=

15

玩游戏是小朋友们的最爱!看!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游戏中......首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到第4页,读图片上的数学信息并且找出数学问题——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竖式计算。 2.正确进行除法竖式的书写并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3.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自学指导:

1.请小朋友们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最多能搭几个正方形? 2.认一认,想一想。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3.请你好好想一想,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3.搭一搭,填写4页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注意一定要填上正确的单位。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四、交流反馈,精讲点拨:

1.请同学们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2.说一说以上表格中,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单位分别是什么? 五、练习巩固:完成课本练一练1-3题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的愉快吗?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除法算式里,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1、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13÷4=3(个)??1(根) :

余数答:13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2、除法算式里,余数要比除数小。

16

第三课时: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竖式的书写。

2.更加熟练的书写除法的竖式并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竖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熟练的书写除法的竖式并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课件准备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练习题 1.填一填

(1)有17根火柴棒,每两根搭一个“十”字,可以搭()个“十”字,还剩()根,算式是()÷()=()(个)......()(根)

(2)一个生日蛋糕上用8个草莓可以摆成一个“?”,有34个草莓,能摆()个“?”,还剩()个草莓,可以列出算式是()÷()=()(个)......()(个)

(3)6朵花可以扎成一束花,25朵花可以扎成()朵花,还剩下()朵。 2.竖式计算

24÷8= 45÷9= 12÷3=54÷6=42÷7=63÷9=24÷6=35÷5=28÷4=49÷7= 3.排排队,分一分。

(1).23人站队平均每排站8人,可以站几排?剩下几个人? (2).如果每排站7人,可以站几排?还剩下几个人? (3).如果每4人站一排,至少要站几排?

二、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再次进行训练。 板书设计 除法练习

1、被除数÷除数=商 3、除法算式竖式书写步骤: 一、商

二、乘(除数和商相乘) 三、减

17

第四课时:搭一搭(二)(有余数除法竖式)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2、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算式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掌握其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书写格式。 教法:引导自学

学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具准备:1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呢!淘气和笑笑玩的是搭房子游戏,他们用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请同学们帮他们算一算,16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房子,还剩几根小棒?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搭房子,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正确进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三、自学指导

1.课本打到第6页,认真看图片

2.想一想,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用小棒搭一搭,填一填。 四、探究新知:

1.结合上面搭房子的过程,认一认,说一说。 由具体到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并了解每一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2.看一看,说一说。

先观察,再解释算式的意义。 五、交流反馈,精讲点拨: 1.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6÷6=2(个)??4(根)

18

2 6丿16 12

4答: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6”表示有16根小棒,“6”表示每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2”表示搭了2个房子(强调单位“个”),“12”表示搭2个房子共需要12根(6×2=12)小棒。“4”表示搭了2个房子还剩下4根(强调单位:“根”)小棒,说明“4”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4根不能再搭成一个房子了,不然每个房子需要的小棒就不一样多了。

2.回过头来再说一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六、巩固练习:

1.第1题,练习竖式书写格式并加深理解。提问1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第2题,认真思考后,直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4题为试商做铺垫。 七、习题补充

1.有25根火柴,每4根火柴可以摆成一个“木”字,可以摆几个“木”字,还剩几根火柴?

八、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说! 板书设计: 搭一搭(二)

6根小棒搭一个房子,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 横式:16÷6=2(个)??4(根) 竖式: 2 6丿16 12

4答: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19

第五课时:分草莓(试商方法)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更深的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含义。 教学重点: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含义

教法:动手操作法引导归纳总结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20÷418÷714÷320÷543÷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探究新知,发现问题

小猴子分草莓啦!他们遇到难题了,我们快去帮帮他们吧!原来啊!两只小猴子要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小朋友,想想看,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四、自学指导

1.请你把课本打到第8页,认真读图并找出数学信息; 2.想一想,并列出算式;

3.自己估算一下,每盘大约放几个。 五、精讲点拨

1.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1).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2.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且总结出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

商就是几。

20

2.2000米=()千米 3.9分米=()厘米 4.500厘米=()米 5.30毫米=()厘米 6.7厘米=()毫米

三.小调查:从你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远? 1.自由发言.

2.一千米=1000米 四.机灵狗送

1.机灵狗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机灵狗什么时间到达森林老人的家?3.机灵狗可能在什么时间回到家? 五.总结 板书设计 综合练习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课后反思:

46

第四单元测量测试题

一、填空题。(27分,每空一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支铅笔长约()数学课本厚约() 一栋楼高约25()一根筷子长约2() 课桌长约6()我国南北相距约5500() 2.我会填

1cm=()mm1m=()dm1km=()m 4km=()m2000m=()km9dm=()cm 500cm=()m30mm=()cm7cm=()mm 3、在○里填上>、<或=。

14cm○20mm100mm○10cm8毫米○7厘米 1m○8dm2千米○2100米1厘米○10毫米 4、我会计算。

15米+9米=()46厘米—26厘米=() 48千米+32千米=()1米—20厘米=() 3千米—2千米=()5分米—50厘米=() 二、判断。(8分)

1、一张床长约22dm。()

2、明明的身高150cm,红红的身高15dm,两人一样高。() 3、测量一段路的长度,可以用km,m做单位。() 4、飞机每小时飞行800米。() 三、计算。(28分) 1口算。(16分)

9×9=85—35=7×8=3×5+7= 45÷9=45+20=100—60=21÷3+4= 8×5=26+34=36÷9=8×6—9= 63÷7=66—45=80+50=81÷9+1= 2用竖式计算。(12分) 90—38=78+34=25÷5=

50÷7=63÷9=70÷8=

四、操作题(10分) 1、画一条长65mm的线段

2、画一条比5cm长25mm的线段

3、量一

量 .

()厘米

47

五、解决问题。(27分)

1、一根钢管长50米,如果要剧成8米一断,需要锯几次?(7分)

2、小军的身高是1米45厘米,小强的身高是1米65厘米。 小强比小军高多少厘米?合多少分米?(7分)

3、一块花布长60分米,做一套衣服用9分米,至多能做几套衣服?(7分)

4、这跟绳子长70米,每8米剪成一段,可以剪成几段?(6分)

第 单元检测分析 最 最低及总均格高分分 格 分 分 人及姓及 率 数 名 姓名 6未 6900-8及格学0分分以上 9分 生姓名 以下人数 人人数 数 难 易 度 试卷情况 分方面 失 48

教的方面的存问在题 的学问的题 方面的问题 整改措施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并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3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图片、挂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一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

1. 你学到了什么?(1)出示图1,看图说一说。 读出每所学校的人数。

说一说那所学校的人数最少,那所学校人数最多,哪两所学校的人数比较接近。 你能把它们的人数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吗? 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内交流。

49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出示图2,看图说一说。

仔细看图,说一说个动物馆在池塘的什么方向? 说一说狮子馆到猴山的行走路线。

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 集体汇报。

(3)出示图3。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重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2. 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3.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4. 评一评。

a.自我评价。b.小组成员互评或好朋友互相评价。 c.教师评价。 5. 忆一忆。

a. 回忆自己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最喜欢的一节数学活动,或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个问题等。

b. 在老师或同学面前讲一讲。 c. 说说自己取得的进步。

6. 写一写。教师可以为学生纪录成长纪实。 学生完成纪录卡片。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50÷7=7(个)??1(元)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答:最多可以买7个足球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加与减

买电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数字卡片、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说23个位上是几?表示什么意思?十位上是几?表示什么意思?

50

二乘,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下面。 三减,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相乘的积。 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 六、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 第1题.结合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第2题.体会试商过程 第4题。改错练习。 七、思维训练:

1、38÷()=()......5,除数可能是多少? 2、()里能填几? ()÷7=7......1 ()÷8=5......2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大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 板书设计: 分草莓

1、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6 8丿55 4 8

7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2、总结:

(1).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第六课时: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自学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用3分钟做完下列各题: 竖式计算24÷532÷643÷755÷9 二、谈话引入

今天二年级1班的小朋友们来到了公园。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准备要玩什么呢! 三、探究新知,出示自学指导:

1.请看课本10页图片,认真读图,小朋友们,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2.提出数学问题。

3.解决数学问题,把算式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4.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 四、精讲点拨:

教师问:我们怎么样去解决以上这个数学问题呢? 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列式:22÷4=5(条)??2(人) 教师问,5条是最终的计算结果吗?剩余的2人该怎么办呢? .......应该还要为剩余的2人租一条船,列式: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至少”问题:进1法。

六、课堂达标检测

1.每个塑料袋能装8个苹果,有26个苹果,至少需要多少个塑料袋? 2.淘气班有46人,一张桌子围6个人,至少需要几张桌子? 七、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声说出来吧! “至少”问题:进1法。

22

板书设计: 租船

22个人去划船,每条船限乘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22÷4=5(条)??2(人) 5 4丿22 2 0 2

5+1=6(条)答;至少要租6条船。 “至少”问题:进1法。

第七课时: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探究引导自学 学法:自学探究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难题吗?今天淘气和笑笑去公园划船,他们遇到难题了,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到11页。

2.独立思考,每条船每小时租金9元,有30元钱,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 3.请你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三、自学并精讲点拨

提问1学生汇报自己的自学成果,边板书: 30÷9=3(小时)??3(元)

老师反问,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上面的3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划4小时,并讲解关于“最多”问题的解答

23

四、当堂训练

以同桌为小组,完成课本11页练一练第1题、2题 五、习题补充

1.有19颗扣子,每件衣服钉5颗扣子,最多能钉几件衣服? 2.一块花布长25米,做1套衣服用3米,最多能做几套衣服? 六、总结全课“最多”问题:去尾法 板书设计: 租船

每条船每小时租金9元,有30元钱,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 30÷9=3(小时)??3(元) 3 9丿30 2 7

3答;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3小时。 “最多”问题:去尾法

第八课时: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教学重点: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法:引导归纳总结引导自学

学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先圈一圈,再在算式填空、计算。

24

2.第2题,填表格,体会被除数与商的变化。

3.第3题,竖式计算,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4.第4题,鼓励直接写出得数,再连线。 5.第5、6题解决实际问题。 先提问: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第7题,启发学生寻找规律,5颗珠子为一组。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

计算有余数除法,( )一定比( )小。 37里面最多有( )个6,还余( )

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 )次 46个人坐船过河,每船坐6人,至少需要( )条船。 2、你能写出哪些不同的算式? 18÷□=□??□18÷□=□??□ 18÷□=□??□18÷□=□??□ 四、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谈谈吧!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1、被除数÷除数=商

2、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算式竖式书写步骤: 一、商

二、乘(除数和商相乘) 三、减 四、比 . 25

第一单元除法单元检测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分: 一、口算。(15分)

24+8=3×6=28÷7=47-10= 48+16=54÷9=56-27=50-18= 18+50=52-39=81-9=63÷7= 36-8=41+35=36÷6= 二、填空。(18分) 1.()里最大能填几?(6分)

3×()<113×()<16()×5<41 ()×6<324×()<25()×7<67 2、在○里填上“>”、“<”、或“=”。(6分) 5×4○5×39÷9○4÷43×2○40÷5 8÷1○8×11×1○1+156÷7○56÷8 3、填出商和余数。(5分) 4=()??() 5=()??() 29÷6=()??() 7=()??() 8=()??() 4、写出一个商是6,余数4的有余数除法算式。(1分) ()÷()=6??4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里打“√”,错的打“×”,并改正。(9分) 36÷5=7??147÷6=8??150÷8=5??10 785

536647850 354840 1110 ()()()

四、看图写算式。(6分)

÷=()??() ÷=()??()

26

五、按要求在方框里填算式。(9分) 12÷535÷764÷928÷915÷2 18÷429÷758÷881÷9 没有余数余数是1余数是2 六、用竖式计算。(18分) 62÷7=80÷9=60÷9= 58÷8=63÷7=43÷7= 五、应用题(25分)

1、有52棵树苗,每行种9棵,可以种几行,还剩几棵? 2、一星期有7天,四月份有30天,是几星期零几天?

3、学校把30本文艺书平均分给二年级四个班,平均每班分几本,还剩几本?

4、电影院放映电影,每张电影票要8元,小东有50元钱,最多能买几张这样的电影票? 5、二(1)班有45个同学参加划船活动,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第 单元检测分析 最最 及总均格高分低分 格 分 分 人及姓及姓 率 数 名 名 66未 900-890分以及格学分以上 分人下人生姓名 人数 数 数 试卷情况 难 易 度 27

失分方面 教的方面的存问题 在的问题 学的方面的问题 整改措施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法: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学法:自学探究,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1.计数器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28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 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 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 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 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 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 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 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 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 样数的。新-课-标-第-一-网

⑵计算机演示: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 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 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 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 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

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 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 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数器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 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 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

29

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

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 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 125个小木块。 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 142个小木块。 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 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 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 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 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 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 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计数器表示。 板书设计: 数一数(一)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课后反思:

数一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认识万

30

教法: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学法:动手操作感知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你们知道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吗? 生:珠穆朗玛峰。

师:那你知道它的高度吗?(出图)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生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之最。老师这还有两幅图(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 2.⑴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三千颗。 ⑵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一千一百六十六种。 师:在这几幅图中都有一些数字,以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那这些数字和100以内的数比

较,怎么样?

生:这些数字比100以内的数大很多。

师:那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数一数生活中的大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挂图

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回答:一万。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万。 2.数一数

出示正方体图。

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3.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数一数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 4.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 三、完成p23练一练1~4题。 1.完成第一题,动手拨一拨。

2.完成第二题,说一说(训练读法)

3.完成第三题,说一说,多少个千多少个十?比赛。 4.完成第四题,动手动手操作。 四、总结

10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10个一千是一万 课后反思:

练习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2.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31

教学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法:复习指导 学法:练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小黑板出示练习 4785读作6034读作 3806读作3500读作 二.复习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三.一百一百的数,从八千九百数到一万,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1.先指名数,比赛。 2.一人读一人拨。 3.自己动手拨一拨。

四.说一说,有多少个正方体 1.一摞10个,10个10个的数 2.指名说有多少个。 五.想一想,说一说。 1.没有0的数。 2.中间有0的数。 3.末尾有0的数。

六.利用附页2中的图摆一摆 120110111210 板书设计: 练习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课后反思:

拨一拨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法:动手操作引导归纳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算盘小黑板 教学过程 活动一:拨一拨

32

(一)出示信息(小黑板)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2、民族小学共有1706个学生。

3、陈老师在广场路买了一套每平方米3080元的房子。 4、我们学校有880人。

5、买一台洗衣机要1008元。 6、发明造纸术距今有1900年。

学生试着读读划线的数。然后将这些数进行分类。

(二)分四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4种数的读法,并将自己讨论的一类数各摆出5个。

1、第一类:不带0的数。

1)学生再读读数,然后将数出示在计数器上。

2)抽学生代表说说数的读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3)每人写一个不带0的数,请同桌读一读。然后抽几桌汇报。 2、第二类:中间带0的数

(1)老师将这两个数先后出示在计数器上,要求学生先读数,再说说这个数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读中间带0的数的方法;不管中间是几个0,都只读一个0。 (3)出示只有中间带0的数,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读。 3、第三类:只有末尾带0的数

(1)派代表说说这类数的读法,老师归纳。 (2)出示你所写的数,让其他学生读。 4、第四类: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 (1)读一读、说说方法,老师小结。

(2)一个代表所写的数,看谁读得快,学生自己读后,抽生读。 (三)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四)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读,数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活动二:练一练

1.说一说商品的价钱写出横线上的数填一填。 2.读一读,写出横线上的数。 板书设计: 拨一拨

2932读作:两千九百三十二三百二十七写作:327 9040读作:九千零四十八千零五十二写作:8052 课后反思:

试一试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激发读、写数的兴趣。

2.在数学活动中对大数有具体感受,发认识数位顺序。

33

3.通过“拨一拨”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法:动手操作引导归纳 学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黑板出示

3508读作:五百二十七写作: 5020读作:七千零三十二写作: 二.看一看,说一说 1.2128=2000+100+20+8

2.2128里有2个一千,一个百,2个十,8个一 3.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三.动手操作 1.小黑板出示 3568769270635609 5003890076009999

2.同学们自己在计数器上练习拨一下。 3.找同学表演。

4.练习说说每个数包含的意思。 四.同桌练习 一个拨一个说 五.完成练习

六.读一读:中国古代记录数字的方法 板书设计: 试一试

2128里有2个一千,一个百,2个十,8个一 课后反思:

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法:观察引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34

活动一:比一比 创设情境:谁最矮? 1、出示图片。

黄山海拔约1865米香山海拔约575米 泰山海拔约1533米华山海拔约2055米 2、比大小出示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5 7 5 香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如图所示,三位数比四位数要小。 3、谁最高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2 1 5 5 华山 4、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 万 千 百 十 个

1 8 6 5 黄山 1 5 3 3 泰山 学生填一填

()<()<()<()

5、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6、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 7、明确:

(1) 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 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活动二练一练

在里填上“<”或“>” 107484638998251025184 (1) 学生独立练习

(2)交流想法,着重说一说最后一题。 活动三:试一试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 独立思考

(2) 讨论:这么多的数,怎样能很快地从小到大排列呢? (3) 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4) 独立完成

想一想: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活动四:p28~29练一练1~6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板演。 板书设计 比一比

1.位数不同:位数越多,数值就越大。

35

2.位数相同: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课后反思: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估计的方法,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教法:引导自学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计数器、 一、 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08498237564184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二、 知识新授

1. 让学生自读课本p30的文章。

2. 学生小组估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汉字呢?

3. 小组回答,指名汇报方法。方法一:每行约有10个字,数数每段有多少字,有多少段。 方法二:右栏大约50个字,左栏是右栏的两倍。

4. 完成“估一估,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 完成p31“练一练”1~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讨论

四、 总结课堂。 五、 补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有多少个字

小故事:150字左右 黄豆;200粒300粒 课后反思

练习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几个数的排列 教法:复习引导归纳总结 学法:小组合作练习

36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看一看,读一读 (1) 看图写数:20032040

(2) 读数:二千零三二千零四十

(3) 你拨我写同桌合作,一人拨珠,一人写数 活动二:找规律出示题目 (1)388,389,,,392,393 (2)3260,6370,,3290,,3310 (3)5725,5825,,,6125

1.找规律2.独立填写3.交流,评议 活动三:说一说

1、 在小组内先读数3077543717594 2、 说一说,“7”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3、 汇报,交流

4、 猜一猜淘气的书可能有多少本? 活动四:小兔吃萝卜 1、 故事引入 2、连一连

3、 在小组内读一读,写一写 4、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5、小结易错的地方。

活动五:数学游戏转一转,比一比 活动六:实践活动有多少片树叶?

1.先估计50或100片树叶占多大面积,再估计所有树叶有多少片,在小组内交流。 2.实际数一数有多少片

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快又对,设法表示出来。 课后反思:

练习二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具体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读数.写数.比较数的大小.找规律写数 教法:复习引导归纳总结 学法:小组合作练习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完成1-5题。(读数.写数.比较大小)

1.307 7543717593每个数中的“7”表示多少?(比赛完成,抓住数位)。 2.比较数的大小,抓住从高位比起。

3.看一看,填一填,认真观察,哪一位上缺。

37

4.一百一百的数从8800数到10000,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5.从计数器上看一看,写一写,读一读 1010110030402006

活动二完成6-8题(找数字规律) 1. 找规律,填一填 388,389,,,392,393 3260,3270,,3290,,3310 5725,5825,,,6125 2. 想一想,说一说 383494885718991004

哪些数在300和500之间? 哪些数比500大? 那个数与1000接近?

3. 标出3691的大致位置。 活动三完成9-10题(估算) 1. 估计黄豆有多少粒。

2. 数字游戏,可能性的大小,最大三位数,最小三位数。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检测试卷

一、读出下面各数。 5632读作:9096读作: 7003读作:6400读作:

38

3030读作:1230读作: 1111读作:9990读作:

二、选择题。把下面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1.601、106、600这三个数中,()最小。 A、601B、106C、600

2.605、650、600这三个数中,()最大。 A、605B、650C、600

3.比最大的三位数多1的数是()。 A、999B、1000C、1100

4.一个四位数,千位上和个位上都是1,其它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A、1010B、1001C、1100 5.读数时,中间有两个零()。

A、都要读出来B、都不读出来C、只读一个零 6.最大的四位数是()。 A、1000B、9988C、9999 7.五千零五十五写作()。 A、5050B、5550C、5055 8.与10000最近的数是()。 A、9999B、1000C、9000

9.用两个0,两个4组成的四位数中,不读出0的是()。 A、4400B、4004C、4040 10.9998的近似数是()。 A、9990B、10000C、9000

三、判断题,在对的()里画“√”,错的画“×”。 1.一千是由十个千组成。()

2.写八百时,先要写8,再在后面写2个0。() 3.五百零四,写作54。() 4.609读作六百九十。() 5.一千零一写作101。() 6.最大的两位数是999。() 7.2010读作二千零一。() 8.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万位。()

9.读数时,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10.从左边起万位在第四位。() 四、按要求数出下面各数。

1.从198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210。

2.从1387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396。

3.从895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

4.从994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

5.从9995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00。

6.一个一个地数,数出9895后面的十个数。

39

7.十个十个地数,从2360数到2400。

五、按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618718581681

()<()<()<() 2.505500550515555

()>()>()>()>() 3.90909009990090009999 ()<()<()<()<() 六、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零五十写作:三百七十九写作: 一万写作:七千四百三十九写作: 八千一百零二写作:六千五百写作:

一千八百一十二写作:五千六百零二写作: 四千零六写作:四千零五十写作:

3个千、5个百和9个一()1个千和8个十() 5个千和8个一()10个千() 8个千7个百5个十和1个一() 七、填空: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10个一千是()。

2.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五位是()位。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个0,末尾的0()。

3.读数时,先从()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个位上是几,就读()。

4.四位数肯定比三位数(),三位数肯定比两位数()。 5.在数位表中,从右起第二位是()位,最低位是()位。 6.9587是由()个千、()个百、()个十、()个一。

7.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第五位是()位。 8.最小的三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最小的五位数是()。

9.与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10.写出998后面连续的两个数是()、()。 11.百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位。

12.3009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由()个千和()个一组成的。 13.用2、0、5这3个数,你能排出()个三位数。 14.用3、6、1、5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15.568这个数百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个位上是(),表示()个()。

16.4600里面有()个百,260里面有()个十。 17.读数和()数都从高位起。 18.某林场有2403棵杨树,约是()。 19.东风村有9998口人,约是()。 八、解决问题。

1.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37个红灯笼2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25个,还剩下多少个?

40

2.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22个,第二次有买来39个,现在分给 2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下多少个洒水壶?

第 单元检测分析 最 最低及总均格高分分 格 分 分 人及姓及 率 数 名 姓名 未 9066及格学分以上 0-8 0分 生姓名 人数 9分以下

41

人数 人数 试卷情况 分方面 难 易 度 失 教的方面的存问在题 的学问的题 方面的问题 整改措施 第四单元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

42

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法:小组合作动手 学法:观察.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 .铅笔 教学过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资源”,如发现不从尺子0刻度开始量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或奖励,如没有发现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进行启发引导,体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 (教师板书:1m=100cm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6.3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新课标第一网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 (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 [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1dm=10cm。 1米=10分米1m=10dm 1厘米=10毫米1cm=10mm 课后反思:

43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法:引导法 学法:体验法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 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 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 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 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 (小黑板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 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 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小黑板: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 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 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 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板演

5. 填一填。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数中42页填一填。

(2)(小黑板显示)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学校到中街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

44

哪些地方有“千米”?

1. 公路边的里程碑 2. 摩拖车的速度表 3. 限速标志 4. 指路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 估一估。

(1) 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 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学中做:完成练习题。 1.1千米=()米 2.5千米=()米 3.()千米=6000米 4.()千米=8000米 板书设计; 1千米有多长 千米=1000米 1km=1000m 课后反思:

综合练习

教学目的:

1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学生认识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教法:练习法 学法:练习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填上适当的单位) 1.树高约10()

2.火车每小时行驶约120() 3.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4.飞机每小时飞行约800() 5.桥长约400() 6.床长约2() 二.填一填

1.4千米=()米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v8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