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更新时间:2024-03-13 01: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我校自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们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现在新课程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我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学校特色逐渐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课程开始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被社会家长所认可,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下面我把我校开展课改的情况进行汇报。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课程改革有效引领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包括业务校长,学科组长在内的学校课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全校的实验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组织教师培训;同时成立课改工作小组,具体组织课改实验工作,负责制定各项与课改有关的工作计划、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备课、研究及业务培训。 2、配备实验教师。为使实验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后续的滚动实验积累经验,树立样板,培养和储备人才,在进行相关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的基础上学校精心挑选了责任心强、肯钻研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

二、制度保障机制。

为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修正拟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科室工作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等,作为实验工作的有效制度保障。利用家长委员会成员和社会监督员,加强家校之间

的沟通与联系,获取家长对课改实验工作的认同。其中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宣讲课改实验精神,让家长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价值观念去教育孩子,配合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课改情况,并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形成家校联动良好课改氛围。

三、创新做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

实施新课程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教师自主研修、同伴团体协作、学校管理者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教研模式,并探索出了一条坚持“教、研、训”三者有机结合的校本教研新途径,形成了“在反思中成长,在互动中提升,在实践中发展”的校本教研新局面。

(一)满足个体,探索“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教研模式 1、自学反思式:

我们实施的“自学反思”撰写教后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 我们不要求每位教师都去做,而是根据教师的年龄、专业水平和积极性,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反思,可面向全体教师,而教育行动研究主要由骨干教师承担。

2、课例分析式:

通过听课活动,教师分小组对课例进行剖析,提出建议然后组织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教师对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在观察中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进行反思,积累经验。

3、连环跟进式: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或要求同年级两位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展现不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或要求同一教师接连上几次课,体现反思后的改进。每次活动都辅以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与合理化建议。通过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5、校际交流式:

与他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带给学校更多的课改思路和启示。每一学期我们都要举行一两次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教学研讨活动。在交流与合作中,我们不断比较、思考,吸取新的观念与信息,在扬己之长的基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立足课堂,建立“教师发展为本”的校本教研实施策略 构建合作化教研组织:教研组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最主要的团队。而作为教研组成员,校长和业务校长、教科组长就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经常为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执教公开课,与团队一起合作,进行课改研究与实践。

(三)着眼质量,创新“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学常规管理手段 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导向作用,管理的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为保证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我们做了这样一些工作:

1、推行共享型备课模式。课改后,我校改变了从前越详越好、越多越好、必须书写的备课要求,实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备课模式,强调“教学反思”

的写作。

2、构筑创新型教学模式。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关注并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以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主旨”的三方式课堂教学新模式。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学环境普遍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的良好局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随处可见。

3、实行调控型课堂管理。自课改以来,我们继续推行并进一步加强随堂听课制度。校级领导随时推门听课,及时交流、反馈。这样的机制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每节课,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度。

四、课改带给我们的体验与的收获

课程改革,首先带给我们惊喜的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角色意识的变化:教师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同时,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以此带来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期待。此外,评价改革也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大踏步的前进着,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教师们已渐渐学会在评价他人以及审视自己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新课改实施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是:不断尝试并体验着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

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新课程使课堂氛围变活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了。

五、课改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1、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的误解。

新课改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但部分教师却把它理解为强求,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定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不管什么内容都要搞讨论、搞活动,以此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目的。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知识类别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改后,由于新的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教师弄不清楚自己应当以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为标准,还是以侧重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就旧目标为标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虽然按着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来上

课,却也不敢漏掉课本的一个知识点,生怕在高考中会考到,因此要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一遍。于是出现了上课时间不够、拖堂、甚至补课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议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采不采用新课改都无所谓。因此,只是应付式地采用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的教学思维、目标没有改变,纯粹地穿新鞋,走旧路。

4、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课,却也不敢漏掉课本的一个知识点,生怕在高考中会考到,因此要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一遍。于是出现了上课时间不够、拖堂、甚至补课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议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采不采用新课改都无所谓。因此,只是应付式地采用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的教学思维、目标没有改变,纯粹地穿新鞋,走旧路。

4、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cn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