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资源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更新时间:2024-05-27 2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

我市国土资源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专题调研第二调研组

根据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2009年4月3日,朱振洲局长助理带领地籍处、信息中心相关同志组成的第二调研组,就“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切实增强我市国土资源基础支撑保障能力”这一专题,赴海门市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与海门市国土局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部分国土所长进行了座谈交流,详细听取了基层同志关于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土地登记联网审批、日常动态巡查执法等工作中科技创新及具体应用的情况介绍。另外,调研组对通州市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和如东县“片警式”监管网络建设试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在此基础上,调研组还专门集中对调研专题作了深入讨论分析。现将通过调研汇总的当前我市国土资源基础工作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市国土资源基础工作科技创新的现状 1、思想重视,确立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工作思路

1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化、高效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地籍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土资管理各项业务工作的的正常开展。为此,多年来,全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市、县国土部门都相应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从全系统内抽调学历高、业务优、技术好、能力强的专职人员,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全系统牢固确立信息化推动现代化这一具有明显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工作思路,层层制定工作规划和逐年实施计划,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和地籍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从组织、人员、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大力搭建地籍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电子政务和地籍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在部、省行业内一致被称为“南通模式”。

2、强化培训,建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人员平台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而地籍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国土资源基础性工作,要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和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平台和系统应用效率,就必须有一支既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又有较高信息化专业技术水平的复合性人才队伍。因此,近年来,全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引进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并采取地籍管理与信息技术人员交流学习、轮岗工作等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同时,市局明确由局信息中心负责电子政务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维护,根据我市实际和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要

2

求,建设市、县、乡电子政务和地籍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开展业务培训,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局信息中心和各县(市)、区局相应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具有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等专业技术职称外,大多数还持有土地登记、勘测、评估等地籍管理业务上岗资格,许多地籍管理人员也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复合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大加快了全市国土资源基础工作科技创新的进程。

3、立足实际,有序推进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 我市早在1989年和1996年分别开始进行过初始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但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调查成果均为纸质成果,导致大部分资料无法及时更新。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快,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外以证管地,对内以图管地”地籍管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地籍管理进入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审查工作环节,成为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地籍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能性,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已刻不容缓。为此,从1998年起,我局按照“以地籍管理信息化推动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指导思想,确立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当前、逐步完善”的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立足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坚持走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自我创新、自主研发、高效实用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搭建地籍信息化平台,逐步推进地籍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近年来,

3

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我们坚持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立足全局,将各项国土资源业务管理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达到一方成果多方使用,一项工作多方参与的效果,实现数据来源一致、数据成果共享的目标。通过充分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控件技术,使地籍信息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满足地籍管理业务工作需要的同时,更好发挥了地籍管理基础业务数据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4、注重应用,不断提升地籍管理现代化水平 我市地籍管理系统及其数据库经过几年来的开发、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地籍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地籍信息在国土资源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地籍工作真正成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坚实根基。通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土地登记发证实行计算机系统审批制证,土地登记实现了从窗口收件、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统计分析、资料归档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登记工作质量和效率。例如,地籍管理系统中的城镇住房用地分割登记功能,使城镇住房用地登记发证时限由原来手工时的7个工作日缩短为立等可取。又如,系统对权属争议、法院查封等异常地块设臵了预警功能,彻底消除了土地的误登记,从而规范了土地登记行为,维护了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此外,以地籍系统为平台,去年我们还开发了南通市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发证系统,结合我市开展的国土资源管理“保姆式”服务要求,提出了土地登记“资料数据网上跑,不要

4

群众来回跑”的服务目标。县(市)乡(镇)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发证这一制度,在通州市、如东县等地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全市国土资源基础工作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十分重视科技手段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我市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国土资源管理先进技术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必须正视科技创新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1、各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业务培训力度不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维护和使用,需要一支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靠各级地籍业务人员具体操作实施,但目前由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编制的限制,市、县、乡各级国土管理部门普遍存在配备的从事地籍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专业人员,与国土资源信息化和地籍业务工作量相比严重缺乏,尤其是基层国土所,土地登记持证上岗人员每个国土所平均都达不到1个,一般一二个业务人员要具体做全部国土资源业务工作,往往只能应付、标准不高,有的临时借用人员只是为突击完成任务。市、县两级国土部门地籍管理人员少,都存在超负荷工作情况,各县(市)、区局信息化管理人员兼职现象比较严重, 再加上业务人员工作岗位流动,而业务培训又无法及时给予开展,导致有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得不到保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

5

籍管理及整个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2、信息化投入无长效机制,资金保障受到限制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也需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资金的连续投入。而目前财政资金都实行了年度预算制,本来就由于地籍基础业务建设成果效益的滞后而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资金拨付,市、县两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预算普遍较低,更不可能在年中拨付因信息化迅速发展需要,而年初又无预算或需增加的项目资金,相应影响了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3、土地执法反应效率不高,监管有效性待加强 为进一步增强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确保全市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矿产)执法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市局从去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 “分区监管、包干负责、责任到人”的“片警式”监管制度。但在监管工作中,由于违法用地多、散、快的特点,各级片土地执法人员无法及时准确把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动态信息,影响了对违法用地的查处效率,而且随着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人手少、监管范围大,土地执法监察“片警式”监管责任制越来越需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执法效率。

三、对科技创新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建议 对于全市国土资源基础工作科技创新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认真总结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当

6

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当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积极争取政府领导关心和财政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投入,配备好相应业务人员,强化业务培训,针对我市国土资源基础工作科技创新状况及发展趋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注重抓好“三个系统”的建设,从而切实提升国土资源科技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1、完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地籍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局大力开展地籍基础业务建设,不断强化地籍信息化数据基础。至2006年,我市完成了南通市区、六县(市)城区、112个建制镇的全部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调查面积350平方公里,实现了城镇地籍调查的全覆盖,建立了较为完整和现势的城镇地籍基础资料。2005-2007年完成了全市10500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建库工作,全面查清了全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面积和分布状况,获得了权属合法、界线清楚、地类准确、数据可靠、图数一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目前,我市已建成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350平方公里,1:1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430平方公里,1:5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10500平方公里,1:5000正射影像数据库10500平方公里,积累了几十万条地籍管理信息数据资料。

要管理使用好这些数据成果,必须对现有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升级,同时,随着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对原有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

7

此,目前应加快开展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着力打造更为完善规范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地籍,并建立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同步更新维护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地籍管理保障服务能力。南通市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将进一步加强地籍数据在国土资源各项业务中的运用,为我市的新一轮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征收报批、土地出让、土地市场建设和土地执法监察等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力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2、推广土地登记联网审批系统,为“保姆式”服务提供科技手段支撑

我市国土资源管理网络化建设已经实现从市到县,县到乡镇的网络连接,从而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遍及到全市所有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现了乡镇国土所与县局、县局与市局网络化管理的工作格局。以此为平台,在规范统一全市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我局开发了南通市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发证系统,提出了土地登记“资料数据网上跑,不要群众来回跑”的服务目标,并已在通州市、如东县等地开展了试点。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发证工作的开展,彻底改变了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与土地权利人路上来回跑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登记效率,降低了土地权利人的办事成本。

当前,为切实把土地登记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实践国土

8

资源管理“保姆式”服务的措施之一,应当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土地登记联网审批系统,全面实施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发证制度。实现由国土资源所这一前沿服务窗口直接收件,通过扫描将报件材料上传到管理系统,并进行编辑、审查后通过网络提交,县(市)局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审核、审批后再反馈给国土所,由国土所制证后直接发证。土地登记联网审批制的推行,从收件、初审、审核、审批、制证、发证的各个环节,主体明确、责任清晰,不仅会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而且通过系统对土地登记全过程跟踪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发证行为,真正做到行政运转高效、权力实施透明。

3、建立日常动态巡查执法系统,为“片警式”监管提供现代技术支撑

在全市全面推行和落实“片警式”监管制度,是市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切实加强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巩固精细化管理成果、推进长效管理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片警式”监管涉及国土资源管理各方面的系统工作,目前全市国土系统“片警式”监管网络已基本建立,各项制度正在不断建立、完善,但土地日常动态巡查执法难度大、效率低的情况依然存在。

为切实发挥巡查的作用,规范巡查职责,严格考核、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提升监管质量,我们应当加快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巡查人员

9

定位追踪、巡查人员查询定位、地物查询定位、短信调度、应急事件处理、巡查历史回放、统计分析和地图基本功能,实现土地管理日常动态巡查工作的监控管理,为值班或者调度人员提供实时动态的巡查人员管理、信息管理和高级统计分析功能。通过全天候的土地资源巡查监控,更为充分地保障巡查人员及时有效的对巡查责任区进行巡查并快速反应。建立执法监察快速反应机制,不但降低土地执法人员在巡查过程中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及时把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与变化的动态信息,为执法监察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和科学的信息服务,为通过土地动态巡查有效防范土地违法行为发生提供现代技术手段支撑。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贵在学习、重在实践、关键看成效。我们相信,通过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共同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成果将不断显现,国土资源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将不断提升,国土资源事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本内容由【中科网:www.zhongkewang.com 】热心网友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您与我们联系。

中科网(全名:中国科技信息网)国内首家公益性科研技术人才求职招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汇集全国各大高校专家助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技术难题的突破。

调研组成员: 刘建华、朱振洲、姜志清

10

陈出新、沈金兵、金婷婷

二○○九年四月十六日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57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