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曹植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7-17 19: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

%& ( ) +

&,

./ ) 0

1 2 ./ 2 ( 3

.&++ 2 0 2

6

7

8 )79

9

!

9

)9

7

9

年第

3& . 4 +

3 . 42 ) . 2 2 5 41 4& )

##

建国以来曹植研究综述孙明君建国后建安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尤其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传、

统的问题有了突破性的拓展新的领域和新的课题被不断的发现开掘,

主要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

;文本校注资料汇编一类是专著与论文、

前者可以《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曹、

#< ,

年版、

《三曹年谱》张可礼编#<>

,

齐鲁书社

#<=

年版

《安文学资料汇编建:

曹植卷》河北师院中文系编写中华书局,

年版等为代表

在后者中包括曹植研究唯一的专著钟优民的《曹植新探》黄山书社#< 。

#<

年版

还有年、

张可礼的《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想和文学创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论。

年版和王巍的《建安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

版以及各类刊物上发表的二百篇左右的学术文章内含三曹比较研究

上述专著和论文对曹植的生平思

概括地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关于曹植生平事迹的考辨建国前曹植生平事迹的考证是曹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建国以来经过学者们的努力使这一现状得以,,

徐公持《曹植生平八考》《文史》>辑是这一方面的力作作者就建安中曹植是否就国奔父丧及始第国初次获罪事实贬爵安乡侯等问题发隐抉微详细考辨纠正前人之失误启发后人的思虑在学术界产就改观。

,

,

,

,

生了较大影响

俞绍初《于曹植初次就国的问题》《郑州大学学报》#< 年第=期认为曹植初次就国在延关。

康元年四月十五日左右国的地点当在甄城、。

作者还认为临淄不是曹植居址自然也不是他初次就国的地点,

,

据作者考证始就。

顾农《曹植生平中的三个问题》《扬州师院学报》##=年第,

8

期就封临淄侯后曹植是否杨栩生《曹植、

就国关于曹植第二次获罪和曹植徙封浚仪王后曾就国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事迹举

疑》《昌师专学报》许,

#<

年第

期就《应氏》首的写作年代延康黄初间徙封甄城二送,。

《洛神

赋》的

写作时间等前人失考或史书失载的问题举其所疑陈其所见,

经过考证原来被忽略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原来积疑的问题得以冰释从而使人们对曹植的生平有,

了越来越清晰的了解、

凡此均具有实在的价值

二关于曹植在政治领域内表现的评价>关于此 !年代有一场小规模的讨论郭沫若先生《论曹植》后收人《郭沫若全集,。

历史编,

第四卷》人丁晏在道德”,

,

民出版社

#<?

年版龄,

# !?

年改订再版。

作者在该文中驳斥了王通丁晏的忠君爱国说指出。

:“

方面尽力为陈思王粉饰洗测……总不免有点迁腐的后来受曹氏父子打击“

曹植早年行事未免太欠磊落,。

自尊自大不可一世”、

委实也咎由自取。。

文章一反成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史哲》# ! !年第文““。’,

期刊出贾

斯荣《于论曹植关,

》文与郭文商榷一”

贾文认为曹植是具有浪漫不羁的天真性格的人“,,。

和他哥哥比较起,

并认为郭文的研究方法是有些主观片面的《历史研究》# ! 年第?期刊出张德钧《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维护郭文观点驳难贾文观点张文认为曹植终因违法乱纪失宠和来他的行为却是光明磊落得多的,,

玩弄权诈术事败乃没有夺去曹不以兄长身份本来应作太子继承王位的权利有关系廖仲安在《文学遗产》刊第增“““。

并认为许多迫害事件与曹王没、

辑发表了《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文章认为高教部审定的《中国文学史,

教学大纲》曹植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对者’,

”。

曹植并不是一个象一般人所描写的单纯善良的被压迫’。

以光明磊落许植是违背历史事实的益价之论

至此这场讨论便告一段落

,

?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事隔二十余年后徐公持龄,,、、

,

#<=

年在《文学遗产》第,

期发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作者首先回顾了,,

> !年代的讨论归纳了各家论点继而就曹植前后期的评价与曹植文学成就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检讨了

郭贾张廖文章的得失作者认为建安中曹植总的来说没有用术后期曹植在政治上生活上受到了特、。

别的苛待他后期诗文中的痛苦和不满不能仅仅以个人野心或欲望加以解释,

>无疑较之于 !年代的讨,

论徐文的立论是公允的曹道衡#< ,

,

年年在《辽宁大学学报》第。

=

期发表了《从魏国政权看曹王曹植之争》文章指出。

:“

在这场王,

位继承权斗争中曹巫其实处于压倒优势而曹植处于绝对劣势或曹植谁争到了继承权结果也都不过当封建的大魏皇帝,

……在这场斗争中与其说曹植是出于野心,。

还不如说更多地表现了他的幼稚与躁进在我们今天来看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本来是无是非可言的‘’。

不论曹王9

是见甚为精辟、

胡明《于三曹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年第关为:“

!

期对政治领域内的曹植作出了新的评价作者认、

他在政治上是个。

此论可为一家之说、

尤其他晚期头脑清醒时

—,

有才干有雄心有城府并善于忍让韬晦的精明人,

三关于曹植文艺思想的评价传统观点认为曹巫将文章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是文论的正格;而曹植则声称辞赋”,

:

小道固未足以渝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忽视了文学的作用是文学批评的变调。

,

9

所以曹植的文艺思想是保守期

的退步的

建国以来许多学者反对此论,

顾农《曹王曹植文艺思想比较观》《昌师专学报》#< !年第许,。

认为,

:“

小道云云只是曹植一时的愤激之辞并非全盘抹杀文学的作用。

……他对自己的文学副业其实是充。

满信心的

钟优民《曹植新探》为王植二人在论文上既有相通之点也有不同之处认,

曹植文论乃是独树一”,

帜自成体系的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出指”

:“

我们不能根据曹植那几句激愤的言辞就断言他轻蔑文学##

植的文学批评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见解、

裴登峰张廷银《略说曹植的文艺观》《青海师大学报》

年第

期认为曹植在作品中涉及到的有,。

:

关对文艺的价值作用文学创作机制“

,

’‘

实关系及文艺鉴笠等问题的见解至今都具有可取之处=,、、、

陈飞之

《论曹植的诗学思想》《学评论》#<<文”,

年第

期探索了曹植的诗学思想认为曹植诗学思想与曹王等人的。

绮丽诗论大异其趣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诗人的修养写作经验等方面有。

明确的认识

比较系统地反映了这种文学上自觉的美学认识

”“

对于中古诗学的发展具有提纲掣领的开创、

意义

顾易生《英雄割据虽已矣知识》##=年第>期指出时代精神。

文采风流今尚存

:

比较起来似以曹植赋论更能代表这个文学自觉性发展重要阶段的审美趋向与,。

曹操文学批评与曹巫曹植文论中若干问题新探》文史,

对于曹植何以贬低辞赋为小道的原因顾文也提出了新见,,,。

他认为鲁迅的解释有其卓识也有未。

,

安处”他即曹植辞赋写得好爱好辞赋却不希望被人看作辞赋家故此须要郑重声明,

”“

其创作动机可以。

说是纯文学的也有反传统意义的、

’“,

曹植以辞赋为小道并非以文章为小道这点也须辩正,,

四关于曹植文学创作的研究郭沫若先生《论曹植》中认为曹植作品的形成多出于摹仿学史上的地位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

:

开了六朝骄俪文字的先河

”,

曹子建在文:“

,

多数学者不同意此论。

主徐公持《关于曹植的评价》张。

无论从思

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看曹植在创作上的成就不能低估,

此论代表了大多数学者的共同认识#<=

当然也有例

外者如黄昌年《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诗人吗》《荆州师专学报》合反映动乱与民生疾苦的要求不能视为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年第

=

期认为曹植诗歌不符。

较多的学者将曹植创作分为两个时期进行研究认为以曹操去世为界曹植前后期的创作有明显的差别小星《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延安大学学报》,

#<<

年第

?

期认为不幸的人生经历使曹植后期创作与,,,,

前期创作相比竟判若两样,

。’

9,

他后期的大多数作品包含他心灵深处巨

大的哀痛展现着他悲伤的生命流程。

因而悲剧性就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

有些学者在承认前后期有所不同的同时又认为不能将前后期。

断然分裂成二撅前后期之间依然有内在的逻辑的联系

王宽行《从曹植赠送诗看其前期的政治处境与思想》

?<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郑州大学学报》#<

年第

期指出,

:

就曹植一般的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遇来说前后期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

但就其政治抱负及其实现来说则前后两期基本上是一致的期则认为传统的两个时期的划分失之准确“。

王绍良《曹植二题》《北方论丛》。。

#<<”

年第

=

从时间上看曹植的悲剧生涯并不肇始于曹王称帝,,

,

并认为曹

植前期作品的风格对后期作品风格有决定和影响作用前后期作品风格特征互有交叉的现象,

关于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在文革之前学者们多重视其现实性人民性常以他的《送应氏》《山梁甫泰”

,

行》等诗为例来析论曹诗内涵骨气矛《北方论丛》#< 年第’

文革后学者们多能够客观地审视曹植诗歌的特征,

王雁冰《试论曹植诗的,。

,

期将曹植诗歌内容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二是国家三是人民‘

:

,

写个

人又是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刊》#< ,

爱国,

优民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陈飞之《曹植诗歌的体类及影响》中州学,、

年第、

=

期认为曹植为我国抒情诗歌的发展创造了诸多体类以至笼罩着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

坛对后来多种诗派的形成及发展都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将曹植诗分成游仙杂诗咏史宴游赠别

从军出塞#< 、

田园

山水等多种体类

对曹植诗歌艺术成就的争论也是颇为热烈的年第、

徐公持《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中国古典文学论丛》,

8

辑指出;、

:

关于曹植的创作风格曾经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我认为最突出的还是这样两点,。

:

一雅好慷慨二词采华茂:、

郑盂彤《建安风流人物Α山西人民出版社;、

#<#、

年版将曹植诗歌表现手法归结;、

为一善于运用寄托象征的手法

二语言优美而朴素三节奏音韵和谐婉转四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而加以细腻深刻的描写不管是写景或抒情都深切逼真动人,。

;

近年来学者多从美学的角度透视曹植诗歌艺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

张晶《论曹植诗歌的抒情性》《辽,,

宁师大学报》##=的关摈。。

年第

!

期指出,

:

从汉代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建安时期是变异,。

,

曹植乐府诗代表了乐府变异的趋势曹植继承并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

的风貌有强烈的抒情性使抒情主体得以多方面的展现,

曹植乐府诗词采华茂

’,

代表了中古诗歌的审美倾,,

向“

万云骏《从文气说看建安诗歌”。

载《建安文学研究文集。

认为曹植的诗多表现阴柔之美与曹操的阳刚期则与万文之见相左作者认为,

之美双峰并峙

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阴柔之美》《西北师院学报》##年,

曹植诗歌的审美特征是多样性的不可划一而论,

’“,

曹植的诗歌既体现着阴柔之美同时也体现着阳刚之美。

,

并且阳刚之美不亚于阴柔之美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面分析了曹诗的阴柔美。。

并从哀怨低回含蓄委婉女性形象三方?

作者另撰《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西北师院学报》##?年第、

期一文具体分析了,

曹诗的崇高美雄壮美:、

作者还撰有《曹植诗歌意境美探析》西北师大学报》##=年第,

期一文将曹植诗歌,,,

的意境美归纳为一博大辽远空阔苍茫的意境使作品呈现出动人的壮美二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飞翔

;

在仙境里把人们带进一个梦幻神话般的艺术情境使作品呈现出诱人的幻美三状物绘景创造了悲凉伤,,

;

感色彩缤纷清丽明净的意境使作品呈现出可人的优美李洲良《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北方论丛##年第 期以曹操曹王诗风为参照体认为曹植诗歌呈现出雄奇之美飘逸之美婉约之美钱志熙在《晋魏、、

,

,

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版一书中运用审美历史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曹植诗歌的艺,。

术风貌作者

认为

:

实际上曹植这时期即后期是坂依于庄骚结合的艺术境界,。

”“

曹植后期的创作由客观美,

的表现转为内心世界的揭示将心灵活动外化成艺术形象,

游仙诗是曹植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曹植游仙诗的评价存在着歧见

五六十年代学界对曹植游仙诗多

持否定态度

《学评论文,

#

=<年第

期推

出陈飞之《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一。

文结束了无专文论述曹,。

植游仙诗的历史对长期以来否定曹植此类作品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

#<

年第,

文期《学评论》刊出张士聪。

和二其他》张平《有关曹植游仙诗的几个问题》篇文章与陈文商榷张士聪文认为曹植。

游仙诗是他信奉长生之道的艺术反映陈飞之在《广西师大学报 8#和艺术寄托等方面申述己见,,。

张平文认为如何理解曹植的游仙思想是评价其游仙诗的基本出发点,、

年第

?

期发表《论曹植的游仙诗》从曹植游仙诗创作的文学渊源指导思想再,、

作者认为曹植游仙诗主要源于《楚辞》及楚巫文化诗人创作的指导思想是汉魏、、。

名理学其动机是咏怀其艺术寄托包括暗示性意向性反衬性比拟性等多种方式近年来对曹植辞赋的研究也有了进展##?:。、

李伯齐王琳《曹植赋简论Α载《建安文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

年版指出学术界对曹植的评论侧重于诗歌其他文体的研究比较寂寞。

要准确评价子建的文学业绩?#一

,

就不能小视他的辞赋

该文还认为子建的辞赋大都以抒情述志为旨归多方面地表现了社会图景和心灵历,

,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钟优民《曹植新探》出指、、

:“

作为辞赋家的曹植在建安诸子中亦堪称卓越代表,、。、、

并从内容上将曹植赋分为。

纪功序志哀离述怨感时咏物男女恋情四类周建忠《曹植对屈赋继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江西社科》#<#年第

期将曹植一生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他阶段分别探究了曹植赋与屈原赋的关系,

,

在曹植辞赋中即沫若《曹植》说论

《神赋》研究并不的洛,

寂寞旧有感甄说与寄心君王说建国以来后说渐衰而前说兴盛,。

,

:“

子建要思慕甄后以甄后为他《洛神赋》模特儿我看应该也是情理中的事的“,,。

钟优民王,

巍等学者支持郭说新见化身。

里钟优民《曹植新探》为以曹植的风流豪放他在《洛神赋》抒发了对甄后的爱慕以及认”

对其惨死的深切同情不足为奇,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不否定感甄说亦,、

近年来许多论者突破旧说提出了。

,

张亚新《略论洛神形象的象征意义》载《建安文学研究文集》认为洛神是子建抽象的理想抱负的形象《神赋》表现作者对于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是洛

求以及追求失败理想破灭后悲愤凄苦心情的作品年第。

吴光,

兴《神女归来

—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古老原型在曹植时代必然流露的一个实证响》《江淮论坛》## 独之感。

》一个原型和Β洛神赋》《文学评论》#<#

=

期认为《洛神赋》一次幻觉经验的记录是,

徐天样《论曹植的政治悲剧及其对创作的影

年第

=

期则认为

:

作者写美女写洛神实以此而自况抒发的是自己郁抑不得志的孤

,

五曹植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与同时代诗人之间的比较主要指曹植与曹操曹王,。

王架刘祯等建安诗人的比较尤以其父兄比较为多

,

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为曹植决不是一个华而认”,。

:

不实的文学之士他在政治上也是一个精明人““”,,

,

”,“

他匡大面深远的示范意义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光芒四射的陈良运《三曹三辩》《南昌大学学报》## 年第,

他的建安之杰身份显示出他的创作文本的示范价值,

;指出在文学思想上曹植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与政治功利观念的左右在文体上曹植使五言杰作成为;洋洋大观在诗歌气象上曹植前期与曹王诗歌艺术大致相类后期多怨愤之气,9

傅正义《曹诗歌异同论》三、

《重庆师院学报》##=,

年第

?

期从数量题材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语言色彩艺术形式六个方面、。

进行了比较认为三曹诗各有千秋各有成就报》#<第

此外尚有赵福坛的《略论曹氏父子和他们的诗》《广州

师院学?

年第

王昌献《论三曹诗气及其风格差异》《安徽师大学报》#< 年第“

李南冈《试谈三方论丛》##。

曹诗歌的审美特征

》《北师大学报》#<=东

年第

?

期,

李洲

良《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北,。、、

期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三曹进行了比较研究限于篇幅此不缕述,

纵向比较是异代诗人之间的比较论者常以曹植与屈原曹植与阮籍曹植与陶潜等诗人进行比较《曹植与屈原文学创作之比较》《安延

小星:

大学学报》##。年第。

=

期认为曹植与屈原创作的相同之处有三一是。

;;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坚持和追求二是发愤以抒情三是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

其不同之处在于一曹植作品,

:

;;更注重于写实二感情表现不同三悲剧精神不同、、

曹虞德憋《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扬州师院学报》,,、。

##。

年第

期认为曹植阮籍诗歌流注着显豁的迁逝流变之感骨力蕴藉深厚深刻展现出那个大时代人的。

觉醒的诗歌主题州师院学报》##、

’“,

其诗依归且制约着汉魏诗歌发展的总趋向诗歌意象风格各臻其美,。

”“

其诗美学意蕴显

现出时代哲学精神的内在的深刻矛盾表现了诗人对美的可贵追求年第 、

作者的《曹植与陶潜诗歌渊涵比较》《扬,

期认为曹陶二人均得力于中古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精髓但在各自文化心理结构、。

的深层次上文化人格上诗歌审美风格上有不同的表现

此外作者还撰有《曹植诗歌艺术影响披论》《扬州,

<师院学报》#影响。

#

年第 期从体裁与题材气骨与辞采人格与诗境等方面阐述了曹植诗歌艺术对后世诗人的、、

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曹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

其间既有宏观的审视亦有微观的解剖既有新,,。

;

方法的探测也有传统方法的深入,

研究者的整体素质日渐提高研究者的视野亦逐步扩大特别是进人新时、

期以来曹植研究和整个古代文学研究一样打开了新局面创出了新气象、、

,

当然学术无涯我们有理由相信,,。

,

随着视野的进一步扩大观念的更新方法的优化会出现更多更为精深的科研成果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l8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