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

更新时间:2023-03-08 16:42:4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我国通货膨胀历史

我国发生6次通货膨胀,主要时间段分别为1984年、1988年、1993、2004年、2008年和这次2010年至今。这6次通货膨胀根本原因是由于财政赤字、金融赤字和外汇过多引发,形成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性通货膨胀。

1. 改革开放中第一次通货膨胀

1984年通货膨胀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它是在中央银行改革过程中,从计划体制向商品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一次通胀,其性质属于金融赤字引起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主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企业制度改革和银行制度改革。我国银行制度改革主要是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银行体系中分离出二级银行体制,建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和对工商企业贷款的专业银行。1983年9月先后从人民银行分设出其它银行,成立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在分设这些众多机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属于各个专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当时所有银行资产负债表仍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管,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是以现金收支和信贷收支两类报表和一套核算体系进行管理。这对于以商品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当时银行体制显然已经不适应了。我国于1984年秋天进行了中央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划分资金后形成各专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在这次

改革过程中,由于各专业银行在规定期限前提前扩大了信贷导致全国货币信贷失控,货币供应量超常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2.过度财政赤字导致一次严重通货膨胀

1984年我国第一次通货膨胀后,我国货币管理采取直接管理形式,以贷款规模为主体管理。当时财政体制改革采取“倒九一分成”通过放权让利形式,将中央财权层层下放到基层,中央财政权限只占财政收支总量的10%左右。地方财权扩权后使其有了扩大基本建设资金,但也带来地方财政赤字。在当时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关系没有理顺时,财政赤字倒逼中央银行发货币很正常。到了1987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深层次改革阶段,所有外围改革都已基本完成,只剩下了两项核心改革,也是当时向商品经济过渡最重要的两项改革。一是由改革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双轨制,放开价格实行完全市场价格体系;二是改革计划经济企业产权关系,建立新的公有制形式的企业股份制度。这两项是当时改革中破冰之旅,但当时只能选择一项而不能同时兼而有之。在缺乏慎重考虑情况下,决定1987年进行价格改革,全面地一次性地放开几乎所有价格。与此同时我国中央银行货币管理制度当时也进行一次重要改革,将原定贷款规模管理办法以改变为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贷款实行多存多贷关系。其实质是放开了原来贷款规模,需求急剧增长使得信贷大幅度增

加。以财政赤字为主导加上信贷扩张等原因引发了一次非常严重通货膨胀。这次通货膨胀超过人们预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感觉到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对这次通货膨胀治理也是备受实践检验,当时采取对银行存款采取较高利率和保值贴补率的做法,而不是对过多货币采取抽回措施。本来银行执行提高利率和保值贴补率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但财政当时并没有这么一大笔钱,所以资金虽然是从财政支出中开支,但实际上是从中央银行透支,这样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财政赤字倒逼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

3.第一次以土地为资本存量带来严重的通胀

1993年这次通货膨胀与前两次通胀性质上有所不同,虽然也是属于金融赤字导致的,但土地开始全国性买卖进而转化为资本存量吸收贷款导致信贷赤字扩张,最后形成恶性通货膨胀,这次通胀险些导致全国经济破产,它是我国经济基本关系失衡最为严重的一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经济增长矛盾最为突出集中体现的一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以来宏观调控机制受到最为严峻考验的一次。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思想解放,决心大干快上,全国经济增长源头很快锁定大搞经济开发区,而经济开发区以放开土地买卖为前提,虽然多种所有制资本开始进入土地市场,而土地市场基本依托关系是信贷增量资金,这就产生了由经济开发区-土地开发-银行贷款-货币投放,

一条由资本存量转化为货币发行的路径。当资本存量与产出比率日益上升,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多投资来提高资本存量,以保持其在GDP增长的份额。这就决定要保持GDP的高增长必然以高投资比率实现,而高投资比率只能靠增加信贷增量投放来实现。这种非常经典的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是以投资为主导带动GDP增长的模式。它有一个重大缺陷是一定会导致最终需求不足。由于投资报酬率递减规律作用,为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投资率必须不断提高,与此相对应,为了保证投资率持续上升只能使牺牲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相对萎缩造成最终需求不足,最后形成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1993年经济失控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地经济开发区升温后,大量经济开发区炒卖土地导致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第二阶段是各地搞资金市场和拆借市场形成信贷扩张局面,造成以土地为主导投资率高涨后信贷全面失控。

1992年后全国各地兴起经济开发区热潮,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改革开放前十年的以消费为主导经济增长模式又回归到计划经济时期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大量信贷资源流经济开发区,买卖土地高潮形成其它产业空心化,当时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土地价格第一次大幅度上涨引发了资产价格膨胀,在部门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几乎所

有部门,甚至包括许多商业银行几乎都参入了这一轮以信贷资金买卖土地活动,其结果是产生信贷增量资金通过转化为资本存量,再转化为货币发行形成通货膨胀局面。

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是以中央银行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以操作目标向中介目标过渡实现货币管理的的。这其中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各商业银行是以总分行制纵向资金管理为主进行信贷资金调动;二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项货币政策,透过各商业银行总行进行货币总量调控。这中间有一个政策界限,所有货币信贷总量管理是由中央银行总行控制。中央银行一级分支机构只是中央银行总行的派出机构,当地方政府融资需求高涨,通过中央银行分支机构脱离了总的规模约束转化为地方的信贷需求增长时,必然会导致货币总量过度增加。

1993年货币信贷失控导致危机主要是由两个方面交集而成,一是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依赖于扩大投资,通过经济开发区为主导的土地买卖行为,形成以资本存量增加,倒逼中央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二是中央银行宏观管理,由集中的总规模管理到扩大分支机构货币信贷投放权,加大了资本存量转化为货币发行放大系数,过度地扩大了货币信贷发行。

是金融赤字和财政赤字引发信贷失衡导致货币失控,根本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提高投资率追求GDP高速度,一方面引发金融赤字;另一方面形成资本存量结构失衡导致物价上涨。

应通过货币政策审慎监管手段,对通过银行使用长期投资项目采取资本金和比例管理原则,通过使用资本存量而不是以新增信贷转为化资本增长的办法,控制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信贷总量。

2.切断土地财政成为货币发行的渠道

土地财政是以土地为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再转化为资本存量后成为货币发行一个主渠道。这种货币发行表面上是有土地抵押,实际上是没有真实意义物质担保的,土地转化为货币是两头全部使用的贷款而并非实体经济所能容纳和平衡的货币量。从历史数据分析可看出,凡是因为大量土地产生信贷行为基本都会产生金融赤字。所以要切断土地为抵押发行信贷渠道。

银行资金管理应限制由土地产生的长期资本性贷款。货币信贷扩张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银行短期资金来源长期贷放,比重过高的长期信贷结构使银行资产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必然带来银行流动性风险。

3.理顺财政银行关系解决信贷资金财政化问题 我国财政与银行不正常关系,主要是政府通过地方融资

平台将银行信贷资金转化为财政资金运用。地方融资平台所获得信贷的前身称之为“开发性金融”,主要是地方政府采取软财政担保从银行得到信贷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这种放款不以足额财政收入为担保使其成为不折不扣财政性发行的货币,是财政赤字转化为金融赤字表现形式。

2005年到2008年我国此类放款银行累积总额达10.7万亿,如有3-4万亿资金完全转变为财政性货币发行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平衡。

4.重视开放经济条件货币管理转轨问题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是货币管理一个重要环节。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情况下,我国仍然要十分注重外汇流入对流动性的影响。大规模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会产生类似“不可能三角”对货币政策冲击。

通过适当放开人民币兑美元限制和对非经常项下资本流入进行严格管理两方面对冲外汇占款过大的压力,对人民币汇率管理要纳入货币信贷总量管理的核心环节。

5.加强对银行货币派生能力的管理

商业银行运用票据重复贴现可以创造货币在实践中已经证明,当使用贷款限额规模管理政策工具时,商业银行通常可能采取这种方法来规避对其的规模管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与票据流动做出流程的界定和管理,对由此产生的货币派生要进行定量管理。

6.解决金融非中介化强化货币政策效应

金融非中介化对金融宏观调控影响很大,它使得调控的中介目标几乎失去准确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助长了金融非中介化进程。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信贷资源错配和利率偏低形成的。

我国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已由2002年的92%下降至目前55%左右,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提供融资量占27.4%,再加上银行参与的企业债承销及交易,银行直接和间接参与比例依然占社会融资总量90%以上。利差导致的寻租和转贷行为加剧了金融非中界化。解决这个问题要从金融结构调整和运用利率正的调节机制入手,使金融需求与供给相适应。

7.解决货币总量与信贷结构的矛盾

我国长期来就存在货币供给总量与信货结构矛盾,当总量偏松时矛盾不突出,在货币政策偏紧状态下,中小企业和农副产品融资困境明显,主要原因是结构失衡影响了总量控制。信贷结构不合理与我国银行体制有关,大的国有银行占有绝大多数信贷资源配对中小企业信贷供给严重不足。在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可通过实行定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来解决结构矛盾。

8.建立货币政策目标定量化管理体系

我国的货币政策形成的管理框架有两个方面应加强:第

一,分清货币层次量的规定性。我国现行货币层次划分延续了过去M0,M1,M2的划分,但是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增加,使得M1和M2已经不能代表所有的经济发展产生的货币量了;第二,是货币需求函数的运用是我国货币政策管理框架,货币管理中介目标是M2,如果M2不能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实际货币需求,那么宏观调控目标一定是会出现偏差。

从深层次看我国通货膨胀根源是在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而过度投资和外汇盈余过多创造信贷过多,导致货币太多,这中间许多货币已经不是由M2可以计算清楚的了,所以现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统计了。

三,关于我国通货膨胀预期问题

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已经做出了适当降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决策,这对解决通货膨胀通过纠正过去过度依赖增加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提高GDP的做法打下了基础。

2012年通胀形势要从两方面分析,其一,从供给看,我国历来要保农副产品生产的资金需求,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只能挤出投资和房地产占用的资金才能保证供给,使有效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其二,从需求看,我国2009年和2010年大规模支出计划带来巨额债务和发行的货币引发较严重通货膨胀并没有结束,2011年前三季度紧缩虽然有所成效,

但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和国内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情况下使得我国2011年11月份实际再度放松银根。目前从GDP的平减指数看,累积的过度需求还有可能导致2012年通胀形势持续。所以2012年对货币总量的控制仍然不能放松。可采取定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对影响有效供给可适当放松部分银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q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