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汇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3 12: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部分 自然灾害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词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

1.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A

【解析】以统计图为情境,考查自然灾害与区域地理知识,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难度中等。地质地貌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多断层、坡度陡、地势起伏大、地表岩石破碎等地质基础较差的山地,遇到地震、暴雨等外部诱因,再加上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就很容易发生。选项中所列各山确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此题解题关键在于在正确解读统计图表的基础上,把选项中山脉与中国政区图进行图层叠加,要结合图中给出的云、贵、陕、青、冀、川等地质灾害最多省区的信息进行判断。 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② ① 暴雨 ③ 图3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④ 堰塞湖 灾害数量(次)云 贵 陕 青 冀 川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答案】C

【解析】以联系图为情景,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推理判断、探究、试误,属于较易试题。 二、双项选择题

3.(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在森林中一旦遭遇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顺风逃离 C.选择低洼地或坑洞躲避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结合实际,运用大气运动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森林火灾。火灾发生时,火势顺风蔓延,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热烤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从而危及生命。地面受热,空气会上升,与地势低洼处的冷空气间形成对流。空气冷热变化剧烈,导致风向多变。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然后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延烧的方向,如果处在下风向,要果断地迎风对火突破包围,切不可顺风逃生,这样会使自己置身火海之中。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切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如果突然感觉到无风的时候更不能麻痹大意,这时往往意味着风向将会发生变化或者逆转,一旦逃避不及,容易造成伤亡。 三、综合题

4.(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答案】(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要抓住“城市”“暴雨”“灾害”等关键词回答问题。暴雨时汇水速度快,城市排水速度慢,就造成洪涝灾害。“城市为什么排水速度慢”就成为该题的中心问题和得分点,

B.如果火势突然减弱,则可以放心休息 D.伺机逆风突破林火包围

可以从城市地表硬化,排水系统老化,城市规划等方面重点作答。

5.(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南海诸岛

图例

涝渍灾害区 图12

河流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答案】(1)主要位于平面地区,地抛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解析】(1)首先要找出渍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河流中下游平原、季风区、东部经济带,然后就可以一一对应分析其形成原因;(2)审题要准,把握问题指向是“预防措施”,避免答非所问。

6.(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卷)[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5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

各题。

图15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8分)

【解析】(1)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 (2)考查国土整治措施.B地区地处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和修水库工程措施.要相互结合。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 (2)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7.(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浙江卷)“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10分)

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

纬度 25°N 20°N 15°N 10°N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经度 138°E 134°E 130°E 126°E 11月 25° 台 湾 台风中心 20° 120° 130° (40次)(52次) (53次) (34次)( (16次)(14次) 13次)海面或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

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 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___。(3分)

A.5—6月 B. 6—8月 C. 8—10月 D.10—11月

(2) 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力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

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___ 。(3分) A.5—6月 B. 6—7月 C.9—10月 D.10—11月

(3) 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4分) 【答案】

图1

图2

(1)C (2)B (3) 狂风;暴雨;风暴潮。

8.(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26)(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

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图10)。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6分) 【答案】(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2分),持续强降雨(2分)。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2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2分)。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2分)。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9.(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1)【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北200180山西高原图例市界80长治160太行14012010080200180160140盆山地120脉 寒潮总次数等值线图12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1)西北想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地理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如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根据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分布特点,可知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对于两侧的高原和山地,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在高原和山地的数值小,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而可知纬度位置和地形是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水面可以起到屏障作用保护作物受寒潮的直接影响,增加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

10.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基础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块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库决堤等均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均可由地震引发。水土流失属生态环境问题,也可因地震而加剧,但不属自然灾害。故B选项正确。

11.(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综,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制】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22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答案】(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解析】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该题以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我国干旱灾害的地区分布,并由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三项指标来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可列下表: 地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 15 32 28 3 15 5 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 11 51 10 4 9 6 区 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40 57 40 20 71 55 干旱灾害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渐进性的自然灾害。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

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②区位于北方地区,地多水少,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集中,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由于春、夏两季降水较少,故有“十年九旱”之说,是全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出

一系列次生灾害。干旱灾害会使一些地方的河流湖泊干涸,还会导致火灾濒发等。①区位于东北地区,这里原始森林面积广大,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在干旱时期,就会造成火灾。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建设是减灾防灾的重要任务,遥感技术则是此类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第(1)题:由上表可知,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②区。依据是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第(2)题:由以上分析可知: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第(3)题: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为森林火灾,监测手段主要为遥感技术。

12.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山东卷,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4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6分)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分)。

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敌。图20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月雹日(天)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答案】(1) 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解析】(1)读图20可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是4月份,为春季,根据题干信息“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可知,该省在春季冷暖气流常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空气对流加强,从而冰雹发生多。

(2)考虑“冰雹颖粒大小一般为5-50mm\冰雹颗粒大,质量重,所以冰雹会毁坏农作物、击

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对冰雹防御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人工防雹 14.(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图12)。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答案】(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2分)

有利影响: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2分)

【解析】第(1)问,分析文字材料,可以从预报和防范措施两个方面分析: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第(2)问,风向可以结合气旋的不同方位得出,或按照风向作图法得出。台风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不

利影响、有利影响。

15.(2009年高考福建卷) 【自然灾害与防治】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

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唐家山堰塞湖的形成 片口乡 青片乡 小坝乡 开坪 桂溪乡 陈家坝乡 禹里乡 坝底乡 墩上乡 漩坪乡 通口镇 擂鼓镇 百什乡 图 例 极重灾区 重灾区 河流 0 5 10 20Km 马槽乡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解析】

(1)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考查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通过题干提供的堰塞湖的概念可以推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或泥石流,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到极重灾区主要是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

(2)根据题干中堰塞湖的概念,和大家熟知的由于汶川地震引发崩塌、滑坡而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就容易回答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考点定位】该题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16. (2009年高考浙江卷)【自选模块测试试题——“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3分) (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成因。(4分) (3)C地区为什么多洪涝灾害?(3分)

17.(2009年高考海南卷,25)(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

(1)指出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2分)

(2)简要回答海南岛沿海风暴潮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减灾对策。(8分) 【答案】(1)热带气旋(或台风)、温带气旋(2分)

(2)类型:台风风暴潮(或热带气旋风暴潮)。(2分) 空间分布特点:在海南岛的东南部沿海。(2分)

减灾对策: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4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解析】风暴潮作为沿海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主要由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等引起,海南岛处南部沿海受台风影响最严重,应对台风灾害主要是加强监测预报等措施。 【考点定位】台风相关内容考查。

18. (2009年高考山东卷,31) (10分)【地理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表6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6 (单位:次)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35 7 104

54 26 534

5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6 0 0

8 3 6

贵州 21 四川 23 云南 25

155 19

(l)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2分)并分拆其原因。(2分)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6分)

【解析】 (1)小题分析表格三省各月林区火灾次数主要都集中在12、1、2、3、4月,即冬季和春季。由于西南三省气候为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为干季。(2)小题是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应从森林本身的功能和森林减少后的危害分析。

【考点定位】①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原因、危害。

19.(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43)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图11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和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容易被侵蚀,“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夏季暴雨后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和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c8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