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月马原复习参考(1)(1)

更新时间:2024-04-14 18: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注意:考试禁止携带任何“打印”材料,只允许带教材和“手写”笔记,违者按作弊处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狭义上说)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D )。

A.历史唯物主义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剩余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1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 A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 B )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A.《共产党宣言》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 )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判断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

2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选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概括。自然科学中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时空特性 D.可知性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这说明(C)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B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 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C)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 D.运动的存在方式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怀疑论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C )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C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C )

4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C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C )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质量互变规律)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C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 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C)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 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 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D)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本质联系 D.因果联系 “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D.可知性和不可知性

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C)

A.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6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居安思危”这句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发展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认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灾区人民的顽强努力,历经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一个崭新的绵阳城矗立在世人面前。从因果关系上看,这属于(C)

A.多果一因 B.同因异果 C.一果多因 D.同果异因 “大海捞针”是一种(B)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不可能性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断体现了(C)

A.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 B.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 C.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有人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命题(C)

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D.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B)

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有其因必有其果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C)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D)

A.是否具有客观性 B.是否具有强制性

C.是否具有稳定性 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

7

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C)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C)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说明意识具有(C)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对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C.能动创造性 D.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是(A) A.实践 B.规律 C.意识 D.人

中国跨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又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这一事实说明(D) A.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决定作用

B.主体的选择可以不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C.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主体没有选择的自由 D.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发生频率之高、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引起人们的反思,促使人们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寻求“同自然的和解”。“同自然的和解”的关键是(C)

A.树立自然中心主义 B.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C.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D.放弃人类的主体性

判断

.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哲学史上辩证法或者同唯物主义结合或者同唯心主义结合。 (√)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 .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统一于存在。(×)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静止就是不动。(×)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否定就是事物之间的一刀两断。(×)

8

论述题示例

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单选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C) A.价值 B.认识 C.实践 D.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B)

A.科学推理的驳斥 B.实践的发展 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B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人的才智(C)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认识的本质是( A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动力 B.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9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B)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 D.理性认识的作用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属于(A) A.不可知论 B.先验论 C.辩证反映论 D.辩证唯物论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阂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为(B)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 D.主体、客体、中介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B)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D) A.唯物论 B.可知论 C.形而上学 D.辩证法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B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0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肯定了(B) 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 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 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

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 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 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 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C ) A.有用性 B.相对性 C.客观性 D.阶级性

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A)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价值性 D.具体性

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我们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是否符合人们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经得住思想的批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17世纪牛顿提出“粒子说”,17世纪末惠更斯提出“波动说”,两种学说在科学史上争论了几个世纪。直到1922年,爱因斯坦把两者统一起来,建立“波粒二象性”的学说,这个矛盾才得 以解决。这一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哲理是(C)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C.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C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C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就是( B )

A.进行社会调查 B.理论付诸实践 C.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D.积累大量资料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B)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C.承认具体宾理和抽象真理的统一 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的统一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宋代诗人陆游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D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12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价值揭示的是(C)

A.主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主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D.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关系 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C)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 B.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 C.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事实关系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D) 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在于要(D) A.坚持 B.继承 C.发展 D.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是(A)

A.实事求是 B.坚持真理 C.不断创新 D.尊重规律

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此理论知识并不重要。(×) .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凡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错误总是难免的。(√)

.在科学发现中,非理性因素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3

材料题示例

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脑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选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多元决定论”是(B)

14

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 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人口因素 D.社会意识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表明(A)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昀载体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C)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D.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D)

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国家政权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B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在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C)

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 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学 C.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 D.哲学、艺术、宗教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普遍,但它并没有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D)

A.政治法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宗族关系 D.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C.分工协作关系 D.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D )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15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表明(B)

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工具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 A.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先导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经跻基础的革命性变革才是真正的革命的思想 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体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C )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D)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

B.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更为根本的矛盾是(C)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16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B)

A.承认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B.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C.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D.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A)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B.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C)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科学技术的进步 “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这两种观点(B)

A.两者都是英雄史观的命题 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D.两者都是唯物史观的命题

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杰出人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是(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内容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心理内容乃至本质。这种“基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C)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本质是天生的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的本质就是人类共有的本性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句话表明(B)

A.历史人物的产生完全是一个自在的过程 B.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D.历史人物的出现是随意的事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所有的人和阶级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A) A.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错误观点 B.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正确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和阶级都起到一定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肯定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B)

17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说明(C) A.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B.人的本质是从所有客体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C.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D.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

有人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性自私。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C) A.违背了人与一般动物的共性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D.违背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观点 被马克思主义称为“历史的火车头”的是(A)

A.革命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中国跨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中国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又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这一事实说明(D) A.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决定作用

B.主体的选择可以不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C.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主体没有选择的自由

D.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 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D )。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 C )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我国新一届政府特别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李克强指出,今年要着重继续做三件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要进行社会救助,不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等。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 A.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D )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18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判断

.社会意识都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单选

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D)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商品诸因素中( A )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 A.使用价值 B.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C)

A.体力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脑力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D)

A.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B.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B)

A.物质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一般属性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生产资料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新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C)

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1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是(B)

A.具体劳动 B.简单劳动 C.复杂劳动 D.个别劳动 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C) A.都是劳动产品 B.都有使用价值 C.都有价值 D.都能满足各自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B) A.具体劳动而增殖 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 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的矛盾 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20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B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C)

A.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价格经常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D.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相一致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 C ) A.都成为资本家 B.都成为雇佣工人 C.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在于(C)

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B)

A.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资本 D.劳动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A)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B) A.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资本的技术水平不同 D.资本的价值周转时间不同 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B)

A.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 B.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C.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D.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B) A.科学技术的创新 B.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C.自动化的机器设备 D.生产技术的垄断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劳动过程和价值波动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1

C.劳动过程和价值守恒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减少过程的统一 工作日绝对延长生产出的剩余价值,是(A)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B)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D)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C.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强竞争能力 D.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剥削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B)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可变资本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C)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固定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

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 D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 A )

A.不变资本比重增大 B.可变资本比重增大 C.流通资本比重增大 D.流动资本比重增大 剩余价值率是(D)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之比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在资本循环中,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是(D)

A.购买过程与销售过程的统一 B.生产过程和购买过程的统一 C.售卖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D.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C)

A.劳动的全部报酬 B.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2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劳动者自身价格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

A.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有组织性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B)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C)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C )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判断

.商品价值有两个泉源,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 .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23

论述题示例

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必要性: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各个企业为了能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必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不然他们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单选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 B.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C.垄断组织出现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C )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D)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D.垄断与竞争并存 金融寡头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D)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公私合营 D.参与制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B)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公私合营 D.参与制

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D)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自由竞争 C.垄断价格 D.垄断地位 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C)

24

A.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B.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是价值规律在垄断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D.表明商品的市场价格完全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农业资本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C)

A.私人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生产资本输出 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高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C.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D.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国家调节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 C )

A.完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内在要求 B.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对社会经济发展起负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意味着(B) A.资本主义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有了局部的调整和变革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已不再存在 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将不再存在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少量股票表明(D)

A.人人都成为有产者 B.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C.垄断资产阶级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 D.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是(D)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 C.跨国公司 D.国际联盟 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B)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主要受益者是(B)

A.所有国家 B.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很多,根本的推动力量是(A)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的斗争

25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D)

A.国际水平分工的形成 B.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C.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D.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B)

A.平均利润 B.垄断利润 C.剩余价值 D.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C) A.靠采用新技术而获得的高额利润 B.靠市场价格波动而获得的高额利润

C.凭借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D.凭借改善劳动组织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判断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垄断价格的出现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这段话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是(D)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中叶空想共产主义 D.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奠定在两大理论基石之上的,这两大理论基石是(D)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列宁在俄国二月革命后,都曾经认为(C)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主要趋势 B.武装夺取政权已提到日程上来 C.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D.暴力是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D)

26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B.1848年革命 C.匈牙利三月革命 D.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20世纪初,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此论断的理论依据是(A)

A.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B.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列宁领导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是因为新经济政策(C) A.探索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B.指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道路

C.找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的明确表达,它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A)

A.阶级性和先进性 B.革命性和科学性 C.阶级性和革命性 D.群众性和先进性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C )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判断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它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明确指出“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的是(A)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A) A.《共产党宣言》 B.《共产主义原理》 C.《哥达纲领批判》 D.《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物质条件是(D) A.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B.旧式的社会分工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

27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除 D.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A)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

C.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D.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D)

A.两种意识形态平行发展 B.存在长期的有条件的斗争性 C.存在暂时的无条件的同一性 D.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D) A.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B.独立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C.能动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D.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 A.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B.前着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C.前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后者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D.两者是彼此并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il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