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复习17

更新时间:2024-04-02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年级历史复习资料(填空题)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内容标准】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讲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基础知识】 一、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①任命_____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_____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_____________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②会议发布公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代表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愿意同一切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2、开国大典:

(1)时间:______年____月____日

(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志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结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 _______从此站立起来,________________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国际意义:鼓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结论(中国革命胜利原因)

(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历史的结论。 二、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及标志: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签订。

2、意义: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 ,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内容标准】

(1)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基础知识】 一、抗美援朝战争

1、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 的率领下入朝作战。 2、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同中朝人民军队的代表在 签订《 》。

3、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

了 ,保卫了 ,空前提高了 。

4、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英雄人物: 和 。 是什么精神塑造了这些英雄人物?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严守纪律的精神等。

二、土地改革运动

1、为了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 》,开始了土地改革运动。

2、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 ,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解放了 ,促进了 。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1950年10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这场运动贯彻“ ”的政策。

2、作用:镇压反革命运动胜利结束,全国出现了 ,人民 得以巩固。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标准】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基础知识】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 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逐步实现 ,逐

步 。

2、“一五”的时间: 年—— 年;其重要任务是:以 帮助中国建设的 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 为主,建立 的初步基础。

3、“一五”期间我国坚持 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 、 和技术革新运动;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是 。

4、意义:我国已初步 ,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刘少奇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 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

制度。它从根本上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真正反映了 ,代表了 ,是我国人民建设 的纲领。

三、三大改造

1、时间:开始于 年,到 结束。

2、内容: 、 和 。

3、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我国从此进入了 。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标准】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基础知识】 一、“大跃进”运动 1、总路线的提出

年,中共提出了“ ”的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

由于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忽视了 ,片面强调 、 ,导致全国出现“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农业大跃进中的 和工业大跃进中的 。

消极影响:

“大跃进”运动打乱了 ,大批农村劳动力 ,造成一些地区 ,生产衰退;片面强调发展 ,使 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 》。 2、消极影响

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过了 ,超越了 ,违背了 ,挫伤

了 ,极大地妨碍了 。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内容标准】

(1)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基础知识】

1、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有被群众“铁人”的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

2、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内容标准】

(1)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基础知识】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时间:1966年5月,我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原因:主要原因——文化大革命是 对党内、国内形势的错误估计;次要原因: 、 等别有用心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毛泽东写了《 》,提出中央有一

个 ,矛头直指 、 。江青等以 等非法手段,制造了 是“叛徒、内奸、工贼”的伪证。1969年,刘少奇在 含冤去世。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1、林彪等 的阴谋败露后, 年 月 日乘飞机仓惶出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 机毁人亡。

2、 年 月 日前后,北京 爆发了悼念 总理、拥护 、声讨的群众运动,即 。它为后来粉碎 。

3、 年 月 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以 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加紧了进行篡党夺权的步伐。 月 日, 、 等代表党中央宣布

对江青、 、 、 实行逮捕,从而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的被粉碎,标志着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地 ,打乱了 ,拉大

了 。据估计,十年的经济损失达 。

十年“文革”期间,由于 ,各族人民 ,使我国国民经济仍有一定进展。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内容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基础知识】

一、人民再次选择了邓小平

在 和 的强烈要求下, 年 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 》,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邓小平的再次复出,是这次会

议 ,是经历了 的抉择。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1978年5月11日,《 》发表了《 》一文,从根本上否定了 的错误方针,揭开了 的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

2、意义

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 ,解放了 ,为重新确立 。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年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召开。 2、内容

(1)这次会议高度评价了 的讨论,重新确立了 的思想路线,作出了 转移到 的伟大决策。

(2)全会强调了健全 和加强 ,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 和 的错误文件,了

1976年的 的革命性质,纠正了过去对 、 、 、 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的错误结论。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 的序幕,实现了 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 和社会主义 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4、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979年3月, 旗帜鲜明地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 、坚持 、坚持 、坚持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为我国的 和整个 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内容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基础知识】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

1、1978年开始,安徽“ ”的政策唤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生产队成为全国率先搞“ ”的一个典型。

2、建立和普遍实行以 、 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3、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 和 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 的弊端,打破了 ,极大地调

动了农民的 ,解放了 ,促进了 。

4、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还调整了 ,全面活跃农村经济;积极推进 ,发展 、 、 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从 开始。

2、国家明确以 为主体、 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 、 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国有企事业改革中, 等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事业在改革中崛起,成为国有经济的 。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内容标准】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 【基础知识】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

1、1979年4月, 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提出了办 的主张。 2、1980年,国家决定在广东省的 、 、 和福建省的 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国家又决定建立 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 的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 。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 等5个经济特区、 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 等7个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

2、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开发开放 ,设置 ,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带动 和整个 经济的新飞跃。

3、1992年,国务院决定开放 、 、 、 、 等18个内陆常委会城市,开放 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 等13个边境城市。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 的对外开放格局。 4、作用

(1)对外开放极大地 ; (2)对外开放还给我国带来

了 、 、 。

*第10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基础知识】

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1、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多亿元,年增长率近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 位,经济增长的速度居世界第 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 ”。

2、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把实现 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努力促进经济与 、 、 的协调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目的:为了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 的经济发展和边疆的稳定。

(2)时间:1999年

(3)重点:加大对 的投入。

已经施工的重点项目: 、 、 、 综合治理以及 、 等。

(4)根本点: 的保护和建设。 2、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1)时间:2003年

(2)2005年, 公司与 公司实现联合重组,组建了 ,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内容标准】

(1)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基础知识】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1)不断完善 和共产党领导下的 制度; (2)普遍实行 人大代表由选民 的制度;

(3)人大代表广泛听取 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 ; (4)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对同级政府和法院、 的监督权力; (5)各级政协成为 的重要形式;

(6) 和 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有力地保障了城乡人民 的权利。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1、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经修订的《 》。这是我国新时期 的总章程。现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框架,包括 、 、 、 、 等法制部门。

2、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各级司法部门坚持 、 和法律面前 的原则,对违法者一律严惩。原北京市委书记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和原江西省副省长 等,均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的严惩。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内容标准】

(1)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基础知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的提出 时间: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

提出人:邓小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提出

时间: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

含义:中国已经是 社会,但还处于社会主义的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 、 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 为中心,坚持 ,坚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 、 、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 ,这个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 。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 时间:1992年1月至2月 内容:

(1)强调坚持党的“ , ”的基本路线; (2)认为“ ”,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

(3)明确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即看是否有利于 的发展,有利于 的综合国力,有利于 。

(4)意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 ,促进了我国 和 的发展。

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1、1992年10月, 总书记对建设有 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决定把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

2、邓小平逝世

年 月 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邓小平逝世。

3、十五大的贡献 时间:1997年9月

主题:高举 伟大旗帜,把 全面推向21世纪。

内容:

(1)明确指出,建设腻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 ,我们把它称为 。

(2)邓小平理论是 的继承和发展,是 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回答了 和 的问题。

(3)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 ,是从党的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 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以 、 、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充分表明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坚定决心。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 时间:2002年11月

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年比2000年翻两番, 和 明显增强。

大会选举 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内容标准】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基础知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和 一带。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彻底的 ,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使广大农民、农奴、奴隶得到历史性的解放。

3、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

立 、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 ,使少数民族自己 ,管理 。

目前,我国已先后设立 、 、 、 、 5个民族自治区和 个自治州、 个自治县(旗)。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 的政治权利,维护了 的统一,有利于 、 和 的发展。

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 的原则,建立了 、 、 的新型民族关系。

2、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 和 ,保护少数民族的 是体现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放宽政策、 的方针,一系列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专区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 或 的特点,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开展 ,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内容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础知识】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 从 和 出发,尊重 ,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 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2、含义

“一国”,就是一个 。“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会主义制度, 、 、 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完成 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草签了关于 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 年 月 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7年中国和 政府签署了关于 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 年

月 日起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 、 分别当选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 3、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 百年历史的盛事,是邓小平 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 ,极大

地 ,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进入了“ ”

“ ” “ ” “ ”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 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 、 ”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中共从 年以后,结束了海峡两岸多年来紧张的 和 的局面,采取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缓和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人员交流。

第15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内容标准】

(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基础知识】

一、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军队建军的总方针和取得的成就 (1)建军的总方针: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革命军队。

(2)取得的成就:实现了以 为主体,向 、 、 、 四个军种和 、 、 、 等诸多兵种合成的转变。

2、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4月,建立了 ;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成立。人民海军先后建立了 、 、 舰队。

3、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年 月,人民空军司令部成立;到现在,人民空军已发展成

由 、 高射炮兵、 、 组成的多兵种部队,各种作战能力大提高,成为共和国的“ ”。

二、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 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内容:坚持走“ ”和“ ”之路;

实施措施:两次裁军 万军队,调整了 ,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研制 兵器,发展 ,培养 的高技术人才。

目的:进一步提高军队的现代化程度。 成就:

(1)1966年,组建 部队,装备地对地战略导弹,执行 任务。

(2)在高技术条件下,诸军种、兵种 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在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人民解放军始终牢记“ ”的宗旨。

人民军队在和平时期肩负起了三重任务:保卫祖国的领土; ;承担抗震救灾、 、 等工作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3)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基础知识】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时间:1953年12月 内容:互相尊

重 、 、 、 、 ,通称 。

推广:1954年,在中印、中缅政府分别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 中去,作为 的准则。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 。 2、万隆会议

年 月,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 举行 的亚非会议(又称 )。

中国政府派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率团出席。美蒋特务采取卑劣行径,会前制造了企图谋害周恩来等中国代表团的“ ”。

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与会国家接受了 提出的“ ”的倡议,并在 基础上,提出了 的十项原则,表现了亚非人民 、 的精神。

二、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原因: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内要求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恢复: 年 月,在 和 的有力支持下,第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 、 等23国提案,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为 。

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 ,大大提高了 。中国成为 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1972年2月,美国总统 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 》。

提出者:

1978年12月,中美两国政府发表《 》,宣布中美两国自 年 月 日起建交外交关系。

2、中日建交

年 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暗投 的瓦解,我国奉行 、 、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指向:在 基础上,发展同 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发展同 和 的友好关系,促进 和人类共同发展。

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的活动:

参与地区经济组织的活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历届部长级会议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参与全球性经济组织的流动: 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 (WTO)

第17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内容标准】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计划的制定。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知识】

一、“两弹”的成功研制 研制成功:

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 试验爆炸成功; 年6月,我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 。

我国研制和掌握核武器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 , 。中国在 、 下,都不会首先使用 。

导弹核武器的研制:

1964年5月,我国自行设计的 导弹飞行试验;1966年10月,我国在本土成功进行了 试验;1980年5月,我国第一枚 试验成功。

二、航天技术

1、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卫星成功发射。 2、 年10月15日, 乘坐“ ”载人飞船成功升空。 三、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年,著名水稻专家 培育成功 水稻;他新培育的 经小面积试验,获得亩产1100多千克的世界最高产量。他被国内外誉为“ ”。

在医学领域,我国的 , 、 , 等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年 月, 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共中央,提出 ,加快发展 的建议。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科技的 。

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有 、 、 、 、自动化技术、 、 和 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顺应世界信息化的潮流,先后启动了 、企业上网工程和 ,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18课 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内容标准】

(1)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 一、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 ”战略的确立,党和国家逐渐把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 ,面向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

了 ,全面推进 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 和 为重点。 年,“两基”的目标已如期实现。

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还开展了实施“ ”、捐款、捐物、献爱心等活动,从而改变了失学孩子的命运。

1999年以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扩大 的规模,大幅度 ,使高等教育实现 发展。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确定从 年起,每年的 月 日为教师节。 二、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在“ , ”方针的指导下,群众体育空前活跃。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 》,给群众体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群众体育活动中三支重要队伍是指 、 、 的体育运动。

1959年, 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这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84年,我国体育健儿参加了第 届奥运会,突破了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记录。2004年,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夺得32枚金牌,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前 名,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1年7月,北京获得 年第 届奥运会主办权,圆了中国人一个世纪的申奥梦。

第19课 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内容标准】

(1)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

一、文艺事业的成就和灾难

1、1956年,党提出了“ 、 ”的方针。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长篇小说有《 》《 》《 》《 》,戏曲《 》,故事影片《 》《 》《 》《 》,音乐舞蹈史诗《 》等。

2、“文化大革命”中,“ ”大搞文化专制主义,八个“ ”垄断戏剧舞台。

二、文艺园地百花争艳局面的出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 , ,坚持文艺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 ”的方针,弘扬 、集体主义和 主旋律,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著名的长篇小说有 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隼的《 》、张平的《 》。根据古典文学名著《 》《 》《 》《 》改编的四部电视连续剧家喻户晓。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内容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基础知识】

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

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已不到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以下,创造了 的世界奇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 也发生显著变化。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 )逐年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 。

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

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世纪80年代普遍开展“ ”活动,90年代,又开展了“ 、 ”、“手拉手”、“ ”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 、 等成为文明城市的代表,江苏的 等成为文明村镇的典型。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涌现出了很多模范人物,如“ ”孔繁森、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新时期的活雷锋 以及“抗洪勇士” 等。

第21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内容标准】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础知识】

一、就业制度的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的就业制度作出重大决策,逐步建立了 的就业机制,使我国的就业制度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

2、为促进 的再就业,从1997年开始,国家实施了 工程。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再就业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 ,市场调节, ”的战略方针。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多形式就业和 已逐渐被告人们接受。 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 的收入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1、我国在改革就业制度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和完善 。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即确保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 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 、失业保险、 和城市居民 保障制度。

一、就业制度的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的就业制度作出重大决策,逐步建立了 的就业机制,使我国的就业制度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

2、为促进 的再就业,从1997年开始,国家实施了 工程。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再就业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 ,市场调节, ”的战略方针。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多形式就业和 已逐渐被告人们接受。 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 的收入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1、我国在改革就业制度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和完善 。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即确保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 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 、失业保险、 和城市居民 保障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5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