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秧歌的起源

更新时间:2024-05-19 06: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陇西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姓 名:原

摘 要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农村地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的歌舞艺术。也称“社火”,一般在喜庆节日时演出。地域的不同,造就了秧歌在风格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性。陇西秧歌也是如此。本文试从陇西秧歌的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演出过程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做一个简单概述。

关键词:陇西秧歌;起源;特点;发展;问题解决

目 录

1.陇西秧歌的起源.................................................. 1 2.陇西秧歌的发展.................................................. 1

2.1 陇西秧歌的音乐特点.......................................... 1

2.1.1 调式调性的特点............................................. 1 2.1.2 伴奏、唱腔的特点........................................... 2

2.2 陇西秧歌队伍和道具的特点.................................. 2

2.2.1 陇西秧歌队伍的特点........................................ 3 2.2.2 道具特点.................................................... 3

2.3 陇西秧歌的演出环节.......................................... 3

2.3.1 吵秧歌...................................................... 3 2.3.2 武场演出.................................................... 4 2.3.3 秧歌铰子.................................................... 4 2.3.4 文场演出.................................................... 5 2.3.5 终场舞...................................................... 6

2.4 陇西秧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综合性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人类文明灿烂的音乐文化遗产。由于地域和语言等因素的不同,其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风格和特点也不尽相同。陇西秧歌也是如此。

1.陇西秧歌的起源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居陇山西侧,渭河上游;东与通渭县相接,西与渭源相毗邻,南与武山县、漳县相连,北与定西市接壤。县界域南北约长60公里。秦时设郡,汉代设襄武县,明清时期为巩昌府所在地。曾是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李氏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受到周秦文化的重大影响,古来又与羌、戎、藏等众多少数民族相互错居,形成了它独特的地方方言,这就为后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俗艺术——陇西秧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为庆贺天下太平,他旨令公卿士庶,过大年要贴春联、耍秧歌,以示与民同乐。一时间从京都到全国各地形成歌唱太平的热潮。从那时起,“太平歌”逐渐演变成了“秧歌铰子”,并且祖辈传唱、经久不衰。

清朝末年,巩昌府来了一个来自北京的民间艺人朱先生。与他同来的还有他带来的文化瑰宝——说唱“竹板书”。说唱“竹板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评书”。说唱“竹板书”一时引起了城区人民群众极大地兴趣和衷爱。它开始在当地迅速的传遍。随着人们不断的传唱,后经一些好事者在原有“评书”的基础上,融入了陇西地方方言和独特风格的“陇西秧歌饺子”,再经过不少人的传承与发扬,便产生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味十足的陇西秧歌。

2.陇西秧歌的发展

2.1 陇西秧歌的音乐特点

2.1.1 调式调性的特点

陇西秧歌的基准音调为“1、2、3、4、5、6、b7”七音为基准音,及我们所说的“七声燕乐音阶”。一般调式为“F调”、“G调”、“C调”等大调。使用最多的是“F调”曲目有《割麦》、《织毛巾》、《拜嫁妆》、《转娘家》、《蓝桥担水》等。“G调”的曲目有《开天辟地》、《敬神曲》、《揭竿起义》等。“C调”的曲目有《十里亭》、《满天星》等。

2.1.2 伴奏、唱腔的特点

陇西秧歌的伴奏形式有两种:大场与小场形式。大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秦腔乐队的武场。小场就是秦腔乐队的文场。大场的伴奏乐器有锣、鼓、铙、梆子、碰铃、唢呐等。大场伴奏的对象一般为“绾龙”“打狮子”、“跑旱船”、“大头娃娃”、“大熊”等。伴奏的板式一般为“一板一眼”的2/4拍子。节奏明快、起落有致。小场的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二弦、古筝、扬琴、大提琴等。随着秧歌的发展,二弦、古筝、扬琴等乐器已经退出了文场伴奏的行列,在人们的视线中远去。文场的伴奏对象有“小曲子”、“小调子”“花灯”等。

陇西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方言,是造就陇西秧歌在唱腔与其它地区秧歌不同的主要因素。陇西秧歌在其他秧歌的唱腔基础上还融入了秦腔的戏曲唱腔和陇西方言,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形式。 你 宁 儿 水 摘 安 普通话发音 ní níng ér shuǐ zhaī ān 陇西话发音 jì jíng zí shuaì zaǐ gān 独特的陇西方言,造就了陇西秧歌的独特唱腔。依字寻腔,便可体现出它独特的韵味。这也是它的一大亮点。

2.2 陇西秧歌队伍和道具的特点

2.2.1 陇西秧歌队伍的特点

秧歌队按一定的顺序出场。首先,领头的是“膏药伞”的,也就是秧歌队的“头人”。他们一般是头戴毡帽,反穿皮袄,脖子上挂一串铜铃,前后小跑传递信息。接着,是一对“牌灯”。上面会写上“xxx村秧歌队”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民同乐”等一系列对来年期

盼的话语。“牌灯”一般在晚上演出时有。后跟四个“手灯”(又叫“腊花姐儿”)。第三就是“龙灯 ”和“狮队”。 一般有单龙、单狮或双龙、双狮,寓意为成双成对。每组龙灯长的有12节,短的有5至7节,边走边舞。第四是“黑驴子”一对,是由小孩“骑”驴,挂胡子的老汉赶驴,边走边耍。第五是“旱船”(又叫“彩船”)。“旱船”一般是一到两只,船长7到9尺,上有船棚,四角挂小红灯笼。有时还会在船前窗两侧贴上祝福或祈祷的对联。船头为龙头,船尾为龙尾。中间坐“船姑娘”,边上走一“老梢公”。“船姑娘”只跑不唱。“老梢公”边划边唱道:“南海蓝来南海蓝哎嗨吆,船帮水来水帮船哎嗨吆。南海岸上一只船哎嗨吆,哎嗨哎嗨吆。南海岸上一只船哎嗨吆,珍珠玛瑙锁船边哎嗨吆。”“船姑娘”“梢公”后跟着一些“大头娃娃”和一个“老妖婆”(或“老摇婆”),还有一些“高跷”。他们往往扮的是丑角角色,目的是为了逗乐观众。 2.2.2 道具特点

陇西秧歌的道具有手帕、扇子、丝绸带、手灯、膏药伞、黑驴等。“手灯”由专门的人员来掌管。“膏药伞”只能参加秧歌队的上下场,不参加演唱。还有一些固定角色的演出需要的固定道具。

2.3 陇西秧歌的演出环节

2.3.1 吵秧歌

陇西旧俗;除夕傍晚,家家户户都要把祖先亡灵请到家中坐纸献饭奉祀,(又叫“接纸”或“接先人”)。直到初四傍晚烧纸钱,香烛奉送(又叫“送纸”或“送先人”)。从初一到初四之内,一般不搞文化娱乐活动、直到初四送完纸之后,气氛会马上活跃起来。每庄每村都会抬出锣鼓来敲打,唱起“秧歌铰子”,热闹异常。与此同时,由秧歌会的负责人(“头人”)组织,确定收钱的(分摊到户),给刚吸收的新成员教唱的(“把式”),糊纸船的,做其他道具的,都会聚集到“秧歌坛”中。大家各行其事、分工明确。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唱“秧歌铰子”和演员学唱。这项工作会一直进行到秧歌上场,俗称“吵秧歌”。直到初九晚上,秧歌就会出场(又称“起驾”)。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所以陇西秧歌选择在初九“起驾”。秧歌“起驾”当晚,秧歌会“头人”要组织秧歌队所有成员到临近的庙宇进行“点蜡”仪式,也就是秧歌出场的第一场演出,这场是专门敬神的演出。“点蜡”完后才能说秧歌正式“起驾”。往往,“起驾”当晚的演出一般会持续到凌晨。秧歌“起驾”就表示着“吵秧歌”的结束。

2.3.2 武场演出

武场演出包括舞龙、舞狮、跑旱船、大头娃娃、财神图等。秧歌起驾后,会在整个村子进行巡回演出。完了之后会去其他临近村庄交流演出。秧歌进场后,首先就是武场演出。在一阵热闹异常的“锣鼓头”过后,武场的节目会依次上场。武场演出又叫做“哑剧”,演员们只武不唱。 2.3.3 秧歌铰子

由于唱秧歌的演员要准备道具、陈设、化妆。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武场过后,全场不分歌手或听众,大家随地围成一圈,在一段慷慨激昂的打击乐过门后,大家自由接唱,相互对答。题材或抒情、或叙事。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给演员充分的准备时间。二是为了热闹活跃场上气氛,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又叫“热场子”)。它相当于一首歌的前奏部分。秧歌铰子的曲词分为短段和长段两种。短段每首四句;长段字句不限,多则可达数百上千字。如:

2.3.4 文场演出

“热场子”过后,跳秧歌的文场演出也就正式开始了。各演员就位后,一段文场伴奏过后,演员们边走十字步边演唱。演唱曲调分为“小曲子”和“小调子”两种。“小曲子”由各种曲调组成,剧目有《李彦贵卖水》、《华亭相会》、《两亲家打架》、《墨降雪》、《捡柴》等。“小调子”是由一个调子唱到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节歌”。小调子的剧目有《放风筝》、《十里青》、《蓝桥担水》等。小调子一般是初学者唱的。文场演出的中间有时会加上“手灯”演唱,它以伴唱形式出现,“手灯”一般为四个。 2.3.5 终场舞

秧歌演出的最后,还会有一段振奋人心的舞龙、舞狮。带给观众回味无穷的快感。

2.4 陇西秧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

在采访民间艺人的过程中了解到,陇西秧歌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在融入许多新鲜血液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点:正如传承人史继明、杨学俭两位老人说道:“陇西秧歌曲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下来的,没有固定的曲谱范本”。这就使得民间艺人在原有秧歌腔调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了个人色彩,随性发挥。细节上无法得到统一,给记谱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点:传承人的大量流逝,加之大量曲谱、铰子曲流落民间。陇西秧歌出现了濒临衰落的危机,这给秧歌的挖掘、整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

点:传承人陶根顺也说道“地方政府注重经济的发展远远大于文化的传承。”造成发展中有很多缺憾”。第四点:秧歌演出过于神化,封建迷信传统观念太浓。第五点:现代秧歌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好多传统秧歌的精华,内容趣味低级、庸俗。第六点:演出人员的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以上问题,史继明、杨学俭两位老先生始终不渝的倾注了他们执着的热情和关爱,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完全自觉自愿、自力自资、不辞辛劳地进行着他们的民俗文化之旅,不懈的作着民间小唱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弘扬工作。“陇西县曲艺协会”也在积极搜集、挖掘、整理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子、小调以及曲艺文化遗产,从而史陇西曲艺从过去的口传心授形式转变为文字记谱和磁带录音等形式。

此外,应提倡大量创作、传承精华、保存大量经典曲目供后人传唱。王健老人也说:“要传承必须要培养新人”。所以,新人的培养是传承的关键和重点。这样,陇西秧歌的保护和弘扬发展工作才能迈向更高的台阶,也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使之为灿烂文明的中华音乐文化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 鲁泽.《陇西史话》[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2] 史锡铭.《陇西秧歌大观 》[M].第一版.亚洲联合报业出版社,2003年7月. [3] 刘山三.刘汉良.《陇中小曲》[M].第一版.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 [4] 张庚.《中国戏曲志》[M].中国戏曲志编辑部,1985年8月.

[5] 白好寿.《陇西民歌选》[M].第四版.亚洲联合报业出版社,2010年2月.

上一封 下一封 标记为... 移动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i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