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原文

更新时间:2024-02-15 15:2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本文针对鲁迅小说《药》和《药》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从人名的翻译和修辞手法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杨宪益、戴乃迭以其坚实的语言基础和较高的文学造诣,较忠实地反映了鲁迅作品的原文材料,其译本可谓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一、人名的翻译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药》的作品风格,但在再现鲁迅的创作特色上还有有待完善的空间。鲁迅给主人公命名时主要采取暗示法和形象法,使读者能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性格,也起到画龙点睛、暗示情节的作用。

1、原文《药》的人物命名

《药》中主人公华老栓、夏瑜、康大叔是三个具有不同思想性格、来自不同种派别的典型人物。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愚昧无知、落后麻木;“老栓”,意思是拴在统治阶级和迷信思想的桎梏里。夏瑜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形象的概括,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却不被人民理解;“瑜”代表纯洁美好的形象。“华”和“夏”连起来是“华夏”,代表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反动势力猖狂的中国,但是“华夏”在文中却被分开成华、夏两家,正暗示了他们相互联系又矛盾的关系。康大叔是罪恶的黑暗势力的形象,凶暴残忍;康大叔的“康”指健康的康,暗示当时的黑暗反动势力还很强大,而老栓之类的人们称呼他为大叔, 暗示了麻木不仁的人们对他的阿谀奉承。

2、杨译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杨、戴对“华老栓”和“夏瑜”一概采取汉语拼音译法。“老栓”在文中均被译成“Old Shuan”,这一译法完全不能够体现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个性特色。另外,译者对含有丰富时代与文化意义的姓氏“华”全篇省译,完全抹杀了原作者的良苦用心。“康大叔”的译法在文中变化最多,以下面两例来说明。

例1 原文:“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 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杨译:“Yes,indeed,we couldn’t have managed it without Uncle Kang’s help.” The old woman thanked him very warmly.

这里华大妈称其为“Uncle Kang”。

例2 原文: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 听说

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杨译: As he spoke the Graybeard walked up to the man in brown,and lowed his voice to ask: “Mr Kang, I heard the criminal executed today came from the Xia family. Who was it? And why was he executed?”

此例中花白胡子对他的称呼是“Mr Kang”。

另外,文中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时一处将其译为“Mr Kang”,其他两处译为“Kang”。在英美国家,“uncle”只用于亲属称谓,不能用作社交称谓,因此华大妈称刽子手康大叔为“Uncle Kang”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习俗规范,导致读者的误解。而花白胡子称呼他为“Mr Kang”可以表现出对他的尊敬,符合花白胡子对他的态度,因此此译法可以理解。但是若译成“sir”,这种称呼更符合对话者下和上的关系以及康大叔的身份。文中的另一个若隐若现的主人公夏瑜的姓和名则被简单译成汉语拼音“Xia”和“Yu”。

综上所述,三个主人公的译名“Kang、Xia、Yu、Shuan”作为简单的汉语拼音,对外国读者来说充其量只表明它们是主人公的姓和名而已,别无内涵而言,因而读者难以体味出作品的这一巧妙设计。

3、《药》中人物姓名的翻译

“华老栓”可以处理成:Old Backward,whose family name is Hua,which in Chinese means “China”;“Old Backward”一词刻画了老栓这个老实巴交、愚昧落后的老农民形象,也隐隐向读者暗示了作者对其愚昧无知既同情又气愤和痛心的复杂感情。“康大叔”可译成“Healthy Bat”或者“Strong Vampire Bat”。在英美国家里,“bat”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 常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因此“Healthy Bat”暗示这种罪恶的黑暗势力在当时还很强大。“Vampire Bat”是“吸血蝠”,也可让读者逼真地看到康大叔的形象。“夏瑜”则可译为“Brave Revolutionist,whose Family name is also Hua meaning‘China’”。“Brave”体现了夏瑜的精神特征,“revolutionist”给出了夏瑜所代表的整体形象,这一翻译是完全的形象解释法。

二、修辞手法的翻译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总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体现出他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鲁迅作品《药》时,以忠实于原作作为出发点,在理解原作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译文中,既有形神兼似,也

有为了传神而不得不“忘形”的情况。本文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1 原文: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杨译:and his shoulder blades stuck out so sharply,an inverted V seemed stamped there. 写小栓瘦骨嶙峋,用了一个非常贴切形象的比喻: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具体细致地写出了小栓病情的严重程度。阳文“八”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这个比喻在中国人认为是生动形象的。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阳文“八”字却是一个陌生甚至晦涩的意象,他们脑海中不会产生原文所描述的真正的场景。所以这个比喻如果直译到译文中,就不会产生原文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把它翻译成外围人耳熟能详的“倒立的字母V”只是个权宜之策。虽然外国人不能真切地欣赏到原作生动形象的比喻意象, 至少他们会得到和原语读者一样的信息内容——小栓的瘦骨嶙峋及严重的病情。

例2 原文:“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杨译:“Even the clothes stripped from him were taken by Red-eye,the jailer.”

眼睛“红”本是牢头阿义的外部特征,可是他骨子里面更是得了红眼病,连死尸身上的衣服他都要,所以用“红眼睛”来指代阿义,一语双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阿义见钱眼开、穷凶极恶的贪婪本性。汉语中,“红眼”的意思是:看见别人有名有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而妒忌,甚至想据为己有或取而代之。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词语,但是却用“green-eyed”(翻译成汉语是“绿眼”)指称汉语中“红眼”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文中的“红眼”直译成“red-eye”,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中双关这个巧妙含蓄的言语技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翻译的好处是:可以激发译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认识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让其“真正接近原作”。

例3 原文:“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杨译:“The rotter was not afraid of being beaten. He even said how sorry he was.”

“贱骨头”是中国人特有的骂人的隐喻,指不自重或不知好歹的人。此例中“贱骨头”是驼背对牺牲的革命者夏瑜的侮辱和不解,也是作者的一种反讽和隐喻。杨译中的“rotter”无赖,我认为未能有效地传达作者的隐喻义,不如直接对等转换译“contemptible character”。因为“骨头”除了可译为“bone”,还可对应译为人物或品性“character”,如此更能隐示民众的愚昧无知和革命的悲剧性结局。

篇二: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六、人物形象

1.华老栓

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

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

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

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愚昧麻木,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华小栓

华小栓是华老栓的独子,年纪轻轻就患上痨病,终日躺在床上咳嗽个不停。他是封建旧思想的受害者,在病入膏肓时是多么的无助,听任命运安排。当接过那人血馒头时,他感觉“似乎拿着自己的生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让愚昧与迷信思想操纵着推向悲剧的深渊。

在鲁迅笔下,华小栓不仅是痨病患者,他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众多患上思想病症的民众,精神是如此愚昧、落后、无知与无助,人血馒头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小说中,当茶客们在茶馆里谈“药”,对夏瑜的“疯”发出麻木愚昧的笑声时,华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一边是卖木愚昧的笑声,一边是病入膏肓的咳嗽,在鲁迅看起来,华小栓的病和死,正是这种麻木愚昧的社会心理直接促成的,而且这种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是足以导致民族的沦亡的。

3.夏瑜

夏瑜在小说中并未正式出场,是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可知他因夏三爷的告密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坚定不屈,继续宣扬革命,结果惨遭毒打,最后更惨遭杀害,连鲜血都被粘在“治病良药”的“人血馒头”上。在小说里,夏瑜这个革命者的英勇形象与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1)英勇不屈的革命志士

在《药》里,鲁迅将夏瑜塑造成一个具有理想和顽强斗志的革命志士,概括了革命者不惜为革命事业、拯救群众牺牲的特点。他被捕入狱后,却仍继续宣传革命理想,“劝牢头造反”,理直气壮地说“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直就是在“老虎头上搔痒”;他虽遭到有“一手好拳棒”的红眼睛阿义殴打,可是他却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还“可怜”麻木而不觉醒的阿义甘心充当封建王朝的爪牙和殉葬品。此外,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英勇无畏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那忘我的牺牲精神。

(2)寂寞而孤独的先觉者

夏瑜的悲剧并不止于他的牺牲,而是在于他的革命精神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甚至受到完全的否定。他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然而,他的被杀却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同情,愚昧的群众并不知这牺牲为的是谁。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说他疯了。他的被杀,“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在群众眼里,夏瑜只不过是个可憎可恨,不可思议的疯子。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她是孤独与寂寞的。

他母亲对他的死感到羞愧,华老栓一家也茫然无知,还因为愚昧而享用了革命者的鲜血,茶馆里的闲人对他则抱着敌视态度。因此,夏瑜的血是白流了,他的死不过是让人“鉴赏”了一次的“杀人盛举”,增添了一伙无聊人们的闲谈资料,制造了一味骗人的“药”而已。他与广大民众之间隔着厚厚的墙,作者深刻地描绘了革命先驱者的寂寞与悲哀。

(小结: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

事实,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时毫无意义的。小说写夏瑜坟顶上“又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赶尽杀绝,革命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予希望。)

4.康大叔

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此外,茶馆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

(1)愚昧、麻木

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罪行之人”正是许许多多宣扬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对处决革命志士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封建思想的长期毒害,使他变得麻木愚昧,不了解革命的意义,他对处决了革命者夏瑜视若等闲,甚至还感到有些自豪。况且,夏瑜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不要命”的“小东西”。在茶馆里,他一直恶毒地咒骂夏瑜,而且见到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可见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康大叔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把屠刀,屠杀了许多革命志士却毫不觉悟。

(2)凶残、贪婪

当时人们迷信与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使康大叔多了一条赚钱的门路,用烈士的鲜血去骗取洋钱。小说描写他处决夏瑜后,着一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一只大手向华老栓摊着,另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口里喝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他看到华老栓迟疑时,便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便转身去了,充分突显出刽子手的凶恶与贪婪的形象。

5.茶客

鲁迅也刻画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反映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对革命的态度。

(1)驼背五少爷

驼背五少爷是愚昧无知而麻木的群众典型代表,他是茶馆的常客,每天都到茶馆打发时间。当他听说夏瑜被阿义殴打时,还高兴地说这下可够夏瑜受的了。对于革命志士的悲惨遭遇,不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

他也常盲目地附和他人,毫无主见,当大家认定夏瑜是个疯子时,他也恍然大悟似的,同一夏瑜是发了疯了,才会做出那种“蠢事”。

(2)花白胡子的大爷

他也是茶馆的常客,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国民性的愚昧落后。他非常迷信,

同一般市民一样深信热血馒头能医治肺痨病。当他知道小栓吃了人血馒头,便认为是“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这病自然一定全好”。同时,对于革命事业,他无知、仇视;在他眼中,夏瑜的革命行为“简直是发了疯”,他不但不理解,也不同情夏瑜的革命,还认为夏瑜“这种东西”挨管牢阿义的打没什么值得可怜的。

(3)二十多岁的人

他无名无姓,身份不详,只有年龄,这是作者为了突出他是个年轻人,然而这个年轻茶客的思想却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一样,思想麻木、愚昧,对革命事业一样是无知和仇视的。当康大叔说到夏瑜宣传革命遭阿义毒打反而可怜阿义时,他竟现出“气愤摸样”,而且还“恍然大悟”似的肯定夏瑜是“发了疯了”。

无论是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的大爷、二十多岁的青年或者其他不知名的茶客,都是愚昧麻木、不觉悟的民众群像,他们所表现的“国民劣根性”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对人民群众愚弄和残杀的结果。这一群人实际上已经站到了敌对的立场,来敌视革命者。总之,烈士的血未能唤醒不觉悟的群众,这应是最深刻最沉痛的悲剧。

6.其他

小说还刻画了贪婪的红眼睛阿义,尽量设法从夏瑜身上榨取油水,夏瑜向他宣传革命,反被痛打,最后还把夏瑜的衣服剥下来占为己有,还有贪财害命的告密者夏三爷,谋害亲侄儿以换取二十五两银子。这些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帮凶,代表了凶暴、残酷的统治阶层,鲁迅通过他们血腥镇压及杀害革命者夏瑜,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残暴和贪婪。

《药》通过在茶馆里出现的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民劣根性,他们在知识上的愚昧、迷信,以人血馒头治痨病,精神上的麻木、不觉悟,不明白革命者的牺牲为的是谁,而愚昧地享用了革命者的血。小说也反映了先觉者的悲哀,夏瑜的牺牲并未能唤醒群众,反而遭受到侮辱、嘲讽、殴打与杀害。鲁迅显然在揭示当时革命弱点的同时,引导人们去思考怎样才是拯救中国的对症药石一一推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的启蒙运动。

篇三:由《药》看鲁迅小说的“鬼气”

龙源期刊网 .cn

由《药》看鲁迅小说的“鬼气”

作者:毕佳敏

来源:《大观》2014年第07期

摘要:鲁迅小说善于揭示中国人性的腐气,而《药》这篇小说极尽代表。在这部作品中,人不成人,人亦成鬼,整部作品中布满了鬼气,令读者极尽震撼。

关键词:药;鬼气;色彩运用;黑白红

小说《药》写了华老栓一家为给小栓治痨病吃死人血馒头,听信他人花尽钱财但是却没挽救小栓的生命的故事。小说篇幅很短,但确实是发人深省的,因为《药》处处充满的鬼气。首先,鲁迅《药》中颜色的运用便充满鬼气。

鲁迅很善于用景色描写给自己的故事定一个基调,在《药》中也是如此,但是《药》中的景物描写多运用颜色,突出这个故事的鬼气。小说中出现颜色的地方共有36处,其中白、红、黑三色运用的极多,其他的还有乌蓝、青、碧绿和金等颜色。这些颜色的运用多在表现人物特征和外景上。人的眼睛是红色的,像红眼睛阿义;眼眶是黑色的,像华老栓夫妇;脸色是白色的,像华大妈和夏瑜母亲。试想我们平常见到的正常人是这般模样么?这难道不是活脱脱的一副鬼的面孔么?再看小栓吃的是人血的馒头,光是青白色的,天是乌蓝色的,坟旁停着乌鸦,这样的世界阴沉、暗久,让人心生压抑,在这世界生活的便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了。白色是运用的最多的颜色,文中共出现了12次。“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小说描写到白色的地方大多是一种看似光明的希望,但是这种希望背后却给人深深的恐惧感。点着了青白的光是华老栓要为自己的儿子早起买救命的馒头,但是谁都知道血馒头是没有任何用途的;“灰白的路”是通往刑场的路,这种青白的光点燃和“灰白的路”走到尽头是预示着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不仅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青光、这样的灰白路不仅散发着隐隐的吃人的鬼气。白馒头的白气是隐藏在鲜红的血下的白,这种白因为沾了血而惨不忍睹,混着血的白还怎么称之为白呢?

红色这种颜色的运用也是极多的,文中出现10次之多。“没过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

黑色的运用多是给人压抑感和被迫感,《药》中也不例外。“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

有,”“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的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突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pf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