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题库(整理)

更新时间:2024-05-16 23: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管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育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以协调组织内部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它是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教育管理的整体转换运动。其中,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是条件,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标。

4、教学管理(PPT):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指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及结果的管理。

5、科学管理理论(P11):科学管理理论的特征是:1)管理过程中更注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技术。4)注重民主管理,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

6、科层管理理论(P43):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基本观点:① 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7、霍桑实验(P42):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8年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从而得出以下结论:A、经济刺激并非唯一刺激动因B、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身份对待管理的;C、工人往往以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免受专断管理之害D、非正式社会组织与管理相互作用影响E、专业化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F、人不是机械齿轮,是能动的生物体。即通过试验提出来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并坚信只有改善组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8、教育管理体制(P51):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等。

9、需要层次理论(P45+BAIDU):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1

10、教育理论(BAIDU): 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规定性: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三,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

11、教育规律(BAIDU):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12、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整个教育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或观念,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与其他的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 13、教育行政体制(P54):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等。 14、教育行政组织(P75):是国家行政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分系统。具有国家性,它代表国家行使对教育的行政管理权,它的设置和活动,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的需求,符合政体的性质和方向,遵循国家的法律、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15、国家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分系统。具有国家性,它代表国家行使对教育的行政管理权,它的设置和活动,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的需求,符合政体的性质和方向,遵循国家的法律、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要求。在我国,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特指国家教育部,其任务是组织、领导和管理全国教育方面的行政事务工作。

16、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在各自管辖的区域范围内行使职权,其主要任务是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组织的业务指导下组织、领导和管理所辖区域内的各项教育事务。

17、教育法(《教育法学》):是国家机关经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用以调整国家、父母、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基于教育与受教育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8、教育政策(PPT):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纲领和准则,是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19、理性模式(P99):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崇尚该模式的人认为,政策制定应该有一套程序,借此程序,决策者就能制定出一个有最大净价值成效的合理政策,即用最小的投入(包括时间人力和其他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收获。效率是理性模式的最终目的。

20、团体模式(P101):又叫政治协商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候,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

21、教育计划: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

2

方法的总和。

22、教育预测:是指依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利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前景做出推测的活动。

23、教育发展目标:教育发展目标是指教育整体发展目标,它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展望一种预测。24、教育督导:是根据本国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和帮助,旨在加强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管理,以保障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与教育决策和教育执行共同构成了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25、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收集信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所实现的价值作出判断,促进教育改进与发展,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 26、教育经费:是指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广义,教育经费既包括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也包括私人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狭义,专指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

27、教育财政:是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包括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筹措、分配及使用的监督等。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行使教育财政的职能。 28、教育课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29、教学计划:是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30、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31、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活动将编制好的课程付诸实践;课程实践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实施的那些因素。

32、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教育人员进行管理的活动。就教育行政管理的资源或对象而言,包括人、财、物等诸多方面,其中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依靠人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教育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33、教师考核: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做出判断和评定的过程。其目标往往指向教师的去留升降,更容易走入过于强调约束和限制的误区。

34、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学校教育成果;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校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取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

3

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5、自主办学:是指学校根据法律和社会需要,独立地举办学校、进行决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独立决定办学目标、人员聘任、资金使用和课程设置的行为。

36、学校发展战略: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全局的方略。因此学校发展战略是指学校科学构划的积极的向前的全局性的蓝图。

37、学校工作计划:就是学校对即将开展的工作的设想和安排,如提出任务、指标、完成时间和步骤方法等。

38、决策:是为了到达一定目标,利用已知信息进行方案或方法确定的过程。广义的教育决策泛指教育领导者对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事务性的,无论是全局性的还是局部性的各种决定和选择,均包含其中。狭义的教育决策仅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

39、控制:是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保证目标实现。

40、协调: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41、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42、学校工作质量评价: 对学校工作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所进行的评价。

43、学校质量管理: 学校质量管理是以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设计、实施、检查和分析,以取得较高水平成绩的活动。 44、全面质量管理: 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是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更高阶段。

45、质量责任制:为了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明确规定企业每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责任、权限与物质利益的制度。

46、教育设施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事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管理。教育设施是指开展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它主要包括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空间、环境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设施,即教育基建、学校设备和社会教育设施。

47、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

4

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

48、古典组织理论(P40+PPT):又叫传统的组织理论,正式产生和盛行于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公共行政学的早期研究时期。特点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中的每一项工作进行分析;注重劳动分工并将管理从一般操作中分离出来;强调管理效率;构建了一个效率核心的组织结构;但是忽视了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可和接受;忽视了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组织)融入;只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

49、人际关系理论(P42+PPT):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雇员同时受社会、心理驱动和经济利益驱动;组织认可、归属和安全感更能提高工作效率;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动机等都会影响行为;个体更依赖非正式组织,此类组织利弊共存;非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更具有约束性;高昂的士气会提高工作效率;沟通和民主都有助于提高效率。

50、社会系统理论: 将组织看作活动的协作系统,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协作系统,任何组织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由有限成员组成的孤立系统,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只有在协作中才能发挥作用,一个协作系统的效率尺度就是它满足其成员需要,从而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能力。

51、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 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组织理论。组织总在具体的环境下运行,没有一种理论适用于一切组织结构。

52、学校组织文化:也称作学校文化,主要指学校成员所持有的价值观念体系,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为其成员认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

53、学校领导体制: 指的是学校内部按照一定原则所建立的组织管理制度,是教育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需要按一定的原则建立一定形式的领导体制,以维系学校成员的相互关系,有组织地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 54、校长负责制:即校长对对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按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对外代表学校。校长行使的的管理权力有以下四个方面:决策指挥权、干部任免权、职工奖惩权、学校财经权。

55、人力资源管理:(学校人力资源: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56、教师培训: 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

5

17、教育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是什么?(P259)

答:(1)职业道德。是指在科研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教育科研中,由于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常使得研究工作默默无闻,所得低于他的风险,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怕辛苦,不急得失,无私的奉献教育科研工作。

(2)知识结构。一是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 (3)能力结构。包括对研究项目的感悟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评价能力。 18、简述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

答:教育督导是上级对下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用以指导和督促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政策,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督导的功能是对下的,也是对上的,它的对上和对下功能是统一的,主要包括监督、指导、评估和反馈四个方面。

基本职能:

(1)监督。监督包括观察、检查、调查、访问、监察、考核、督促等作用。 (2)指导。指导包括指示、引导、辅导、帮助、鼓励、启发等作用。

就教育督导职能活动的内容而言,主要的就是监督和指导。其他的均可看作是这两种职能活动的延长、作用、结果或者方式、手段。

(3)评估职能。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利用相应的、现代化的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现代教育评价与教育督导的结合,使教育督导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对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4)反馈功能。反馈是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反应,再把这种反应作为信息收回,并对控制系统的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反馈是检查决策(包括方针、政策、指令、任务等)是否正确、执行是否有效的依据,通过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其参谋职能。

19、简述教学管理的意义和任务。(P197-198)

答: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意义:

(1)它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 (2)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3)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 (4)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5)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任务: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2)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11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4)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促进教学的科学化 20、教育评价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收集信息,对教育现象和活动所实现的价值作出判断,促进教育改进与发展,实现教育增值的过程。

要求:评价的内容对象应是重要的、全面的;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应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评价应是公正的、客观的,符合教育伦理准则的;评价应对学生或教师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1、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是什么?如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P265-267,P280)

答:教育经费管理是指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以及管理原则,对教育经费进行筹措、分配、使用、检查以及审计的过程。其涉及诸多的国家法律法规、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因素,并涉及较多的法律、财会、信息技术,很强政策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功能:

(1)筹资功能:府负责教育经费的筹措,可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对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区差异,消除基础教育阶段校之间差距过大现象,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导向功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分配,不仅对教育资源配置有示范效用,也对教育自身改革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3)监管功能:对教育经费分配使用进行检查审计,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审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1)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

(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合理的教职工队伍。

(3)建立起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和专业比例合理的教育组织系统,利于人、财、物力的充分利用。

(4)加强对教育设备的保管和管理,提高使用率。 (5)提高管理水平。 22、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定义是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内容: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内容。 23、简述教育课程实施指导的途径和方法。

答:在教育行政中,教育课程一般被理解为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简而言之,教育课程的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12

实施方法:①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②课程实施的交流,从参与者来讲主要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及实施者之间的交流。③合作是指就课程实施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课程编制者、督导人员、有关的专职研究人员及实施者共同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 24、教育课程的修订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在教育行政中,教育课程一般被理解为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简而言之,教育课程的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遵循的原则:

(1)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保证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性,并配以必修课的教学设置来保证; (2)地方课程要突出本土性和区域性,实施形式可以是必修课或必修课;

(3)校本课程要从学生和社区的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修权利,强调多样化和个性化。 25、简述教育人事行政的意义。

答: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教育人员进行管理的活动。教师人事行政是开发教师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

意义:

(1)教师人事行政可以对教师实施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 (2)教师人事行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6、如何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

答: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掌握专业的技能。

(1)提高教师素质,改革师范教育。首先要通过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来获取。其次是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第三是建立起较完备的教师进修制度。

(2)提高教师待遇。首先要努力使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家财力限度内,尽快达到不低于或略高于其他行业中具有同等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其次是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3)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价值的外在表现,社会大众是否尊重这种职业的社会价值,承认这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是决定这种职业是否达到专业化程度的一个因素。 27、简述教师考核的方法和原则。

答:教师考核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就做出判断和评定过得过程。

方法:按形式分有教师自评法、学生评价法、教师相互评价法。按内容分有单项考核法和综合评价法。按时态分有平时检查考核法和阶段性集中考核法。按考核性质分有定性考核法和定量考核法。

原则:

13

(1)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公正、客观就是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考核,不带任何偏见、私见,不凭主观意志作出判断。准确就是要求考核结果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贯彻这条原则,要求考核主体克服传统的习惯的凭印象、凭经验的主观臆断,而是注重调查,尊重事实,坚持以评价标准为尺度的考查鉴定。要求考核主体要充分注意和结合自己学校的工作环境,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对学校内教师个体进行综合评价。

(2)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考核教师活动中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考核工作,发挥教师在考核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贯彻这条原则,要求评价主体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是被动的考核对象的认识,树立教师与学生也是考核活动的主体。其次要让教师学生参与考核活动的每一个进程。 28、简述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122) 答: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9、简述中小学自主办学的限制因素。

答:(1)学校与政府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政府,公立学校虽然是独立的学校法人,根据独立法人的法律界定,只具有部分法人特征,但在关键的方面,即在独立地取得和处理财产的问题上,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

(2)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除少数民办学校外,举办学校的责任由国家承担,国家为学校制定办学总方针,各级政府向学校提供经费、物质及师资,同时指导和监督学校办学。

14

(3)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学校与各种社会力量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频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利益的机遇随处可见,所面临的价值冲突日益增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有可能使学校发展偏离正确方向。因此,政府对学校不进行必要的调控是不行的。 30、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

答:学校战略规划为学校的未来勾画出蓝图,是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动员的号角,衡量一个学校领导水平和监督其工作的尺度。

特点:

(1)学校战略规划是对未来的深入思考。 (2)发展战略注重研究环境和适应环境。 (3)发展战略立足竞争,塑学校优势。 (4)发展战略具有主体性和创新性。 31、简述学校设施管理的任务。(P282)

答:教育设施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育事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管理。教育设施是指开展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它主要包括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空间、环境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设施,即教育基建、学校设备和社会教育设施。

任务:

(1)整建环境,学校环境建设是教育设施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优良的自然环境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是优良校风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办好学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质环境条件; (2)完善设备,完善教学设备就是必须使其标准化,其目的是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3)管好设施,首先要做到校舍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等区域划分明确,何不干扰,是教育与服务有机协调。要加强管理,保障学生机教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32简述社会工作管理的任务。(P299-306)

答:社会工作管理是为改进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服务效能,政府和学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吸收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介入教育系统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以形成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良好地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学校来说,社会工作管理的任务有: (1)争取办学资源; (2)参与课程开发; (3)改善教学质量; (4)优化教育环境; (5)参与教育决策。

33、简述学校实行目标管理的意义。

答:目标管理是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

15

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的任务。 意义:

(1)有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2)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有利于完善和巩固责任制,提高教育质量。

34、衡量决策质量的指标有哪些?影响学校决策质量的微观因素是什么?

答:决策质量的指标大致包括:决策先进程度、决策的可行程度、决策的效率、决策成本即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影响学校决策质量的微观因素:

(1)决策者个人特点的影响:价值倾向性、对有关问题的感知能力和感知风格、对备选决策方案评估和决断时的风格、经验多少。

(2)影响决策的组织因素:决策群体的影响、决策群体中如果存在权力之争,将会降低决策效率,还可能由于不同意见的冲突与制约,将会大大削弱决策的有效性、“组织惯性”的存在。 35、实施学校计划过程中的控制和协调要求各有哪些?

答:(1)控制是学校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学校计划相一致,或为使人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所采取的监督和矫正等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指出偏差,以便纠正错误。对控制活动的要求:①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②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③要及时、迅速发现问题并立即加以纠正;④对待计划要有适度的灵活,内外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控制目标和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⑤控制措施方面有一定的力度。

(2)协调是为了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对各项工作及各位人员的活动进行调节,便之同步,互为依托。对协调应遵循的原则:①全员参与的原则;②有效沟通的原则;③及时协调的原则;④连续性原则;⑤直接接触的原则。 36、学校质量管理的特点有哪些?

答:学校质量管理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

特点:

(1)学校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2)学校质量管理必须以人的质量为中心; (3)学校质量管理目标具有一点多面的特点; (4)学生素质特征性决定学校质量管理具有创造性; (5)管理活动对象的多样化;

(6)管理方法以定性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7、全面质量管理指导思想和主要特征分别是? 答:指导思想:

(1)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

16

(2)从整体出发把握质量。

(3)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质量管理必须科学化。 (5)通过组织落实实现质量保障。 主要特征:

(1)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 (2)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3)全面质量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4)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38、学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哪些?

答:学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是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更高阶段。基础工作包括: (1)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结果和学生发展质量所进行的设计,它是依据国家的要求,在科研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和贯彻标准的活动过程。 (2)质量信息提取。 (3)质量信息加工整理。 (4)建立质量责任制。 (5)质量教育工作。

39、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具有明确积极的导向作用。

(2)科学性原则。按客观规律办事,以科学态度对待评价的每个重要环节。

(3)积极性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评价活动本身应具有教育性、参评人格的平等性、评价过程的公平性等。

(4)可行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评价资源、方法以及投入和效益问题。力求使教育评价切实可行,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并有较高的效益。

(5)动态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被评对象;对评价工作本身也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

(6)实效性原则。讲求实效,起到指导实际的作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40、简述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P79-80) 答:(1)精简机构,讲求效率; (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3)分工协作; (4)信息联系渠道畅通; (5)因校制宜的原则。

17

论述题:

1、试评述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P30-31)

答:蔡元培以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和卓越的教育管理思想,成为20世纪我国高举教育改革大旗的杰出代表,同时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民主和法制,并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管理。

(1)积极提倡教育立法。先后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大学令》等多部教育法规和规章,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立法的高潮由此形成;

(2)反对专制式学校管理,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如主张大学实行教授治校,“兼容并包”政策。

(3)在学生管理上主张学生自治。主张学校设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促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和品性修养三方面好像共勉。

2、试评述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P31-32)

答: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曾创办了多种教育组织。他的教育管理活动,为促进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他每办一所学校,必先建立学校董事会,下设其他如指导委员会、学生自治会、校风校纪委员会等,形成一套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的学校管理系统。

(2)他提倡学生自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管理自己的手续。”“鼓励自治,这便是教学生对于学问方面和道德方面,都要使他能够自治自修。”他自己身体力行,在创办晓庄师范等学校的过程中,他都积极建立各种类型的学生自治团体,让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他这种重学生自治、自立能力培养的管理方法,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

3、如何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P59-61)

答: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市县级政府具体实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中央政府负责基础教育方针、法规、政策的制定以及监督指导;省级政府负责对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实施工作的评估和验收;市县是具体事项的主要实施者。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心是农村。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立这一体制的意义,实现两大转变:(1)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变到由政府承担;(2)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以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

存在问题 :(1)对于基础教育管理实行重心上移,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认识不到位,

18

还没有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或“以乡为主”的旧体制中走出来;(2)体制转型矛盾突出,各级政府权责划分不清楚,易造成管理缺失;(3)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出现地域差异,教师队伍不稳定。

4、试论述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管理政策。(P102-104)

答:(1)建国初期:改造旧教育的基本方针(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接收原国民党统治区学校;进行学制改革(小学五年制)。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领导);划分教育管理的权限(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加强地方的领导管理);规范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出台高校、中学 小学三个工作条例。 (3)“文化大革命”时期:受错误思潮影响,制定的政策使我国教育事业陷入极度混乱的境地,将教师队伍大多数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加强对其世界观改造;废除升学考试,实行推荐入学的大学招生政策;工宣队、军宣队接管学校的学校管理政策。 (4)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制定了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恢复高考和出国留学;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基础教育地方负责等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近年来,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成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导向。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贯彻义务教育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政策都有助于教育公平地推进。 5、试论述教育政策与校长工作之间的关系。(P108-109) 答:教育政策对每一个校长的工作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教育政策是校长取得主管学校资格的重要依据。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实现校长负责制,就意味着校长有相应的办学自主权,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2)教育政策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校长工作必须要以国家规定的教育政策为准绳,模范执行教育政策,而不能违反教育政策。如国家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校长必须严格执行。

(3)教育政策引导和启发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长在管理学校时候,总要制定若干规章制度,以达到规范管理的效果。但有的校长制定的如以罚代管等制定就是和教育政策相悖的,因此教育政策对于校长制定正确的教育制度,有明显的知道和启发作用。

总之,校长在执行教育政策是要因校制宜,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教育

19

政策的各项管理规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的运用政策。 6、试论述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念。(P33)

答:14至16世纪末,西欧迎来了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了这一时代教育管理思想的主流。

教育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这一目标与中世纪通过教育培养压抑人性、盲目服从上帝和教会的人的目标格格不入。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办起了名为“快乐之家”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他改革课程,扩大学习内容,努力使教育过程适应儿童的天性和个别差异。他采用游戏、演说、旅行等多种教学形式,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学生自治,减少惩戒,禁止体罚。他的办学实践对欧洲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强烈革新愿望的教育家。他们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最高目标,强烈呼吁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教师对学生不要管的过紧。他们还建议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训练,使教师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加教育,使学生的能力表现出来,让他对许多东西都学一点,然后独立地做出选择和区别。 7、试论述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P61-62)

答:根据《中国公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今后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权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具体来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中央统一领导。但这种“统一”不同于过去事事由中央划定的模式,也不是事事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对学校实行控制和管理,新体制中的“统一”主要指对基础教育大政方针的导向。

(2)地方分级负责。要负责,就要有相应的权限,为此要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决策权和统筹权,加强中心城市和县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权,实行分级管理。

(3)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只有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了,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减轻农村在义务教育上的不合理负担,从根本上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4)调动各方积极性。中小学面广量大,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几乎涉及每个家庭。办好中小学,需要有关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不仅要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的积极性,而且要发挥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

8、如何理解“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这句话。(P62)

20

答: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即让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统一指挥;明确学校的党政分工,学校党组织发挥保证监督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基本实行了校长负责制。2006年九月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由此确定了校长负责制的法律地位。实行校长负责制,从理论上讲,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1)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领导体制。即校长对对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按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对外代表学校。校长行使的的管理权力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决策指挥权;②干部任免权;③职工奖惩权;④学校财经权。 (2)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加强党组织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对干部提名与任免,教育管理监督。

(3)教职工民主管理。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查教职工聘任制和重大改革措施;审议决定有关教职工重大福利的事项。

9、试论述教育行政机构的改革策略。(P78-79)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教育行政机构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属于改革之列。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各个策略。

(1)必须根据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来转变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精简有关的机构。教育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是管理职能转换,该下放的下放,不该管的坚决不去管,加强立法、调控、评估服务等宏观管理手段。

(2)教育行政机构要根据学校工作的整体性来设置。做到①在教育机构中最好将有关职能部门适当综合统筹,②坚决落实校长负责制,③把有关的事权放给学校。

(3)教育机构改革应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财资源等进行适当调节。如运用公开招方式调节学校后勤科研项目等工作。 10、试论述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P98-99)

答:教育政策制定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其程序大致分为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等四个环节。

(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政策评价资料,对教育政策问题的存在形

21

式范围和性质进行系统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过程。提出途径通过:①社会调查、②研究信息和③预测分析。

(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是对教育政策活动的方向和水平的具体规定,是整个教育政策活动的立足点。考虑四个因素:①方向正确,②抓住要害,③目标适度,④具体可操作。 (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注意:①方案可行,②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③尽可能数量化,④提出两个以上选择。

(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需要制定者对教育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对教育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选择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佳。

11、如何看待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的错位。(P109-110)

答:虽然教育政策对教育管理工作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两者之间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

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有了政策,却不去执行,即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不仅要严肃认,而且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有些校长漠视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凭借经验和主管意志管理学校。列如课业负担过重、乱收费等。针对这一现象,必须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学习,使教育管理者真正认识到政策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有了实践,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即教育政策的滞后。教育政策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的变化,以及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需要不失时机的做出调整和更新,以加强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但在现实中,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跟不上教育实践的发展,如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建立,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政策却很薄弱。

总之,教育政策虽然出自宏观,但对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影响巨大。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应该熟悉政策,了解政策,并通过自己的工作实际,全力保障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教育管理者也应该结合工作实际,总结摸索,创造性的应用政策,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致使教育政策不断发展和改善。

12、如何理解“教育管理:走向法治”。(P114)

答:教育管理活动总是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因素外,也受到管理者本人能力、个人风格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还受到一定法律规范的影响和制约。

在众多的教育管理实践中,虽然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往往成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

22

因素,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当今世界的教育体系越来越服从于日益增多的法律规范。从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来看,虽然目前的教育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备,但对于教育管理活动已经有着一些明确的规定,如《教育法》对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管理权限的规定,《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管理原则等。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法制的不断健全,教育管理活动必将越来越多的接受法律规范的调整和制约。在“人格之治”和“法规之治”两者之间,教育管理正在明显的向后者转移。 13、试评价校长职级制。(P150)

答: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试行校长职级制。校长职级制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事部有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按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有关政事分开的原则,建立符合中小学管理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校长职级制度,以激励广大校长积极进取,争优创先。

(1)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脱钩,重新规定一套校长职级系列,并规定各级等比例限额。 (2)制定校长职级工资系列,校长的工资与其级等对应。 (3)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 (4)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指标体系。 (5)规定考评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

校长职级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增强了校长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形成了与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校长管理制度。可以说,校长职级制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14、经典的领导理论有哪些,放在学校情景中如何理解?(P135-141)

答:(1)领导特质理论。其基本假设是: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通过科学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质,以便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在教育领域,虽然这些研究对认识教育领导者特别是学校校长的基本特质条件有所帮助,但从整体来看意义不大,因为既无法通过一套实际可行的方法鉴别出所有特质,也无法将此作为划分教育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依据。

(2)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方式基本分为三类民主型、独裁型和放任型。在教育管理学界,人们发现领导行为理论有其不足,其缺陷是过于强调领导自身的行为倾向,忽视环境因素对领导者工作成效的影响,致使所认定的某种思想的领导行为尝尝在实践中碰壁。

(3)领导权变理论。它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或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与特定的领导情景相匹配,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

23

方式是不存在的。

(4)道德领导理论。20世纪后期,美国萨乔万尼提出。他提出“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假设,认为对校长领导权威的现有认识需要扩展,必须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并指出校长的第一要务就不是监督考核,不是和教师去做交易,不是为教学工作开具“科学处方”,而是学习共同体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建设。它的局限是比较适合于基础规范已经到位并致力于追求卓越的学校,而不太适合于薄弱学校建设。 15、试论述教师培训的未来走向。(P161-162)

答:随着教师管理研究和教师培训实践的深入,逐渐认识到在教师继续学习上,教师培训未来走向是逐步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展。

(1)从目的来看,教师培训所追求的,往往是阶段性的、节点性的成效,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指向教师长期的、连贯性的专业成长。

(2)从内容来看,教师培训的内容往往只能局限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而教师专业发展则包含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追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力)三个层面的内容。

(3)从机制来看,教师培训具有物化的结果衡量,需要奖励性政策的外在机制,而具有长期性和连贯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则不同,它更侧重教师自主自动的一面,更强调满足教师的工作胜任感和内在的专业成长需求。它所倚靠的,是一种内在驱动的机制。

(4)从取向来看,教师培训的基本取向是通过外力塑造教师的专业素质;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取向则是通过主体内生性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来培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16、如何使学生管理走向科学化。(P178-179)

答:学生管理定义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包括学生的常规管理和学生组织的管理。前者包括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后者包括班级管理、学生组织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等。

学生管理事务繁多,人们往往认为只凭经验就能完成。但是,决不能将学生管理当做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来对待,必须寓育人理念于其中,精心设计各项活动,妥善安排各种事务,让学生管理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1)建立科学的观念。能否形成正确的观念体系,决定了学生管理活动的成败。必须构建科学的学生管理的观念体系,以此来知道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体系包括学生观、管理观、师生关系观等,其中学生观是核心。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管理好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24

(3)机构与制度建设。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纵向、横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面的规章制度)。

17、如何理解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P294)

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也成为趋势。

表现在学校的教学设备通过招标方式直接向市场购买,学校的食堂交给校外部门经营,学校的学生宿舍让校外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等。即使在没有完成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学校中,部分服务机构如食堂等,也渐渐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校内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除此之外,像教师住房的商品化,教师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学生贷款制度的推行等,都可以说是学校后勤管理的不同表现形式。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的出现,对于原先一向由国家统一调配学校设备,学校包办一切后勤工作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它同时意味着长期沿袭下来的后勤管理体制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与此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对我们的教育管理提出来新的挑战,促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更深入的探索教育设施管理问题。

18、试论述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P43)

答: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韦伯提出来的,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分工和专业化;

(2)非个人取向,即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

(3)权力等级体系,即组织中每个成员按其职务和权力大小排列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每一个职务低的人受到职务高的人的严密控制,以保证上级指示被严格执行; (4)规章制度,即组织中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组织的运作;

(5)职业导向,即主要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来提拔、晋升员工,以鼓励员工对组织保持忠诚。

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1945年以后,教育界开始引入这种模式,目的是改变学者型校长的权威地位,使学校行政组织公正、合理、合法,每个教职工有权在学校组织中享受民主权力,正常的晋升机会。

25

(2)美国学者马克斯·阿博特最早运用这一理论提出学校组织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学校有明确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的理性化以及教职工按照职位得到工资报酬等观点。 (3)学校权力一方面来自科层权力,一方面来自学术地位的权力。

(4)科层管理理论往往导致厌倦、低落,缺乏沟通,目标僵化和出现熬年头等负效应。 19、论述我国建国以来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行政管理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人民群众参政的原则是国家行政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反映到教育行政上,就构成了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概括起来讲,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就是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教育事业实行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两级管理。如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相结合的体制。

纵观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即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权力职责划分问题的改革尝试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我们认为并不在于某些权力该不该下放给地方与学校,而在于权力下放之后,中央对地方如何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即有力的宏观调控。

首先下放权力给地方和学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种大趋势,其次公权的趋势并不意味着集权的无所作为,事实恰恰相反,就组织而言,由于下放权力造成诸多结构上的结合部,也由于进一步分权开甩各个职能部门更依赖其他部门。因此,组织协调工作和整体规划,宏观领导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强。 20、如何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能。

答:教育行政组织是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

教育行政组织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1)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2)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想要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2)使教育行政组织结构合理化; (3)提高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21、试论述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6

答: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整体尚不完善,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具体问题主要有:

在立法方面:(1)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备;(2)教育法律实施细则出台滞后。(3)教育法律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实际中教育法规得不到有力实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1)公民的法律观念不强,守法意识差。教育行政人员执法意识淡薄,依法治教的行为不自觉;(2)行政执法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教育法规实施的监督制度、惩罚制度不完备。因此在教育法规的实施中,常常使教育法规提供的教育行为规范失去他本应有的强制实施性。 22、论述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答: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学校为了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和方法的总和。一般说来,教育计划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现状的诊断及分析,教育计划目标,教育发展计划行动方案的研拟与选择。这四部分也体现了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1)教育发展目标。教育发展目标是指教育整体发展目标,它是对教育发展的一种展望,一种预测。而教育计划是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合理手段与方法。换句话讲,教育目标是教育计划制定的出发点,又是评价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标。现代教育发展目标具有多元性及层次性。通常把教育发展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总体的长期目标、计划目标及手段目标。

(2)教育现状的诊断及分析。目标的设定是以对现状的诊断及分析为前提的。对现状进行诊断与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问题、界定问题及分析原因。确认问题是现状诊断与分析的第一步;界定问题,意味准确查明差距的真相、程度及所发生的时间、场所,以弄清楚问题的范围与界限;分析原因,决策目标仅靠界定问题不行,还需要诊断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3)教育计划目标。教育计划目标是教育计划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是在教育发展目标的引导下,在现状诊断与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的。在教育发展目标中已谈及。

(4)教育计划行动方案的拟定与选择。目标的实现需要行动,行动总要选择一定的方案或手段。选择的前提是拟定出多种可以替代的行动方案。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可以通过多种行动方案去完成,而为了最有效地达到教育计划目标,必须对各种行动方案进行比较选择。 23、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是什么?目前尚需从哪些方面去完善?(P272) 答:我国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发展校办产业,接受社会捐款,收取学费、杂费等多层次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但这种体制还有待完善,目前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问题主要有:

27

(1)如何在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不削弱中央政府的教育财政宏观调节能力; (2)缩小各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差距; (3)教育费附加征收的规范化;

(4)确定学费、杂费的合理标准,使其不违反群众的意愿和超出群众的负担水平。 24、试分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P153) 答: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基本特征: (1)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教育; (2)教师必须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 (3)教师应有反映其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 (4)教师必须不断地在职进修。

但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远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改革师范教育。首先要通过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与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来获取,其次是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第三是建立起较完备的教师进修制度。 (2)提高教师待遇。首先要努力使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家财力限度内,尽快达到不低于或略高于其他行业中具有同等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其次是改善教师工作条件。

(3)形成尊师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价值的外在表现,社会大众是否尊重这种职业的社会价值,承认这种职业的重要性,也是决定这种职业是否达到专业化程度的一个因素。 25、论述学校教育计划过程的基本环节。

答:通常我们把教育计划看作是对教育发展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具体是由收集分析信息、设定目标、实施方案的拟定与选择、实施中的反馈与调整四个步骤所构成。也可以成为学校教育计划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

(1)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了解教育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实态及倾向,正确进行现状分析并预测将来,为教育计划目标的设定与计划实施方案的拟定与选择提供依据。 与教育计划的编制有关的信息资料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即教育系统内的信息、有关人口发展变化的信息、由关教育经费的信息及人力与就业的信息。在收集与分析这些资料时,应注意:①信息资料的相关性、可靠性及现实性;②信息的发展变化过程即要考虑到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③在收集本国资料信息的同时,收集国外的有关信息,以资进行对比与借鉴。

(2)计划目标的设定。目标的确定是一价值观为前提的。教育计划目标是根据上级有关

28

教育的政策、任务和要求,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设定的。具体在设定教育计划目标是,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环境方面,即社会为教育所规定的目标;②教育系统本身,由于教育系统的功能及内部结构是多重性,因此教育系统发展的目标也具有多元性及层次性。

(3)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研拟及选择。这一步骤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出多种替代实施方案,实质上就是研究在达到目标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二是满意方案的选择,即在提出各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之后,在比较、评价这些不同方案中进行满意的选择。 (4)在实施中的调整。实施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及时了解掌握计划执行的情况和问题。从组织措施上说,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在计划和方案执行之前,就要提出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 26、如何控制学校工作质量?

答:学校工作质量就是学校工作过程和结果满足使用的要求时所具有的特性。 对学校工作质量的构成可以从内容和过程两面三个角度区分:

从内容角度看,学校工作质量大致可分为业务工作质量和管理工作质量两部分。业务工作质量包含教学工作质量,德育工作质量、体育卫生工作质量、后勤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是指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的质量。

从过程角度分,可以将学校工作质量分为标准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① 对不同性质的质量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② 确定与把握质量警戒线。 ③ 工作控制。 ④ 组织控制。

27、试论述学校组织的“非营利性”。

答:教育事业体现着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学校则是公益性的社会组织,这决定了学校教育活动的非盈利属性。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其基本含义是不得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举办者牟利的手段,无论在办学活动中还是办学停止后,都不能像设立企业一样,通过促进资产增值,获得投资回报和进行盈余分配。

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可以获得部分正当合法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都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在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学费、杂费、住宿费等都是学校经费的有益补充,但必

29

须遵守相应的法规和规章,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以确保学校教育公益性。 28、我国为什么实行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下,校长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中小学为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原因:

(1)党政职能不分,使得行政和党组织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概念模糊、随意解释,如“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究竟是指党政分工还是指校长与其副手的分工,难以确认;

(3)“领导”与“负责”不统一,不符合管理学所讲的职、权、责统一的原则; (4)未能妥善解决好学校中集权与授权的关系,由此造成诸多矛盾; (5)不利于校长的发展,校长遇事不敢做主,退缩一旁,惟恐犯政治错误; (6)为外行领导内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7)为用政治冲击学校业务创造了组织条件。 在这一体制下,校长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1)要正确处理同上级领导的关系。无论校长是如何产生的,都必须接受上级机关的领导,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

(2)要正确处理同学校党组织的关系; (3)要正确处理同教代会的关系; (4)要正确处理同校务委员会的关系。

29、如何理解当代校长的角色?你认为学者但当校长利弊何在?

答:作为一名校长,尤其是当今时代的校长,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过程,实质上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这除了校长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身体素质外,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具备以下意识和观念:

(1)要善于研究教职工的能力状况和心理。只有研究每一个教职工的心理,方能用人之所长,对号入座,对症下药,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2)要有民主管理的意识和作风。必须有民主管理作风。决策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实施后认真听取信息反馈,对不足部分即使采取积极措施修订。

(3)要有开拓意识和改革的精神。当今时代,是改革的时代,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有改革意识,要有新意识,新观念,但这个“新”必须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必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之内,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30

(4)校长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校长不做好社会外围工作,对外关系不理顺,工作阻力就大。

(5)校长应有自己的新的管理思路。校长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要有一个总的管理思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专家学者从政利弊共存,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需要不同的气质、思维和工作方式,专家学者从政后需结合新的事业领域展开研究,以发挥自身优势。

利:教学工作方面得心应手。 弊:不懂管理和政治。

30、谈谈现代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管理。

答:社会工作管理定义为改进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服务效能,政府和学校采取一定措施,吸收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团体介入教育系统的计划组织控制活动,以形成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良好地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社会工作管理,有助于革除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有助于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 (1)减少决策随意性,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

(2)改变封闭化的办学格局,促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3)打破单一的教育资源获取途径,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4)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为素质教育上的实施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31

(4)校长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校长不做好社会外围工作,对外关系不理顺,工作阻力就大。

(5)校长应有自己的新的管理思路。校长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要有一个总的管理思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专家学者从政利弊共存,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需要不同的气质、思维和工作方式,专家学者从政后需结合新的事业领域展开研究,以发挥自身优势。

利:教学工作方面得心应手。 弊:不懂管理和政治。

30、谈谈现代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管理。

答:社会工作管理定义为改进教育系统的管理工作,提高其服务效能,政府和学校采取一定措施,吸收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团体介入教育系统的计划组织控制活动,以形成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良好地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社会工作管理,有助于革除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有助于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 (1)减少决策随意性,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

(2)改变封闭化的办学格局,促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3)打破单一的教育资源获取途径,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4)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为素质教育上的实施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e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