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1-13 17: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学 生 专 业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单位

2014 年 10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 录

1 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 2 中国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2 2.1社会环境影响……………………………………………………2 2.2家庭背景影响……………………………………………………3 2.3成长教育影响……………………………………………………3 2.3自我意识影响……………………………………………………3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3 3.1少数官员贪污腐败………………………………………………4 3.2商业领域缺乏诚信………………………………………………4 3.3公共道德出现滑坡………………………………………………4 4 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5 4.1优化家庭德育教育,提高家庭德育质量………………………5 4.2优化社会德育教育,提高社会德育质量………………………5 4.3法治德治紧密结合,有效促进道德建设………………………5 参考文献..…………………………………………………………..…..6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 要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社会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中国道德社会化标准由于外来价值观侵袭和传统遗留观念的脱节,原本传统的社会道德化被打破,在这种状况下社会道德问题日趋突出,若不及时加以调适和解决,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其后果轻者造成公众方向迷失、信仰危机、社会冷漠、自我逃避;重者会使公众社会认同度降低,亲社会行为减弱,反社会行为增加。因此在当前关注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促进我国道德社会化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的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但由于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造成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阶级对立性日益增强,国民追逐物质化日益明显,对传统良好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造成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社会冷漠等价值观的扭曲。

关键词:道德 社会化 问题

长治久安、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事。

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即意味着“应当的”。 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由社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变化。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 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

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东西有三类:一是社会或个人关于什么是道

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的意识和观念,即道德意识;二是社会生活中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三是人们所进行的可以用道德与否来进行判断的行为,即道德实践行为。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断思考社会秩序的重建,无论是孔子以尧舜时代为蓝本的“大同”理想还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都试图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恢复某种道德秩序。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推行和执行道德规范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柱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涵。

儒家认为,社会失序在于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道德体系崩溃了,恢复和重建道德秩序是当务之急。道德秩序何以能得以恢复并发挥作用,儒家认为在于人之基本品性。孔孟倾向于认为人性具有内在的“善端”,后天影响使得人性发生变化。儒家认为,人之道德本性是内在的,人具有内在的道德意向结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即使认为“人性恶”的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人具有内在的道德善端和道德意向,但要获得符合道德要求的现实行为,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将人的道德本性发扬光大,最终重建道德秩序。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强调的是自我道德修养和外在道德灌输的帮助,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侧重的是外在的道德教化,孟子和荀子在逻辑起点上存在差别,但在公共管理中通过道德教化来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并实现社会道德秩序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2、中国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

自1971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然而随着外来观念融入本土,中国社会分工逐步细化,阶层划分日益明显,以及受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成长教育等因素影响,中国人道德社会化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发展。

2.1、社会环境影响

许多出生于上世纪中期的人至今仍怀念当时“夜不锁门”的场景。尽管物质匮乏,精神层面却充足。街坊邻里相互之间的那份淳朴,那份以诚相待的心相互温暖彼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浓厚不分彼此,诚信问题也毫不突兀。自我防卫的心浅,互帮互助的意识强。无需大口号般的宣扬美德规范,社会环境仍良性的相互影响着。

2

2.2、家庭背景影响

研究发现,与你关系最亲密的人对你的身心塑造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也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颜色的染缸,出什么颜色的布”。家庭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是培养新一代的摇篮,也是最初的教育场所。家长就是每个人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与家长接触最频繁,也最容易受家长言行的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及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影响,对下一代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每个人的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家长的洁身自律、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去感化、教育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育下一代是家长的天职。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人际关系、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3、成长教育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又因校园的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所以在现代社会,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校园教育,越来越决定于校园教育。学校教育教学风气、水平,及教育工作者个体专业水平、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等都直接影响着学员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的,教学质量越好,接受的教育时间越长,一般而言,是有利于个人身心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2.4、自我意识影响

远古哲人在追求真理时总在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我为什么在这,这里为什么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说明彼时他们已发现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确实如此。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变革为人们追求效益和务实创新.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烦人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来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途径,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

3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失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社会体系存在一些“规范缺失”“规范权威的合法性危机”“社会规范调控机制的弱化”等等。部分社会成员的“失范”,对理想目标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迷失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生活中非规范行为盛行,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

3.1、少数官员贪污腐败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权钱交易易发多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从这些年我国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段、领域、人群来分析,一个基本规律是,贪腐现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权力与市场的结合部,是新旧体制机制转轨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败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

3.2、商业领域缺乏诚信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

3.3、公共道德出现滑坡

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

4

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4、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4.1、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质量

家庭美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道德社会化进程。坚持男女平等,制止家庭暴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夫妻相互忠实,禁止插足他人婚姻,保障老人安度晚年,在家庭中切实保障每个成员的权利和利益。

4.2、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提高社会德育质量

加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创造有利于人道德社会化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然而不良文化的涌现也玷污着我们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规范的内化,使之在包括婚姻家庭领域的各个领域中自觉产生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4.3、法治德治紧密结合,有效促进道德建设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3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3]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4] 《求是》2012年04月01日《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h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