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更新时间:2023-05-04 03: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吃梨,可以让病痛远离身体。对于农人来说,也有让虫害远离庄稼的含义。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紧随寒食,由于日子接近,清明祭祖踏青,寒食禁火扫墓,渐渐合二为一。

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这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是谷类作物生长的旺季。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又名吃春,寓意接新春到来。

7.立夏

1

“槐柳阴初密”,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

据记载,从周朝起,古代帝王就要在立夏这天,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祈愿丰收。

8.小满

“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9.芒种

芒种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芒”刚收上来的新麦长满细毛,“种”,指该播种秋稻了。芒种表明一切作物都在“芒种”。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芒种前后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插艾草,做香包,许多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另外,芒种时节,众花皆谢,民间会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桥段,正是发生在这一时节。

10.夏至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

虽然如此,夏至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不过,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阵雨,就像刘禹锡笔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1.小暑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小暑有多热,看陆游这句诗便知。

过后,就是三伏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不过,小暑也是个硕果累累的日子,农民劳作半年终于可以尝到新稻谷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极端天气如旱、涝、风灾也十分频繁,因此,农民们要看准时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如果立秋天气晴朗,秋收时农人就会有个好收成,

14.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15.白露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16.秋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2

17.寒露

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杀百草,即严霜打过的植物会失去生机,农事上需要防止植物的冻害。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这时降水量减少,天气比较干燥,东北地区大地开始冻结,农作物进入越冬期,而南方地区地区则趁着晴好天气,进入“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

20.小雪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此时天气寒冷,虽有降雪,但雪量较小,夜冻昼化,有的雪花刚落地便融化了,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的美景:“夜深烟火尽,霰xiàn雪白纷纷”常常映入眼帘,

21.大雪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而冻雨(雨凇)、雾凇等特殊气候现象也成为该时节的独特景观。

22.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23.小寒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①三。②

①注:廿,niàn,二十。

②(每一个节气都是)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

节气:立春(2月3~4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唐·杜甫《立春》

节气:雨水(2月18~19日)

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节气:惊蛰(3月5~6日)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宋·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

节气:春分(3月20~21日)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宋·苏轼《癸丑春分后雪》

节气:清明(4月4~6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节气:谷雨(4月19~20日)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唐·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节气:立夏(5月5~6日)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初夏》

节气:小满(5月20~22日)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宋·巩丰《晨征》

节气:芒种(6月5~6日)

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

——清·洪亮吉《伊犁记事诗》

节气:夏至(6月21~22日)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节气:小暑(7月7~8日)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宋·杨万里《夏夜追凉》

节气:大暑(7月22~23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

节气:立秋(8月6~9日)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宋·方岳《立秋》

节气:处暑(8月22~23日)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宋·苏泂《长江二首》

节气:白露(9月7~8日)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魏晋·左思《杂诗》

节气:秋分(9月22~24日)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清·紫静仪《秋分日忆用济》

节气:寒露(10月7~9日)

褭褭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唐·白居易《池上》

节气:霜降(10月23~24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节气:立冬(11月7~8日)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节气:小雪(11月22~23日)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唐·陈羽《夜泊荆溪》

节气:大雪(12月7~8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节气:冬至(12月21~23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唐·杜甫《小至》

节气:小寒(1月5~6日)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

节气:大寒(1月19~21日)

5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唐·白居易《村居苦寒(节选)》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ne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