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更新时间:2024-03-18 09: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作者:杨新惠

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10期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注重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等,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从而达到增进高职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25-0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不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从课堂形式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主流心理学即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其关注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预防心理问题,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开拓了新视野,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介绍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研究人类的优点,挖掘人的潜力,倡导人要从积极的角度、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主观层面上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包括:积极人格、积极的自我、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自尊、宽恕、善良、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对美的感受力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如积极的工作制度、健康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生活社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f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