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教案1--1

更新时间:2024-06-09 05: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见的酸和碱

南昌育新学校 王敏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因而在处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内容是介绍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硫酸、盐酸和醋酸等物质,但没有构建出酸作为一类物质的认识。本单元开始,将化合物进一步划分为酸、碱、盐,建立更加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实验来说明,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之前,学生已系统地学习了某些非金属(如氧气、碳等)及碳的氧化物和金属的性质,已掌握了学习物质性质思路的学习方法。同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因而,教师可以大胆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酸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寻找指示剂,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

3.通过几种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探究的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酸的化学性质以及寻找指示剂的探究。 (3)认识身边的物质,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物质。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策略】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硫酸和盐酸的某些化学反应,但知识系统不够完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教师介绍酸和碱的由来,并让学生列举已认识或接触到的酸和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酸和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即将学习的酸和碱并不陌生。

实验:教师让一名学生向紫色石蕊试液吹气,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变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讲解:其他酸是否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当酸和碱与它们相遇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师生共同实验:分别将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滴入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学生边操作边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讨论: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和说明,试分析这4种物质中,那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紫色石蕊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 2.无色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讲解: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酸红碱蓝),说明它对酸或碱起到一种指示作用,这种能和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如紫色石蕊试液就是一种常用的指示剂)。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实验、主动思维、主动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完善和深化。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活动与探究:自制酸碱指示剂。

通过大家的实验探究我们还发现:无色酚酞试液及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的酒精浸出液遇到酸或碱溶液,也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导入:现在我这儿有一瓶盐酸和一瓶硫酸,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常见的酸的性质。 展示:盐酸和硫酸。

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投影的课件内容进行观察分析。

颜色、状态 打开 瓶盖 现象 原因 气味 敞口 久置 现象 原因 浓盐酸 无色液体 瓶口有白雾 有挥发性 有刺激性气味 质量减小 有挥发性 浓硫酸 无色液体 无明显现象 无挥发性 无刺激性气味 质量增加 有吸水性 讲解: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无挥发性,所以打开瓶盖后瓶口没有白雾,但敞口久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质量增加。因此,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介绍:用浓硫酸泼熊和毁容的报道。

点评:用浓硫酸泼熊和毁容都说明了这些人缺乏珍爱生命的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也体现出浓硫酸强烈的腐蚀性。

活动与探究:

实验内容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 结论或原因 启发 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纸张的笔画部分变黑 用木棒蘸浓硫酸 木棒上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 将浓硫酸滴到布上 滴到酸的布由黄变黑,容易破损 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而腐蚀 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 设计意图:通过浓硫酸泼熊和毁容的报道及图片,使学生意识到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从而也产生出探究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的兴趣与意识。

提问:从试剂店购得的硫酸一般是98%的浓硫酸,而平时使用的硫酸通常是稀硫酸,那怎样把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呢?

回答:许多同学可能会说“容易,加点水不就行了吗?” 讲解:按学生猜想,指导学生看水加入浓硫酸实验。(教师演示)

讲解:通过实验大家不难发现,向浓硫酸中加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使水沸腾,带动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危及人身安全。那么,正确的稀释方法应该怎样呢?请大家阅读教材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后看我演示。

活动与探究:按照教材浓硫酸的稀释的操作装置小心进行实验。

提问:这两个实验在装置上和操作顺序上有哪些不同?你能将正确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吗?

小结:稀释浓硫酸时应该: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强调: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的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 提问: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万一不慎将浓硫酸弄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讲解: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提问:(1)用大量水冲洗的目的是什么呢? (使浓硫酸稀释且带走稀释时放出的热量。)

(2)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讲解: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与残留的硫酸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浓硫酸稀释正确操作与错误操作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记忆正确操作要领。浓硫酸不慎弄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也体现了化学安全教育意识。

提问:同学们,回忆你们已经学过的有盐酸和硫酸参加的化学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此外,生活中还会用稀酸除铁锈。猜想下盐酸、硫酸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合理猜想:(1)与指示剂作用;(2)与活泼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导入:下面各小组就以盐酸、硫酸为例,我们共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见教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时间8~10分钟)

讲解: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就会发现:

1.盐酸、硫酸等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2.镁、锌和铁等活泼金属都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3.盐酸、硫酸中生锈的铁钉上的铁锈都逐渐溶解,溶液均变成黄色,说明酸能与金属氧化物(Fe2O3、CuO等)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如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等。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和已有经验合理猜想、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现象、获得结论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探究学习方式,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讲解:性质决定用途,盐酸和硫酸有哪些用途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盐酸、硫酸的用途表格)

总结:要求学生以“这节课的收获及困惑”为题,展开讨论,派代表上台演讲。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总结尤为重要,知识点上的总结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上的总结,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续学习的培养尤为重要。

【板书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二、常见的酸

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酸的化学性质(盐酸、稀硫酸) (1)酸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 (2)酸能跟活泼金属起反应 (3)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 3.用途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盐酸遇石蕊溶液就可以变红 B.酚酞可以使稀硫酸变红 C.用石蕊溶液可以鉴别盐酸和硫酸

D.用酚酞溶液可以区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小烧杯①盛的是紫色石蕊溶液,②盛的是浓盐酸。片刻后,可以观察到烧杯①中液体的颜色是( )

A.紫色 B.红色 C.无色 D.蓝色

3.食醋中含有醋酸,食醋除作调味剂外,生活中还有些妙用,下列使用食醋肯定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除去菜刀上的铁锈 B.除去水壶壁上的水垢 C.清洗溅到皮肤上的碱液 D.鉴别黄金饰品中是否含有铜

4.相同质量的Mg、Fe分别与稀盐酸作用,产生H2的质量m(H2)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V(稀盐酸)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5.(兰州)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6.(成都)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 ) A.紫色石蕊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铁粉 D.酚酞溶液

7.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不显色,向该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则( ) A.一定显红色 B.一定显无色

C.可能显蓝色 D.可能显红色,也可能仍为紫色 8.(2011年山东滨州,14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溶质的质量质量分数变大 C.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石灰水,其成分不会发生变化 D.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产生白雾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常食醋中约含有3%~5%的醋酸。醋酸在温度低于16.7 ℃时是一种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具有酸的通性。

材料二:钙是人体中的一种必需元素,人们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钙。动物骨头中含有磷酸钙,但是磷酸钙难以溶于水,却能跟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含钙化合物。

(1)在10 ℃时,醋酸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食醋?原因是什么?

(3)人们在熬骨头汤时,常常会加入少量食醋,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10.浓硫酸和浓盐酸应该如何保存?如果敞开放置,其质量和浓度分别如何变化? 【参考答案】

1.D 2.B 3.A 4.D 5.C 6.B 7.D 8.D 9.(1)液体

(2)不能,因为食醋里含有醋酸,能与铝反应。

(3)食醋里含有醋酸,会与骨头里坚硬的碳酸钙反应。

10.密封保存。敞开放置,浓硫酸质量增加,浓度降低;浓盐酸质量减少,浓度降低。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时,如果能先让学生回忆和写出目前已学过的有盐酸和硫酸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x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