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

更新时间:2024-05-15 2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关键术语】

1.重商主义 2.绝对优势理论 3.比较优势理论 4.相互需求理论

2.1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述

早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就推崇一种被称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经济哲学,重商主义者主张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扩大贸易顺差的方法实现国家的富强,因为贸易顺差可以使外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流入国内。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地扩大出口,减少甚至限制进口。然而,一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贸易逆差,一国的金银流入就是其它国家的金银流出,在任一时点上金银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顺差国的贸易利得就是逆差国的损失(他们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重商主义者所鼓吹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伙伴之间在国家利益上存在根本冲突。

[专栏2-1] 托马斯·孟小传 托马斯·孟(Thomas Munn,1571-1641)是最有影响力的重商主义者,他出身于一位英国纺织品商人。和大多数重商主义者一样,他并不是以经济学为生的专业学者,而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更多地来自实践,而不是书本。他在1630年左右写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是重商主义的经典之作,在他死后由他的儿子于1664年出版。该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次再版,最后一版在1775年出版。亚当·斯密说:“孟的书的题目不但在英国而且在其他商业国家的政治经济学中成了一个基本公理。”它完全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那个时代被要求经济扩张和政治权力的迫切愿望占据着,并且经常二者合一。托马斯·孟所倡导的贸易差额论不仅在当时家喻户晓,而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凯恩斯就非常钦佩重商主义的思想,他的理论主张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晚期的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和总体上的贸易顺差,他们认为,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

1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以被允许,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是顺差即可。这种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重商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

2.2. 比较优势引论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的是亚当·斯密。他从分析一个简单的事实入手,得出了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的重要结论。 [专栏2—2] 亚当·斯密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苏格兰哥尔克第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先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1748年受聘于爱丁堡大学,讲授修辞学、文学。1751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讲授逻辑学,后任道德哲学教授。1764年斯密以私人教师身份跟随布克列公爵赴欧洲大陆旅行,结识了重农学派主要代表魁奈和杜尔哥等人,且深受影响。 1776年发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首先对如何进行贸易才能有效地积累财富和发展经济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命题。其政策代表了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张国内和国际间实现贸易的自由。1778年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税务司司长。他一生中的最后三年又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经济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认为,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根本在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又取决于社会分工是否能够得以不断深化。亚当·斯密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增加财富。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从国内分工到国际分工,意味着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加。

亚当·斯密用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两种产品的产出都会增加,增加的产出可用来测度两国

2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分工及贸易所带来的利益,适当地分配这种利益就可以使两国都受益。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现在我们看一个关于绝对优势的例子。表2-1表明,1小时的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6蒲式耳的小麦,但在B国只能生产1蒲式耳小麦;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A国可以生产4码布,在B国可以生产5码布。因此,在小麦生产上,A国有绝对优势,而在布匹生产上,B国有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分工原则,A国可专门生产小麦,B国可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产品。

表2-1 绝对优势

A国 B国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6 1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

假定A、B两国各有2劳动小时,可分别生产6蒲式耳小麦、4码布和1蒲式耳小麦、5码布,世界总产出为7蒲式耳小麦和9码布。现在A、B两国开展专业分工,A国可生产12蒲式耳小麦,B国可生产10码布。如果A国用6蒲式耳小麦去交换B国的5码布,A国就可以得到5码布, B国则可获得6蒲式耳小麦,两国拥有的产品数量都比以前增加了。这说明,在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世界总产出增加了,两国也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得到更多可供消费的产品。由此可见,通过分工与贸易就可实现双赢。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解释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好处——它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双赢”,并优化资源配置。斯密的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思想提供了理论根据,有力地抨击了传统重商主义的谬误,结束了后者对于贸易学说的长期统治,其贡献和意义十分重大。但是,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所主张的互惠贸易前提条件(要求各国都必须有自己的在生产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过于苛刻,尚不具有一般性,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国际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现实中还存在的,当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是否还可以开展互惠贸易的情况。后来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贸易学说,从理论上解答了这一问题。

2.3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并从中获益。

3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专栏2—3] 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生于英国犹太族大资产阶级家庭。14岁他就结束了正规教育并到他父亲的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0岁时他和异教徒女子普利丝娜恋爱,遭到父亲坚决反对,为此他与家庭脱离关系。1793年,他和普利丝娜结婚,独立经营交易所业务,到1797年即成为大富翁。此后,他把主要精力转向研究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矿物学和地理学等。1799年他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起了对经济学的兴趣,并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继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经济学巨著。1819年他被选为下院议员。他代表新兴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提倡自由贸易,反对谷物法,主张修改选举法。

2.3.1 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

①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 ②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 ③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

④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⑤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⑥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这一模型也就是所谓的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由于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且规模收益不变,所以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从技术差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我们可以通过表2-2、表2-3、表2-4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表2-2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前的生产情况)

A国 B国 合计

小麦(10蒲式耳) 1(劳动小时) 6(劳动小时) 20 蒲式耳 布匹(1码) 2 (劳动小时) 4(劳动小时) 2码

从表2-2可以看出,无论在小麦还是在布匹的生产上,B国都处于绝对劣势。然而,B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只有A国的1/6,而生产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是A国的1/2,因此B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A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小麦的

4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要大于生产布匹的绝对优势,因此A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A国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部分小麦来换取B国的布匹,B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部分布匹来换取A国的小麦,则两国都可以获益。请看下表:

表2-3 比较优势分析(分工后、交换前的生产情况)

A国 B国 合计

小麦(10蒲式耳) 3(劳动小时) 0 30 蒲式耳

布匹(1码) 0 10(劳动小时) 2.5码

可见,在劳动投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出增加10蒲式耳,布匹产量增加0.5码,国际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世界总产出增加了。

假定A国用10蒲式耳小麦来交换B国的1码布匹,那么交换后两国两种产品的消费情况如表2-4:

表2-4 比较优势分析(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A国 B国

小麦(蒲式耳) 20 10 布匹(码) 1 1.5

交换后,A国在布匹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10蒲式耳的小麦,而B国在小麦消费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消费0.5码的布匹,两国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好处。

[专栏2-3] 姚明应该自己剪草坪吗? 姚明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2002年到美国NBA打球,很快就成为美国NBA 最优秀的球员之一,2004年4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一年一度的“世界最具 影响力的一百人”名单,姚明是入选该名单的惟一的一位中国人和惟一的一位NBA球员, 他也是七位入选该名单的体育界名人之一。姚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都拥有大量的

球迷,他2004年的广告收入总计1.1亿美元,据保守估计,姚明的实际身价已高达3亿美元,是中国最富有的运动员。姚明打球很优秀、出手灵活,想必除草也不会逊色,但是姚明要不要自己除草呢? 假设姚明自己除草只需要2个小时,但为此他不能去拍电视广告,而拍2个小时广告他能赚1万美元,也就是说姚明除草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如果请一个钟点工来除草,他要花4个小时,当然在这4个小时中,他也可以去麦当劳打工挣20美元,也就是说钟点工除草的机会成本损失是20美元。由此看出,姚明在拍电视广告上有着明显 的比较优势,而钟点工则在除草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姚明时间的市场价值高,所以,他自己除草的机会成本很高,因此,姚明不应该自己除草,而应该去拍广告,让钟点工去除草,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好处。 5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科学地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两国只须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分别具有劳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优势,而不必是绝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而使双方得益。这大大放宽了斯密贸易学说的苛刻前提条件,为世界更大范围地开展自由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具一般性的贸易学说,而且其思想还为现代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只考虑了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又假定只有两种产品和两个国家,而且未考虑具体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补充和深入研究。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解释

假定有A、B两个国家和X、Y两种产品,A、B国内生产X产品的边际成本分别为ax和ay(固定成本为0),此时,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由下列的三个线性表达式共同决定(其中,前两个表达式分别为X、Y产品的生产函数方程式,而第三个表达式则为充分就业的约束条件恒等式)。

Qx = ax·Lx ,(0 ≤Lx≤LA) (2-1) Qy = ay·Ly ,(0 ≤Ly≤LA) (2-2)

LA = Lx + Ly (2-3)

其中,ax 、Lx和Qx (ay、Ly和Qy)分别代表A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以边际成本来表示,劳动生产率与边际成本成反比)、劳动投入量和产量,LA代表A国的劳动总供给量。由这三个表达式导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a1xQx?1ayQy?LA ,(0 ≤Qx≤axLA ,0 ≤Qy≤ayLA) (2-4)

因此,在只有两种产品并且其边际成本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一条直线段。同样可以导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为, b1xQx?1byQy?LB ,(0 ≤Qx≤bxLB ,0 ≤Qy≤byLB) (2-5)

其中,bx 和Qx (by和Qy)分别代表B国X产品(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LB代表B国的劳动总供给量。

6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假定ax>ay,bx<by ,即A国在X产品生产上有Qy

UB

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生产上有比较优势,那么,

B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比较平缓,B国的生产可能

性曲线就比较陡峭,如图2-1所示。贸易前A、B两 EB

A UA

国的生产——消费均衡点分别是其生产可能性边界

EA

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等效用曲线)的切点EA 点与

EB 点,国内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也就是国内消费的 O B/ A/ Qx

图2-1 李嘉图模型A、B两 两种产品的数量。

国在贸易前的生产-消费均衡

A、B两国X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 和pB ,在

只考虑两种产品和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其边际成本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如A国)X产品对于Y产品的相对价格pA等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ay /ax,也就是AA斜率的绝对值。当pA= (ay /ax) ≠ (bx / by )= pB 时,两国就存在着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

现在A、B两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完全分工,A国专业生产X产品,B国专业生产Y产

Qy Qy

/

B UB/

UA

pw DB CB A CA

pw

// O DA A Qx O BQx (a) (b)

图2-2 A、B两国在完全分工和任意给定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分析

品,然后按国际价格pw(pA < pw < pB)进行交换,如图2-2所示。

在任意给定的贸易条件pw下,A国(B国)的生产均衡点将分别沿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下移(上移)到图中A/ 点(B点)的位置,而它们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也将分别以A/ 点(B点)为中心“外旋”到图中pw 线的位置——两国各自消费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的绝对值将相同(同为 pw)。

贸易后,A国新的消费均衡点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A/

的切点CA 所确定 ;B国新的消费均衡点也是由其新的消费可能性边界线pw与另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UB/ 的切点CB 所确定。这时,由A、B两国各自新的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分别可以确定两个直角三角形CADAA/ 和BDBCB ——它们分别被称为A国和B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当pw并非均衡的贸易条件时,这两个意愿贸易三角形就不全等,两国间贸易的不平衡,必将引起贸易条件的进一步调整——这时将会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觅价”过程,直至找到一个均衡贸易条件为止,即两国的意愿贸易三角形将会达到全等。此时,无论是A国还是B国,其消费均衡点都比贸易前上移了,从而意味着在开展贸易之后,两国的社会福利都得到了提高。

/

7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2.3.4 比较优势理论的检验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检验,当推迈克道格尔(G.D.A.Mac Dugall)1951年所作的研究。他利用美国和英国1937年的数据,考察了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他的假设检验可以表述为: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高于英国的行业,其出口也将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根据迈克道格尔的估计,1937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英国的两倍。因此,他认为如果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英国对应行业劳动生产率两倍以上,那么,美国就应该在这些行业上有比较优势。迈克道格尔用美、英两国各行业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出口之比作为判断比较优势的标准,结果见表2-5。

表2-5 迈克道格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 满 足 假 设 检 验 的 产 品 收音机 生铁 汽车 玻璃容器 罐头 机械 纸 卷烟 油毡 纺织品 皮鞋 可乐 化纤 棉制品 人造丝 啤酒 水泥 男式毛制品 人造牛奶 毛衣 电灯 饼干 火柴 橡胶轮胎 肥皂 美国劳动生产率与英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3.5 3.6 3.1 2.4 5.2 2.7 2.2 1.7 1.9 1.8 1.4 1.9 1.5 1.5 1.4 2.0 1.1 1.3 1.2 1.4 5.4 3.1 3.1 2.7 2.7 美国出口与英国出口的比值 8 5 4.3 4 3.5 1.5 1.0 0.5 0.33 0.33 0.33 0.2 0.2 0.11 0.09 0.06 0.09 0.04 0.03 0.004 0.94 0.23 0.09 0.74 0.35 不 满 足 假 设 检 验 的 产 品

8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在所检验的25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服从假设检验,即在收音机等20个行业中,当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值大于2时,两国相应行业的出口比值大于1;当两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值小于2时,两国相应行业的出口比值小于1;其余5个行业不服从假设检验。这说明,在迈克道格尔所检验的25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预期。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如前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确定了国际贸易相对价格的一个合理范围,而没有解决具体贸易条件的确定问题,这后一问题一直到19 世纪中叶,才由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解决。

[专栏2—4] 约翰· 穆勒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逻辑学家。据《穆勒自传》记载,他三岁开始学希腊文,读《远征记》、《对话录》、苏格拉底《回忆录》等书。八岁开始学习拉丁文,并当妹妹的老师。13岁时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并结识了李嘉图,他的读书笔记就是他父亲《政治经济学要义》的基础。到14岁时,他的教育基本结束。穆勒回忆说:“由于父亲的教导,我开始(受教育)的时间比同代人早25年。” 历史上神童或天才相当多,但最后成功者并不多见,穆勒是一位成功的天才。他是李嘉图之后最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也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曾任东印度公司官员。他的主要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其中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当时广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穆勒极力宣扬自由贸易对一切国家都有利的观点,他接受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抛弃了其中包含的劳动价值论,代之以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第3篇第18章中,采用比较劳动效率优势分析法重新表述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之后,进一步探讨了具体贸易相对价格的确定问题。穆勒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物总是按照该国的全部出口商品恰好抵偿它的全部进口商品所必须的价值,与其他国家的生产物相交换。…… 所有的贸易,不论是国家之间的,还是个人之间的,都是商品的相互交换,在此互换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或个人所须出售的商品也就构成了他们的购买手段:一方的供给构成了他对另一方所提供商品的需求。因此,供给和需求不过是相互需求的另一种表述。从而,所谓价值将自行调整以使得供给与需求相等,实际上就是说,价值将自行调整,以使一方的需求等于另一方的需求。”简言之,也就是说,贸易双方相互需求的价值应当均等(这被后人称作“相互需求方程”)。

9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在李嘉图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下,当两国存在互惠贸易的基础时,如果两国规模相当,并且需求偏好相同,则在可以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应当进行完全的专业分工(比如A国完全专业生产X产品,B国完全专业生产Y产品),这样可以把两国的“总蛋糕”做到最大,然后在合理的贸易条件范畴内进行互惠贸易,以使得两国从分工贸易中的总得益达到最大(至于每国各能从中分享到多少贸易利益,则取决于具体的贸易条件)。问题是,在这种完全分工情况下,具体的贸易条件究竟是怎样确定的呢?穆勒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这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并最终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

表2-6 贸易条件的确定

A国 B国

X(单位/劳动小时) 10 10 Y(单位/劳动小时) 15 20

从表中可以看出,A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X,B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Y。A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为1X=1.5Y,B国的国内交换比率为1X=2Y 。如果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A国就会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同样, 如果B国能以少于2单位的Y 来换取1单位X, B国也愿意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因此, A、B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就是它们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上下限。如图2-3所示:

Y B国国内交换比率 B 国不

交换区域 A国国内交换比率 20

交易区

A 国不交换区域

O 10 X

图2-3 国内与国际交换比率

在由比较优势理论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相互之间的需求强度来决定的。如果对方对于本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强度,那么,交换比率就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本国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反之,交换比率就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外国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

假定A、B 两个国家都是大国,下面利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分析A、B两国贸易平衡时的交换价格决定问题。

10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PX/PY PX/PY PX/PY

SX S SX

/ P3 A* / /

P2 B E E B E P1 A DX D DX

O X O X O X (a) A国的X产品市场 (b)X产品的国际贸易 (c)B国的X产品市场

图2-4 贸易均衡时产品相对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

在图2-4中,SX、DX分别为A、B两国X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纵轴表示X产品的相对价格,横轴为X产品的产出数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A点是A国X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点,此时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1(见图(a));A是B国X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点,此时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3(见图(c))。开展贸易后,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界于P1与P3之间。当相对价格高于P1时,A国将提供比其需求更多的X产品,并将多出的部分出口;另一方面,在相对价格低于P3时,B国对X的需求将超过本国所能生产的数量,将进口X产品以满足这部分超额需求。

相对价格P2是A国X产品出口数量(A国的供给量-需求量)等于B国X产品进口数量(B国的需求量-供给量)时的价格,也就是贸易均衡时的相对价格。当相对价格PX/PY>P2时,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将大于B国的进口需求,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向P2回落;反之,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回升,直至重新达到均衡价格。

/

【本章小结】

1.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早发端者,与当时的时代相适应,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所以主张通过开展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来达到使本国财富增加的目的。

2.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通过流通领域来增加财富的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

3.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比较劣势产品,则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交换中获益。比较优势理论后来成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

4.穆勒从需求角度补充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力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并最终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

11

第2章 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荐读书目】

1.[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美]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吴建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王新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本章思考题】

1.有人认为,我国在用千万件衬衣来换取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以此来证明我国在对美国的贸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请对此说法进行评论。

2.请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问题。

3.下表数据表明了不同情况下A、B两国生产X和Y商品需要劳动投入量,在I、II 两种情况下,指出A、B两国具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商品?

国家 X商品/人工小时 Y商品/人工小时 A国 4 6 I情况 B国 2 1 1 2 II情况 A国 B国 2 1 4.就第4题的表中“I情况”数据,并假定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而且是同质的。 (1)用劳动测度,A、B两国X与Y商品的成本是多少? (2)如果工资率是6,则计算A国X商品和Y商品价格。 (3)画出A、B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 (4)A、B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5)A、B两国Y商品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7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