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5月26日稿

更新时间:2023-08-13 10:28: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西峡县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基本情况

位于伏牛山南麓,我县丹江上游,系鄂、豫、陕三省交汇的“金三角”地带。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地域大县。辖16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99个行政村,总人口44.21万人。全县有中小型水库66座,其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63座,总控制流域面积2880.28平方公里,水库灌溉面积129610亩,水产养殖面积8168.5亩。我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凉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1℃,森林覆盖率达76%,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年均无霜期为216.2天,年均日照2019小时,素有“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之称。境内交通便利,209、311、312三条国道以及宁西铁路、沪陕高速穿境而过,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和优越的自然资源非常适合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主要动植物保护类型

我县除主要保护对象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大鲵外,还有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银杏、杜仲等11种;国家三类重点保护植物有麦吊云杉、天竺桂等31种;另外还有河南石斛、三尖杉等34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等9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水獭等41种以及豹猫、青鼬等36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其中河南省西峡大鲵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生物类别、野生动物类型,是我国两栖动物主要栖息的典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型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3.规划原则

3.1指导思想

坚持以保护生物资源、自然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目的,以保护大鲵这一珍稀濒危生物的生态系统为重点,在抓好“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养殖的基础上,做好水质污染防治工作,禁止施肥养鱼,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为主(甲鱼、匙吻鲟、俄罗斯鲟、虹鳟鱼、黄鳝、罗氏沼虾等),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搞好多种经营,增强水产养殖综合实力,用高科技手段,尽快将我县水产养殖业做大、做强。

3.2规划基本原则

3.2.1基本原则

⑴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健康渔业,提高渔业的效益水平。建立健全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渔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渔民增收;加快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建设,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有利于全面保护水产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坚持自然保护优先的原则。

⑵坚持质量安全第一,保障有效供给。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健全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大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渔业资源保护与增殖、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事业。依法划界,依法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期进行工程建设的实施原则。

⑷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渔业;以科技成果集成和转化推动现代渔业建设,提升渔业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机制和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渔业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渔业技术、经营、管理全面升级,实现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3.2.2发展思路

以党的 “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保障水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管理为保障,切实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健全水产流通体系,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我县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3.3规划依据

本规划主要依据以下法律法规: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7)《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件》;

(8)《中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3.4规划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渔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效益渔业和生态渔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主要水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发挥;渔业灾害防控和生产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抗灾防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渔业社会组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资源环保工作全面落实,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进一步推进;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确保渔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15年: 渔业病害发病率降低到10%以下;水产养殖产品主要药残指标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400吨,年均增长1 %,渔业总产值1亿元,年均增长0.5%,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2%。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4. 4.建设任务

4.1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积极申报建设西峡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基本建成全县水产养殖疫病的预测、监控、上报、防控体系,使水产养殖重大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4.2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积极申报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规范渔业生产行为,实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4.3建立渔政监管体系。加强渔政人员的业务学习,配备执法车辆、快艇、摄像机等装备,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完善养殖、捕捞、销售许可制度;加强对渔船的管理;建立对渔政违法案件的举报机制,加大对偷鱼、电鱼、毒鱼、炸鱼、违规捕鱼等行为的查处,重点打击无证饲养、偷捕、贩运、倒卖大鲵以及水库化肥养鱼等行为。

4.4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我县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对水产养殖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在重阳、五里桥等乡镇发展生态甲鱼、黄鳝、鲟鱼、美国鮰鱼、罗氏沼虾等名优水产品种养殖,在太平镇、桑坪等北部山区利用冷水资源进行虹鳟、大鲵养殖。

4.5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环境生态修复。在我县的鹳河、峡河等重要水域,坚持和完善禁渔制度;建设水质监测中心,强化对水域生态的监控;加强水产养殖的引种监管;健全水域污染查处制度,重点打击化肥养鱼,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强化水域生态保护,修复水域生态。重点建设和完善西峡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太平镇大鲵繁育救护中心的基础上,建设14个观测站,均匀分布于整个保护区,构成一个严密的监测网,实时监测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变化、大鲵活动分布及人员出入状况;逐步在太平镇、石界河建成现代化的4个大鲵繁育基地;在西坪、桑坪、重阳建成4个人工驯养基地;在核心区划定西峡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大鲵人工放流和生态恢复,促进其野生种群数量的迅速恢复;建立保护区信息指挥中心,实现信息化管理。

4.6加强行业管理,成立西峡水产协会。完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进程,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组建专业养殖合作社,实现公司+渔户、公司+基地+渔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渔户的产业化运作,建立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利益联接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重点成立大鲵养殖合作社,促进我县大鲵产业的快速形成。

4.7建立苗种繁育基地。以重阳水库为依托,利用现有的鱼池和土地资源,建设重阳水库苗种繁育基地,满足我县及周边县市 “四大家鱼” 的苗种需求。

4.8建立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利用重阳、七峪、石门湖的水产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生态渔业,控制和减少投入品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发展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建成三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4.9发展休闲渔业。在城郊、重阳、五里桥、回车等地,依靠渔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3-5处以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娱乐场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所;在双龙、二郞坪、太平镇等地,依靠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鱼火锅为主的餐饮业;以太平镇大鲵繁育中心为依托,发展科普教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业,拉伸水产产业链条,增加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5、主要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规划

5.1西峡县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建设项目

5.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1.1.1基本情况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恶化,引起种质资源的严重衰退,一些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优良品质退化,甚至引起种群灭亡消失。保护渔业种质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渔业种质资源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划定保护区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种质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面对当前水域污染,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各类工程建设大量侵占渔业水域的严峻局面,《渔业法》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农业部也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推进,开展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等工作,实施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加大驯养繁殖、增殖放流及科研力度,增强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拯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促进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西峡县大鲵自然保护区位于伏牛山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1001/~111046/,北纬33023/~33048/。辖管桑坪、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石界河、军马河、米坪、二郎坪、太平镇等6个乡镇面积1195km2的核心区;以及寨根、双龙、丁河北部(原陈阳乡区域)等3个乡镇面积658km2的缓冲区;西坪北部、重阳北部、丁河中部、五里桥北部等4个乡镇面积230km2的实验区,总面积2083km2。保护区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南临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东连世界生物圈组织成员内乡宝天曼,北接栾川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西靠卢氏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

保护区北部老界岭山脉,海拔1700~2212.5m,山体为原古界震旦系各种变质岩(绿色岩相)为主,800m以上以中生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构成了中山地貌,其特点是山顶陡峭、奇峰绝壁,险崖峻岭,山顶与峡谷底部高差为400~1000m,谷坡为450~600之间,山体表面被岩石风化残积、坡积物覆盖,坡积物零星堆积于谷地,山间耕地则由冲击、洪积物堆积而成,耕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90%以上。二郎坪、石界河中部山脉海拔800~1700m,山体为原古界震旦系片麻岩、大理岩和原古界花岗闪长岩等晚古生界华里西期花岗结晶岩,中生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低山地貌;东段坡缓,山体下半坡土层厚10~30cm,山梁浑圆,属低山地貌,谷坡大于250占60%以上;西段为陡峭的中山地貌,山间耕地少,土层薄;南部山脉海拔550~1047m,山体为原古界震旦系变质片岩、大理岩,山体主峰多为元古界晋宁期石英闪长岩和晚古生界华里西期花岗岩,地貌山顶浑圆,山体被薄层残积,坡积物覆盖谷地以冲积坡积物为主,土层中含砾石量大,土质较差。保护区内大理岩组成的褶皱中心,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形成之溶洞大小不一,且不规则,多分布于山坡、山麓,溶洞中有沿节理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裂缝形成的钟乳。

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由于地理位臵和地形的影响,气候时空分布较复杂,年际变化较大,具明显的山体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3.9℃,日照时数1900小时,年降雨量900mm以上,夏秋降雨量占73%,春冬占27%。由于天然屏障的阻挡,地形的影响,山谷风十分明显,每年90%以上天数白天刮东南风,夜间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1m/s,年均无霜期220天,年平均蒸发量1688mm,空气湿度适中,除冬春夏秋间的干旱少有影响外,一般副作用不大,年均相对湿度为70%,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结冰期,冰雹、霜冻、寒潮、雨凇等异常气候偶有发生,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有一定的影响。

保护区山地立体气候特点表现为:1、气温随山坡高度增加而递减。南坡每增高百米平均气温下降0.45℃,北坡递减率稍大于南坡,7月份山区气温下降量大,地势每增高百米气温下降0.57℃,11月份下降少,地势每增高百米气温下降0.32℃。2、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平均海拔每升高百米年降水量增加25mm,且南坡降水多于北坡。3、日照时数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少。山区受高山阻挡和云雾遮盖,减少了太阳照射时间和强度,平均海拔每增高百米日照时数减少0.18小时。4、山区立体气候对保护区野生动物、植物的影响。海拔300米以下≥0℃正积温5502℃以上,极限水温超过30℃以上,基本没有大鲵自然分布;海拔600米以下地区≥0℃的正积温在4874℃以上,年降水量750~900mm,日照2000小时左右,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无霜期220天,是油桐、杉树、马尾松适生高度上限,是山茱萸、猕猴桃适生高度下限,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高度。海拔600~1200米,正积温在4000~4800℃,年降水量在850mm以上,日照时数1870~1960小时,无霜期195~220天,系温带气候,极宜大鲵生存,阴坡适生猕猴桃、山茱萸、漆树、核桃、油松、柿树等,阳坡适生栎类和多种阔叶树。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正积温小于4000℃,年降水量1000mm左右,日照时数少于1870小时,无霜期少于195天,极限水温低于-5℃,基本没有大鲵自然分布,适生油松、华山松、栎树。

保护区内以森林植被为主,覆盖率90%以上,多以阔叶林、针叶林混合群落为主,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以上山岭,以阔叶林为主杂以灌木丛;海拔1200~1500米,以华山松、青冈栎为主;海拔400~800米以马尾松、栎类为主的混交林。

保护区内的老界岭是伏牛山的主要山脉,北坡与南坡的地表水分别流入黄河和长江,也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保护区属于长江流域汉江区丹江水系,降水量充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区内河流众多,山涧小溪密布,水系发达,境内有大小河流52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灌河和淇河两大河流。灌河发源于栾川,流经卢氏县,过西峡由淅川入丹江,西峡上游流域面积1512km2,桑坪、米坪镇全部河流直接汇入,境内长度114.9km,境内流域面积共2523km2,主要支流有:1、烟镇河(又名石界河)融汇石界河大部分河流,全长32.7km,流域面积141km2;2、军马河,融汇太平镇乡部分河流和军马河乡大部分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河流全长59.9km,流域面积357km2,河谷陡峻,水流湍急,滚石量大;深潭石穴密布,水能蕴藏丰富,沿河耕地少; 3、丁河,融汇重阳乡、丁河镇、五里桥大部分河流,全长56.2km,流域面积695km2,上游河床较陡,水流湍急,中下段较平缓,沿河两岸形成较多阶地;4、蛇尾河,融汇太平镇乡、双龙镇部分河流和二郎坪乡的全部河流,全长67.5km,流域面积543km2,二郎坪河段在两河口以上河谷陡峭,水流湍急,拐弯处多形成深潭,水能资源丰富;淇河发源于卢氏县经西峡,由淅川入丹江,西峡境内融汇西坪镇的大部分河流,境内长度42.4km,境内流域面积575km2,主要支流为峡河,融汇寨根乡的全部河流和西坪镇的部分河流,全长38.1km,流域面积219km,界牌以上河道多峡谷,水流湍急,水能蕴藏较丰富,其下河道较宽,两岸形成堆积冲积滩地。

因受地质结构的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明显的补排关系,保护区内以老界岭南侧的烟镇----太平镇为代表的青麻花岗岩,岩石不分层次,只有构造裂缝和风化带中的孔隙,可滞留降水,保水性差;以桑坪以东灌河西岸—米坪—双龙一带为代表的石灰岩溶区,断层岩石破砾和重结晶含腐质酸,容易被水溶蚀,岩石形成溶洞并有泉水溢出;以米坪八里沟为代表的石英、云母片岩区,雨水经岩层间隙缓慢浸出形成溶山水,慢浸水。保护区内山泉密布,大小泉有五眼泉、水帘洞泉、后阳泉、西坡泉、后湖泉、马庄泉、鱼库泉等百十余个。

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降水经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层滤渗形成山涧小溪汇入河流,沿河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因此河水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水质清澈见底,PH值6.8左右,硬度8~10毫克当量/L,透明度2m以上,溶氧量高。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齐全适中,水质符合I类标准,是优质的纯天然矿泉水,深山区年平均水温8~10℃,浅山区年平均水温10~12℃。

保护区内有野生植物隶属125科516属2911种,约占河南省野生植物种类的73%。其中木本植物937种(详见木本植物名录),草本植物1153种,藤本植物13种,藻类、菌类、苔藓、地衣等82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76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大果青杆、连香树、山白树、水青树、香果树、银杏、杜仲、鹅掌楸、金钱松、独花兰、狭叶瓶儿小草等11种;国家三类重点保护植物有麦吊云杉、秦岭冷杉、天竺桂、银鹊树、八角莲、紫斑牡丹、猥实、野大豆、领春木、金钱槭、刺五加、青檀、水曲柳、延龄草、黄檗、天目木兰、红豆树、华榛、刺楸、楠木、天目姜子、七叶树、大果青冈、天麻、小花异裂菊、核桃楸、红椿、琅砑榆、似血杜鹃、大王杜鹃等31种;还有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球果香榧、陕西紫茎、华山参、三尖杉、河南石斛等34种。

野生动物483种,约占河南省野生动物种类的65%,其中哺乳纲45种,鸟纲267种,爬行纲124种,鱼纲38种(详见鱼类分类名录),两栖纲7种。另有昆虫2000余种。保护区内除大鲵这一主要保护对象外,属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白鹳、黑鹳、白鹤、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白肩雕、青羊等9种,属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水獭、麝、豺、大灵猫、小灵猫、岩羊、花面狸、穿山甲、林狸、长耳鸮、短耳鸮、纵纹小鸮、长尾林鸮、毛脚鱼鸮、红角鸮、灰林鸮、斑头鸺鹠、白尾鹞、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苍鹰、大鵟、鹊鹞、游隼、红脚隼、鸢、大鸨、小鸨、眉雕、乌雕、红腹锦鸡、勺鸡、细嘴松鸡、花尾榛鸡、白冠长尾雉、白鹇、天鹅、鸳鸯、金猫、中华虎凤蝶等41种,另外还有豹猫、青鼬、狍、飞鼯、栗头蜂虎、三宝鸟、苍鹭、大白鹭等36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堪称为中原野生动植物的“绿色基因库”、“天然动物园”。

自然保护区内的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有藻类7门28属,以绿藻门、金藻门、硅藻门为主,高等水生植物以芦苇、席草为主,浮游动物22属,底栖动物包括原生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类等32属,以水蚯蚓、螺、蚌、虾蟹等为主。水生昆虫包括鞘翅目和半翅目、浮游目、蜻蜓目、脉翅目、鳞翅目、毛翅目、双翅目等62属500余种,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龙虱幼虫等为主,种类繁多,数量惊人。鱼类隶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鳊亚科、鳑鲏亚科、鲃亚科、鲤亚科、密鲴亚科、鮈亚科、鳅鮀亚科),鳅科、鲶目鲶科、鮠科、合鳃目合鳃科、鳢形目鳢科、鲈形目鮨科、鰕虎鱼科、攀鲈科、刺鳅目刺鳅科等7目10科31属38种(鱼类分类名录见后)。鱼类区分组成包括中国平原区系、南方平原区系、北方平原区系、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北方山地区系等五个区系的复合体。两栖类有大鲵、小鲵、东方蝾螈、青蛙、树蛙、林蛙、蟾蜍等2目5科7种,数量十分丰富。爬行类有龟、鳖、蛇等11种,哺乳类有水獭、水老鼠等两种,水禽类以翠鸟、白鹭、苍鹭为代表,种类众多有20余种。

保护区内有人口93869人,其中农业人口80432人,人口密度42人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km2,保护区内农民主要从事药材,食用菌等种植业,旅游餐饮服务业,外出劳务等,区内太平镇是全国最大的山茱萸、河南石斛生产基地,双龙是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近年来,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双龙、二郎坪、太平镇、米坪、军马河等乡镇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达到3600元,保护区内无大型公路贯穿,河流中无水坝等水利设施阻挡,无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通过多年来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宣传,群众保护大鲵的意识和自觉性较强,大鲵保护的群众基础、社会环境较好。

5.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大鲵,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不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为上等名贵食品,而且对烫伤、霍乱、贫血、痢疾和癫痫等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活人参”,同时还是一种奇特的观赏动物,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它是水生向陆生过渡性动物,在研究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环境变迁等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俗称娃娃鱼,属世界濒危物种,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自古生代泥盆纪开始出现两栖动物之后,大鲵逐渐繁盛起来,在地球上分布很广。随着地质的变迁,全世界现存三种,除我国大鲵之外,还有日本的大山椒鲵,美国的隐鳃鲵。我国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

大鲵成体呈扁筒形,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大阔扁,口裂宽,上下颚前缘有锐而坚硬的锯状小齿,有外鼻孔一对,头前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上侧有一小眼,无眼睑,头顶与腹面有较多成对疣状物,腹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襞,有圆形疣粒,后腹部有泄殖孔。两侧有附肢两对,肥厚而扁平,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端光滑无爪,后肢外缘有膜质肤褶,趾间有浅蹼,尾较短,约为体长的1/3左右,侧扁,上下方有脂肪质鳍状物。体表光滑无鳞,皮肤受刺激后能分泌出白浆状粘液,粘性强,气味似花椒味,体色随栖息环境和栖息地不同而不同,一般为暗黑色、红棕色、褐色、黄色、灰色、浅棕色、银白色、金黄色,皮肤上有各种斑纹。卵呈圆球形,直径6~7mm,卵包膜直径1.5~1.7cm,每个胶体球有特异的卵带连接,近似珠状。幼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小斑点,腹部有卵黄呈褐色,两眼深黑,口在下端,外鳃三对,呈桃红色。刚孵出时,卧于水底,不吃食,待卵黄囊消失后方开始摄取外源性营养,活动加强。

大鲵在自然界中,多喜栖居于石灰岩层的阴河暗泉流水及有水流的山溪穴洞内,成鲵多为单独栖居、活动,不集群,昼伏夜出,仔鲵有集聚的习性,常成群在浅滩乱石缝中,水草和小土穴里嬉戏。

大鲵多分布在石灰岩地层,海拔一般500~1000米,岩溶地貌普遍,地下暗河,山泉伏流甚多的地方,气候温凉湿润,日照少,云雾多,降水充沛,年均气温12~17℃,无霜期220~270天,冬季几乎没有冰冻。山区溪河具有比降大,谷深坡陡,水深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浅不一,河水含沙量不大,水质矿化程度较高,硬度较大,在8~15毫克当量/升之间,PH值5~7.5。

幼鲵阶段以浮游动物及小型水生昆虫为主,成鲵主要食物以虾、蟹、鱼类、蛙类、蛇类、水鸟、水老鼠等为主,具有反胃习性,可吐出吞入体内的异物,大鲵在8℃以下冬眠,水温超过30℃出现夏眠,夜出晨归,晚间出外捕食,其新陈代谢缓慢,耐饥俄力极强,一年不摄食也不会死亡。

大鲵小时生长较慢,体重超过500g后生长迅速,年可增重2~3倍。

自然界中大鲵约5龄,一般雌性体重450g,雄性体重300g以上达到性成熟,雌鲵性腺多在夏季发育成熟,而雄鲵则主要在秋季,性腺发育不同步,雌雄比例1:1。我地大鲵繁殖季节一般在每年10~11月,2公斤左右的亲体,每次产卵200~300粒,卵产于石洞中,忌受太阳光照射,雄鲵有护卵习性,孵化积温在17000℃左右,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孵出仔鱼。

大鲵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体内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的必需氨基酸),系上等珍馔佳肴,另外其对贫血、霍乱、痢疾和癫痫等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活人参”。同时它还是一种奇特的观赏动物,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鲵价格一路飙升,大鲵资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源被乱捕滥杀,遭到毁灭性破坏,全国野生大鲵存量仅为10~30万尾,2007年调查结果表明:我县大鲵的野生资源已经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几近枯竭,恢复到8000尾左右。目前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几近濒临灭绝,因此实施大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对有效保护大鲵独有的生态环境,促进野生资源种群的恢复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5.1.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及条件

该项目所在的石板河,位于大鲵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大鲵固有的适生地,极利于大鲵的生长、繁殖。同时,保护区拥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积累了大鲵保护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大鲵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5.1.3、建设内容及规模

5.1.3.1建设规模

该项目建成后,能够使大鲵的天然繁育场恢复300米左右。

5.1.3.2.建设内容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蓄水工程;2、河道疏通;3、鱼种放流;

4、维修刺绳围栏2km;5、仪器设备购臵及安装工程。

5.1.4、建设年限

该项目建设年限为一年。项目任务计划在2011年元至三月完成蓄水工程;四至六月完成河道疏通工程;七至九月完成刺绳围栏维修工程;十至十一月份完成仪器设备购臵及安装;十二月进行鱼种放流。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5.1.5、环境影响评价

该项目的实施不会造成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反而可增加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5.1.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工程总投资71万元。其中:1、蓄水工程20万元;2、河道疏通10万元;3、鱼种放流20万元;4、维修刺绳围栏6万元;5、仪器设备购臵及安装工程15万元。

资金来源为中央支出资金预算40万元,地方匹配31万元。

5.1.7、经济评价

每年可增加繁育稚鲵500-1000尾左右。对促进大鲵野生种群资源的恢复保护意义重大。另外,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科学研究的深入,大鲵的繁殖驯养技术的突破,待其种群迅速得到恢复和壮大后,可逐步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其食用、药用、观赏价值,发展旅游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2、河南省西峡县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

5.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2.1.1基本情况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辖9乡7镇3个办事处,299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万。境内年平均降雨量840mm,年平均气温15.1℃,年日照时数为2336小时,无霜期236天。海拔500--1000m,境内森林覆盖率为75%,是典型的保存完好的生物多样性地区,被誉为河南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的绿色 “基因库”和 “天然动物园”。区域内气候温凉湿润,极利于大鲵的生长、繁殖,是大鲵最佳生长栖息地。西峡县大鲵自然保护区位于伏牛山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1001/~111046/,北纬33023/~33048/。辖管桑坪、石界河、军马河、米坪、二郎坪、太平镇等6个乡镇面积1195km2的核心区;以及寨根、双龙、丁河北部(原陈阳乡区域)等3个乡镇面积658km2的缓冲区;西坪北部、重阳北部、丁河中部、五里桥北部等4个乡镇面积230km2的实验区,总面积2083km2。保护区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南临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东连世界生物圈组织成员内乡宝天曼,北接栾川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西靠卢氏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

保护区北部老界岭山脉,海拔1700~2212.5m,山体为原古界震旦系各种变质岩(绿色岩相)为主,800m以上以中生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构成了中山地貌,其特点是山顶陡峭、奇峰绝壁,险崖峻岭,山顶与峡谷底部高差为400~1000m,谷坡为450~600之间,山体表面被岩石风化残积、坡积物覆盖,坡积物零星堆积于谷地,山间耕地则由冲击、洪积物堆积而成,耕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90%以上。二郎坪、石界河中部山脉海拔800~1700m,山体为原古界震旦系片麻岩、大理岩和原古界花岗闪长岩等晚古生界华里西期花岗结晶岩,中生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低山地貌;东段坡缓,山体下半坡土层厚10~30cm,山梁浑圆,属低山地貌,谷坡大于250占60%以上;西段为陡峭的中山地貌,山间耕地少,土层薄;南部山脉海拔550~1047m,山体为原古界震旦系变质片岩、大理岩,山体主峰多为元古界晋宁期石英闪长岩和晚古生界华里西期花岗岩,地貌山顶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浑圆,山体被薄层残积,坡积物覆盖谷地以冲积坡积物为主,土层中含砾石量大,土质较差。保护区内大理岩组成的褶皱中心,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形成之溶洞大小不一,且不规则,多分布于山坡、山麓,溶洞中有沿节理裂缝形成的钟乳。

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由于地理位臵和地形的影响,气候时空分布较复杂,年际变化较大,具明显的山体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3.9℃,日照时数1900小时,年降雨量900mm以上,夏秋降雨量占73%,春冬占27%。由于天然屏障的阻挡,地形的影响,山谷风十分明显,每年90%以上天数白天刮东南风,夜间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1m/s,年均无霜期220天,年平均蒸发量1688mm,空气湿度适中,除冬春夏秋间的干旱少有影响外,一般副作用不大,年均相对湿度为70%,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结冰期,冰雹、霜冻、寒潮、雨凇等异常气候偶有发生,对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有一定的影响。

保护区山地立体气候特点表现为:1、气温随山坡高度增加而递减。南坡每增高百米平均气温下降0.45℃,北坡递减率稍大于南坡,7月份山区气温下降量大,地势每增高百米气温下降0.57℃,11月份下降少,地势每增高百米气温下降0.32℃。2、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平均海拔每升高百米年降水量增加25mm,且南坡降水多于北坡。3、日照时数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少。山区受高山阻挡和云雾遮盖,减少了太阳照射时间和强度,平均海拔每增高百米日照时数减少0.18小时。4、山区立体气候对保

渔业规划的一个行业资料参考

护区野生动物、植物的影响。海拔300米以下≥0℃正积温5502℃以上,极限水温超过30℃以上,基本没有大鲵自然分布;海拔600米以下地区≥0℃的正积温在4874℃以上,年降水量750~900mm,日照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220天,是油桐、杉树、马尾松适生高度上限,是山茱萸、猕猴桃适生高度下限,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高度。海拔600~1200米,正积温在4000~4800℃,年降水量在850mm以上,日照时数1870~1960小时,无霜期195~220天,系温带气候,极宜大鲵生存,阴坡适生猕猴桃、山茱萸、漆树、核桃、油松、柿树等,阳坡适生栎类和多种阔叶树。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正积温小于4000℃,年降水量1000mm左右,日照时数少于1870小时,无霜期少于195天,极限水温低于-5℃,基本没有大鲵自然分布,适生油松、华山松、栎树。

保护区内以森林植被为主,覆盖率90%以上,多以阔叶林、针叶林混合群落为主,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以上山岭,以阔叶林为主杂以灌木丛;海拔1200~1500米,以华山松、青冈栎为主;海拔400~800米以马尾松、栎类为主的混交林。

保护区内的老界岭是伏牛山的主要山脉,北坡与南坡的地表水分别流入黄河和长江,也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保护区属于长江流域汉江区丹江水系,降水量充沛,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区内河流众多,山涧小溪密布,水系发达,境内有大小河流52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灌河和淇河两大河流。灌河发源于栾川,流经卢氏县,过西峡由淅川入丹江,西峡上游流域面积1512km2,桑坪、米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ri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