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14 03: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广播节目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1920年前后,广播在很多国家陆续出现。

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 二、广播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广播节目发展综述 初期以娱乐新闻为主的综合节目

板块节目及广播新闻节目出现,广播讲话成为热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现场报道(介绍爱德华·默罗) 战后专业台出现,节目内容地方化。

现状:经济与地方新闻节目增加,谈话节目方兴未艾 (二)中国广播节目的改革与发展

改革起步阶段——新闻报道数量增多,音响报道出现。

整体改革阶段——板块节目和经济台热,整点新闻滚动,部分新闻直播。 深化改革阶段——强化服务动能,开拓直播领域

课堂讨论:

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的传播优势是什么?哪些类型的节目最能发挥广播之所长?

第二节 电视节目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电视的出现与发展

1935年,BBC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节目机构 1936年11月2日,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20世纪50年代,电视大发展的发端 二、中国电视发展史

艰苦创业时期——新闻纪录片时代 “文化大革命”挫折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电视节目多样化 电视新闻语态改变时期

观摩:电视片《中国电视五十年》、《〈新闻调查〉十周年纪念》 讨论:哪些因素影响了中国电视节目语态的变化?

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一、广播节目发展现状 (一)从受众角度考虑

更注重移动人群的收听需求 发挥广播优势及时提供新闻信息 为本地听众服务加强本地化

服务特定群体进一步专业化 (二)利用新技术

结合新媒体,发挥两种媒体优势(广播与网络媒体的结合) 迅速利用新技术发展传播信息、沟通听众的方式

(三)转变传播方式,增强互动(如:短信方式的交流) 二、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电视业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

数字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兴起。 媒体竞争加剧,强化频道专业化、个性化建设 地方电视台参与瓜分市场份额。 节目形态日益丰富。

观摩:学生的优秀作业

第二章 电视节目制作基础 第一节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

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电视节目制作的手段与方式

一、电视节目制作手段

1、直播、口播、同时、突发、传送

现场直播:

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大节庆活动等等。 突出新闻性、时效性。

演播室直播:

新闻节目、谈话节目、教育节目、综合艺术节目等等。突出参与性。

直播节目:

综合性强、现场、演播室、背景资 料、录像资料 加强交互式手段运用: 电话网、网络聊天室 2、影片——广告、环境恶劣

特点

图象质量高,色彩还原好,无需充电。适合拍摄电视广告和大型节目,适合环境恶劣、人员少、无电源等情况下拍摄。需经费充足。 转换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电影电视系统

胶转磁系统,磁转胶系统 3、录像

特点

节省经费,磁带可以反复使用,拍摄效果可以当场观看、及时修改,制作手段丰富,电视节目制作的主流手段。电视节目播出自动化。 发展

电视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形成了更加有力的电子制作手段(三维动画等)。 4、电子

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电视技术 二维、三维、虚拟 虚拟主持人

二、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1、ENG方式——电子新闻采集 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设备组成:便携式摄像机/录象机一体化 特 征:前期拍摄、后期编辑 2、EFP方式——电子现场制作

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

设备组成:三台或三台以上摄像机、切换台、 调音台、录象机等辅助设备。特征:多机拍摄、同时编辑 3、ESP方式——电子演播室制作

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 设备组成:完善的照明、音像设施 特 征:综合特征,灵活性强 多机拍摄方式

多机拍摄,现场切换。 多台单机拍摄,后期编辑。

多机拍摄,现场切换;辅以单机拍摄,后期编辑。 分段拍摄

不间断拍摄 多机常用机位

三台固定机位和一台游动机位 2号机全景及部分特写 1、3号机中、近景,特写

4号机游动机位,机动灵活 演播室景区

A区正在演播;B区搭好布景,演员就位;C区正搭景。 B区演播;C区待命;A区拆景、搭景。

A、B、C三个景区分别用红绿白三色标志景区。

第三节 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流程

电视节目制作环节

拍摄录制阶段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准备工作(灯光、音响、美工等),排练走位,正式录制。 拍摄录制:集体工作 主要人物——摄像师 成 果——素材

编辑混录阶段

决定编辑方式,素材审看,实际编辑,音响混录,完成片审看。 编辑混录:画面编辑,声音混录 主要人物——编导、剪辑师 成 果——播出带

第四节 电视新技术简介

新技术

高清晰度电视 交互式电视 图文电视 对伴音电视

立体电视 新技术 非线性编辑 虚拟演播室 异地传播 网络电视 DV技术

第三章 电视节目视听语言构成 第一节 视听语言的画面构成

一、画面构成的划分

成分构成:主体、陪体、前景、背景 要素构成:影调、色调、线条

成分构成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协同构成画面的整体。

元素构成是对画面整体不同特性的表述,独立完成对画面构成的描述。

主体:

它是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的主要体现。 它是画面结构的中心。

主体可以出现在画面的任何位置,但是一定要鲜明突出。 突出主体的方法

明暗法:通过对画面良好的用光控制,实现画面明暗反差的对比,以突出主体。

黄金分割法:依据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来自于数与数的和谐”,将主体置于和谐的黄金分割处,以突出主体。实践中,我们更倾向于运用中国的九宫格原理。 外,以突出主体。

虚实法:通过对画面景深的控制,使主体处于景深的清晰范围内,其他构成元素在景深范围 视线法:依据视线引导的原理,通过引导视觉注意的方法,以突出主体。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色彩反差法:通过对色别、色明度、色纯度及冷暖色系的对比运用,以突出主体。 线条反差法:依据画面线条布局的对比运用,以突出主体。

作为整体认识的主体

主体不一定只作为画面的某一个主组成部分存在,同时可以作为画面诸元素构成的整体存在。

作为画面整体表达的主体,强调对构成整体的画面诸元素关系的严谨控制。

强调隐藏在画面表象背后的潜台词,同时也强调潜台词与表象的依存关系。 陪体:

它是与主体有紧密关系的对象。 它的作用包括帮助主体揭示主题。 均衡画面,使画面更富有形式美感。

渲染气氛,使画面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前景:

它是指主体前,最靠近镜头的景物。

它没有固定的样式和位置,可以出现在四边、四角,也可以是框形或者遍布画面;可以是实像,也可以是虚像。

前景的装饰作用和视觉冲击力,以及对纵深的表现力是其优势所在。 背景 :

它是画面中主体后面的景物。 背景的作用在于说明所在的环境。 突出主体所在的位置。

丰富画面的层次。 影调:

它是在摄影画面中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的表现。

影调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的表现。也可以分成硬调和软调。 色调:

它是指的画面中形成的色彩的整体基调。

色调的作用在于对主题表达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成构图中的形式美感。 线条:

它画面组织的形式构成的重要元素。

线条构图的形式可以包括辐射形构图、一字形构图、直角构图、三角形构图、斜线形构图、垂直构图、框式构图等。

按照字母的分类又有“L”形构图 、“O”形构图、“C”形构图、“V”形构图、“S”形构图。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声音构成

一、声音的分类 声音元素的分类: 音乐

音响(现场声) 音效

人声(主要指同期声、解说) 二、声音处理的基本原则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音乐:

音乐段落应该有足够的长度,30秒比较适宜 音乐是有色彩的,音乐的选择要慎重 色彩来自旋律、配器和情境

音乐应该成为主题表达的重要元素,而不只是弥合蹩脚的剪辑点的工具。同时保证画面和音乐逻辑的共存 音响:

现场声只要不是单一的噪音,都应该保留在磁带上。 音响具有真实感、氛围营造和转场的功能。

音效:作为人为制造的声音效果,其主观性很强,使用的时候要慎重。 人声包括同期声和解说

解说的四大功能:解释说明、渲染气氛、直抒胸臆、结构功能 同期采访对人的要求 同期采访的编辑模式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见其人,闻其声;见其人,后闻其声 三、声音的节奏处理

几种声音元素不能够相互干扰,在一定的段落中,应该以某种声音元素为主。发挥独立的声音元素的表现力。

声音的节奏不只来自于声音本身,更来自于不同声音元素之间的配合。 声音的节奏还在于与画面的配合形成独立的空间,将叙事化繁为简。

第四章 电视节目摄影造型

第一节 电视摄影造型的手段

一、电视景别

决定景别大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

二是摄像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一)电视景别的作用

景别的变化带来的是视点的变化

景别的变化是实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

景别的变化使画面内容表达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二)景别的分类 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全景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中景

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近景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特写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二、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包括垂直平面角度(拍摄高度)和水平平面角度(拍摄方向)两个内容。 (一)拍摄高度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说相对高度。 1. 平角(平摄)

被摄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 2.俯角(俯摄)

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位置以及盛大的场面,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3.仰角(仰摄)

仰角能将垂直方向伸展的被摄对象在画面上展开,有利于强调其高度和气势。 (二)拍摄方向 正面方向拍摄 侧面方向拍摄

背面方向拍摄 三、光线造型手段 (一)电视用光的特点

关键点:电视用光是一个动态用光的过程。 (二)光线与造型 1.光的基本特性

光谱成分:人眼所见可见光的波长只限于从390毫微米至760毫微米之间。 (1)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大类。

(2)色温:色温是以“完全辐射体”的温度来表示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 2.光线性质

直射光线(又称为硬光):直射光线(硬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散射光线(又称为软光):散射光线(软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 混合光线:混合光线是指既有直射光线又有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 3.光线方向

顺光:又称平光,正面光。 侧光:又称侧面光。 逆光:又称背面光。 顺侧光:又称前侧光。 侧逆光:又称后侧光。

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对象的顶部的光线。

脚光:脚光是从被摄对象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 光线。 4.造型光的分类

主光

主光又称为塑型光,是刻画人物和表现环境的主要光线。 辅助光

辅助光又称为副光,是用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

环境光

环境光又叫背景光,是指专用以照明背景和环境的光线。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轮廓光

轮廓光是使被摄对象产生明亮边缘的光线。 眼神光

眼神光是使主体人物眼球上产生光斑的光线。 修饰光

修饰光是指用以修饰被摄对象某一细部的光线。 5.电视用光的造型作用 提示被摄对象的形态和形状;

显示被摄对象的周围环境、空间范围和透视关系,创造画面的空间感; 通过光线的照射及所形成的明暗光影对比突出被摄对象的某些特点; 控制或决定画面的影调或色调;

形成构图关系,利用光影平衡画面。 四、色彩造型手段 (一)色彩的感情倾向

色彩和情绪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

红色:波长是最长的,视觉产生强刺激。 绿色:宁静、舒适和充满希望的视觉感受。

蓝色:波长最短,作为冷色的基础色,使人产生寒冷、冷静、辽阔、忧郁等联想。 黄色:所有的色彩中是明度最高的,红色和绿色的复合。 黑色:在影视作品中,黑色与一些特殊形象联系在一起。

白色:包容一切色彩的最丰富、最充实的颜色。 (二)色彩的画面表现 1. 色彩基调的形成 2. 画面的色彩构图

色彩的选择

色彩的布局 五、构图造型手段

(一)画面的构图概说

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拍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电视画面构图有下面一些基本要求: 画面要简洁; 主体要突出; 立意要明确;

画面应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二)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

在电视画面的构图中,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元素是我们构成视觉形象的“原材料”。

(三)电视画面的结构成分

把电视画面的结构可以“分解”为这样几种要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等。 (四)构图形式

构图形式是为内容和主题而产生的,是各种视觉因素在画面中的布局形式。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分为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单构图、多构图、肖像构图、风景构图等。

]第二节 光学镜头及其运用

基本概念

一、焦 距

焦点至镜头中心的距离,即为该镜头的焦距。

二、视场角

镜头的视场角是指摄像管有效成像平面(视场)边缘与镜头后节点所形成的夹角。

三、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的相对孔径,是指镜头的入射光孔直径(D)于焦距(f)之比,其大小说明镜头接纳光线的多少。 四、标准镜头

焦距近似等于成像面对角线长度,水平视场角45°左右,对于摄像机上的变焦距镜头而言,,是焦距25mm左右的那一段镜头。

长焦距镜头

一、长焦距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视角窄 景深小

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小

长焦距镜头压缩了现实的纵向空间 长焦距镜头有“望远”的效果

长焦距镜头在表现运动主体时,对横向运动表现动感强,对纵向运动表现动感弱 二、长焦距镜头的运用

调拍距离较远的被摄对象,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跨越复杂空间拍摄和表现不易接近或无法接近的人物和场面。 长焦距镜头适合于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写。

利用长焦距镜头,拉近纵向景物之间的距离,使画面形象饱满,烘托环境气氛。 通过调整镜头焦点形成画面形象的转换 利用长焦距镜头创造虚焦点画面。

长焦距镜头可以摄取人眼不常见到的景象,创造诗意画面。 三 、长焦距镜头拍摄应注意的问题

长焦距镜头的景深较小。 由于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

广角镜头

一 、广角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视角宽 景深大

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大 广角镜头有曲像畸变现象

广角镜头两个重要特征:对横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弱,对纵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强。

广角镜头便于肩扛拍摄,画面易于平稳清晰。 二 、广角镜头的功用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广角镜头适于展现画面主体及其所处的环境。

广角镜头对被摄物进行多层次地表现,增加画面的容量和信息量。 利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接近拍摄对象,完成抢拍和偷拍。

广角镜头线条透视夸张变形,形成某种特殊的表现意义。 三 、广角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广角镜头表现较为开阔的空间时,要注意画面上横向线条的平直。 广角镜头的曲像和变形问题。

变焦距镜头

一 、变焦距镜头造型表现上的优势和不足 变焦距镜头画面造型的优势:

一个变焦距镜头可以替代一组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

在摄像机机位不动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变焦距推拉,实现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 可以跨越复杂空间完成移动机位所不能完成,或不易完成的推镜头和拉镜头。 摄像机镜头上的电动变焦距装置,可以使画面景别的变化平稳而均匀, 在摄像机机位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构成更为复杂的综合运动镜头。

运用变焦距镜头,一个人即可以完成移动机位,又变化焦距的综合运动镜头。 变焦距镜头在画面造型表现上的不足: 它所表现出的画面运动形式是不真实的。 变焦距推拉镜头的画面变化,带有某种强制性。 二 、变焦距推拉镜头与移动机位推拉镜头的不同

视角方面 视距方面 景深方面

运用变焦距拍摄的推镜头,其落幅画面没有新的画面形象和内容 三 、变焦距镜头的功用 实现变焦距推拉。

通过变焦距推拉,追随运动中的被摄主体,保持画面景别的相对稳定。 变焦距镜头在运动摄像中,便于调整画面构图,突出视觉重点。 有助于实现被摄对象处于焦点之外的拍摄。 变焦距急推急拉镜头可以产生某种特定的节奏变化。

变焦距镜头的推拉与其他运动摄像方式相结合,可使画面内部的蒙太奇更为丰富。 四 、变焦距镜头拍摄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变焦距镜头拍摄,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对变焦距动点、动向、动速的控制。

第三节 固定画面

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一)固定画面的概念

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二)固定画面的特性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固定画面的功用及局限

(一)固定画面功能和作用: 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固定画面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

固定画面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 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相比,更富有静态造型之美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 固定画面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 固定画面较少主观因素,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

动画面与固定画面所表现的时间感觉不同 (二)固定画面在电视造型中的局限和不足

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 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固定画面受单一画面的框架限制 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固定画面在拍摄中必须牢记“稳”字当头

第四节 运动摄影与场面调度

推 摄

(一)推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

推镜头画面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推镜头将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二)推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 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

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 推镜头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作用

推镜头推进速度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和情绪 通过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和涵义

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 (三)推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推镜头的重点是落幅

推镜头的画面构图应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 推镜头的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画面焦点要随着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拉 摄

(一)拉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脱离的拍摄方法。

所拍摄的画面具有如下特征: 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

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二)拉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

拉镜头画面表现空间从小到大不断扩展,使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 拉镜头可以通过纵向空间的画面形象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 拉镜头有利于调动观众对整体形象的想象和猜测

拉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连续变化,保持了画面表现时空的完整和连贯 拉镜头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产生许多微妙的感情色彩 拉镜头常被用作结束性和结论性的镜头 利用拉镜头作为转场镜头

(三)拉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

拉镜头在技术上应注意的问题与推镜头大致相同 摇 摄

(一)摇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摇摄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云台)或拍摄者自身的人体,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 摇摄的画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摇镜头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个相互贯连的部分。

一个摇镜头从起幅到落幅的运动过程,迫使观众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注意力。 (二)摇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有利于通过小景别画面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 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两个物体的内在联系

连接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主体,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因果关系 对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画面主体用摇的方式让它们逐个出现,可形成一种积累的效果 在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或主体之间的联系时,镜头摇过时或作减速、或作停顿,以构成一种间歇摇

在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利用极快的摇速使画面中的形象全部虚化,以形成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甩镜头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用摇镜头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悬念,在一个镜头内形成视觉注意力的起伏 利用摇镜头表现一种主观性镜头

利用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表现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气氛

摇镜头也是画面转场的有效手法之一 (三)摇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 摇镜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摇摄的速度应与画面内的情绪相对应

摇镜头要讲求整个摇动过程的完整与和谐 移 摄

(一)移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移摄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移动摄像的方法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移镜头。

移动镜头画面具有下列特征:

摄像机的运动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 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感受。

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 (二)移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移动镜头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

移动镜头在表现大场面、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 移动镜头可以表现某种主观倾向

移动镜头形成多样化的视点

(三)移动镜头的拍摄及应注意的问题 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用广角镜头来拍摄均会取得较好的画面效果。 跟 摄

(一)跟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跟摄是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跟镜头。

跟镜头具有下列特点:

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

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景别也相对稳定 (二)跟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 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 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

跟镜头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 (三)跟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拍摄的基本要求。

焦点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光线入射角的变化,是跟镜头拍摄时应考虑和注意到的问题。 升降拍摄

(一)升降拍摄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降镜头。

升降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升降镜头的升降运动带来了画面视域的扩展和收缩。 升降镜头形成了多景别、多角度、多方位的多构图效果。 (二)升降拍摄的功用和表现力

升降镜头有利于表现高大物体的各个局部 升降镜头有利于表现纵深空间中的点面关系 升降镜头常用来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气势和氛围 镜头的升降可实现一个镜头内的内容转换与调度

升降镜头可以表现出画面内容中感情状态的变化 综合运动摄像

(一)综合运动摄像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综合运动摄像是指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各种运动摄像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综合运动镜头。 综合运动摄像的画面特点:

综合运动摄像的镜头综合运动产生了更为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 镜头的运动轨迹是多方向、多方式运动合一后的结果。 (二)综合运动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综合运动镜头有利于在一个镜头中记录和表现一个场景中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综合运动镜头是形成电视画面造型形式美的有力手段 综合运动镜头的连续运动,有利于再现现实生活的流程 综合运动镜头有利于通过画面结构的多元性形成表意方面的多义性

综合运动镜头在较长的连续画面中可以与音乐的旋律变化相互“合拍”。 (三)综合运动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镜头的运动应力求保持平稳。

镜头运动的每次转换应力求与人物动作和方向转换一致。

机位运动时注意焦点的变化,始终将主体形象处理在景深范围之内。

要求摄录人员默契配合,协同动作,步调一致。 (四)肩扛摄像机拍摄

肩扛方式拍摄的综合运动镜头具有以下三个优点: 人的视点:

运动节奏的“人化”效果:

镜头调度的随意性: 电视场面调度

(一)电视场面调度和作用

电视场面调度可以调动有利内容和主题表现的各种积极因素(人物、镜头),简练而突

出地表现出人物和事件相互联系的时间和空间。

电视场面调度的作用:

丰富画面语言和造型形式,增强电视画面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 渲染环境气氛,通过场面调度创造特定的情境和艺术效果。 场面调度可以形成人物活动及事件过程完整印象。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场面调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通过运动摄影的场面调度方法,有助于形成长镜头纪实性拍摄。

在转播制作过程中,统筹有序的场面调度是极其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 轴线规则及镜头调度三角形原理 (一)轴线和轴线规则

所谓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电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度之内进行拍摄——“轴线规则”。 (二)按轴线规则拍摄运动镜头

用摄像机的平行角度或共同视轴角度,画面中的运动对象的方向将完全相同。

在轴线一侧设置两个互为反拍的机位,画面中运动对象方向一致,但其正背、远近不同。

当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合一时,只有动体沿镜头光轴的远近的变化和正背变化。 (三)合理越轴的方法

利用被摄对象的运动变化改变原有轴线。 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越过原先的轴线。

利用中性镜头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缓和视觉上的跳跃。 利用插入镜头改变方向,越过轴线。

利用双轴线效果。

(四)镜头调度三角形原理

当我们拍摄两个人的交流场景时,在他们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关系轴线,也称关系线。 在关系线的一侧可以选择三个顶端位置,这三个顶端构成一个底边与关系线相平行的三角形。摄像机的机位可以设置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端位置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三角形机位布局,这就是镜头调度的三角形原理,又称为三角形布局。

第五章 电视节目的采访

第一节 电视采访中的注意事项

采访记者不应拿着提纲或稿子边看边与对方交谈。 采访记者的装束和修饰应该大方得体。 记者手中的话筒要时时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采访段落的构成上,声画不需要一一对应。 在采访段落中,拉镜头的使用要慎重。

不宜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放置装饰品。

第二节 电视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具体设计问题时的基本点: 问题应是新闻的重点。

现场采访时间有限,因此问题要少而精 问题是思想内涵的开拓。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现场采访的问题应是无声的画面表现不了的内容

采访的语言要在对画面形象的补充深化上下功夫 问题要具体。

现场采访时间限度决定了不宜提大问题,应提具体的问题, 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观众造成记者无知的印象。 问题要简短。

现场采访中问题本身要简短些

在问题中交代背景材料,也要尽量扼要。

在用词表意上,要善于把背景交代与问题本身分开,也不要提那些合二为一的问题。 问题要客观。

在提问时要想到用事实说话,忌带主观色彩。这在批评性报道的现场采访中更要注意。 注意提问态度上的客观,忌带感情色彩

注意语言表达上的客观,忌带主观色彩 问题的重复。

一般情况下不提那些重复的问题。

特殊情况:就某一件事展示各阶层群众的态度,常用重复的问题设问。

注意:采访对象的选择就要不同,通过剪辑可显示各方观点。 问题要引发情绪。

这对加强节目的情绪感染力是很重要的。

寻找能引发情绪点的问题,关键在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双向交流。

双向交流的优点是互为传者,信息反馈及时迅速。 记者要善于用各种因素,积极调动起对方的“交流”心理。

——要求记者在确立中心后,精心提出第一个问题,根据回答深入追问。

——交流式采访给观众的印象是记者在边听边思考中提问题,是和采访对象在作交流。

——现场交流方式,增强了观众的现场参与意识。

第三节 特殊的电视采访表现

(一)行走采访

一边走一边谈话是生活场景的再现。 行走采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谈话双方置身其中的全远景画面 拍摄行走谈话的机位

行走谈话段落的必备镜头

谈话人出画人画的镜头。 主观移动镜头。 背面角度镜头。

特写镜头。理想的能起转承启合作用的镜头。 (二)驱车采访

在表现驱车采访时,常用的机位有以下几个:

摄像师从汽车后部拍摄坐在前排座位上的人,并展示车窗外的环境。

摄像师从后排位置拍摄坐在前排副驾驶座位上的记者。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摄像师从后排位置拍摄坐在前排的被采访者。

摄像师从低角度仰拍或从高角度俯拍被采访者。

第四节 现场声音的录制

在声音的录制方面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不要把话筒放置在具有反射平面的地方录音。 拍摄一个完整片断时.应选用同一类型的话简。 使用单向话筒录音时,应把话筒对准并靠近声源。

不要快速摇动或移动话筒,以免产生噪音。

思考题:

(1)在采访段落中如何插画面

(2)驱车采访的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

作业:

分组进行一次行走采访或驱车采访,在实验中体会这种采访方式。

第六章 电视节目的编辑

第一节 镜头组接的意义

一、单个镜头具有自身含义。

单个镜头可以直白地表现出画面内容的意义。

单个镜头可以表达某种外在的,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二、镜头与镜头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句子,表达特定的意义。 三、镜头组接顺序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不同。

课堂练习: 提供一组打乱顺序的分镜头

讨论:有多少种组接?意义上有什么差别?逻辑是否合理?

结论:

不同编辑会按不同的思路和方式组接镜头。 优秀的编辑,应在镜头组接上下功夫。

第二节 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

一、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

一组固定镜头的组接,应设法寻找某种一致性。 画面内是静止(或相对静止)物体的固定镜头相互连接。

镜头长度一致的固定镜头连续组接,剪接本身赋予固定画面以动感和跳跃感。

画面内是运动物体的固定镜头连续组接,精彩的动作瞬间组接或选择完整的动作过程。二、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

主体不同、运动形式不同的镜头相连 应剪去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 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的镜头相连 应视情形决定镜头相接处的起落幅的取舍

第一,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运动方向一致的镜头相连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应剪去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

第二,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可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相连 应使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保持短暂的停留 第三,一组急推或一组急拉镜头连续组接 应适当地保留镜头相接处的起落幅或落幅 三、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组接

表现静态对象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连 应使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保持短暂的停留 表现呼应关系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连 应视情况决定镜头相接处起落幅的取舍

思考:镜头组接为什么显得很不流畅?原因在哪里?

常用的处理画面内物体运动和人物动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消失剪接 2、封挡切换 3、出画入画

四、同一场景、或不同场景、但有呼应关系的镜头 可直接对切 五、镜头的切换与动作转换一致

六、画面上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变化的瞬间.不失为 好的切换点 七、画面上主体的动静转换

八、剪接点选择在动作的静止点或结束点。

九、主观镜头的切换,应在人物镜头后保持短暂的停留。

第三节 段落转场与过渡

常用的转场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一、无技巧转场

常用的转场方式有这样几种: 相似体转场

利用两个物体在某一点上的相似因素贯通上下段落。 特写转场

由于特写镜头的环境特征不明显,所以变换或没有变换场景不易被看出。 同类内容转场

上下段落的相邻镜头选择的是同一类的人物、物体和环境,使之具有视觉的连贯性。空镜头转场

空镜头指画面上没有人物的镜头。比如像天空、草地、水面、田野、树林、池塘等。利用情节和内容的呼应关系转场

利用上下段落之间在情节上的呼应关系和内容上的连贯因素实现转场。 二、技巧转场

技巧转场就是利用特技技巧把两个段落联结起来。 叠化

叠化,不仅被用作转场,也常被用在镜头的组接上。 定格

定格是把第一段的结尾画面定住,明确段落结束,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停顿。 淡出淡入

淡出淡人所形成的视觉和心理上的间歇感较强,一般被用作大段落的转场。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在影片中频繁使用,影片就会被割裂,失去整体感和连续性。

划像、翻页等各种线形和图案

第四节 采访段落的编辑

采访段落的编辑应注意遵循下列原则: 一、先完善结构,再充实细节。

首先要围绕着表现主题,把结构搭起来。

在整体结构搭起来之后,把抓拍到的各种有意义的细节充实其中。

二、在保持语气连贯的基础上,剪去所有的停顿、重复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剪辑采访段落要干净利落,遇到间歇停顿就要剪掉

遇到重复赘述就要剪掉,遇到一句甚至是半句题外的话就要剪掉 三、用解说词压缩、提炼被采访者的谈话段落。 用解说词提炼、压缩被采访者谈话

把采访谈话中有意义的内容集中起来,剔除赘述、口头语和停顿 四、用画外音整理、压缩被采访者的谈话,辅以适当的画面。 画外音的运用明显地优于解说词的铺设。

第五节 新闻节目的编排

一、编排思想

编排不是新闻的随意拼凑、组合,而是根据新闻的内容特点.按照一定的意图,赋予它们一定的表现形式。

评价所依据的基本思想被称为编排思想。编排思想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水平。

对全局形势的把握和对实际情况的了解。

选择新闻和编排新闻时,要注意报道的平衡性。 注意报道中心与报道面的适当平衡。 注意各种报道内容之间的适当平衡。 注意报道区域、战线、单位的适当平衡。

注意表扬与批评的适当平衡。

对新闻栏目自身特点的把握和对观众需求的了解。 二、文字处理 修改文字新闻稿

撰写新闻提要和串连词

串连词力求简洁、生动、引人人胜。 撰写编前编后语

编前编后语是对所播发的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评价并表明自己的见解和态度 撰写、修改新闻标题

撰写、修改新闻标题要注意下列环节: 标题所揭示的事实与新闻内容应一致。

标题应着力写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有特点的精华部分。 标题要旗帜鲜明的褒扬好的,针砭坏的。 标题要善于综合概括,省略得当,简洁明快。 标题要通俗易懂,恰到好处地翻译关键性技术术语。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标题要巧用修辞方法,用生动活泼的对象替代死板、枯燥的对象。 三、编排方式 头条新闻的选择 集合重点 层次分明

优化组合

优化组合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同类组合 对比组合

相关组合 峰谷技巧

要设法通过对比或相关组合的方法形成转折,使节目再上峰巅 口播、字幕、图表的综合运用

第七章 电视节目解说词

第一节 解说词的特性与作用

一、解说词的特性

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 解说词具有说理优势

解说词具有表意的确切性 二、解说词的作用

弥补画面的不足,使报道完善 强化画面的秩序,使表意明确

拓展画面的内涵,使主题深化

第二节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

一、新闻解说词的基本要求 1、突出主要的新闻事实

突出新闻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 选择和运用典型事实。 善于选择典型的现场环境。 用解说词交待必要的概括材料

通过事实表达观点。 2、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贵在新鲜、新颖、新近发生,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3、突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特点

抓特点,就是抓事物的个性,抓住了个性来写新闻 能表现清楚的方面,深化和升华域面细节 4、新闻解说词短小精悍的特点

新闻要用最简练的文字,讲清楚最重要的事实。 二、新闻解说词的结构

新闻解说词的结构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组成。

电视编导基础知识

1、导语

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 2、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写作新闻的主体部分,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写。 按照时问顺序写。

按照记者的思路跳跃式的写。 3、结尾

精彩的结尾可以深化主题、升华思想、给人以启迪,引导观众思考。 4、背景

新闻背景是指交待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背景材料主要包括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和对比性材料。

第三节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一、解说词的位置

每一段解说词都要与一段画面相配合,每段画面都要长于相应的解说词。 词应比画面迟出,比画面早消,切忌与画面同时上下。

一般遵循1/3或l/4原则。 二、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

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应从具体的事物逐步写到抽象的概念。 三、数字的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 四、注重细节

用解说词描述细节,深化和升华细节,讲述与细节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五、每段解说词的相对独立性

电视片往往是由若干段解说词构成的,就每一段解说词而言,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六、解说词的顺序依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定夺

画面在组接时往往遵循着同一场景的镜头应相对集中的原则。

七、解说词是为“看”而写,解说要为观看留 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八、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指示性代词

九、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或讲述过去与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 十、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十一、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

十二、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段落的长短出做相应的调整

第八章 广播节目的特点与类别

第一节 广播节目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信道

信道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是传输信息的媒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7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