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3-03-08 05:47:46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小学 李欢、朱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小学的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 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正文]: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资金的更多投入,我们学校也安装了多媒体。从此,多

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中的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鸟岛》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小岛上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世界”。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尽管文中对蝴蝶谷中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不懂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倘若我们利用多媒体把金光灿灿的蝴蝶或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

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以此类推,还有很多写景的文章,如《月亮湾》等,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将文中的“景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情景,使文章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那么,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教学将会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这也符合儿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视觉、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学习呢?

二、运用多媒体化解语文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实践证明,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并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

比如,在教学《鸟岛》一课时,文中说一群一群的鸟儿陆续从远方飞来,当我提出“陆续”这个词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不知该如何理解这个词,但当我借助多媒体呈现出一群一群的鸟儿陆续飞过的画面,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而这种理解无需用语言区描述。

再比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其中有一句重点句子是: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单凭教室用嘴去说这个画面,学生恐怕很难有共鸣,但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变静为动,播放蝴蝶翩翩飞舞的场面,一下子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课堂也“活”了起来。

又或者,传统的生字教学,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且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特别在汉字中,又有许多音形相近的字,学生极易混淆。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那么这些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例如生字“睛”与“晴”,学生很容易写错,在学习时,我先让他们找出相同的地方“青”,并随图展示出来,接着我把眼睛的图画“拉”到青的左边,学生明白眼睛就是目,那这个字就是——“睛”,再把一个太阳的图片“拉”到青的左边,让学生主动说出这是日字旁,有太阳就是晴天,组成了“晴”字。这样学

生一下就记住并区分出了这两个字,也明白了字义,组起词、说起句子来滔滔不绝。

学生因为年龄小,见识少,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先用录音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让学生听故事,看画面;接着关掉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然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编故事;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效率较高。

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现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理解时有不少的困难,光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借助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或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拉进文本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现当时的抗日场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了王二小的英雄形象,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就很容易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难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入情入境,而多媒体可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此时多媒体就成了学生朗读的榜样。这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学生读好课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听音中注意停顿、轻重、速度、节奏和语调等技巧,可提高朗读水平。如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识字1》是一首诗,节奏感很强,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的节奏,再模仿、跟读、表演读,学生就很容易读出课文的节奏感、韵味美,从而达到有滋有味地进行朗读的效果,并给今后的朗读打下一定的朗读基础。

又如《狐假虎威》一课,伴随着生动有趣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狡猾的狐狸、愚蠢的老虎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此时,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他们的朗读兴趣随之而生,读起来惟妙惟肖。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

如教学《花木兰》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了花木兰向家人提出替父从军后,父母愁容满面、犹豫不决的场景,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花木兰,你怎样说服你的家人呢?” 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再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将相关的课文内容和多媒体展现蚂蚁在炎热的夏天搬粮食的情景同步出现,学生不仅能感受蚂蚁勤劳工作的场景,更能理解课文语言“有的??有的??”所表达的内容。紧接着,我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说的很通顺、很丰富。我想说的是,教学这些,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

总之,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应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使小学语文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