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化学书后习题答案杨辉_卢文庆编

更新时间:2023-03-08 05:58:2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应用电化学,杨辉卢文庆 全书思考题和习题 第一章习题解答:

1试推导下列各电极反应的类型及电极反应的过程。 (1)Ce4??2e?Ce2?

解:属于简单离子电迁移反应,指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的氧化态物种Ce4?借助于电极得到电子,生成还原态的物种Ce2?而溶解于溶液

中,而电极在经历氧化-还原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状态等并未发生变化, (2)

O2?2H2O?4e?4OH?

解: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中的气体还原反应。气相中的气体O2溶解于溶液后,再扩散到电极表面,然后借助于气体扩散电极得到电子,气体扩散电极的使用提高了电极过程的电流效率。 (3)

Ni2??2e?Ni

2?解:金属沉积反应。溶液中的金属离子Ni从电极上得到电子还

原为金属Ni,附着于电极表面,此时电极表面状态与沉积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4)

MnO2(s)?e?H2O?MnOOH(s)?OH?

解:表面膜的转移反应。覆盖于电极表面的物种(电极一侧)经过氧化-还原形成另一种附着于电极表面的物种,它们可能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硫酸盐等。

(5)

Zn?2OH??2e?Zn(OH)2;

Zn(OH)2?2OH??[Zn(OH)4]2?

解:腐蚀反应:亦即金属的溶解反应,电极的重量不断减轻。即金属锌在碱性介质中发生溶解形成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所形成的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又和羟基进一步形成四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

2.试说明参比电极应具有的性能和用途。

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简称RE):是指一个已知电势的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参比电极上基本没有电流通过,用于测定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

既然参比电极是理想不极化电极,它应具备下列性能:应是可逆电极,其电极电势符合Nernst方程;参比电极反应应有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流过微小的电流时电极电势能迅速恢复原状;应具有良好的电势稳定性和重现性等。

1

不同研究体系可以选择不同的参比电极,水溶液体系中常见的参比电极有:饱和甘汞电极(SCE)、Ag/AgCl电极、标淮氢电极(SHE或NHE)等。许多有机电化学测量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尽管水溶液参比电极也可以使用,但不可避免地会给体系带入水分,影响研究效果,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非水参比体系。常用的非水参比体系为Ag/Ag+(乙腈)。工业上常应用简易参比电极,或用辅助电极兼做参比电极。在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时,参比电极内的溶液和被研究体系的溶液组成往往不—样,为降低或消除液接电势,常选用盐桥;为减小末补偿的溶液电阻,常使用鲁金毛细管。

3.试描述双电层理论的概要。

解:电极/溶液界面区的最早模型是19世纪末Helmholtz提出的平板电容器模型(也称紧密层模型),他认为金属表面过剩的电荷必须被溶液相中靠近电极表面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所中和,两个电荷层间的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这种由符号相反的两个电荷层构成的界面区的概念,便是“双电层”一词的起源。

继Helmholtz之后,Gouy和Chapman在1913年不谋而合地提出了扩散双电层模型。他们考虑到界面溶液侧的离子不仅受金属上电荷的静电作用,而且受热运动的影响,因此,电极表面附近溶液层中的离子浓度是沿着远离电极的方向逐渐变化的,直到最后与溶液本体呈均匀分布。该模型认为在溶液中与电极表面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只有一部分紧密地排列在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称紧密层,层间距离约为一、二个离子的厚度),另一部分离子与电极表面的距离则可以从紧密层一直分散到本体溶液中(称扩散层),在扩散层中离子的分布可用玻尔兹曼分布公式表示。Gouy-Chapman模型的缺点是忽略了离子的尺寸,把离子视为点电荷,只能说明极稀电解质溶液的实验结果。

由于亥姆霍茨模型和古依—查普曼模型都有不足之处,1924年,Stern吸取了Helmholtz模型和Gouy-Chapman模型的合理因素,提出整个双电层是出紧密层和扩散层组成的,从而使理论更加切合实际。Stern还指出离子特性吸附的可能性,可是没有考虑它对双电层结构的影响。

目前普遍公认的是在GCS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DM

2

(Bockris-Davanathan-muller)模型最具有代表性,其要点如下。

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的溶液一侧被认为是由若干”层”组成的。最靠近电极的一层为内层,它包含有溶剂分子和所谓的特性吸附的物质(离子成分子),这种内层也称为紧密层、Helmholtz层或Stern层。

4.根据电极反应Ox?neRed,已知:cR=cOx=1mmol·Ll,k—

**?=10-7cm·s-1,?=03,n?1;(1)计算交换电流密度j0?I0/A(以

?A?cm?2表示);(2)试画出阳极电流和阴极电流在600?A?cm?2范围

内的Tafel曲线(lgI解:(1)

??)。T=298K,忽略物质传递的影响。

*(1??)*?j0?I0/A?zFk0cOXCR

-1

-7

-1

—l

0.7

=1×96500 C·mol×10 cm·s×(1 mmol·L)×(1 mmol·L)

—l0.3

-7

-2

-1

-6

-9

-2

-1

=1×96500 C×10 cm·s×1×10=9.65×10c ·cm·s =9.65×10A·cm=9.65×10μA·cm (1C=1A·s) 也可以等于9.6484×10μA·cm 。

(2)

对于阴极:

-3

-2

-9

-2

-3

-2

?=RTRTlni0?lni?zF?zF0.059120.05912 ?lgi0?lgi?0.1971?(lgi0/i)0.30.3对

(1)

?=RTRTlni0?lni?0.08446lg(i0/i) (2) ?zF?zF

-2电流/μA·cm lgi 阴极超电势/V 阳极超电势/V

100 2.000 -0.7914 -0.3391 200 2.301 -0.8508 0.3646 300 2.477 -0.8855 0.3794 400 2.602 -0.9101 0.3900 52.-0.90.35.试推导高正超电势时?~I关系式,并同Tafel方程比较。 解:

3

高超电势时,方程(1.43)右式两项中的一项可以忽略。当电极上发生阴极还原反应,且?很大时(此时,电极电势非常负,阳极氧化反应是可以忽略的),

对于一定条件下在指定电极上发生的特定反应,

(RT/?zF)lni0和?RT/?zF化为:?为一确定的值,即方程(1.47)可以简

Butler-Volmer

?a?blgi。因此,在强极化的条件下,由

方程可以推导出Tafel经验方程。Tafel经验方程中的a,b可以确定为:

6.根据文献提供的数据,

Pt|

?Fe(CN)3?L?1),6(20mmol4?Fe(CN)6(20mmol?L?1),NaCl(1.0mmol?L?1)在

25℃时的0.50,计

j0?I0/A=2.0mA?cm?2,这个体系的电子传递系数为

算:(1)

k?的值;(2)溶液中两种络合物浓度都为1mol?L?1时,的交

换电流密度

j0;(3)电极面积为

0.1cm,溶液中两种络合物浓度为

210?4mol?L?1时的电荷传递电阻。

解:(1)

k?的值:

i0*(1??)*?AzFcOXcRk??2.0mA?cm?2?1?96500C?mol?1?(20mmol?L?1)0.5(20mmol?L?1)0.52.0mA?cm?23?3?1 =?10?1.036?10cm?s1?96500C?mol?1?20mmol?L?1

**(2)cOX?cR?1mol?L?1

4

j0?i0A*(1??)*??k?zFcOXcR?30.50.5?2

?1.036?10?1?96500?1?1?99.974mA?cm(3)

*(1??)*?i0?zFAk?cOXcR ?1?96500C?mol?1?0.1cm2?1.036?10?3cm?s?1?(10?4mol?L?1)0.5?(10?4mol?L?1)0.5 ?9.9974?10?7C?cm?2?9.9974?10?7A?s?cm?2

Rct?RT8.314?298.15??25693.92? ?7zFi01?96500?9.9974?107.根据文献J Am.Chem. Soc. ,77,6488(1955)报道,研究电极反应:当cCd(Hg)?0.40mol?L时,得到如下Cd2??Hg?2e?Cd(Hg),实验数据:

?1[Cd2?]/mmol?L?1 1.0 30.0 0.50 17.3 0.25 10.1 J0/mA?cm?2 试计算?和k的值。 解:

?*(1??)*?*(1??)*?j0?zFk?cOXcR?zFk?cCd2?cCd(Hg)

由标中数据可得:

3011???0.4??1??1?????17.30.5?0.4??0.5?17.30.51???0.4??0.5?????10.10.251???0.4??0.25?10.10.251???0.4??0.25?????4.940.101???0.4??0.10?1?? (1)

1?? (2)

1?? (3)

对方程(1)取对数:ln30?(1??)ln2 得:1-α=0.7942,α=0.2058

17.3对方程(2)取对数:ln17.31-α=0.7764,α=0.2236 ?(1??)ln2 得:

10.1对方程(3)取对数:ln10.10?(1??)ln2.5 得:1-α=0.7805,α=

4.940.2195

所以:α=(0.2058+0.2236+0.2195)/3=0.2163

k??j0*(1??)*?zFcCd2?cCd(Hg)30?10?3A?cm?2?2?96500C?mol?1?(1.0?10?3mol?L?1)1?0.2163?(0.4mol?L?1)0.783730?10?3A?cm?2 ?2?96500A?s?mol?1?(1.0?10?6mol?cm?3)0.7837?(0.4?10?3mol?cm?3)0.783730?10?3A?cm ==0.15544cm?s?1=1..5544?10-4m?s?1 ?62?96500A?s?9.681?105

?1??rGm?1*(-394.359)+2*(-237.129)-( -166.27)= -702.347kJ?mol

??rHm?1*(-393.5)+2*(-285.83)-( -238.66)= -726.5kJ?mol?1

理论转换效率: ??702.347?100%?96.6754%=96.68%

726.5(3):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理论能量转换效率为96.68%。尽管DMPEMFC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但要达到实际应用还有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它的技术还很不成熟,仅处于研制阶段,性能最好的也只有0.1W·cm。而要达到实际应用,功率必须达到0.25 W·cm以上,同时还要使电池满足性能高,存命长和价格低三个条件。目前限制DMPEMFC实际应用的主要问题是阳极催化剂低的活性、高的价格及催化剂的毒化。因此必须提高阳极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催化剂的用量,降低或消除催化剂的毒化。

15试依据热力学数据计算碱性锌-空气电池的理论容量、电池的电动势。 解:电池反应:Zn?1O?ZnO

2-2

-2

2查热热力学数据: ?rGm??rG??rGm?RTln??(ZnO)?-318.30kJ?mol?1, ??fGm1(0.21p?/p?)1/2 ??318300?298.15?8.34?(?0.5)ln(0.21) =-316365.72J?mol-1??rG316365.72??1.6392V zF2?96500电动势:E?理论容量:C?mzF1000?2?26.8=819.46 A·h·kg-1

?M65.409(注意:两者换算关系为96500库仑相当于26.8安时)

16.以叙述燃料电池的类型及特点。

解:燃料电池可依据其工作温度、所用燃料的种类和电解质类型进行分类。按照工作温度,燃料电池可分为高、中、低温型三类。按燃料来源,燃料电池可分为直接式燃料电池(如直接学醇燃料电池),间接式燃料电池(甲醇通过重整器产生氢气,然后以氢气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和再生类型进行分类。现在一般都依据电解质类型来分类,可以分为五大类燃料电池,即,

磷酸型燃料电池(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 PA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MC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和 碱性燃料电池(alkaline fuel cell,AFC)

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燃料电池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由于燃料电池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中间未经燃烧过程(亦即燃料电池不是一种热机),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可以获得更高的转化效率。燃料电池的其他优点是:低的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安全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灵活性大,建设周期短等。

17.请写出铅酸蓄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成流反应,并叙述影响其寿命和容量减小的原因及铅酸蓄电池的改进方法。

解:电池表示式为 (-)Pb,PbSO4|H2SO4|PbO2,Pb(+)

影响容量和循环寿命的主要原因有:

(1)极板栅腐蚀:Pb电极在与PbO2和酸接触的地方腐蚀以及Pb板栅的暴露部分充电时可能发生的阳极氧化而导致的腐蚀。这些过程的有害作用在于破坏板栅与活件物料的接触,此外,生成的PbO2具有比Pb更大的比体积,因而使极板栅变形。

(2)正极活性物质的脱落:是由于晶体和小于0.1μm的PbO2颗粒同板栅分离,这一般在充电开始和结束时发生。现认为放电时PbSO4紧密层的形成是导致正极活性物质脱落的主要原因,同时BaSO4的加入也会促使脱落。为了防止正极活性物质的脱落,电极采用紧密装配,并混入玻璃纤维,有时也在活性物质中加入一些黏合剂。

(3)负极自放电:主要原因是由于电极体系和电解液中存在的杂质(如Fe,Cu,Mn)相互作用而使海绵铅腐蚀。铅的腐蚀速度随温度升高和硫酸浓度增大而增加。因此,为了降低自放电,必须用纯Pb制备活性物料的合金粉末,采用纯硫酸和电导水配制电解液,并保持适宜的运行条件。

(4)极板栅硫酸化:表现为在电极上生成紧密的白色硫酸盐外皮,此时电池不能再充电,原因是当蓄电池保存在放电状态时硫酸盐再结晶,因此蓄电池不能以放电状态贮存。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电化学工作者对铅酸电池进行了一些改进:如采用轻轻材料制备板栅,以提高比容量;采用分散度更高的电极以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采用胶状电解液(加SiO2或硅胶)使电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运行;采用Pb-Ca合金和Pb-Sb合金(Ca、Sb含量约0.1%),以降

12

低自放电和水的分解;塑料壳的密封电池有排气阀门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出的低维护和免维护电池进一步增大了该电池的实用范围。

18. 试叙述如何实现镍-镉电池的密封。

解:在碱性Ni/Cd电池中,采用负极容量过量,控制电解液的用量,使用高微密度的微孔隔膜(渗透性隔膜);正极中添加氢氧化镉,并加密封圈或金属陶瓷封接等措施,研制成功了密封式碱性Ni/Cd电池。如圆柱形密封式电池是用途最广泛的类型。圆柱形电池的正极为多孔烧结镍电极,采均浸渍熔融镍盐,再浸入碱溶液中沉淀氢氧化镍的方法充填活性物质。负极的制造有几种方法:有的如向正极一样采用烧结镍基极;有的用涂膏法或压制法将活性物质涂入基极内;也有的采用连续的电化学沉积法或新的发泡电极技术制造。将连续加工成型的正、负极连同中间的隔膜一起盘旋卷绕。然后装入镀镍的钢壳内。最后将负极焊接在壳上,正极焊接在顶盖上进行封装。

第四章

19试叙述影响电镀层质量的因素。

解:影响电镀层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镀液的性能、电镀工艺条件、阳极。 (1)镀液的性能可以影响镀层的质量,而镀液配制千差万别,但一般都是由主盐、导电盐(又称为支持电解质)、络合剂和一些添加剂等组成。

主盐对镀层的影响体现在:主盐浓度高,镀层较租糙,但允许的电流密度大;主盐浓度低,允许通过的电流密度小,影响沉积速度。

导电盐(支持电解质)的作用是增加电镀液的导电能力,调节溶液的pH值,这样不仅可降低槽压、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更重要的是某些导电盐的添加有功于改善镀液的物理化学性能和阳极性能。

而加入络合剂的复盐电解液使金属离子的阴极还原极化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得到细致、紧密、质量好的镀层,但成本较高。

添加剂对镀层的影响体现在添加剂能吸附于电极表面,可改变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的结构,达到提高阴极还原过程超电势、改变Tafel曲线斜率等目的。同时,添加剂的存在对电沉积层的性能影响极大,通常使镀层的硬度增加,而内应力和脆性则可能是提高,也可能是降低,而且即使是同一种表面活性剂,随其浓度的不同,其影响情况也不一样。

此外,溶剂对镀层质量也应有一定影响。电镀液溶剂必须具有下列性质:(1)电解质在其中是可溶的;(2)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使溶解的电解质完全或大部分电离成离子。

(2)电镀工艺条件的影响:电流密度对镀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流密度大,镀同样厚度的镀层所需时间短,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电流密度大,形成的晶核数增加,镀层结晶细而紧密,从而增加镀层的硬度、内应力和脆性,但电流密度太大会出现枝状晶体和针孔等。对于电镀过程,电流密度存在一个最适宜范围。

电解液温度对镀层的影响体现在:提高镀液温度有利于生成较大的晶粒,因而镀层的硬度、内应力和脆性以及抗拉强度降低。同时温度提高,能提高阴极和阳极电流效率,消除阳极钝化,增加盐的溶解度和溶液导电能力,降低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但温度太高,结晶生长的速度超过了形成结晶活性的生长点,因而导致形成粗晶和孔隙较多的镀层。

电解液的搅拌有利于减少浓差极化,利于得到致密的镀层,减少氢

13

习题解答

脆。同时,电解液的pH值、冲击电流和换向电流等的使用对镀层质量亦有一定影响。

(3)阳极电镀时阳极对镀层质量亦有影响。阳极氧化一般经历活化区(即金属溶解区)、钝化区(表面生成钝化膜)和过钝化区(表面产生高价金属离子或析出氧气)三个步骤,电镀中阳极的选择应是与阴极沉积物种相同,镀液中的电解质应选择不使阳极发生钝化的物质,电镀过程中可调节电流密度保持阳极在活化区域。如果某些阳极(如Cr)能发生剧烈钝化,则可用惰性阳极。

20.试叙述电镀过程中添加剂的作用原理。

解:电镀生产中利用具有表面活性的添加利来控制和调节金属电沉积过程,以达到改善镀液的分散能力,获得结晶细致、紧密的镀层;改善微观电流分布,以得到平整和光亮的镀层表面;以及对镀层物理性能的影响等。电镀添加剂主要有整平剂及光亮剂等。

整平剂作用机理可以表述为:(1)在整个基底表面上,金属电沉积过程是受电化学活化控制(即电子传递步骤是速度控制步骤)的;(2)整平剂能在基底电极表面发生吸附,并对电沉积过程起阻化作用;(3)在整平过程中,吸附在表面上的整平剂分子是不断消耗的,即整平剂在表面的覆盖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整平剂在基底上的吸附过程受其本身从本体溶液向电极表面扩散步骤控制。这样整平作用可以借助于微观表面上整平剂供应的局部差异来说明。由于微观表面上微峰和微谷的存在,整平剂在电沉积过程中向“微峰”扩散的流量要大于向“微谷”扩散的流量,所以“微峰”处获得的整平剂的量要较“微谷”处的多,同时由于还原反应不能发生在整平剂分子所覆盖的位置上,于是,“微峰”处受到的阻化作用要较“微谷”处的大,使得金属在电极表面“微峰”处电沉积的速度要小于“微谷”处的速度,最终导致表面的“微峰”和“微谷”达到平整。

光亮剂作用机理可以表述为:一种看法认为光亮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整平作用,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扩散控制阻化机理来说明增光作用;另一种解释是光亮剂具有使不同晶面的生长速度趋于一致的能力。第一种机理假设光亮剂在镀件表面上形成了几乎完整的吸附单层,吸附层上存在连续形成与消失的微孔,而金属只在微孔处进行沉积。由于这些微孔是无序分布的,故金属沉积是完全均匀的,不会导致小晶面的形成。与此同时,借助几何平整作用,原先存在的小晶面逐渐被消除,最终得到光亮的镀层。第二种机理假设光亮剂分子能优先吸附在金属电结晶生长较快的晶面上.可能对电沉积起阻化作用,因而导致镀件表面不同位置的生长速度趋于一致,加上几何平移作用,终于得到光亮的镀层。

21.试叙述电镀生产的主要工艺对镀层质量的影响。

解:电镀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包括镀前处理、电镀和镀后处理三大步。 镀前处理:是获得良好镀层的前提。镀前处理一般包括机械加工、酸洗、除油等步骤。机械加工是指用机械的方法,除去镀件表面的毛刺、氧化物层和其他机械杂质,使镀件表面光洁平整,这样可使镀层与整体

14

结合良好,防止毛刺的发生。有时对于复合镀层,每镀一种金属均须先进行该处理。除机械加工抛光外,还可用电解抛光使镀件表面光洁平整。电解抛光是将金属镀件放入腐蚀强度中等、浓度较高的电解液中在较高温度下以较大的电流密度使金属在阳极溶解,这样可除去镀件缺陷,得到一个洁净平整的表面,且镀层与基体有较好的结合力,减少麻坑和空隙,使镀层耐蚀性提尚,但电解抛光不能代替机械抛光。

酸洗的目的是为了除去镀件表面氧化层或其他腐蚀物。除油的目的是消除基体表面上的油脂。

需要说明的是在镀前处理的各步骤中,由一道工序转入另一道工序均需经过水洗步骤。

电镀:镀件经镀前处理,即可进入电镀工序。在进行电镀时还必须注意电镀液的配方,电流密度的选择以及温度、pH等的调节。需要说明的是,单盐电解液适用于形状简单、外观要求又不高的镀层,络盐电解液分散能力高,电镀时电流密度和效率低,主要适用于表面形状较复杂的镀层。

镀后处理:镀件经电镀后表面常吸附着镀液,若不经处理可能腐蚀镀层。水洗和烘干是最简单的镀后处理。视镀层使用的目的,镀层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镀后处理。如镀Zn,Cd的钝化处理和镀Ag后的防变色处理等。

22.写出酸性光亮镀铜、镀亮镍和镀铬的电极反应,并简要说明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

解:(1)酸性光亮镀铜阴极反应由两步连续放电反应和一个结晶过程组成:

Cu2+?e?Cu? Cu+?e?Cu(吸附)表面扩散Cu(吸附)?????Cu(晶格)

(1)

(2)

(3)

酸性光亮镀铜阳极反应:

正常溶解反应为:Cu-2e?Cu2?

当阳极不完全氧化时可能产生Cu:Cu-e?Cu? 阳极附近Cu积累会导致歧化反应:2Cu?++Cu?Cu2?

主盐硫酸铜含量越高,允许的阴极电流密度上限越大,但镀液的分散能力则随之下降,所以,一细致的作用。

(2)镀亮镍的阴极反应

硫酸可提高镀液的导电性和电流效率;适量氯离子有利于得到光亮镀层,防止阳极极化;添

Ni2+?2e?Ni

2H+?2e?H2

镀亮镍的阳极反应主要是: Ni?2e?Ni2?

15

镍阳极具有较高的钝化能力,若阳极极化较大,则可能导致析出氧气或氯气:

2H2O?4e?4H??O2?

或2Cl??2e?Cl2?

2+

硫酸镍是主盐,产生Ni离子;而氯化镍也是主盐,但分散能力比硫酸镍好,同时氯离子也

酸作为缓冲剂,并能改善镍层和基底金属的结合力(注意:pH=2-3时易析出氢气;糖精是

晶粒尺寸,使镀层光亮,同时使镍层延展性好;1,4-丁炔二醇是次级光亮剂,具有增光和

亮剂,具有增光和整平作用,且整平作用比1,4-丁炔二醇更显著;十二烷基磺酸钠是润湿

(3)镀铬的电极反应

阴极反应为:CrO4+8H+6e→Cr+4H2O

阳极反应为:Cr→Cr+3e和析氧反应2H2O?4e?4H3+

6+

2-+

力,加速氢气泡从镀层表面释放,防止针孔和麻点产生。此外,阴极需要移动,需要搅拌。

??O2?。

-1

镀液组成:作为主盐的Cr2O3(铬酐)浓度为360~380g·L,H2SO4浓度为2~2.5g·L

-1

和致密性好,但电流效率和分散能力下降;硫酸浓度低时,分散能力提高,但光泽度显著下

比一般为0.55~0.70:100,这样阴极上才能还原出铬。硫酸加入过量时常通过BaCO3中和和重铬酸形式存在,转化关系为:

23.试说明阳极和阴极电泳涂装的主要原理和涂泳涂装的优点。 解:阳极电泳涂装(anodic electrophoretic coating,简称AEC)是以被镀金属基底作为阳极,带电的阴离子树脂在电场作用下进行定向移动,从顺在金属表面实现电沉积的方法。阳极电泳涂装的阴离子树脂主要为丙烯酸系列。对于阳极电泳过程,阳极反府可能伴随合氢气的析出和金属的氧化,电泳过程表示为:

阴极电泳涂装(cathodic electrophoretic coating,简称CEC)是以水溶性阳离子树脂为成膜基料,以工件作为阴极,从而在金属表向实现电沉积的一种电镀方法。阴极电泳涂装的阳离子树脂电泳漆主要为环氧树脂系列和异氰酸脂的混合物。对于阴极电泳过程:

16

电泳涂装(electrophoretic coating,简称EC)技术与金属电镀不同的是,电泳漆溶液中待镀的阴、阳离子是有机树脂,而不是金属离子。电泳涂装以水为溶剂,价廉易得;有机溶剂含量少,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火灾;得到的漆膜质量好且厚度易控制.没有厚边、流挂等弊病,同时涂料利用率高,易于自动化生产,正是由于这些优点,电泳涂装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自行车、电风扇等金属表面的精饰。

24.298K时,欲回收电镀液中的银,废液中AgNO3浓度为10

2+

-6

mol?L?1,

还含有少量的Cu存在,若以石墨为阴极,银用阴极电解法回收,要求回收99%的银.计其中令活度系数?1=1。试计算:(1) Cu的浓度应低于

2+

多少?(2)阴极电位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3)什么情况下Cu与Ag同时析出?

解:(1)设银与铜在石墨电极析出的超电位为零,要求回收99%的银,也就是要使溶液中的AgNO3浓度下降到为10

??Ag-8

mol?L?1,于是

+/Ag?aRT8.314?298.151lnAg=0.7994-ln?8=0.3271V

zFaAg?1?96500102+??Ag,析出=?Cu,析出=?Cu?/CuRTRTlnaCu2?=0.3400?lncCu2??0.3271VzFzFcCu2??0.3654mol?L?1

(2) 废液中AgNO3浓度为10

-6

mol?L?1,开始析出的电位为

??Ag+/Ag?aRT8.314?298.151lnAg=0.7994-ln?6=0.4451V

zFaAg?1?9650010所以,阴极的电位应控制在0.3271V-0.4451V范围内。

(3)只有在?Ag,析出=?Cu,析出情况下Cu与Ag同时析出,为使两者析出电位相等,可以通过提高Cu离子浓度或加入络合剂。

25.以惰性电极电解SnCl2的水溶液进行阴极镀Sn,阳极中产生O2,已知:

2+

aSn2??0.10,aH?=0.010,阳极上?O2=0.50V,已加:?Sn2?/Sn=

-0.140V;?H?,H2O/O2=1.23V,(1)试写出电极反应,并计算实际分解

电压,(2)若?H2,阴=0.40V,试问要使a17

Sn2?降低到何值时才开始析出氢?

解:(1)阳极反应:2H2O?4e?4H阴极反应:2Sn???O2?

2??4e?2Sn

4??aH?(0.21p/p)RT ?O2=?H?,HO/O?ln224?9650018.314?298.15 ?1.23?ln(0.014?0.21)=1.1017 V

4?96500??Sn=?Sn2??/SnRT2 lnaSn2?4?965008.314?298.15ln(0.102)=-0.1695 V

4?9650022 ??0.140?实际分解电压=

?O+?O-?Sn=1.1.017+0.50-(-0.1695)=1.7707

(2)

4H??4e?2H2

??Sn??H??Sn2?/H2

RTRT2?lnaSn?lnc4??H22????H/H2 4?96500zF8.314?298.158.314?298.152?0.14?lnaSnln0.014?0.402??0?4?965004?96500?/Sn解得:

aSn2??1.536?10?13

26.在铝的阳极氧化中分别要得到厚层和薄层氧化物膜对应的电解质条件、温度条件和电流密度条件各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解:铝及其合金的阳极氧化一般是在溶解能力高的硫酸、铬酸、草酸或磷酸等电解液中实现的,在这些电解液中铝及其合金的阳极氧化厚度有时可达到500μm。例如对于10%~20%的硫酸电解液中铝及其合金的阳极氧化,一般电解条件为:电流密度190~250A·dm,工作温度为15~25℃,电解时间为20~60min。阳极氧化时一般采用通直流电的方式,施加电压视电解液的导电性、温度以及溶解于其中的铝的含量而定,大致为12~28V。在铝及其合金的阳极化过程的所有影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硫酸的浓度和工作温度。当阳极极化在较低的硫酸浓度和温度下进行时,可以得到较厚和较硬的膜层。若同时提高电流密度,则膜层硬度虽可进一步得到提高,但膜层易产生缺陷,导致氧化物膜防护件能下降。当电解液的浓度和温度一定时,氧化膜的厚度取决于所用的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即氧化电量,所以常用通过电量来控制膜层的厚度。

第五章 无机物的电解工业

27.试写出下列无机电合成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1)水银式电解槽制备C12和NaOH (2)氯酸钾的电合成 (3)二氧化锰的电合成 (4)碱性介质中电解水 (5)高氯酸钠的电合成 (6)由MnO2的锰矿电解

18

-2

合成KMnO4

解:(1) 水银式电解槽制备C12和NaOH: 汞槽阳极反应为:Cl

?1?Cl2?e

2

(2)氯酸钾的电合成: 在中性KCl溶液中通过直流电时,在阴极放电的是析出电位低的H

离子,即

H2

2H十2e在阳极,则是Cl放电:2Cl一

??Cl2?2e

由于电解无隔膜,C12与OH反应 Cl2十2OH (A) ClO

ClO十Cl

一一

+ H2O

继续在阳极上放电生成氯酸盐。

? 6ClO(B)

3?3H2O?6e??2ClO3??6H??4Cl??O2

2(3) 二氧化锰的电合成

(4)碱性介质中电解水:

总反应为:H2O?1/2O2(5)高氯酸钠的电合成:

?H2

19

这一电合成的反应为:NaClO3+H2O-2e (6)由MnO2的锰矿电解合成KMnO4:

电解锰酸钾溶液可制得KMnO4。锰酸钾用化学方法制备,原料为软锰矿(大约含60%MnO2),浸入50%~80%得KOH溶液加热至200~700℃并由空气氧化为K2MnO4。

NaClO4 + 2H

28.某工厂拟采用过硫酸法,设计年产10000 吨30%H2O2的车间,试计算其电能消耗相设备等参数。设水解效率为80%,电流效率为85%。 解:(1)年产纯双氧水量=10000*0.30=3000吨=3000*10/34=88235294 mol

(2)理论上1 mol双氧水可由1 mol过硫酸加水水解而成,但水解效率为80%,因此实际需要生产的过硫酸的数量为:nH/0.80=11029412 mol

(3)理论上通入2F(1F=26.8 A·h)电量,就可生产1 mol过硫酸,则年产11029412 mol需要电量为

年产理论电量=11029412*2*26.8=591176483 A·h 但电流效率为85%,

年产实际用电量=11029412*2*26.8/0.85=695501745 A·h

(4)每年按310天生产安排,每天按24小时计算,则电解槽每小时通过的电流量为:

I=695501745/(310*24)= 93481.417 A 电解槽每秒通过的电流量=93481.417/3600=25.96706 A

(5)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每秒通过的电流为25.96706 A,则可选择Weissenstein工艺来生产双氧水。其他参数参见p175表5.6。(设计还应参考有关专著)。

29试比较氯碱工业中三种不同电解槽的优缺点。

解:1)采用形稳阳极(DSA)的隔膜糟电解法的优点是:形稳阳极(DSA)是不受腐蚀,尺寸稳定,寿命长,氯超电势很低,而氧超电势却高,因而所得C12很纯,而且槽电压也较低,降低电能消耗达10%,提高设备生产能力达50%。

不足主要表现在:(1)所得碱液稀,约10%左右,需浓缩至50%才就出售;(2)碱液含杂质Cl,经浓缩后约至1%左右;(3)电解槽电阻高,电流密度低,约0.2A·cm;(4)石棉隔膜寿命短,常只有几个月至一年左右,因此常需更换。

20

-2-6

2S2O2?88235294

图8.5.5 地下槽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牺牲阳极法的原理和阴极保护是一样的,它是利用阳极与被保护的金属之间的电位差所产生电流来达到保护的目的。辅助金属的溶解将导致平衡电位移向更负的电位值,当金属具有几乎相同的电位(两者之间有一个IR降)时,辅助金属充作阳极,而被保护的金属表面成为阴极。显然是金属损失的总速度将增大,但正是辅助金属充作阳极不断溶解,而被保护的金属损失速度将减小。这种通过大量的腐蚀局限于辅助金属阳极,从而保护了金属设备与工件的方法称之为牺牲阳极法。如果在电解液中的被保护的金属上用导线连接一块易于氧化的辅助金属,则可减轻被保护的金属的腐蚀。

图8.5.6牺牲阳极保护水中钢桩(a)与 地下管道(b)

49.什么叫缓蚀剂?其防蚀机理如何?试说明之。

解:某些腐蚀金属系统毋须外加电流,只要添加一些能促使钝化、形成钝化膜或形成吸附层的物质,就能降低腐蚀速度。这些物质称为缓蚀剂。

阳极型缓蚀剂:这类缓蚀剂往往促使腐蚀电位正移(如图8.5.6a中εc→εc'),并使金属表面形成沉淀膜,也可以催化加速钝化膜的形成。对于前者常称为非氧化型缓蚀剂,如NaOH、NaCO3、Na3PO4、C6H5COONa等;而后者叫氧化型缓蚀剂,如铬酸盐、重铬酸盐、硝酸钠、亚硝酸盐等。对于非氧化型的缓蚀剂,通常只有在溶解氧存在时才能起抑制腐蚀的作用。阳极型缓蚀剂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用量不足,不能充分使阳极表面形成完整的覆盖膜时,由于暴露在介质中的阳极面积远小于阴极面积,形成了小阳极大阴极的腐蚀电池,反而会加剧金属的局部腐蚀。因此这类缓蚀剂又有“危险缓蚀剂”之称。

阴极型缓蚀剂:其作用主要在于控制阴极过程的进行,增大阴极极化,使电位负移,它并不改变阳极的面积,因此,即使添加缓蚀剂的浓度不够,也不会发生局部腐蚀的危险性,因而有“安全缓蚀剂”之称。例如:在中性溶液中应用的缓蚀剂有锌盐、Ca(HCO3)2等。它们能与阴极附近所形成的OH离子结合生成难溶性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膜,复盖在阴极表面上。

混合型缓蚀剂: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同时抑制了阴极过程和阳板过程。这种缓蚀剂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如胺类、有机胺的亚硝酸盐,硫醚、硫醇,环状含硫化合物,硫脲及其衍生物等等,对于这类缓蚀剂的缓蚀作

26

用机理,现在认为主要是由于它被吸附在金属阴极表面上而增加了氢超电位、妨碍了H放电过程的进行,从而使得金属溶解速度减慢;也有的吸附在阳极表面,使阳极过程受到抑制。这类缓蚀剂通常用在酸性介质中。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n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