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科普知识

更新时间:2023-07-30 18: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最早为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离得到第一株人冠状病毒,因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像皇冠,故命名为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分为4个属,分别为α、β、γ和δ属,只有α、β属能感染人类,使人类生病。

2、新型冠状病毒靠什么让人类生病?

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一个独立生命体,需要入侵到活细胞,利用活细胞的能量和物质及分子编码功能,才能复制和释放更多的子代病毒颗粒。新型冠状病毒不像细菌能分泌毒素,虽然其不分泌毒素,但是却利用宿主细胞复制自己,把宿主细胞自身的能量和物质储备耗尽,同时其子代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也会导致宿主细胞的细胞膜破裂。如新冠病毒对肺细胞的破坏,引起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另一方面我们人体有免疫系统来对抗病毒,在对抗过程会有大量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炎症细胞因子会造成人体的器官系统损害。

3、为何有的患者会发展为重症病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类,有的患者发展为重症病人,一方面是人体对病毒感染的过度免疫反应,炎症细胞因子风暴造成。细胞因子风暴可以造成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的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多个器官衰竭。另一方面肺组织含有大量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新型冠状病毒与肺部组织ACE-2结合,导致肺部病理损坏。同时,ACE-2也是导致肺水肿和急性肺衰竭的关键负调控因子。从药物治疗角度出发,对于重症患者,需要抑制炎症因子,此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意义不大。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 [1]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治疗SARS,对轻-中症病人是有效的,可以降低重症比率(2.4%v28.8%),但对重症病人无效。细胞因子风暴中主要致病性细胞因子有TNF-α、IFN-γ和IL-6。针对以上细胞因子的治疗,采用IL-6抑制剂(妥珠单抗),TNF抑制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或英夫利西单抗)是否可以逆转重症患者的死亡呢?正在开展大量临床试验。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但有循证医学依据证明糖皮质激素治疗SARS没有明确的有益作用 [2] ,且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较大。因此,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在各版指南中均提到谨慎使用。

4、新型冠状病毒如何感染我们?

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是ACE-2,我们的呼吸道,眼睛、口腔粘膜上都有ACE-2,我们的鼻腔、呼吸道因为接触了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的飞沫而感染,也可能因为双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双手不注意揉眼睛或鼻孔以及拿东西进食而感染。故我们预防感染戴口罩,勤洗手。同时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阻挡,防止飞沫喷溅。

5、与SARS和MERS比较,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致病性如何?从哪里来的?

目前科研研究者暂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是什么,以及感染人类的传播性质。

6、为何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病毒的结构,其次为病毒复制周期。

病毒结构

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由4种结构蛋白编码,分别为刺突蛋白(S),他的作用就是帮助病毒附着在靶细胞上,以便病毒进入细胞,膜蛋白(M)、核衣壳蛋白(N)、包膜蛋白(E)的作用是帮助病毒的复制和装配并释放。血凝素酯酶蛋白(HE)仅在HCoV-OC43和HCoV-HKU1表达,而其余5种冠状病毒都不表达。

冠状病毒结构图(来自于uptodate)

病毒复制周期

①侵入阶段:新型冠状病毒S刺突蛋白附着在在细胞表面与ACE-2结合进入细胞质。

②翻译、复制病毒RNA,形成病毒体:病毒RNA翻译产生病毒蛋白,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复制,转录形成更多的病毒RNA。这个过程需要病毒M,N,E蛋白参与。

③装配释放:病毒蛋白和病毒子代RNA聚集,组装,然后释放出来感染其他细胞。

为何没有特效药?

①病毒没有生命体,只有在宿主中存活,没有药物能破坏病毒的结构,或者直接杀死病毒。而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办法是消灭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所以目前没有针对某种病毒的特效药。

③病毒在不断地变异和重组。

我们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药物研发需要多种动物模型,有小动物及灵长类动物模型。但很多灵长类动物模型不能反映出病毒感染的所有特征。

7、哪些药物有可能成为特效药物?

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一类作用于冠状病毒的复制周期过程 [3] 。

参考文献

[1] Chu C M. Role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the treatment of SARS: initial virological and clinical findings[J]. Thorax, 2004, 59(3): 252-256.

[2] Stockman L J, Bellamy R, Garner P. SARS: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 effects[J]. PLoS Med, 2006, 3(9): e343.

[3] Li G, De Clercq E.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J].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qt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