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文献检索作业

更新时间:2023-03-08 08:36:0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 习 作 业

一、 分别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

方数据资源查找本学科相关期刊论文1篇,记录每篇期刊论文的题名、作者、刊名、期刊的年、卷、期号;(注:各数据库检索出的文章不得重复) 答:

1、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题名:基于DSP图形液晶显示器接口及程序设计 作者:胡汉梅; 程妮; 李海军 刊名:液晶与显示

期刊的年、卷、期号:2007年 05期

2、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题名:基于DSP的液晶图文显示技术 作者:王海涛 刘兆甲 张文明 王滨 刊名:液晶与显示

期刊的年、卷、期号:2008年第23卷第1期 3、万方数据资源

题名:基于DSP的图文输入系统 作者:黎泽清 王明泉 李博 厚琳 刊名:微型机与应用

期刊的年、卷、期号:2009 28(18)

二、 检索本学科5种核心期刊,写出刊名。

答:《信息与控制》 《传感器与微系统》 《仪器仪表学报》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三、 检索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1篇,写明所用数据库及检索步骤,并选择与

自己学号末尾两位数字相同的记录,摘抄论文的题名,作者,学位授予单位,导师,学科专业名称。

答:所用数据库为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索步骤:打开中国知网网站http://www.cnki.net,点击“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选择“快速检索”,输入“DSP 图像”,即可找到相关论文。

题名:基于DSP的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 作者:林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导师:闫玉德

学科专业名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四、 检索本学院一位导师发表的文献,写明所选用的数据库及检索步骤,选

择其中1篇,摘抄题名、作者、刊名、期刊的年、卷、期,并打开全文,摘抄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

答:所选用的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步骤:打开万方数据库网页,选高级检索,作者中包含“熊继军”,来自“中北大学”,点搜索。

题名:电子类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秦丽 张文栋 熊继军 刘俊任 勇峰 刘文怡 刊名:《中北大学学报》

期刊的年、卷、期:2008, 24(6)

第一句话: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五、 利用超星数字图书馆查找本学科相关图书3种,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

选择其中一种,摘抄第20页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答:

1. 书名:《DSP芯片的原理与开发应用(第3版)》 作者:张雄伟 陈亮 徐光辉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20页第一段的第一句话:(3)片内数据RAM。TMS320C50具有1056字的片内RAM,这块RAM可在每个机器周期内访问两次(双寻址RAM),只要两次访问不是“写”操作。 2. 书名:《DSP接口电路设计与编程》 作者:苏涛 蔡建隆 何学辉编著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 书名:《DSP技术与应用实例》 作者:赵红怡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六、 利用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本学科相关论文3篇,写明检索步骤,

并记录论文的题名、作者、刊名、期刊的年、卷、期号。 答:

步骤:打开Science Direct数据库数据库页面,在All fields中输入检索关键词,如DSP,embedded,Video Call,Graphic Input,Handwriting Board,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然后检索

1、 题名: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 of DSP softwa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作者:Kari Jyrkk,Olli Silven,Olli Ali-Yrkk,Ryan Heidari,Heikki Berg 刊名: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期刊的年、卷、期号:Volume 26, Issues 9-10, 20 December 2002, Pages 463-474

2、 题名:ASIP Approach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Based on a Scalable VLIW DSP Architecture

作者:Yanjun Zhang,Hu He,Zheng Shen,Yihe Sun,Tsinghua 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的年、卷、期号:Volume 14, Issue 1, February 2009, Pages 126-132 3、 题名:Mapping of nomadic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on the ADRES reconfigurable array processor

作者:Mladen Berekovic, Andreas Kanstein, Bingfeng Mei, Bjorn De Sutter 刊名: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期刊的年、卷、期号:Volume 33, Issue 4, June 2009, Pages 290-294

八、 什么是学术搜索引擎?列举3个学术搜索引擎名称及网址。

答:学术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就是搜索学术资源的引擎,资源以学术论文、国际会议、权威期刊、学者为主,随着新一代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学术搜索引擎应具备个性化、智能化、数据挖掘分析、学术圈等特色。

(1)Google 学术搜索 http://scholar.google.com/ (2)Scirus http://www.scirus.com

(3)SciSeek http://www.sciseek.com/

九、 查找2010年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的专利有多少项,写出检索步

骤。

答:2010年,我国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为2535件。 首先找到查找页面,然后分别输入各项要求,如下图

检索结果:

十、 查找国外某所高校本专业的博士招生信息。写出检索过程及结果。

答:

1、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牛津大学” 2、 访问牛津大学官方网站www.ox.ac.uk 3、 单击Admissions

4、 单击次级菜单中的Postgraduate courses

5、 单击次级菜单中的Guida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6、 出现结果:

English language requirements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for all programmes offered at Oxford and it is mandatory that all theses or examination papers are written in English. The University has approved both a standard and a higher level of required ability in English and departments may select which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the individual research programme of study concerned. For all taught programmes the higher level of required English will be mandatory. If your first language is not English, you must supply suitable evidence (an original certificate that is not more than two years old and issued by the responsible body) that you have reached the relevant standard before you may be offered a place.

The University recognises only certain English tests and these requirements are set out below:

Standard Additional overall requirement score Higher Additional overall requirement score IELTS 7.0 Minimum 6.5 per component 7.5 Minimum 7.0 per component TOEFL 600 Minimum Test of Written English score – 4.5 630 Minimum Test of Written English score – 5 Internet-based TOEFL 100 Cambridge 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C 109 B Improving your English

If you have already been accepted on a programme of study, and need to improve or consolidate your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the University’s Language Centre runs pre-sessional courses that are either eight or four weeks long.

For information on who should attend, how to apply and payment details, please see the Oxford University Language Centre pages. During term there are also English language courses (available to any student whose first language is not English) on:

? ?

Academic Writing

Advanced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ow to apply see the Language Centre website. Places on these courses are limited so you may want to think about investigating your options as early as possible.

Immigration

If you are a non-EEA/Swiss national and you do not have 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 in the UK, you will need to obtain a Tier 4 Student Visa before you can begin your studies. Medical treatment

If your programme will last six months or more, you are eligible for fre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reatment (including free doctor’s examination and hospital treatment) from your date of arrival in the UK.

If your planned period of study will be less than six months, you may need to pay for any treatment you receive under the NHS and your college will require you to take out insurance cover against this risk.

Irrespective of the length of your stay certain types of treatment will be free, including out-patient treatment in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and

treatment for most infectious diseases.

十一、 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完成以下作业:

答:

(1) 查找安全气囊方面的发明专利有多少项,选择其中1条,记录专利名称、申请人、申请日期、专利分类号、并摘抄专利说明书第一句话。

安全气囊方面的发明专利有396项

其中一条专利名称: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个气袋的折叠方法 申请人: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 申请日期: 1998.05.06 专利分类号:B60R21/16

专利说明书第一句话:本专利涉及一种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个连接在气体发生器上的可充气的气袋的一种折叠方法。

(2) 检索2009-2010年中北大学共申请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各多少项,并选择其中1条发明专利,记录专利名称、申请人、申请号、专利分类号,申请日期及申请书页数。

2009-2010年中北大学共申请的发明专利总共173条,实用新型专利47条,外观设计专利3条 发明专利的一条专利:

名称: 基于集成输入输出端的光学谐振腔微加速度计 申请人: 中北大学

申请号: 201010210072.0

专利分类号: G01P15/03(2006.01)I;G02B6/34(2006.01)I 申请日期:2010.06.21 申请书页数:7

十二、 登录EI数据库,完成以下作业(理工科做):

(1) 检索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2010 年发表的期刊论文被 EI 收录的有多少篇?选择其中1篇,记录篇名、作者、刊名、期刊的年、卷、

期号。

答:共有12篇。

其中一篇为

篇名:A networked chemical test system based on web service 作者:He,Li-Ming ; Kuang,Li-Qun

刊名: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 ICEE 2010 年、卷、期号:2010

ISBN-13: 9780769539973

(2) 利用 EI 的 Browse Indexes 查看《测试技术学报》是不是 EI 的刊源? 答:不是

(3) 在EI数据库中利用EI叙词表检索本学科相关论文1篇,记录篇名、作

者、来源出版物名称。

答:篇名:Design of radiator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virtual instruments

作者:Wang, Jiangjiang;Zhang, Chunfa1;Jing, Youyin;An, Dawei

来源出版物: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Measurement and Instruments

检 索 报 告

课题名称

中文:基于DSP的视频通讯技术研究

英文:Research situation of vide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DSP 课题背景资料

固定电话网目前还是拥有最多用户数量,覆盖面积最大的公共通信网络,因此,基于普通电话线的视频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发展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视频通讯设备作为视频通信技术的终端,分为发送系统和接收系统。其中,发送系统的技术主要有:(1)图文信号的获取和UART接口设计。(2)DSP对图文信号的处理及采用FKS方式对图文信号进行调制解调。(3)图文信号的D/A转换。接收系统的技术主要有:(1)滤波及A/D转换芯片设计。(2)DSP对图文信号的解调。(3)将图文信号送入液晶显示模块进行显示。

课题分析

本课题的学科范围是电子通信领域。从课题的提名和主要技术内容来看,该课题涉及图文信号的获取、UART接口设计、DSP对图文信号的处理、采用FKS方式对图文信号进行调制解调、图文信号的D/A转换,还包括滤波、A/D转换芯片设计、将图文信号送入液晶显示模块进行显示等。课题要求查找相关科学技术要点在国内外研究情况,学位论文往往能反映一些前言技术,因而学位论文库的数据必不可少,期刊数据库也应在检索之列。

数据库选择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er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

检索时限

各被选数据库的近十年。 制定检索策略 (1) 关键词

中文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器,嵌入式,视频通讯,图文输入,手写板,液晶显示

英文关键词:DSP(Digital Signtal Processor),embedded,Video Communication,Graphic Input,Handwriting Board,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2) 检索式。嵌入式AND图文输入,视频电话OR图文输入。 检索结果

国内部分相关期刊文献10篇;相关硕士论文5篇。 国外部分相关期刊文献7篇。 (1) 期刊论文

1) 【篇名】基于DSP的图形液晶显示设计 【作者】胡汉梅,程妮,李海军 【刊名】电子元器件应用 【摘要】点阵式LCD不仅可以显示字符、数字和各种汉字, 而且可以实现上下滚动、逐字显示等功能, 而DSP则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强、集成度高、接口方便、灵活性好、保密性好、可时分复用等特点。为此, 文中以DSP芯片为平台, 给出

了一个基于DSP的图形液晶显示屏的设计方法。

2) 【篇名】基于DSP图形液晶显示器接口及程序设计 【作者】胡汉梅,程妮,李海军 【刊名】液晶与显示

【摘要】对基于DSP 的图形液晶显示的研究做了一定的探讨,分析了基于DSP的图形液晶显示器的硬件电路以及程序设计。利用CCS开发环境,设计出一个基于DSP的图形液晶显示屏,能达到与程序运行相符合的显示结果。即通过更改、调试程序,最终实现静态显示、动态垂直向上向下滚屏显示、左右半屏从右至左逐字显示、全屏从左至右逐字显示汉字的功能,其他功能的实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篇名】基于DSP的图文显示系统 【作者】黎泽清,李博,王明泉,曲肇文 【刊名】计算机应用

【摘要】介绍了TMS320C6713型DSP的主要特点和LCM320240ZK液晶显示模块的基本使用方法给出了C6713 DSP的GPIO接口与液晶显示模块之间的连接方法,并通过C语言程序详细描述了在6800时序基础上实现对LCM320240ZK液晶显示模块的控制步骤,实现了基于DSP的图文显示系统。文中的关键代码可以移植在其他微处理器与LCD液晶显示模块的连接设计上。

4) 【篇名】基于DSP的液晶图文显示技术 【作者】王海涛,刘兆甲,张文明,王滨 【刊名】液晶与显示

【摘要】DSP的外设接口简单灵活,程序编程支持C语言,大大降低了DSP软硬件的设计复杂度。利用DSP易用性的这些特点,解决了DSP与液晶显示控制器的接口设计、中英文显示、图形图像显示等技术难点,提出了一套简单可行的液晶图文显示技术方案。

5) 【篇名】基于DSP与TLV32OAl C23B的音频处理系统 【作者】黎泽清,王明泉,李 博,厚琳 【刊名】自动化与仪表

【摘要】介绍了基于DSP的音频处理技术。提供采用音频编解码芯片TLV320AIC23和DSP处理器实现的音频处理系统的典型解决方案。音频编解码芯片完成模拟音频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包括语音信号采集和语音信号发送两部分。DSP处理器则完成对经模数转换后的语音信号在数字域处理的过程。该方案可以充分发挥DSP所具有的灵活性好、处理速度快的特点。

6) 【篇名】基于DSP的图文输入系统 【作者】黎泽清 王明泉 李博 厚琳 【刊名】微型机与应用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DSP+UART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并运用在图文输入系统中。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可靠地实现TMS320C6713与图文输入系统之间的通信。

7) 【篇名】DSP图像处理的程序优化 【作者】黄德天 陈建华

【刊名】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摘要】中值滤波在滤除噪声的同时,能够很好地保护图像边缘,是最常用的图像预处

理方法之一。本文针对中值滤波算法排序量多、处理速度慢的缺点,提出了对中值滤波 进行

优化的方法。介绍了中值滤波的原理,使用基于TMS320C6000系列DSP的C程序优化方法对中值滤波代码进行优化,包括使用编译器选项、内联函 数、软件流水和循环展开等。介绍了算法优化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方法,在CCS2软件平台下选择C64DSP做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代码的运行时间从优 化前的8.37ms减少到2.91ms,提高了执行效率,能够满足当今实时图像处理的需要。

8) 【篇名】基于DSP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李小红

【刊名】合肥学院学报 【摘要】DSP具有高速时钟频率,快速的运算速度和更高的数据精度,在图像处理领域得

到广泛的应用.在围绕基于TMS320C5416 DSP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处理软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了基于TMS320C5416 DSP的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硬件结构图,系统软件是基于TMS320C5416的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介绍了基于DSP的图像边缘检测 实验的软件流程图和实验结果。

9) 【篇名】基于DSP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作者】赵建平 李捍东

【刊名】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DSP结构的具有通用性、可扩充性的高速数字图

像处理系统硬件平台。重点介绍了以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DM642 和可编程逻辑器件XC2S300E为核心的图象处理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案以及通过DSP对FPGA芯片的动态配置来实现软件控制的设计思路。

10) 【篇名】HPI在双DSP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周春海 陈兴林 王岩 【刊名】微机计算机信息

【摘要】为了保证空间光通信图像处理系统快速、稳定处理CCD(charge couple device)

图像和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设计了基于HPI(Host Port Interface)的主-从机系统。通过从机提供的HPI主机实现从机与上位机间的数据交换;从机程序HPI引导加载;对从机的故障诊断和系统测评。介 绍了HPI硬件设计原理和系统软件设计基本思想。

11) 【篇名】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 of DSP softwa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作者】Kari Jyrkk?,Olli Silven,Olli Ali-Yrkk?,Ryan Heidari,Heikki Berg 【刊名】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摘要】DSP software development has been tied down by extreme computational requirements. Furthermore, the DSP development tools available today are less advanced than in other embedded software design. This has lead to DSP software architectures that have not taken into account future expansion needs. Therefore, DSP software architectures have been inherently closed. Now, as system complexity increases, this design methodology becomes more of a burden, since it does not support component-based DSP software development that requires open interfaces.

In this paper, mobile-communications DSP software architectures are studied as cases, and key areas for improvements towards more open DSP software development are identified. Proposed solutions are judged against the limited resource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DSPs.

12) 【篇名】ASIP Approach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Based on a Scalable

VLIW DSP Architecture

【作者】Yanjun Zhang,Hu He,Zheng Shen,Yihe Sun,Tsinghua 【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摘要】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iques has increased the demands on multimedia processor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design method to quickly design high performance processors for new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In this approach, a configurable processor based on the very long instruction-set word architecture is used as the basic core for designers to easily configure new processor cores for multimedia algorithm. Specific instructions designed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arget processor. Functions not implemented in the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core can be easily integrated into the target processor as user-defined hardware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Several example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or performance is enhanced approximately 4 times on the H.263 codec and that the processor outperforms both DSPs and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IMD) multimedia extension architectures by up to 8 times when computing the 2-D-IDCT.

13) 【篇名】Mapping of nomadic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on the ADRES

reconfigurable array processor

【作者】Andreas Kanstein,Bingfeng Mei,Bjorn De Sutter 【刊名】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pping of MPEG video decoders on ADRES, IMEC’s new coarse-grain reconfigurable and fully C-programmable array processor that targets nomadic devices. ADRES is a flexible template that allows the instantiation of many different processor versions. An XML-based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language allows a designer to easily generate different processor instances with full compiler support by specifying different valu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topology, the number and size of local register files and functional units and supported instruction set. ADRES supports a VLIW-like programming model with a pure VLIW mode for legacy code, and a (coarse-grain reconfigurable) array mode with very high parallelism for the processing of compute intensive loops. We demonstrate the mapping of two video decoders MPEG-2 and AVC, and discuss the performance trade-offs for two critical kernels: IDCT and integer transform. As a result, an ADRES based system can perform AVC decoding in CIF resolution with less then 50 MHz on a 4 × 4 array processor.

14) 【篇名】Testing process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yield: an application to

the liquid-crystal display module 【作者】Jann-Pygn Chen,W. L. Pearn 【刊名】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摘要】Process capability indice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provide numerical measures on whether a manufacturing process is capable of reproducing items meeting the specifications pre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 designers or the consumers. Process yiel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riteria us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or measuring process performance. The formula Spk has been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process yield for normal processes. The formula Spk provides an exact measure on the process yield. Unfortunately,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estimated are

mathematically intractable. In this paper, we apply the bootstrap simulation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lower confidence bound of Spk. We then present a real-world application to the liquid-crystal display module process, to illustrate how we may apply the formula Spk to actual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factories.

15) 【篇名】CBP and ART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on media and DSP

processors

【作者】K. Rajan,L. M. Patnaik

【刊名】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摘要】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such as convolution back-projection (CBP) and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RT) are highly compute-intensive for today's single processor systems.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suitability of TM-1000 media processor and Analog Device's ADSP 21160 as a compute engine for the execution of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Philips Trimedia TM-1000, a very large instruction word (VLIW) processor, is a high performance media processor optimized for real-time processing of audio, video, graphifcs, and communication data streams. TM-1000 has a high performance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core, supported by multiple functional units. The DSP core and the functional blocks operate in parallel, driven by a mix of RISC, multimedia, SIMD-type DSP and floating point instructions. A typical DSP such as Analog Device's ADSP 21160 is based on super harvard architecture (SHARC) and is an optimized processor for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It has two sets of computation units. Each computation unit comprises of three functional blocks namely, 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 (ALU), multiplier and shifter unit. ADSP 21160 supports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SIMD) computation model to handle dual computation units. Both sets of computation units operate concurrently.

We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M-1000 media processor and ADSP 21160 DSP processor to execute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by comparing the execution time of CBP and ART algorithms on them. The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normally break down to a repetitive multiply-accumulate operation (MAC). All DSP processors support single-cycle MAC and zero-overhead loop instructions. The media processors normally do not support single-cycle MAC instruction and zero-overhead loop functionality. However, media processors are equipped with multiple functional units that perform multiple operations in a single instruction time. A DSP processor is expected to execute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much faster than a multimedia processor. 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ecution time on DSP and media processor are more or less same when 16-bit representation is used for data. When floating point data is used for implementation, DSP processor has an edge. ADSP 21160 gives same execution time for both floating point and 16-bit fixed point data. But, the execution time almost doubles when data is in floating point format on the media processor, compared to a 16-bit implementation.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M-1000 processes two sets of operands in a single instruction time when data is in 16-bit format. The executable code for ADSP 21160 was generated from an optimized 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 whereas the executable code for TM-1000 was generated from an optimized ‘C’ with a few

custom operations.

16) 【篇名】Control electronic platform based on floating-point DSP and FPGA

for a NPC multilevel back-to-back converter 【作者】Francisco J. Rodríguez; Santiago Cobreces; Emilio J. Bueno; Felipe Espinosa

【刊名】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摘要】Modern energy concepts as Distributed Power Generation are changing the appearance of electric distribution and transmission and challenging power electronics researchers, which try to develop new solutions of electronic controllers. The aim is to enab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and more complex control algorithms to verify the last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grid energy quality for new power converters, and, also, for equipments which nowadays are operating.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test of a novel real-time controller for a Neutral Point Clamped (NPC) (three-level)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on a floating-point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previous termDSPnext term) and on a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 by operating in a cooperative way. Although the proposed system can be readily applied to any power electronic application, in this work, it is focused on the next system: a 150 kVA back-to-back three-level NPC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 for wind power applications.

17) 【篇名】An analogue video interface for general-purpose DSP 【作者】I.Y Soon;C.K Yeo;H.C Ng

【刊名】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摘要】This paper presents a real-time, high speed interface for the capture of live analogue video for previous termDSPnext term based video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The interface makes use of the link ports, which are standard features of general-purpose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previous termDSPnext term). Hence the interface can be used for the different DSPs with minimum customisation. Current technologies for video processing are either based on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 or programmable processors specialised for video or video previous termDSPnext term as well as a hybrid of the above with a host computer. Such technologies come equip with software tools and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APIs) to support a variety of common video processing tasks. Some of these may have support for analogue video interfaces while others simply cater only to digital video inputs/outputs. Unfortunately, the majority of video sources in daily life are analogue in nature. Video application designers are thus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finding a suitable simple analogue video interface for their applications. Moreover, for those designers who design their own video processing algorithms using general-purpose previous termDSPnext term to circumvent the cost and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se suites of standard solutions, the need for a simple analogue video interface is further underscored. The proposed interface thus serves to provide a simple, flexible, high speed and low-cost analogue interface to resolve the analogue video conversion problem and allow designers to concentrate on their previous termDSPnext term based applications. The interface can support both real-time and non real-time applications.

(2) 硕士论文

1) 【篇名】基于DSP的视频采集及网络传输模块的设计 【作者】韩庭宇

【学校】哈尔滨理工大学

【摘要】DSP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使其在语音、图像、编码、数字设备、通信系统、医疗系统、航空航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方面,通过将DSP技术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使图像的远程传输变得越来越容易。采用合理的传输技术和压缩编码,可在网络带宽有限时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DSP系统可以在安全保护、远程医疗等领域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针对传统基于PC网络摄像机的稳定性差、效率低以及系统结构复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DM642的网络摄像机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流媒体协议的研究,对基于DM642的网络摄像机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实现了视频采集、视频信号处理、网络实时传输、过程控制等功能的集成。结果表明使用DM642专用视频处理芯片设计的网络摄像机可以显著提高网络摄像机的整体效率和性能,较好地解决了传输速率与图像质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利于产品化和升级。

文中详细介绍了网络摄像机各模块的设计,重点阐述了图像采集和网络传输以及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讨论了流媒体传输算法中的两大关键因素:码率分配和带宽估计,并确定了通过控制TCP/IP传输层协议,在不同的传输任务中使用不同的传输方式以达到流媒体高效传输的目的。通过设计带有网络通信功能的应用程序,实现了视频数据在客户端的呈现。论文最后对系统做了基本的性能测试与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设想与路线。

2) 【篇名】基于电话线的图文声信号传输技术和系统的研制 【作者】厚琳 【学校】中北大学

【摘要】本系统主要针对普通的固定电话交流形方式单一的不足,在原来只传输语音的基础上再加入手写图文信号的输入与传输,是对视频通讯设备的开发。这些新加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除由于方言间不通造成的表述上的误会。还可以满足在电话通讯过程中对图形、路线、设计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地降低对使用者的限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具有保密功能;而听力和语言能力有障碍的聋哑人也能自如使用。

本文围绕在普通通讯设备添加手写显示部分,获取图文信号,并传输语音信号的基础上两路信号同时传输的软硬件实现,开展了以下工作:

1 设计了一个基于电话线传输图文声信号的功能结构方案,该方案以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713为核心,具有快速处理数据,且扩展功能强大的优势。

2 应用DSP芯片进行对信号的处理、控制,完成DSP与手写板、液晶显示模块的连接,实现手写输入信号在液晶显示屏上的显示,验证了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

3 采用电话线作为模拟语音信号和数据传输的共同信道,选择二进制频移键控调制解调方式将数据信号搬移到较高频段,通过频分多路复用的方法实现两路信号同时传输,并以应用程序实现。

4 针对公共电话网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基于DSP的系统在入网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编写的程序和设计的电路,对其他类似的应用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启迪和参考作用。

3) 【篇名】基于嵌入式的图像采集与传输的研究

【作者】刘步中 【学校】江南大学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产品的普及,以计算机技术、芯片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微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为数字网络通信中的视频化视频终端创造了有利条件。嵌入式技术与网络、通信和视频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成为数字视频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因而基于嵌入式技术实现视频的采集、压缩编码、网络传输、解码播放是移动视频终端应用的坚实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旨在利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在嵌入式ARMLinux平台上进行实时视频通信系统终端的开发与研究。实验平台选用S3C2440A微处理器的ARM开发扳,将嵌入式Linux技术与H.264视频通信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视频服务器的H.264实时视频采集与网络传输系统的方案。此方案对嵌入式视频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论文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嵌入式实时视频采集系统的设计,包括USB摄像头驱动程序设计、摄像头驱动程序在Linux系统下的编译移植和实时视频采集应用程序的实现、调试和测试。

2.基于嵌入式实时视频编码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结合视频应用的场景特点,选择设计了一款对图像质量损失小、编码速度快的x264编码方案。并结合嵌入式ARM的硬件特点,对x264编码方法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编译级优化、C语言级优化和帧间预测算法优化。最后将优化后的x264编码器成功移植到ARM开发板上。

3.基于RTP的网络实时传输系统和解码播放系统的设计。针对流媒体数据独有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视频传输播放方案:发送端利用RTP协议根据视频压缩编码方式进行分组封装(即打包),再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视频数据进行分组解析(即拆包),实现了重建视频帧。最后在PC机Linux环境下实现解码播放。

本设计开发的嵌入式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摄像头采集速度可达13fps,优化后的x264编码器在平均码率为128kbit/s时,编码速度可达到16.81fps左右。虽然传输系统仍存在着大约0.5s左右的延迟,但可以满足大多数嵌入式应用的实时要求。

4) 【篇名】基于手写数字识别算法的DSP实现 【作者】赵凯

【学校】武汉工业学院

【摘要】模式识别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判断一个模式识别算法的优劣可以通过IRIS数据检测和手写数字识别的水平来体现。手写数字识别被认为与汉字识别具有相当的难度,手写数字识别不仅仅用来检验一个识别方法的优劣,对其研究还大大促进了识别方法的研究和模式识别领域的拓广,因此,手写数字识别又是模式识别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高速度、高精度的手写数字识别系统可以代替人工完成数据录入、邮政编码及银行票据的识别等繁重的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图像分析处理中,FCM聚类算法可以有效地用于图像处理,特别是手写数字识别中。但由于手写数字识别的复杂性,如何设计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较好地通过软件来实现识别,成为当今研究的集中点。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对设计一种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小体积的经济型离线手写数字识别器展开研究。根据手写数字识别算法的要求,进行了手写数字识别器的硬件设计,硬件系统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存储模块和电源模块。图像采集模块采用飞利浦的SAA7115作为图像采集芯片,图像处理模块主要由TI的TMS320VC5416来实现。图像采集芯片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数字化后,通过FPGA传送给RAM。当RAM中存满一帧的图像时,再通过FPGA将其传送给DSP进行实时数据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由上位机处理。在整个系统中利用FPGA来实现各主要芯片逻辑间的连接,通讯应答,时序调整,完成对图像采集芯片的初始化,产生送往SRAM的存储地址,并对SRAM的总线进行仲裁。存储模块用于存放用户程序和图像数据。

本文主要内容是对手写数字识别所采用的算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讨论,根据算法要求进行了硬件系统的设计,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了系统的软件设计框图,以及I2C数据传输程序流程图。最后对整个系统的研究进行概括性总结,指出在设计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采用的解决方法;指出了系统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5) 【篇名】嵌入式网络视频终端与实时图像传输 【作者】祝睿杰

【学校】北京邮电大学 【摘要】随着嵌入式微处理器、,视频/图像处理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嵌入式网络视频终端己成为网络视频系统的主流设计技术。目前,该技术在远程视频监控、视频会议、IP网络摄像机、医学图像处理、可视电话等系统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视频业务在传统嵌入式平台上实现时面临着开发复杂度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Tl(TexasInstruments)于2005年推出了面向下一代嵌入式视频系统DaVinci技术。由于该技术针对嵌入视频业务的特点,采用了全新架构的处理器,并提供了完整的支持软件和高效的开发工具,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认可。因此,基于DaVinci技术研制嵌入式网络视频终端,并在该平台上实现实时图像传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TMS320DM6446是Tl推出的第一批DaVinei处理器,是一款高性能的SOC,采用了ARM+DSP的双核架构。由ARM核负责系统的控制,DSP负责复杂的视频/图像处理,在DaVinci可配置的软件框架下保证所有基于ARM和DSP的硬件和软件无缝集成在一起工作。加之其高性能、低功耗等优点以及采用的65纳米技术,在嵌入式视频信息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论文基于DaVinci处理器TMS320DM6446研制新一代嵌入式网络视频终端系统,包括:系统硬件平台的测试调试、基于ARM核的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视频采集模块Linux驱动的移植开发和DSPServer、CMEM等基础软件的编译配置。

在嵌入式视频终端系统研制基础上,基于DaVinci软件框架实现实时图像采集压缩和网络传输。并将软硬件系统应用于IP网络图像业务传输质量实验,用以测试Da矶nci终端系统性能和网络传输质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检索结果分析

本查询课题是涉及多项专门技术的综合性技术。通过检索得出的期刊文献和硕士论文都只是本课题所包含的一部分。国内外的期刊论文中,有涉及本课题技术的综述性文章,有介绍DSP图像处理技术的,有关于视频通讯的,但对DSP视频通讯技术的内容涉及较少。

文献综述

基于DSP的视频通讯技术研究

1 前言

从“摇把子”的磁石通讯设备到如今的程控电话,固定电话通信已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3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2亿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7.8部每百人。然而,普通通讯设备单一的语音传输形式使其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和使用中,逐渐表现出了不足。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新型的视频通讯设备。这种通讯设备不仅能满足使用者的日常要求,传输语音信号。并且,在原有座机、听筒的结构基础上,加入手写输入的设备和显示设备,达到在普通通讯设备上扩展手写输入并显示功能的要求。

使用者通过这种通讯设备可以在语音交流的同时,使用扩展的手写输入设备辅助语言同受话者探讨问题。使用手写设备作为输入工具可以满足对多种信息传递的要求。除了可以实现发送文字类的信息外,手写输入信息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构想更有效地录入各种线条、图形,从而大大提升实用性,更广泛地适用于各类人群。

首先,由于不同地域、国家语言间的不互通经常容易造成交流上的误会。但是无论身在何处,图形和线条都是对事物说明的最佳媒介。其次,在电话交谈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关于图形、路线及设计的探讨,要想单纯地用语言表示清楚可谓难上加难。最后,就是,本系统消除了对使用者的各种限制。不管是在要求保密除通话双方外不许有第三方了解通话内容的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听力和语言能力有障碍的聋哑人,使用这种视频通讯设备都能自由地与外界沟通。

2 固定电话视频化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在人类的通信中,信息的有效性,有55%~60%是通过视觉实现的;33%~38%是通过语音实现的;有7%是通过内容实现的。传统的通信工具,包括电话、传真等,由于功能单一,严重地制约了信息有效性的充分发挥。而固定电话视频通信则是集语音、文字、图像为一体,具有交互能力和多种功能的通信方式,能够消除现有通信工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有效性,将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沟通和通讯设备上网,其突出特点是传统的通信工具和其他视频通信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无论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是贫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固话用户都有改变固话单一功能,向视频通信转变的愿望和需求。

2.1 视频固定电话的发展 作为与Internet、移动通信网并称三大网络的固定通话网,正在向视频通信的方向发展。作为通信终端设备的固定通讯设备,也不断融入更多样化的功能。

目前,在许多国家,用户已可在家中用固定通讯设备收发文字信息,下载铃声,从手机上的通信录中接收数据,发送彩色图片信息;欧洲一些国家的固定电话运营商开始大规模更新网络,在2004年推出与最新手机功能同步的新款家用视频固定通讯设备;2004年4月,英国电信推出彩显家用固定通讯设备,用户只要插入有联系信息的手机智能卡,就可把这些信息输入到家用固定通讯设备上使用;法国电信公司正在巴黎、里昂和图卢兹3城市进行彩屏手机与固定通讯设备

间的图像通信试验,计划推出能与最新款式3G手机实现完全交互的可视固定通讯设备。英国电信认为,从用户登记使用新业务的情况看,发展前景大有希望,现在使用视频通信通讯设备的用户通常大约每月发出12条文字信息,这一数字还在上升。正如意大利电信所提出的“凡是手机能提供的服务,固定电话都能做到,谁说固定电话乏味?它将与手机一样受人欢迎。”

我国非常重视下一代固定电话的发展,对视频智能电话进行试验。上海首先推出了一种名叫“家家E短消息”电话,这种电话比普通电话多了一种收发短消息的功能,人们通过短消息互通业务,就可以用固定电话传递信息;从2002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广州北京、青岛和苏州等城市安装视频信息公用电话,它是一种集话音通话、网络信息服务与广告发布于一体的新一代公用数字通信设备。2004年初,苏州电信的新一代智能公用电话亮相街头,截至2月底,全市增加了5000多部,成为公用电话的热点业务。如北京平治东方公司研发的一款视频通讯终端产品——视频电话。它集智能通信、计算机网络、媒体咨询于一体,融合多种技术和应用,它是一款固网增值应用产品,但数据的传输主要还是依靠互联网实现。威艾德通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开发的视频电话具有曲目编排播放功能,但不具有双向视频交互功能等等。

因此,当务之急是研发先进的固定电话终端设备,使其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步既要满足传统业务的需求,又要适用于新业务的发展和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以解决固话发展的瓶颈问题。

2.2 基于公共电话网开展的视频通信业务

公共电话网在我国乃至全球是覆盖面最广且最为经济的公用通信网,因而视频技术在电话网上的应用仍是人们关注的领域之一。在不断更新、开发更实用更便捷的电话终端的同时,还为在电话网上开展视频通信业务而研制的各种新技术。在当代社会对通信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这些新技术也逐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HDSL(High 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环路)技术 HDSL是美国Bellcore研究室于1988年底提出的,并于1991年初研制出了第一代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样机。随着集成芯片价格的下降及HDSL技术进一步的成熟,HDSL已于90年代初商品化,并大量进入市场。HDSL能够在现有的铜线电缆上以高达2Mbit/s的速率传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颇有竞争力的用户接入途径,并以低价格、高质量的方法满足了用户对视频通信业务的需求。

图1.1是HDSL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示意图。它主要包括两台设备,一台装于中心局,另一台装在用户端。如果用于专用网时,则在线路两端各装一台设备即可,两台设备之间由对绞铜线线对相连。设备主要包括接口电路和收发机(收发机=发送器+接收器+混合网络+回声抵消器)。使用的线对数则根据传输距离需要可选择两线或三线对。传输时,信号通过混合网络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再通过收发机发送至线路上,接收端再将分开的信号复接成一路满足接口要求的信号。

HDSL系统的收发机中采用了高速自适应数字滤波器、信号处理器,以及回声抵消器等HDSL技术,从而使高比特率、低噪声和双工传输得以实现。在实际应用中,通常HDSL利用两条标准电话线路实现1.544Mbit/s T1或2.048Mbit/s E1的数字业务传输,传输距离可达3~5km。三线对方式可以延长无中继器传输距离,与两线方式相比,一般能增加10%左右的传输距离。当然通过降低传输速率的方法也可延长传输距离。

目前,HDSL技术主要用于数字中继、高速数据业务、会议电视等视频业务、用户线扩容、光纤到路边的最后一公里。应用HDSL技术,可在一条电话线路上实现上百路数字电话(每路9.6kbit/s)。HDSL技术也可以用于交换式兆级数据业务(SMDS)、帧中继(FR)系统以及远程教学、家庭娱乐等视频业务。

2.DSVD(Digital Simultaneous Voice and Data,数字同步话音和数据)技术 DSVD是一种新的调制解调技术,它能够在一条单一的电话线路上实现话音和数据的同步传输。1994年9月制定了DSVD协议规范,调制解调器制造商把这些协议添加到了V.34调制解调器中,并于1995年5月首次推出了支持DSVD技术的Modem。

DSVD Modem可把模拟话音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可对它进行压缩,压缩后的信号量仅仅是模拟信号量的1/8。DSVD Modem把数字话音信号流与来自通信应用程序的数据流混合在一起。这种组合信号在公用电话网上进行传输。在链路的接收端,DSVD Modem又把数字话音与数据进行分离,然后对分离出来的数字话音进行解压缩,使它重新转换成模拟语音信号。DSVD系统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2所示。

DSVD技术最普遍的用途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援和帮助用户进行协同工作。如遇到困难的用户可以请求技术人员拨入他的PC。然后,他们就可以在电话中讨论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为用户提供帮助的技术人员还能传输系统文件,对系统文件进行检查、编辑,并把修改后的版本传递给远程用户的计算机。

DSVD是一种传输技术,且这种技术与具体的应用程序无关,所以技术人员可使用过去运行的何程序,而不必作任何修改。这意味着技术人员可以运行现行的任何远程控制或文件传输实用软件。DSVD对于协同工作也同样有用。另外,

DSVD技术还可用于可视电话、个人会议、家庭购物、多用户电脑游戏等视频通信业务。

3.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环路)

ADSL是于1995年定稿的ANSI标准。为了与ETSI标准等效,在ANSI标准中加了一个附件,如果形成通用的ADSL国际标准。到了1996年下半年,美国等有关厂家已将6Mbit/s下行和640kbit/s上行双向能力的ADSL技术产品推向了市场。

ADSL是在具有混合线规的现有用户双绞线上同时传送MTS(消息电信业务)单工和双工数字信道的传输技术,也就是说该技术可以从端局或远程终端为用户提供6.144Mbit/s和640kbit/s双向信道,同时保留着普通的老电话业务。传输距离达3.7~6km。其中下行的6.144Mbit/s信道可以分成3个2.048Mbit/s,以便同时传输3个电影信道,或分成2个3Mbit/s信道供数字广播电视用。上行的640kbit/s双工信道则可分成384kbit/s供电视会议用,160kbit/s基本速率ISDN和剩余空间供每个信道的信令用。

ADSL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1.3所示。在用户一侧,把进入用户的信号分接成两部分:一部分是MTS,来自PSDN;另一部分为高比特率信号和低比特率控制信道,来自视频网络。MTS可以接入一普通电话,而高比特率信号和低比特率控制信道则可以传送某一业务模块,至于哪种模块,要取决于具体的应用。比如,这些业务模块可以是一个MPEG译码器,一个视频工作站,或者是一台PC等。在中心局,ADSL系统将执行分接上行的MTS信号和控制信道,同时还要复接下行的MTS和下行的高比特率信号,通过这种网络结构可以把点播图像、交互式视频通信、远程教学和其他视频业务发送到千家万户。目前,英国电信公司和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均已利用该技术在PSTN上成功实现了VOD业务,另外这一技术也同样适用于数字电视广播。

ADSL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娱乐,包括电影点播、音乐点播、交互式TV;教育/社会事业,包括远程教学、线上书刊和手册、医疗健康会诊;远程交换,包括在家工作、电视会议;小型商业,包括电视会议、信用卡图像/签名核实;交互式游戏等。

视频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1)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视、音频压缩和视频通信技术实现的,支持人们远距离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展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视频会议通过传送协作成员的视、音频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协作成员之间真实、直观的交流;同时,视频会议还利用视频支持协同工作中各种信息的处理,从而可营造一个多人共享

的工作空间。视频会议系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网络介质从PSTN、ISDN、ATM、LAN发展到因特网。ITU-T发布了一系列的视频会议标准,主要有:H.320、H.323、H.324、H.310。

(2)视频点播系统(VOD,Video On Demand)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电视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产物,,是可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VOD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如服务、教育、金融等)的应用十分广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3)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网络,它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传递信息,可以实现不同地点实时地、交互地或者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利用WEB强有力的交互性,创建一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4)远程医疗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视频技术及信息技术来传输医学信息以进行诊断、治疗和教育的一门应用学科,这里所描述的医学信息包括医学图像、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患者的病历、医学设备输出的数据等。

3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话的使用越来越要求视频化的实现。本课题的设立正是为了顺应消费者多样的使用需求。基于电话线的图文声信号传输系统,是为了方便通讯设备的使用者在进行语音交流的同时进行图像文字的交流而研制的一款视频的通信设备。增加的图文传输功能可以允许使用者在远距离对话交流的同时加入文字和图画作为补充,在描述物体、指引道路、讨论设计等情况下,使说明更加生动具体,便于理解交流。此外,该功能还可以满足使用者在不说话的条件下完成信息的交互,从而达到保密的目的。这种电话最大的特点是,在通话的同时双方可借助液晶显示屏传递文字和图像,具有同步交流的功能。因此,它也可以被称为“无纸化传真机”。

本课题研制开发的视频通讯设备,是一种可以记录图象文字的通信工具。它能把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文字、图形等编成电信号传送出去,到对方后在复原成与发送文件一样的信息。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电话口说无凭,只能由受话方单方面猜测想象的尴尬。

4 参考文献

1) 基于DSP的图形液晶显示设计;胡汉梅,程妮,李海军;电子元器件应

2) 基于DSP图形液晶显示器接口及程序设计;胡汉梅,程妮,李海军;液

晶与显示

3) 基于DSP的图文显示系统;黎泽清,李博,王明泉;曲肇文计算机应用 4) 基于DSP的液晶图文显示技术;王海涛,刘兆甲,张文明,王滨;液晶

与显示

5) 基于DS P与TLV32OAl C23B的音频处理系统;黎泽清,王明泉,李 博,

厚琳;自动化与仪表

6) 基于DSP的图文输入系统;黎泽清,王明泉,李博,厚琳;微型机与应

7) DSP图像处理的程序优化;黄德天,陈建华;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 8) 基于DSP图像处理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李小红;合肥学院学报

9) 基于DSP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应用研究;赵建平,李捍东;自动化技术与应

10) HPI在双DSP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周春海,陈兴林,王岩;微机

计算机信息

11) Component-based development of DSP softwa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Kari Jyrkk?,Olli Silven,Olli Ali-Yrkk?,Ryan Heidari,Heikki Berg;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12) ASIP Approach for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Based on a Scalable VLIW

DSP Architecture;Yanjun Zhang,Hu He,Zheng Shen,Yihe Sun,Tsinghua;Science & Technology

13) Mapping of nomadic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on the ADRES reconfigurable

array processor;Andreas Kanstein,Bingfeng Mei,Bjorn De Sutter;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14) Testing process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yield: an application to the

liquid-crystal display module;Jann-Pygn Chen,W. L. Pearn;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15) CBP and ART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on media and DSP

processors;K. Rajan,L. M. Patnaik;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16) Control electronic platform based on floating-point DSP and FPGA for a

NPC multilevel back-to-back converter;Francisco J. Rodríguez,Santiago Cobreces;,Emilio J. Bueno,Felipe Espinosa;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17) An analogue video interface for general-purpose DSP;I.Y Soon,C.K Yeo,

H.C Ng;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18) 基于DSP的视频采集及网络传输模块的设计;韩庭宇;哈尔滨理工大学 19) 基于电话线的图文声信号传输技术和系统的研制;厚琳;中北大学 20) 基于嵌入式的图像采集与传输的研究;刘步中;江南大学 21) 基于手写数字识别算法的DSP实现;赵凯;武汉工业学院

22) 嵌入式网络视频终端与实时图像传输;祝睿杰;北京邮电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r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