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背诵方法例谈

更新时间:2023-03-08 08:07:5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文背诵方法例谈

张立风

背诵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是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属于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识记。为了更顺利地完成大量的背诵任务,提高古诗文背诵的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学与教的经验,谈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以期对师生有所启迪。 一 补充法

朗读和背诵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可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先写出每句首尾两字,再根据这些字词的提示口诵或默写出中间的内容,然后对照原文“查漏补缺”,最后达到熟练背诵。如:《孔雀东南飞》一文开头,用五个排比句写刘兰芝才貌双全。可先写出:“十 素”,“十 衣”, “十 篌”,“十 书”,“ 十 妇”,再补背(写)出:“十 三能织 素”,“十 四学裁 衣”, “十 五弹箜 篌” ,“十 六诵诗 书”, “十 七为君 妇”。这种从字词到句子再到篇章的方法虽有些程式化,但对形象思维欠佳的学生会很有帮助,可使他(她)们从记住文章的形式开始,最终记住内容。 二 游戏法

现在的学生头脑聪明,思维敏捷,信息灵通,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用灵活的方法去“开发”他们。从他们广泛的兴趣中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开展游戏活动,组织各种擂台赛进行趣味记忆。我曾在教《登泰山记》一文第四段时,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即老师先打乱段内句子顺序,挑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副词——“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后, 让甲乙两组学生同时为以上时间副词寻找“朋友”,要求既要找对“朋友”,又要把句与句之间的顺序排对,以用时少且找对“朋友”者为胜。结果游戏一开始,学生变得异常活跃,学习主动性大为增强。各组学生相互协作,配合默契,很快找到了“朋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学生真正体味到擂台赛的乐趣,不知不觉中背会所学内容。 三 吟唱法

有些古诗词唱出来很好听,吟诵出来更有韵味,我们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背诵。 (一)唱诵法

我们既可直接清唱古诗文,也可以通过学唱歌曲来背诵它们。唱歌学生都很感兴趣,我们可抓住这一“兴奋点”背诵,边唱边记,这样歌唱会时,课文差不多也就背会了。 例: 1 学唱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2、唱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3、学唱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 《枫桥夜泊》。(唐 张继) 4、学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5、学唱高胜美演唱的《千年等一回》 《诗经·卫风·氓》。 (二)吟诵法

我们既可直接吟诵古诗文,也可配乐,配景吟诵。一些历史题材的伤时怀古之就特别适合吟诵。

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作品直接吟诵或配乐、配景吟诵,效果都不错,大家不妨一试。 四 合作法

古诗文背诵知识考查常以填空默写的形式出现,教师可精心选择编排一些练习题,既可采用集体口答、笔答,抢答等方式背诵,也可让学生相互自由抽背,互通信息,合作背诵。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理解型习题,学生一人回答可能有些困难,在这种时候就特别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如: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含义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合作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背诵,机动灵活,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选用。 五 表演法

有些古诗文故事性比较强,我们可采用师生(生生)问答的形式先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把情节连缀起来进行表演,最终完成背诵任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可分为“讽”和“纳谏” 两大部分,其中齐王纳谏后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时段进行问答记忆。 1令初下时效果如何? 2数月后效果如何? 3期年后效果又如何?

提问时学生只要能用原文回答出来,就说明已记住了关键内容,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表演问答过程,这样通过再现历史情景,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会大大加快背诵速度,提高背诵质量。又如《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可让学生扮演季氏、冉有、子路等不同角色,设身处地的进行问答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剧情”背诵“台词”。这种方法适于背诵较长的文章。 六 比较法

古诗文涉及到许多文化常识,我们可寻找选择一些合适的角度进行系统归类,在比较中背诵,在背诵中比较。

例:1、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可归类背诵以下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诸葛亮的事迹曾使多少抱负未得施展的文人骚客感慨不已。杜甫、陆游因诸葛亮而抒发感慨的名句有:

(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总之,一个人记忆能力的好坏,记忆效率的高低,与他所选择的背诵方法的优劣有很重要的关系。在背诵这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要“因文选法”,教师也要“因材施法”,引导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背诵方法进行记忆,提高背诵的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有许多是超越特写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好古诗文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和文学素养。

今天的教学,特别重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读教学。许多教师和学生对现当代课文的朗读,低回婉转、高亢激昂,可谓声情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为此,我认为:教学古诗文时,不要忽视了诵读。

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是“倍文曰讽”,“文”即指文学作品,“倍”即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方式,对于指导今天的教学,也具有颇深的意义。

首先,诵读要注重节奏。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文中,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如果要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掌握如何,看朗读就知道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很多学生是两个音节一停顿,读成了“桃花/源记”,就可见,学生没有真的理解之。在文章当中,这样的停顿就更为重要了。如《五柳先生传》中有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其实,“因以为号”是“因此以之为号”的省略,应读成“因/以为号焉”;《晏子故事》中,有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如果没有理解其意义,也就不会朗读了。很多学生读成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可见,在诵读中,要正确读准诗文的节奏。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有许多是超越特写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好古诗文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爱好和文学素养。

今天的教学,特别重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读教学。许多教师和学生对现当代课文的朗读,低回婉转、高亢激昂,可谓声情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但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古诗文的诵读,而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或只是按如今的音和调来朗读,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为此,我认为:教学古诗文时,不要忽视了诵读。

所谓“诵读”,其实也不仅是记忆,而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是“倍文曰讽”,“文”即指文学作品,“倍”即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方式,对于指导今天的教学,也具有颇深的意义。

首先,诵读要注重节奏。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文中,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如果要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掌握如何,看朗读就知道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很多学生是两个音节一停顿,读成了“桃花/源记”,就可见,学生没有真的理解之。在文章当中,这样的停顿就更为重要了。如《五柳先生传》中有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其实,“因以为号”是“因此以之为号”的省略,应读成“因/以为号焉”;《晏子故事》中,有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如果没有理解其意义,也就不会朗读了。很多学生读成了“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可见,在诵读中,要正确读准诗文的节奏。

古诗文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云出岫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 一、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三、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

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四、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五、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诗文背诵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语背诵

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二、结合句子特点背诵

在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时,这几句同为“××非不××”,背诵下面的“域民不以封疆为界……战必胜矣”,可理清这几句先排比句、再骈句、后散句的句式特点,从而加强记忆。对某些具有“重章叠唱”的特点的课文,我们在背诵时可以求同存异,即在背诵第一节后,找出其余各节与第一节不同的字句并记熟它们就可以了。例如《君子于役》共两节,第二节只有一少部分文字与第一节不同,因此,背熟第一节后,第二节只要记住不同的文字就可以了。 三、省略部分文字背诵

这种背诵方法适用于那些记忆力比较差的人。具体作法是:把课文读几遍后,再把它抄在本子上,抄时只保留每句话的开头和结尾的一两个字,中间的文字省掉,背诵时再补齐省略的文字。如背诵《出师表》就可以这样:“先帝……崩殂,今……分,益州……,此……也,……”运用这种方法背诵,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四、利用课文画面背诵

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又如对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也可按诗的意境勾画出一幅山、水、日、帆组合而成的简笔画。这样不仅有利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五、按照写作顺序背诵

这是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背诵的一种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如《扁鹊见蔡桓公》可以按时间顺序背诵: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对《核舟记》可以按空间顺序背诵:整船-→船中-→船头-→船尾-→船背;对《活板》则按逻辑顺序背诵: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 六、参照课文译文背诵

课文中,有些句子或段落绕口难读,更难记,如《愚公移山》一文第三段中的几个句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背诵时,错读、漏读、颠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时,可以采取参照译文的方法来加强记忆,即可避免错漏颠倒等现象。 七、根据课文线索背诵

文章的写作线索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等。《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按照这一线索就比较容易记忆。背诵《陋室铭》,可按题眼“陋”这一线索来记忆,文章先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与古代名室相比,写得层次分明。 八、进入课文角色背诵

背诵《核舟记》中描述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通过表演“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然后进行记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背诵《曹刿论战》一文,可由三们同学分别模仿同乡人、曹刿和庄公的语气进行对话训练,然后再背诵,效果将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特别强调培养能力,体现在背诵上就是既要能记忆又要能理解,在记忆的同时求得理解,要想写出诗文中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的句子,或主旨句、名言警句等就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按要求截取有关片断或句子。如果仅能机械记诵而不能透彻理解,就会答非所问。因此说,记忆只是手段,理解才是目的,是记忆的生命力之所在。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小学生能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前提。然而,一提到背书,很多学生都会皱起眉头,抱怨说自己记忆不好,要花好久也记不住,要么就是强记,默写完了也就跟着忘了。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平时教学中作了一些小调查,即寻找一些适当的时机,像朋友一样和我的学生聊天沟通。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最后,我发现他们怕背书,抱怨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好的背书方法。要花好多时间还记不住会让孩子对其长生厌倦感,但迫于老师要检查,考试要考等原因又不得不背。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其长生恐惧心理。所以要改变学生对背诵古诗文的恐惧,提高他们背诵的能力,还需要从方法入手。

说道背诵古诗文的方法,我又不得不坦白地承认,这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精通英、日、俄诸种语言,一生翻译出版了近四十部外国文艺作品的丰子恺先生自创了“二十二遍读书法”,即“每天读一课新书,规定读十遍,并用笔画记在书上。第二天,读新课文时,先复习旧课文五遍,画上五遍的记号,再读新课文十遍;到了第三天,读第三课时,也再复习第一课五遍,第二课五遍,再读第三课十遍;第四天时,先复习第一课二遍,第二课第三课各五遍??如此类推,直到每课都读了二十二遍,笔画加起来正好是一个「读」字。”丰子恺称这二十二遍读书法是个笨办法,但他又说此种方法是追求速成的一种方法,是背

诵记忆的捷径。由此可见,背诵古诗文的好方法就是耐心、认真、反复地诵读要背诵的内容,这就是背诵古诗文的捷径。

朱熹在《熟读精思》中对背诵有精辟的见解。朱熹曰:“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的确,要背好书,首先得要端正态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做到心到,大声地将要背诵的古诗文正确地读出来。这是背诵的前提。

其次就是熟练的问题,“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朝浙江江山人何伦撰的《何氏家规》中也认为“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背书切忌急于求成,强记在短时间内的确很有效果,但强记得来的东西并不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时间一长就忘了。而熟读百遍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让那些古诗文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是很难忘却的。

我常常跟学生强调这些背诵古诗文的方法,但也有学生说:“我也知道背诵时要心到、眼到、口道,熟读成诵,我的心里也想这么去做,但是我的大脑不听‘心’的命令,兴奋不起来,常常是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等醒来之后,就更着急了,更静不下心来背书了。”对于此,我在教学中会采用一些奖励方法,因为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一些适当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最爱的就是奖励他少做作业或是加分。因此我就通过制定奖励政策刺激学生用心去背。如只要能理解并且在默写中得满分的就免去要背诵的古诗文在本子上的抄写工作,其实抄写不也就是为了默写得满分嘛。只要默写能得满分,何尝不可以奖励他们不抄写呢?

从古至今,古诗文教学和“诵读”二字一直形影不离。2004年以来,在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相当影响的“少儿诵经”现象及其间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古诗文诵读。本期“争鸣”试图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诵读背后的问题。 众议:所谓“诵读”,主要包括了“熟读成诵”和“品读吟诵”两层含义,而争议基本上存在于前者。“熟读成诵”是不是就是“死记硬背”?它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熟读成诵是否就是死记硬背?

“私塾的诵读过分强调学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内省和体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它突出了教师的监督,忽视了教师的示范,其效率是低下的。在学生课业繁重的今天还强调这种千遍万遍的

低效诵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曹运岚《文言文课堂诵读的架空与落实》,《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那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的教育方法,那种培养学生只学舌不思考的教育方法,所谓背诵经典的教育方式是彻底的浪费教育,毫无用处。在中国目前的教育里,只加重中国孩子本来就很重的负担。真正的阅读经典是理解和辨析,是通过讨论与争论,对经典进行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解、阐释,并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沈睿《儿童经典诵读与培养鹦鹉》,胡晓明编《读经:启蒙还是愚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从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背诵是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的最基础的环节。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杨光亮《为“死记硬背”说句公道话》,《语文报·教师版》2006年1月20日)

“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给一个堂皇的名称:诵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跟旧时代学塾的教读方式表面上有相似之处,然而实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最后达到自然成诵。”“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在笔者看来,诵读教学法正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张必锟《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6期)

“学语言一定要强调语感积累;尤其是学习文言,更要强调增强感性认识。可是,这并不就意味着要强调背诵。学习文言文当然应该多读,而且应该熟读;但是,却不一定都要‘成诵’??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教学实践中甚至出现了‘滥用背诵’的现象。表现在:不加分析地强调背诵的作用,但对为什么要背却讲不出适当的道理。甚至有研究者提出‘能一概反对死记硬背吗?’的质疑,认为应该‘提倡死记硬背’。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这种视背诵为万能的说法,是教育理论中一再受到批评的‘形式训练说’的流毒。”(童志斌《对文言教学“背诵”热的冷思考》,《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

编者插话: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存在。语文学习,尤其古诗文学习必须增强感性认识与语言实践,在这一点上,诵读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形成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语言资料,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但是,由于不同时代学习目标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在当代基础教育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以海量的文言文实践来逐步形成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同时那种完全否定其他方法,认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不二法门”,或者过分强调背诵作用的观点,恐怕也并不可取。我们更坚决反对那种完全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单纯、机械的死记硬背式教学。

我们通常认为,背诵、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诵读的方法更强调让学生在反复的熟读、朗诵、背诵中慢慢体会诗文的含义,这不由得令人产生疑惑:不懂就读、就背,难道不是生吞硬灌、死记硬背吗?

理解与记忆孰先孰后?

“现在一种很流行的提法是:记忆和背诵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它过分强调了理解对记忆的作用。对中学生来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理解得了的,也并不是不理解的知识就不必记了。更何况理解需要‘识记’作基础的,如果没有‘背’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是不可能的??记忆背诵过程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思维训练和感悟陶冶的过程;文本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马伯成《要有“死记硬背”之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8-9期)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8w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