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的感染性腹泻

更新时间:2023-07-17 20: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猫科动物的感染性腹泻及诊疗

汪明权

武汉动物园 430050

腹泻通常是指较正常排粪次数和(或)粪便流度的增加而言。猫科动物的所谓正常粪便依其饮食,体温和运动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狮、虎、豹每天一至二次。狮、虎的粪重约500--1000/ɡ,豹的粪重约250-500/ɡ。粪便中的含水量在正常和各种不同型的腹泻有明显的区别。正常的粪便的含水量约70%,而典型的腹泻的含水量在80%以上。

一、常见致腹泻病原菌

1. 细菌

1.1 大肠杆菌:为人类和动物肠道的常在菌丛,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致病。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大肠杆菌有5类:,产毒素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和粘附性大肠杆菌。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是致猫科动物腹泻的最主要的两类。临床上以出现高热、腹泻、呕吐为主症,无论成年或幼年,对此病均易感,致死率较高。感染本病的猫科动物有:荒漠猫、黄金猫、雪豹、华南虎、东北虎、金钱豹等。其中雪豹、华南虎、东北虎、金钱豹的发病症状相同,但荒漠猫以呕吐、喘气为主,多不出现腹泻。

1.2 痢疾杆菌:痢疾杆菌中的志贺氏菌常引起幼年猫科动物的感染。幼虎感染后,精神不振,不愿活动嬉闹,频繁排出带脓血的稀便,粪便呈鲜红色,腥臭,常出现贫血和脱水症状。

1.3 沙门氏菌:该菌以幼年猫科动物的感染率较高,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成年猫科动物有很多为沙门氏菌的带菌者,但临床上沙门氏菌的病从很少。感染本菌,主要是由于食物、饮水不洁而引起,幼年人工哺乳的动物常因饲喂变质奶粉,乳而引起。

1.4 空肠弯曲菌:此菌为人畜共患菌,亦可累及家禽,它可侵袭肠粘膜,并可产生肠毒素,破坏肠绒毛及肠壁细胞,引起腹泻。幼和成年猫科动物均感染。

1. 5 巴氏杆菌:该菌感染猫科动物后,发病急,死亡率高。患兽精神萎顿、消瘦、乏力、卧地不起,体温升高,张口呼吸,常先便秘,后腹泻。

2、病毒

2.1 猫细小病毒:本病毒引起猫科动物的疾病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或猫传染性肠炎或猫瘟热。是猫科动物最重要的传染病,它以突发高热,呕吐,腹泻和脱水和明显的细胞减少为特征。目前报道几乎所有的猫科动物如狮,虎,豹等都有感染,以一岁以下的幼年猫科动物

易感,死亡率高达90%以上。有的猫科动物感染本病后,未出现典型症状,即在48小时内死亡。该病呈世界分布,冬春季节发病率高,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染。发病动物的唾液、粪便和尿排出污染环境,易感动物饮用被污染的饲料,水而传染。

2.2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自1965年MEBUS首次从犊牛腹泻粪便中分离出来后,人们发现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及幼年动物急性腹泻并致死亡的主要病体,仔猪、小绵羊、马、狗、牛、恒河猴及猫等初生动物常感染发病。新生幼年猫科动物的非细菌性腹泻也多为轮状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猫科动物以后,动物常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呕吐出肉末,水样腹泻,呈喷射状,治疗不及时,常脱水死亡。对于用牛奶,奶粉人工哺乳的虎仔,有时表现严重的胀气。

2.3 冠状病毒 本病毒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在猫科动物,主要是由肠冠状病毒引起消化道症状。动物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时而呕吐,腹泻,严重者脱水。

2.4嵌杯状病毒 猫科动物感染此病毒后,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但有时也呕吐下痢,舌腭出现溃疡,可能与继发的细菌感染有关。

二、发病机制与临床联系

各种因素引起的腹泻机制根据它们对机体的侵害方式,大致可分为:

1. 毒素介导性腹泻 细菌不入侵肠粘膜组织,仅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毒素被

肠绒毛吸收,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而引起腹泻。产毒性大肠杆菌即为这一类的代表。大肠杆菌为肠道常在条件致病菌,当动物因内外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大大肠杆菌即大量繁殖,产生多量毒素,毒素破坏肠绒毛的刷状缘而影响肠的吸收功能,从而引起腹泻。

2. 侵入性腹泻 细菌、病毒感染动物后,进入肠道粘膜内,利用机体的物质,大量

繁殖,破坏肠壁结构,引起肠粘膜的广泛炎症而导致腹泻,如痢疾杆菌等。

3. 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对猫科动物的共同症状为腹泻,但根据肠道的病理表现可分为:

渗出性腹泻:渗出是炎症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侵入肠粘膜后,侵害肠壁,引起炎症,导致大量渗液进入肠道。当炎症加重时,会出现肠壁的溃疡,甚至穿孔,形成腹腔炎症,此时,腹泻物中含有渗出液和血。若细菌性疾病在小肠,由于肠道的蠕动,渗出物均匀地与粪便混和,有时也夹有坏死脱落的肠粘膜。

分泌性腹泻:为肠毒素所致,毒素被吸收后,改变肠微循环的通透性和破坏肠壁

的内外的渗透平衡,大量水份,无机盐自细胞一侧进入肠腔,动物腹泻的粪便呈水样,含少量渣滓,粪便中含大量的电解质,主要为钾和钠离子,粪便无脓血,禁食后腹泻仍不止,动物常因此而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治疗不及时,常死亡。

三、治疗与预防

1. 治疗

由细菌引起的腹泻,抗生素的应用是必须的。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出现很多耐药菌株。因此,在治疗之前,应作药敏试验,以选取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使用改善肠道动力的药物如阿托品、颠茄合剂、杜冷丁等,它们可减轻肠痉挛和缓解腹泻。肠道吸附剂、收敛剂如思密达、木炭粉、夕碳银等可以吸附毒素,减轻其对肠壁的毒害。一些微生态制剂能重新建立肠道的正常菌丛,尤其适合刚出生而人工哺乳的猫科动物。由病毒引起的腹泻,注射特异的抗病毒血清是有效的。可以同时使用免疫球蛋白、干拢素、细胞转移因子、胸腺肽等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来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2. 预防

保证环境的整洁,食物、饮水的清洁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圈养的动物必须对笼舍、饮水池等定期消毒。饲养员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成为疫病的传播通道。各种疫苗的使用能很好的预防作用,尤其对于开放的动物园来说,每年应定期进行计划免疫。每年应定期组织灭鼠、杀蚊、灭蚤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中间宿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18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