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论文索引(1952—1999)

更新时间:2023-08-09 13: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琪,“从俄文档案看辛亥革命时期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兼与俄罗斯学者E·别洛夫先生商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03期,1999年。

里蓉、权芳敏,“辛亥革命期间满铁的侵华阴谋”,《历史档案》,02期,1999年。 詹延钦,“清末巡警与辛亥革命”,《史学月刊》,04期,1999年。

蒋美华,“辛亥革命时期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03期,1999年。

张笃勤,“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两度组建中华革命党考论”,《求索》,02期,1999年。 陈虹娓,“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袁世凯关系探幽”,《北方论丛》,04期,1999年。 居伟忠,“辛亥革命后社会心态冲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9年。

黄少群,“风雨澳门回归路四──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中”,《党史文汇》,06期,1999年。

居阅时,“弃旧迎新——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心态与经济发展”,《中国国情国力》,06期,1999年。

晏英,“近二十年湖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湖北社会科学》,02期,1999年。 唐上意,“辛亥革命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9年。

霍小平,“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教育”,《昌吉师专学报》,01期,1999年。

李跃乾,“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淮阴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9年。 赵刚印,“辛亥革命时期的移风易俗变革与人的现代化”,《贵州社会科学》,02期,1999年。

刘纳,“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取向”,《荆州师专学报》,01期,1999年。

宿丰林、包汉,“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政治倾向──兼谈盛宣怀与孙中山、袁世凯的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03期,1999年。

欧阳登科,“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政治文化的两次尝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研究”,《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期,1999年。

郭树权,“柳亚子与辛亥革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9年。 苏贵庆,“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与辛亥革命”,《滨州教育学院学报》,04期,1999年。 “反袁之勇士报界之奇才——记辛亥革命时期的烈士黄远生”,《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9年。

曾光光,“再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未提反帝口号”,《贵州文史丛刊》,02期,1999年。

李长海,“论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关系”,《蒲峪学刊》,01期,1999年。

陈隽、佟立容,“陈干与辛亥革命史料一组”,《民国档案》,04期,1999年。 陆继文,“爱国剧作家、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骏”,《新文化史料》,01期,1999年。 章开沅,“5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05期,1999年。

赵新平,“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之比较分析”,《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3期,1999年。

陈可畏,“论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江汉论坛》,07期,1999年。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曹贵民,“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刊授党校》,09期,1998年。

蒋美华,“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的解放心态”,《江海学刊》,06期,1998年。 薛柏成,“论墨学在近代的复兴及其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何大进,“辛亥革命时期的美国传教士与美国对华政策”,《历史档案》,04期,1998年。

姚玉民,“李廷江著《日本财界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02期,1998年。 居伟忠,“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03期,1998年。

李庚靖,“辛亥革命前后的龙济光”,《广西社会科学》,05期,1998年。

吴蓓,“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吉林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8年。 尹全海,“列强与辛亥革命三论”,《河南社会科学》,04期,1998年。

尹美英,“辛亥革命时期的兴女学运动”,《济宁师专学报》,05期,1998年。 经盛鸿,“辛亥革命后的女子参政运动”,《文史杂志》,02期,1998年。

严昌洪,“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鸟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期,1998年。

王小孚,“辛亥革命铁血旗”,《南京史志》,03期,1998年。

饶怀民,“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都督风波——李燮和与陈其美争都督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期,1998年。

干春松,“传统与反传统──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文化建构”,《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任贵祥,“辛亥革命时期的华侨报刊续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1期,1998年。 骆宝善,“辛亥革命初期的新闻传媒与孙中山”,《广东社会科学》,01期,1998年。 李学智,“辛亥革命中的伍廷芳”,《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赵立彬,“严复的三民思想与辛亥革命观”,《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彭立生,“辛亥革命元老彭程万生前轶事”,《贵州文史丛刊》,01期,1998年。 李兰萍,“晚清女生留日与辛亥革命”,《学术研究》,06期,1998年。

何大进,“辛亥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对袁世凯的选择”,《江西社会科学》,08期,1998年。

黄敏,“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民族思想述略”,《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8年。

李兰萍,“近代女子教育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广东社会科学》,03期,1998年。

徐柳凡,“试论辛亥革命后私人实业投资热潮的兴起”,《安徽史学》,03期,1998年。 何绍波,“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这一说法不容怀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8年。

“章开沅: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拓荒者”,《江汉论坛》,06期,1998年。

李培健,“辛亥革命时期的戏剧”,《民国春秋》,04期,1998年。

杨小毅,“日知会书报阅览室与辛亥革命”,《图书情报论坛》,02期,1998年。 李景恩,“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西会党”,《江西师范大学学报》,04期,1998年。 陶水木,“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军政府”,《浙江社会科学》,01期,1998年。 宋洪宪,“维新改良思潮在贵州的传播及其对贵州辛亥革命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06期,1998年。

魏立安,“会党与辛亥革命”,《历史教学》,05期,1998年。

李本义,“辛亥革命与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1998年。

席萍安,“辛亥革命期间的四川新军”,《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何修文,“辛亥革命时期的五邑海外华侨与香港”,《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6期,1998年。

苏德善,“伊犁辛亥革命中的锡伯族”,《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范启龙,“清末海军与辛亥革命——兼论萨镇冰对革命的态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7年。

杨天石,“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轮船招商局借款——兼论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04期,1997年。

吕秀莲、王秀杰,“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看辛亥革命胜而复败的历史必然性”,《佳木斯师专学报》,02期,1997年。

尹美英,“辛亥革命前后 家庭革命 论的提出”,《济宁师专学报》,01期,1997年。 杨新明、谭少兵,“试论辛亥革命时期谭延闿与革命派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7年。

李霞,“辛亥革命中两湖志士的合作关系”,《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7年。

陶用舒,“实业建国教育兴国政党治国——论辛亥革命后的黄兴”,《长沙大学学报》,03期,1997年。

王昭全,“英雄与坐骥共长眠——记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南京史志》,S1期,1997年。

安静波,“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与探索》,01期,1997年。

骆顺森,“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探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7年。

李益杰,“潮汕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3期,1997年。 范启龙,“辛亥革命在福州”,《福建论坛文史哲版》,06期,1997年。

陈国庆,“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活动述评”,《华夏文化》,04期,1997年。

刘武坤,“王曲策忍与辛亥革命后的亚东关”,《民国档案》,01期,1997年。

沈潜,“辛亥革命前后的黄宗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7年。

曾成贵,“此复神州第一功——略说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政策》,08期,1997年。

沈雨梧,“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报刊”,《历史教学》,12期,1997年。

冒荣,“发展与落差──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教育”,《江苏社会科学》,01期,1997年。

赤真,“辛亥革命后政权更迭的启示”,《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01期,1997年。 尹美英,“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的考察”,《德州师专学报》,03期,1997年。 席萍安,“试析辛亥革命中的四川新军”,《文史杂志》,06期,1997年。

潘银良,“空军与辛亥革命”,《军事历史研究》,01期,1997年。

牛海桢,“辛亥革命与甘肃社会”,《天水师专学报》,01期,1997年。

马晶,“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报刊及其反帝爱国思想的宣传”,《德州师专学报》,03期,1997年。

任贵祥,“辛亥革命时期的华侨报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4期,1997年。 曹顺霞,“试论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江大学学报》,01期,1997年。 郑延泽、刘新华,“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及世界意义”,《河南电大》,01期,1997年。 林吉玲,“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参政风潮”,《民国春秋》,04期,1997年。

唐向荣,“李大钊辛亥革命业绩的新发现”,《党史博采》,02期,1997年。

徐文泽,“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学院部分师生座谈会纪要”,《文艺理论与批评》,02期,1997年。

杨作山,“辛亥革命前西藏对外贸易述略”,《固原师专学报》,05期,1997年。 俞布,俞菲,“辛亥革命元老俞应麓将军行述”,《贵州文史丛刊》,01期,1997年。 汪毓和,“辛亥革命前后的军歌”,《音乐研究》,01期,1997年。

毕跃明,“辛亥革命在南阳”,《南都学坛》,04期,1997年。

程昭星,“辛亥革命前贵州社会的变化及少数民族的觉醒”,《贵州社会科学》,05期,1997年。

周棉,“试论辛亥革命前中国历代政府对出版事业的管理和控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01期,1997年。

杨花伟,“试评辛亥革命期间美国威尔逊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期,1997年。

李灿珍,“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斗争与中国近代化事业”,《求索》,05期,1997年。 洪钢,“辛亥革命时期的安徽淮上军”,《江淮文史》,03期,1997年。

尹美英,“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斗争”,《渭南师专学报》,04期,1997年。

刘泽生,“辛亥革命运动与香港——20世纪初纪事”,《党史纵横》,03期,1997年。 郭天佑,“辛亥革命先驱徐镜心”,《春秋》,05期,1997年。

胡再德,“ 宋教仁案 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7年。

吴传清,“论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益阳师专学报》,03期,1997年。 周建超,“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社会科学研究》,05期,1997年。 李忠富,“辛亥革命的新探索”,《船山学刊》,02期,1997年。

苏全有,“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学术论坛》,02期,1997年。

郭梅枝,“辛亥革命中阳夏战役失败原因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7年。

陈胜,“读金冲及教授著《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一书的几点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97年。

张之锋,“民主心理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反思”,《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7年。

王显成,“陶成章的民族主义与江浙辛亥革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01期,1997年。

黄虚锋,“近代香港与辛亥革命”,《舟山师专学报》,02期,1997年。

杨呈胜,“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扬州职业大学学报》,02期,1997年。

哈萨,“清末内蒙古社会与辛亥革命”,《内蒙古电大学刊》,04期,1997年。

王永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前后的工人运动──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中国工运》,11期,1996年。

龚书铎,吴效马,“革命是褒词还是贬词?——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谈起”,《求是》,06期,1996年。

刘明华,“辛亥革命─—一次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学术交流》,03期,1996年。 刘望龄,“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导——辛亥革命的世界性涵义”,《广东社会科学》,06期,1996年。

刘慧宇,“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学海》,03期,1996年。 汪悦,“试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津党校学刊》,01期,1996年。

陈阜东,“辛亥革命轶闻”,《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蒋元重,“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03期,1996年。

王永远,“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想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辛亥革命85周年”,《理论月刊》,12期,1996年。

梁上贤,“关于辛亥革命史实的拾遗”,《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黎仁凯,“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与知识分子”,《河北学刊》,03期,1996年。 高文浩,“ 反满 情结的局限与辛亥革命的成败”,《贵州文史丛刊》,04期,1996年。 任贵祥,“辛亥革命时期华侨的反帝爱国斗争”,《长白学刊》,06期,1996年。

胡香生,“报人 报业与辛亥革命”,《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大章、伟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观照与剖析──评《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清史研究》,02期,1996年。

刘宗让,“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几个问题之管见”,《安康师专学报》,01期,1996年。

柳燕、殷正坤,“辛亥革命统一战线刍议”,《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赵书刚,“近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进展”,《党校科研信息》,01期,1996年。 章开沅,“我与辛亥革命史研究”,《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张涛,“辛亥革命──传统政治现代化的方式”,《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6年。

曲晓璠,“东北会党与辛亥革命”,《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1期,1996年。

皮明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研究甘苦谈”,《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胡松,“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吗?”,《真理的追求》,05期,1996年。

“辛亥革命是犯 激进主义 错误吗”,《高校理论战线》,06期,1996年。

谭定远,“贺觉非先生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经过”,《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徐梁伯,“辛亥革命 失败说 献疑——兼论史学与政治主导意识同构现象”,《社会科学战线》,02期,1996年。

孔昭琪,“鲁迅笔下的 辫子 ──为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暨辛亥革命85周年而作”,《鲁迅研究月刊》,06期,1996年。

刘蜀永,“香港与辛亥革命运动”,《统一论坛》,05期,1996年。

周云蒸,“回忆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的几次大型活动”,《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谭天星,“华侨对辛亥革命贡献的再认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沙培德,“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学术研究》,06期,1996年。

耿云志,“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广东社会科学》,05期,1996年。 熊辉,“随父辈参加全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活动纪实”,《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邓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李益然,“论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郑一帆,“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纪念邮票欣赏”,《团结》,05期,1996年。

朱英,“湖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机构及主要科研成果简介”,《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孙占元,“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高校社科信息》,02期,1996年。

邓汉祥,“辛亥革命时期的亲历见闻”,《贵州文史天地》,03期,1996年。

王贵忠,“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国内两个反清共和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演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喻枝英,“湖北辛亥革命文献资料述略”,《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余宏模,“孙中山与彝族辛亥革命志士余健光”,《贵州民族研究》,01期,1996年。 郑春奎,“谈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丽水师专学报》,03期,1996年。

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 排满 宣传为实例”,《社会科学研究》,05期,1996年。

王兴科,“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座谈会侧记”,《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李筱竹,“贵州辛亥革命─—记冯祖贻先生讲座”,《贵州民族研究》,01期,1996年。 经盛鸿,“辛亥革命后的争取女子参政运动”,《南京史志》,06期,1996年。 丁三青,“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史学月刊》,05期,1996年。

徐升,“辛亥革命迅速胜利原因之初探”,《玉林师专学报》,04期,1996年。

涂鸣皋,“清末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之比较”,《贵州文史丛刊》,02期,1996年。

蒙成光,“辛亥革命与中国资本主义道路问题探讨”,《南宁师专学报》,00期,1996年。

张淑香,“辛亥革命时期复县人民的反清斗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5期,1996年。

李寿华,“浅谈陆荣廷在辛亥革命中的复杂性”,《玉林师专学报》,04期,1996年。 李英铨,“辛亥革命时期土匪活动的反动性”,《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6年。

廖杨,“辛亥革命与广西的风俗改良”,《广西民族研究》,01期,1996年。

高文浩,“ 反满 情结的嬗变与辛亥革命的成败”,《电大教学》,03期,1996年。 王振国、邢克鑫,“法国大革命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赵文静,“近代中国知识妇女与辛亥革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张显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爱国运动”,《呼兰师专学报》,01期,1996年。 朱小玲,“从社会心理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01期,1996年。

袁国兴,“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话剧文学理论建设”,《戏剧文学》,06期,1996年。 朱慧玲,“中国留日学人与辛亥革命”,《八桂侨史》,03期,1996年。

陶用舒,“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云梦学刊》,01期,1996年。 徐方平,“论荆沙辛亥革命的特点和意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6年。

高文浩,“ 反满 情节的嬗变与辛亥革命的成败”,《重庆电大学刊》,03期,1996年。

周月思,“辛亥革命期间张謇为何支持袁世凯”,《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朱义禄,“大变革前的躁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心态”,《学习与探索》,03期,1995年。

杨鹏程,“辛亥革命焦达峰、陈作新被戕案新证新说──从《平斋五十自述》等史料看焦、陈事变”,《近代史研究》,02期,1995年。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清史研究》,03期,1995年。 周茶仙,“试论辛亥革命在江西”,《上饶师专学报》,01期,1995年。

吴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辛亥革命以后的解放妇女缠足运动”,《云南档案》,04期,1995年。

林野,“辛亥革命连江籍九烈士事迹述略”,《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期,1995年。

林吉玲,“论立宪运动中的权力之争与辛亥革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5年。

马勇,“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01期,1995年。 陆定兆,“向反动的黑暗势力妥协,必然导致失败——浅析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电大教学》,03期,1995年。

张海林,“论辛亥革命前的江苏咨议局”,《江海学刊》,06期,1995年。

邹翔贯、廷页,“摭谈辛亥革命和香港”,《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5年。

贾孔会,“辛亥革命与宜昌光复”,《宜昌师专学报》,04期,1995年。

林吉玲,“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参政风潮”,《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02期,1995年。

严昌洪,“辛勤的耕耘,丰硕的收获──章开沅先生与辛亥革命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1995年。

林吉玲,“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饮食习俗的嬗变”,《民俗研究》,02期,1995年。 李宏生,“山东辛亥革命著名烈士刘溥霖”,《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95年。

王绿萍,“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新闻事业”,《新闻大学》,02期,1995年。

郑香,“试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林森”,《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5年。 汪东林,“湖广会馆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梁漱溟先生下”,《北京政协》,05期,1995年。 王秋芬,“遗陈与变异 危权与选择──从清末留学生运动的沿革看留学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04期,1995年。

张连起,“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学习与探索》,02期,1995年。

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中国典籍与文化》,04期,1995年。 丘菊贤、罗英祥,“客家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5年。

蒋美华,“辛亥革命前夕婚姻家庭新观念”,《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5年。

萧华清,“少年眼中的辛亥革命”,《红岩春秋》,02期,1995年。

李占领,“辛亥革命时期的邓实及其中西文化观”,《历史档案》,03期,1995年。 汪东林,“湖广会馆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梁漱溟先生上”,《北京政协》,04期,1995年。 葛仁钧,“论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得失”,《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1995年。

郭建平,“辛亥革命张作霖进驻奉天新论”,《历史档案》,01期,1995年。

张显菊,“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刊物的妇女解放思想宣传”,《史学集刊》,03期,1995年。

王有为,“再论章太炎《〈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序》中有关辛亥革命策略问题”,《江海学刊》,05期,1994年。

李凭,“辛亥革命前的资产阶级革命报刊”,《中国图书馆学报》,03期,1994年。 张齐政,“伊朗革命与辛亥革命之比较”,《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01期,1994年。 徐兆文,“辛亥革命前夕宁波人民的革命斗争”,《浙江社会科学》,02期,1994年。 陈麟辉,“论辛亥革命前黄炎培的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江汉论坛》,01期,1994年。

何扬鸣,“浙江留日学生辛亥革命时期报刊活动述评”,《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郭桂兰,“简论辛亥革命在东北”,《黑龙江史志》,04期,1994年。

君山,“辛亥革命时期豫中黄道会”,《民国春秋》,06期,1994年。

郭世佑,“A Reassessment of the Class Basis of the 1911 Revolution-With Comments on th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Nature of that Revolution among Scholars from Taiwan and the Mainland”,《Social Sciences in China》,02期,1994年。

沈大为,“鲁迅与辛亥革命”,《呼兰师专学报》,03期,1994年。

王劲、任灵兰,“毛泽东与辛亥革命”,《党的文献》,06期,1994年。

曾永玲,“辛亥革命时期的 反满 宣传”,《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徐梁伯,“辛亥革命:华侨血染的丰碑”,《南京社会科学》,08期,1994年。

范启龙,“港澳台与辛亥革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肖志华、刘通鸾,“辛亥革命中的黎元洪”,《文史春秋》,04期,1994年。

高旭东,“鲁迅与辛亥革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4年。 吴雁南,“旧民主主义思潮与中国的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兼论辛亥革命的早熟性”,《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04期,1994年。

黄少坚,“浅论关税问题与辛亥革命失败”,《柳州师专学报》,01期,1994年。 李锡贵,“记辛亥革命老人王兆培先生”,《福建统战理论学刊》,03期,1994年。 许广智,“论辛亥革命前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政治取向”,《云南社会科学》,05期,1994年。

熊辉,“辛亥革命志士与末代皇帝的一次聚会”,《武汉文史资料》,04期,1994年。 曹文奇,“关外红梅——辛亥革命东北女杰张桂”,《党史纵横》,03期,1994年。 鉴真,“辛亥革命中的贵州苗族战士──王宪章”,《贵州档案》,04期,1994年。 吴效马,“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嬗变的轨迹”,《贵州社会科学》,05期,1994年。

俞乃蕴,“在历史风雨以后──陈万雄谈辛亥革命史迹保护”,《江淮文史》,06期,1994年。

叶玉琴,“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问题──与郭世佑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01期,1994年。

徐辉琪,“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的觉醒与对封建礼教的冲击”,《近代史研究》,04期,1994年。

忆古,“辛亥革命时期的几种旗帜”,《陕西档案》,05期,1994年。

李存朴,“黎元洪与辛亥革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4年。

赵洪涛,“关于辛亥革命几个基本问题之拙见”,《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01期,1994年。

丁进军,“有关辛亥革命的几件电报”,《历史档案》,02期,1994年。

韦国友,“辛亥革命中爱国教徒的作用和贡献”,《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04期,1994年。

丁孝智、张根福,“对辛亥革命时期会党二重作用的历史考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4年。

吴恒祥,“辛亥革命烈士——焦桐琴”,《西北史地》,03期,1994年。

陈梅龙,“蒋介石与辛亥革命”,《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4年。 汤明珠,“辛亥革命前后的朱德”,《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胡国枢,“一幅被淹没的中国近代化蓝图──纪念辛亥革命团体光复会建立九十周年”,《浙江学刊》,05期,1994年。

马洪林,“辛亥革命志士的价值观”,《历史教学》,02期,1994年。

刘德军,“周恩来研究辛亥革命评析”,《山东社会科学》,03期,1994年。 “辛亥革命”,《青海民族研究》,03期,1994年。

董煊,“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和线索简议──兼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4年。

周彦,“日本与辛亥革命时期的 南北议和 ”,《北方论丛》,03期,1994年。

余学明,“辛亥革命前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新闻政策”,《孝感师专学报》,03期,1994年。

赵金鹏,“美国政府与中国的辛亥革命”,《齐鲁学刊》,03期,1994年。

莫永明,“审慎的历史思辨──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学海》,04期,1994年。 荆德新,“孙中山与云南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01期,1994年。

陈江,“辛亥革命前我国中文期刊的空间分布及其解释”,《编辑学刊》,04期,1994年。

张悦孺,“辛亥革命失败四原因浅论”,《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4年。

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没有 大的农村变动 原因剖析”,《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4年。

吴雁南,“清末民主主义的宣传与非议——辛亥革命早熟性探索之二”,《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4年。

困知书屋主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成果——读《刘揆一与辛亥革命》”,《文史杂志》,02期,1993年。

池子华、吴春梅,“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农民关系问题研究述评”,《学术界》,05期,1993年。

李霞,“辛亥革命史研究园地绽开的一朵奇葩——读《刘揆一与辛亥革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3年。

侯杰,“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思潮新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06期,1993年。 陈江,“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派期刊与立宪派期刊——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之七”,《编辑之友》,06期,1993年。

陈晓东,孙增举,“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史学月刊》,02期,1993年。 关晓红,“一个影响辛亥革命进程的偶然性因素——关于武昌起义后孙中山推迟回国的决定”,《近代史研究》,03期,1993年。

肖来荃,徐方平,“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江汉论坛》,12期,1993年。 周新会,“辛亥革命与民国初期的青海”,《青海社会科学》,05期,1993年。 刘圣宜,“辛亥革命与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3年。

杜文铎,“读《辛亥革命在贵州》”,《贵州社会科学》,04期,1993年。

胡岳,“湘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辛亥革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3年。

郭世佑,“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93年。 王力平,“南洋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S1期,1993年。

饶怀民,“论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会党的特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期,1993年。

富兵,“华侨支援辛亥革命”,《学科教育》,05期,1993年。

李锦旺,“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爱国观”,《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04期,1993年。

陶季邑,“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02期,1993年。 王劲、任灵兰,“毛泽东与辛亥革命”,《兰州大学学报》,04期,1993年。 于,“关于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些新见解”,《党史研究与教学》,02期,1993年。

李立新,“辛亥革命英烈吴禄贞”,《社会科学战线》,04期,1993年。

王才,“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93年。

郎佩芬,“毛泽东与辛亥革命”,《广西师院学报》,04期,1993年。

何扬鸣,“浙江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3年。

袁国兴,“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喜剧创作”,《戏剧文学》,07期,1993年。

张应超,“陕甘回民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回族研究》,03期,1993年。

王连芳、赵振銮、赵泽光,“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回族名将、爱国老人赵钟奇先生”,《回族研究》,01期,1993年。

方福祺,“辛亥革命与缅甸华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3年。

孙绍宗,“黄兴是辛亥革命的实干家”,《东疆学刊》,03期,1993年。

李吉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评介”,《东岳论丛》,06期,1993年。

朱超南,“辛亥革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育与现代化》,01期,1993年。

徐立亭,“辛亥革命与 多党政治 ”,《史学集刊》,02期,1993年。

马庚存,“辛亥革命在山东的胜利与失败述论”,《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3年。

尹全海,“辛亥革命与“反满联盟””,《齐鲁学刊》,06期,1993年。

陶季邑、李小宗,“评《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3年。

莫建来,“评辛亥革命中的段祺瑞”,《历史档案》,02期,1993年。

刘敬扬,“辛亥革命福建货币”,《中国钱币》,03期,1993年。

许海泉,“辛亥革命在江西的胜利与失败”,《江西社会科学》,06期,1993年。 彭大雍,“广西会党与辛亥革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3年。

周亚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历史档案》,02期,1993年。

周新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改造会党的努力及其结果探析”,《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3年。

刘大椿,“辛亥革命前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思想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06期,1993年。

饶怀民,“论辛亥革命时期刘揆一的近代化思想”,《求索》,01期,1993年。

张爱民,“论蓝天蔚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倾向——兼与董方奎同志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3年。

严平,“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大陆浪人”,《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3年。

黄永金、李光溪,“李鸿祥与云南辛亥革命”,《玉溪师专学报》,01期,1993年。

王紫林,“辛亥革命元老与藏书家丁立中”,《江西图书馆学刊》,02期,1993年。 王熙远,“辛亥革命前广西会党活跃探因”,《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3年。

李细珠,“辛亥革命起因新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6期,1993年。 汪林茂,“江浙士绅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01期,1993年。

符和积,“略论辛亥革命在海南”,《海南师院学报》,02期,1993年。

邓卫中,“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和平统一问题”,《浙江学刊》,01期,1993年。 罗冠群,“《辛亥革命诗歌选集》评介”,《岭南文史》,02期,1993年。

董志勇,“辛亥革命后英国对西藏的经济侵略及其严重危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04期,1993年。

丁旭光,“辛亥革命与地方政制变化”,《广东社会科学》,05期,1993年。

鲜于浩,“《辛亥革命辞典》一则条目的几点失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3年。

巫忠,“浅析辛亥革命前后谭平山的思想和活动”,《佛山大学学报》,03期,1993年。 段云章,“一部博大精深的辛亥革命史”,《近代史研究》,04期,1993年。

冼心福,“从龚自珍到辛亥革命前的梁启超——一个近代文学观念演变的抽样分析”,《广东社会科学》,05期,1993年。

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研究的 百科全书 ——读《辛亥革命辞典》”,《近代史研究》,01期,1992年。

夏良才,“辛亥革命研究80年述评——在日本东京 辛亥革命再检讨 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近代史研究》,02期,1992年。

赵令扬,“辛亥革命期间海外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看法——梅光达、丘菽园与康梁的关系”,《近代史研究》,02期,1992年。

火木、白水,“辛亥革命研究的新里程——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史学月刊》,02期,1992年。

关捷,“略论辛亥革命时期辽宁官吏镇压革命的活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2年。

史闻,“《辛亥革命史》、《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译成外文出版”,《苏州大学学报》,01期,1992年。

赵宝泉,“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暗杀风潮述评”,《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2年。

迟边,“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朵新葩——评《辛亥革命辞典》”,《湖北社会科学》,01期,1992年。

陈曼娜,“略论辛亥革命后 二次革命 前的政治格局”,《南都学坛》,01期,1992年。 陈铮,“革命图书出版与辛亥革命运动”,《历史档案》,03期,1992年。

郑正伟,“论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天水师专学报》,01期,1992年。

久保田文次,“1980—1990年日本对辛亥革命研究的新动向”,《历史教学》,12期,1992年。

周德喜,“《辛亥革命研究一览》简介”,《历史教学》,02期,1992年。

张海鹏,“记檀香山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近代史研究》,01期,1992年。

卢明辉,“辛亥革命与蒙古封建王公”,《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02期,1992年。 方志钦,“辛亥革命是彻底革封建帝制的命”,《广东社会科学》,03期,1992年。 仓心言,“南洋洪门会党与辛亥革命——兼论南洋洪门会党与美洲洪门的异同”,《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2年。

王雪森,“中共党史为何从辛亥革命写起”,《福建党史月刊》,09期,1992年。 陈小雅,“关于辛亥革命 避免论 的几点思考”,《求索》,06期,1992年。

郎佩芬,“毛泽东评辛亥革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2年。 李建忠、何龙群,“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国情的认识及其影响”,《学术论坛》,02期,1992年。

吴桂龙,“ 辛亥革命与近代国情 学术讨论会录要”,《史林》,01期,1992年。 周亚平,“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求索》,03期,1992年。

孙谦,熊越,“辛亥革命与新华社会的变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2期,1992年。 冯治,刘孟信,“辛亥革命时期的于右任”,《贵州社会科学》,09期,1992年。

虞和平,“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社会学研究》,05期,1992年。 巫妙云,“ 岭南三杰 与辛亥革命”,《岭南文史》,04期,1992年。

饶珍芳,“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南粤的武装起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01期,1992年。

邹宏,“辛亥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特征”,《毛泽东思想研究》,01期,1992年。

邵国秀,“辛亥革命以前甘肃的藏书事业”,《图书与情报》,01期,1992年。 卢伯炜,“早期官僚资本与辛亥革命”,《苏州大学学报》,04期,1992年。 董守义,“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日本研究》,02期,1992年。

曾瑞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华侨爱国运动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2年。

魏耕祥,“论华老栓、阿Q的思维方式与辛亥革命”,《齐鲁学刊》,05期,1992年。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档案史料展览》在皇史宬开幕”,《历史档案》,01期,1992年。

马骏杰、苏小东,“辛亥革命初期的海军宿将萨镇冰”,《军事历史》,03期,1992年。 潘洪钢,“辛亥革命与荆州驻防八旗”,《满族研究》,02期,1992年。

刘纳,“两种灵感状态与两种审美境界——从一个角度比较辛亥革命时期与“五四”时期的我国文学”,《齐鲁学刊》,04期,1992年。

饶怀民,“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东京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5期,1992年。

杨渭生,“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会党”,《浙江社会科学》,01期,1992年。

邢安臣、郑东艳,“东北各界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2年。

边兆聚,“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菏泽师专学报》,01期,1992年。

董志勇,“辛亥革命前英国对西藏的经济侵略和攫取的经济特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02期,1992年。

李雪青,“试述自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的思想轨迹”,《北方工业大学学报》,02期,1992年。

李慈健,“ 创世纪 的激情——辛亥革命时期文学思潮描述之一”,《中州学刊》,01期,1992年。

迟云飞,“清政府衰败是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1期,1992年。

宋国强、才一正,“辛亥革命以来的辽宁回族教育”,《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2年。

陈晓东、孙增举,“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铁道师院学报》,02期,1992年。

姜新,“重评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徐州师范学院学报》,04期,1992年。 陶季邑,“试论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的社会主义思想”,《贵州社会科学》,10期,1992年。

金冲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论集》增订本序”,《中山大学学报论丛》,05期,1992年。

杨柳,“辛亥革命80周年青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1期,1992年。

关捷,“赵尔巽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行为”,《满族研究》,01期,1992年。

耿云志,“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02期,1992年。 尹全海、张景梅,“黄兴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2年。

郑琦,“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辞职的必然性”,《绍兴师专学报》,04期,1992年。 马勇,“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南京社会科学》,05期,1992年。 邱捷,“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顺德县”,《中山大学学报论丛》,05期,1992年。 周群华,“辛亥革命时期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侵略分裂活动”,《社会科学研究》,01期,1992年。

肖堂炎,“辛亥革命与重庆知识分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2年。

谢放,“辛亥革命前的四川富农经济”,《近代史研究》,03期,1992年。

林伯原,“论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变化”,《体育科学》,04期,1992年。

邱远猷、梁芳,“近几年辛亥革命史研究综述”,《四川社科界》,05期,1992年。

李光正,“辛亥革命时期的广西新军述评”,《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04期,1992年。 贺跃夫,“士绅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05期,1992年。

路知,“我校校庆举办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 学术报告会”,《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2年。

邱酬恩,“辛亥革命及其失败给予我们的启示”,《抚州师专学报》,01期,1992年。 陶季邑,“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综述”,《近代史研究》,02期,1992年。

李喜所,“新领域·新特色——《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评介”,《近代史研究》,03期,1992年。

李本义,“清末留日学生运动对辛亥革命的推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2年。

王金香,“辛亥革命前后的农业”,《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2年。 屠听泉,“论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运动的历史作用”,《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1992年。

智效民,“阎锡山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晋阳学刊》,01期,1992年。 平欲晓,“江西同盟分会与辛亥革命”,《抚州师专学报》,01期,1992年。

欧阳跃峰,“辛亥革命前夕安徽社会意识的变迁”,《安徽史学》,02期,1992年。 沈寂,“辛亥革命前的陈独秀”,《学术界》,03期,1992年。

何一立,“蒲殿俊与四川辛亥革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2年。

吴訒,“从“安民布告”分析江苏地方官员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2年。

董剑平,“孙黄关系与辛亥革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2年。

徐慧,“《辛亥革命在重庆》展览开幕”,《四川文物》,01期,1992年。

何建华、杜建国、张群荣,“论辛亥革命前的留日热潮”,《抚州师专学报》,01期,1992年。

梁景和,“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研讨会关于社会文化史问题的讨论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2期,1992年。

欧阳跃峰,“辛亥革命在安徽的三个中心和三个阶段”,《学术界》,03期,1992年。 俞菲,“辛亥革命元老俞应麓”,《文史杂志》,04期,1992年。

韩信夫,“辛亥革命之我见”,《民国档案》,03期,1992年。

陈孝华,“林森与辛亥革命”,《福建学刊》,06期,1992年。

郑享清,“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01期,1992年。 黄建华,“新疆辛亥革命的特点”,《新疆社科论坛》,01期,1992年。

林金枝,“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对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2年。

何祖敏,“辛亥革命:作为文化本体的因果透视”,《绍兴师专学报》,02期,1992年。

朱仁显,“认识误区:辛亥革命失败的思想原因”,《福建论坛文史哲版》,03期,1992年。

程农,“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与辛亥革命”,《历史教学》,07期,1992年。 陈红民、凌航,“良好的动机苦涩的结果——辛亥革命的历史考察”,《民国档案》,03期,1992年。

王才,“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1992年。

李永顺,“孙中山与云南辛亥革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2年。

林增平,“孙黄交谊与辛亥革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3期,1992年。 成晓军,“政体西化与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历史教学》,07期,1992年。 侯宜杰,“如何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向季云飞先生请教”,《近代史研究》,06期,1992年。

梁景和,“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史学月刊》,01期,1992年。

黄中岩,贾巨川,“从辛亥革命志士到新中国的部长——记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奚若”,《渭南师专学报》,01期,1992年。

韩小萍,祝伟坡,“辛亥革命与妇女运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2年。

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月刊》,06期,1992年。 周元高,“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胜利原因试析”,《史林》,02期,1992年。

康春英,“略论宁夏各族人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斗争”,《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2年。

霍维洮,赵矢元,“论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东北师大学报》,06期,1992年。 罗福惠,“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概述”,《历史教学》,02期,1992年。

陈玮,“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秘工作”,《秘书之友》,04期,1992年。

廖大伟,“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对华政策及其表现”,《史林》,02期,1992年。

汤可可、钱江,“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心理剖视”,《江南大学学报》,03期,1992年。 商光敏,杨建强,“弘扬辛亥革命传统振奋爱国主义精神——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昌隆重举行”,《理论月刊》,12期,1991年。

范锡玲,“试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探索——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

金以林,“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辛亥革命80周年前夕访李侃、胡绳武、金冲及教授”,《学习与研究》,09期,1991年。

丁善文,“略论中国资产阶级武装革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李隆昌,“辛亥革命前夕农民的经济地位及革命倾向”,《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1年。

张守常,“中国农民和近代革命——纪念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吴廷俊,“试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报刊宣传工作的缺憾”,《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1年。

黄绍敏,“辛亥革命时黄兴与华侨的爱国革命活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3期,1991年。

向大有,“广西籍华侨参与辛亥革命活动之特征——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八桂侨史》,03期,1991年。

诸雨民、曲青山,“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青海社会科学》,05期,1991年。

吴廷桢、赵颂尧,“辛亥革命与学习西方——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社科纵横》,05期,1991年。

袁锋,“剖析满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的原因——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04期,1991年。

胡福明,“纪念辛亥革命,发扬爱国主义——在江苏省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江苏社会科学》,06期,1991年。

陳民,“辛亥革命時期“南洋革命黨第一人”——陳楚楠”,《现代中国》,11期,1991年。

杨安、段维,“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有关社会主义思想述评”,《社会主义研究》,05期,1991年。

丘德萱、周华,“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江汉大学学报》,04期,1991年。

薛世平,“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初探——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01期,1991年。

阎廷亮,“辛亥烽火燃河西——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02期,1991年。

杨祖长,“论《民报》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江汉大学学报》,04期,1991年。

彭先国,“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党与会党的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史岩、王文,“辛亥荣县首义、吴玉章和四川保路运动研究的新收获——四川省暨自贡市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研究》,06期,1991年。

王劲,“于右任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兰州大学学报》,04期,1991年。

郑春奎,“浅析辛亥革命时期柳亚子的革命思想”,《丽水师专学报》,04期,1991年。

陈在正,“辛亥革命时期的林森——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而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杨岭多吉,“辛亥革命中藏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四川社联通讯》,05期,1991年。 华石,“四川省暨自贡市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概述”,《文史杂志》,06期,1991年。

陈正容,“列宁论辛亥革命和亚洲觉醒的启示”,《外交学院学报》,04期,1991年。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昌召开”,《民国档案》,04期,1991年。 丁向荣,“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白水,“新的探索新的创获——读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史学月刊》,06期,1991年。

刘自瑯,“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历史命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1年。

石波,“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06期,1991年。

林家有,“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及其历史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隗瀛涛,“论四川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上”,《文史杂志》,04期,1991年。 陈希天,“辛亥革命重要文献—《秋夜草疏图卷》”,《民国档案》,03期,1991年。 陈旭麓,““揖美追欧,旧邦新造”——辛亥革命与王朝时代的终结”,《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01期,1991年。

何玉菲,“辛亥革命中的云南”,《档案工作》,10期,1991年。

陈梅龙,“辛亥革命在宁波”,《浙江学刊》,05期,1991年。

王文,史岩,“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四川社联通讯》,05期,1991年。

佐民,“辛亥革命对中国文书制度的影响”,《档案学通讯》,05期,1991年。 陈国庆,“辛亥革命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创新”,《中州学刊》,06期,1991年。 刘振国,“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黑河学刊》,04期,1991年。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全国青年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民国档案》,04期,1991年。

刘钦斌,“论辛亥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徐万成,“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教学与研究》,06期,1991年。 张国权,“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鞍山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1年。 欧阳跃峰,“安徽志士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杨学富,“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思想启蒙”,《文史杂志》,04期,1991年。

李存章,“客家梅州籍华侨与辛亥革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3期,1991年。 黄丽辉,“辛亥革命期间独立各省革新邮政的部分史料”,《民国档案》,03期,1991年。

于廷明,“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军票——甘肃军需钱号兑换券”,《中国钱币》,01期,1991年。

黄宗炎,“广西与辛亥革命”,《社会科学探索》,05期,1991年。

侯宜杰,“关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三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05期,1991年。 涂鸣皋,“吴玉章与辛亥革命”,《四川社联通讯》,05期,1991年。

李长林,“辛亥革命时期的警句格言”,《道德与文明》,05期,1991年。

王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文化变革述论”,《福建学刊》,06期,1991年。

李来葆、李国军,“地委宣传部地区社科联地区历史学会举行学术报告会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黑河学刊》,04期,1991年。

谭徽泉、郦玉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档案史料展览》在宁首展”,《民国档案》,04期,1991年。

子田,“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宋士堂,“试论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为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而作”,《社会科学研究》,02期,1991年。

徐穗、杨新民,“人大历史系、清史所举行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学术讨论会”,《教学与研究》,06期,1991年。

张强,“辛亥革命的几点启示”,《龙岩师专学报》,02期,1991年。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湖北社会科学》,08期,1991年。

钟钢,“辛亥革命前夕商人心理的变化及其成因”,《文史杂志》,04期,1991年。 赵红英,“八十年来海内外华侨与辛亥革命研究述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3期,1991年。

朱宗震,“辛亥革命后租界内捍卫言论自由的斗争”,《民国档案》,03期,1991年。 罗福惠,“辛亥革命研究四十年”,《历史教学》,03期,1991年。

艾天秩,“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现实启示”,《湖湘论坛》,05期,1991年。 胡维革,“半殖民地意识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东北师大学报》,05期,1991年。 张应超、党阳俊,“辛亥革命在陕西”,《理论导刊》,10期,1991年。

俞旦初,“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英雄人物史鉴初考”,《近代史研究》,06期,1991年。 桂心仪,“辛亥革命宁波光复纪要”,《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董维慎,“纪念辛亥革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郭汉民,“宋教仁与辛亥革命研究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2期,1991年。

肖君和,“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贵州文史丛刊》,03期,1991年。

邱荣洲,“辛亥革命福建省军政府都督孙道仁评介”,《龙岩师专学报》,02期,1991年。

李传信,“宋嘉树与辛亥革命”,《江汉大学学报》,04期,1991年。

傅渊希,“扼守老关口掩护重庆独立——辛亥革命亲历记”,《文史杂志》,04期,1991年。

张永泉,“伟大的业绩深刻的教训——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杭州教育学院学报》,03期,1991年。

方裕谨,“辛亥革命在河南——外务部电报档选刊”,《历史档案》,03期,1991年。 辛培林、任伶,“黑龙江地区辛亥革命概论”,《学习与探索》,05期,1991年。 万灵,“辛亥革命前后常州的乡党斗争与地区近代化”,《江苏社会科学》,04期,1991年。

章开沅,“扩展学术视野,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1991年。

欧阳哲生、崔湘伟,“辛亥革命在湖南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05期,1991年。 隗瀛涛,“论四川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文史杂志》,05期,1991年。 谢凌、陈玮,“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四川档案》,05期,1991年。

彭武麟,“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略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06期,1991年。 沈智,“辛亥革命时期的女知识分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04期,1991年。 何汝璧,“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与法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熊宗仁,“贵州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祭”,《贵州文史丛刊》,03期,1991年。

袁忠贤,“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报告会”,《龙岩师专学报》,02期,1991年。 李长林,“辛亥革命中的文艺作品”,《文史杂志》,04期,1991年。

王心喜,“辛亥革命在杭州”,《杭州教育学院学报》,03期,1991年。

李侃,“赵尔巽与辛亥革命前后的东北政局”,《历史档案》,03期,1991年。 王唤青,“辛亥革命与关税自主斗争”,《历史教学》,10期,1991年。

陈剑安,“江西辛亥革命期刊《新白话》述评”,《江西文物》,02期,1991年。 刘金章,“论辛亥革命之后的实业救国热潮”,《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05期,1991年。

罗福惠,“辛亥革命与再建统一”,《湖北社会科学》,10期,1991年。

吴勇军,“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新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91年。

吴廷栋,“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1年。

何久菊,“纪念辛亥革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04期,1991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sn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