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更新时间:2024-03-08 02: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科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浙江省天台县实验中学 郑伟明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带来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环境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阻碍,教育教学将越来越具有开放性。本文从《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开放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科学 课堂教学 改革 开放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在逐渐加深。课堂教学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手段不断增多,其中重要的一种变化,就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开放性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理念的开放

新课程理念是“自主、合作、创新”。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现代教学模式。下表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对比:

传统教学模式 以“本”为本 封闭式教学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现代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 开放式教学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学模式是开放式教学,合理运用开放式教学,比较符合科学课的特点。因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最后又应用于生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积极采用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原型,注重实验探究,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并提升为理论知识,最后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规律的历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心理上接受和行动上实行现代教学理念,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

另外,新课程还把教学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的师生交往、积极的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本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走下讲台,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同时,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来传授知识、塑造心灵,促进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把自己的教学视为一种高超的“主体塑造艺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主体性得到确认,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识得到改变,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开放的前提—师生平等。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已下了明确的规定,但教材内容量多面广,在给教师很大的取舍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取舍困难。所以,我们在教材的处理上应做到:

1、详略得当。初中《科学》总的编排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贴近实际,由近及远。因此,对于

1

学生们熟悉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可以详细地讲授,并可以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穿插进去。例如,在讲授食物保存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食物腐败的一些事例,然后提出问题,根据你们的经验导致食物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与微生物生长有关。教师进一步提出食物上滋生微生物跟那些因素有关?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得出可能与水分、空气、温度有关。接着教师又提出为了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我们应采取什么样措施?这时教师可帮助学生从分析微生物是引起食物腐败的原因入手,得出只要能具备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措施即可达到延长食物保存时间的目的。然后结合日常生活事例,如:为什么食品包装袋中放入干燥剂?为什么放在冰箱中的食物不易变质的?为什么有些食品包装袋中充满气体?这些气体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等事实进行探讨,得出结论。

有驱动性的问题情境往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如(1)火柴梗头与火柴盒侧壁的摩擦为什么会着火?(2)鸡蛋壳放到醋里为什么在鸡蛋壳表面会有气泡产生?(3)当热水瓶里装入部分热水后,用瓶塞塞进,为什么到第二天瓶塞却很难拔出?(4)为什么当汤圆或饺子刚放入水中时,会沉入锅底,而当汤圆或饺子煮熟时,则会浮出水面?等等。而创设情境的手段可以是科学实验、科学史、推理假说,也可以是资料再现、实物展示等方式。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魅力,使学生从一读到问题开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2、结合当地乡土知识。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但对从小生活在其中的家乡事物有较深的认识, 教学中如能结合家乡有影响的材料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加深。如石粱飞瀑、桐柏抽水蓄能电站、济公传说、元宵节灯会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中如能穿插补充进去, 将会使课本内容大大充实,使趣味性大大增加。如:在能量相互转化一节教学中通过参观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一事提出为什么国家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这一工程?为什么选址桐柏?抽水蓄能电站担负着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然后介绍建设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目的是为了解决用电高峰、低谷之间供需矛盾而产生的间接储存电能的一种方式,它利用下半夜过剩的电能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然后在次日白天和前半夜将水放出发电。据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回答整个过程能量相互转化情况。最后进行总结、交流。

又如《蜗牛》教学时,开始启发学生提问题,有的问“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怎样运动?蜗牛为什么长着两对触角?蜗牛的眼睛在哪儿?蜗牛有没有牙齿?甚至连蜗牛怎样繁殖也提出来了等等,同时分析哪些问题能够在课堂上研究,引导学生讨论运用什么工具可以观察的更仔细。(渗透放大镜的使用)虽然有个别教案中的问题没有研究到,但是学生的探究符合课程标准,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活动探究,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从而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的不断更新,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热点的不断转移都可作为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这就要求教师们多看新闻,翻阅杂志,多听广播,多上网冲浪,了解更多的学科动态,及时补充教材内容,使上课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性,与时俱进。如我国的嫦娥一号的发射,全球气候的变暖、2008年春季南方雪灾等内容都是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的开放

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学会学习为

2

基本目标,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就必须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授、学生记的方式。

1、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社会,对人生充满向往,并且各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不尽相同,这些都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辩论会、演讲赛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都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有段时间很多学生都喜欢吹泡泡游戏,有学生就问我怎样自己调制“泡泡水”。本着游戏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我策划了《吹泡泡》这堂科学活动课,整个活动划分为三个板块:一、学生分小组研制泡泡水;二、进行吹泡泡比赛,推选“泡泡大王”;三、交流总结活动心得。第一环节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主要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探索泡泡水的配置秘方。材料是同学们自己带来的,有洗洁精、肥皂粉、洗发水等。探究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里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分工合作,一人研究一种配方,并且做好记录。研究完了,小组里就来一次比赛,通过比赛评出谁的配方最好,吹出的泡泡最大最多,等会参加全班比赛。第二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评选“泡泡大王”。通过比赛,同学们发现班上的高手还真不少呢,有的同学吹的泡泡大的像气球,有的同学吹的泡泡连成长串。最后我们选出了两个“泡泡大王”,一个是泡泡吹得最大的,一个是泡泡吹得最多的,请他们介绍做法,帮同学门弄清其中的科学道理。第三个环节虽然时间不长,但我认为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在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大家一起交流,就给了大家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

2、注重探究实验。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推理得到结论。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置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保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探究性实验问题是根据实验要求和理解实验原理,编写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正确选用仪器和器材,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形式。引导学生领会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探索过程,是一条在实施课堂教学探究中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向CuSO4溶液中滴加浓的烧碱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人惊奇万分;在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描树干,用盐酸描花朵,然后向这张看似没有东西的白纸上喷洒紫色石蕊试液,就可看到满树红花的景象,把指示剂与酸、碱的反应生动鲜明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如课本中为检验SO42- ,常采用滴加BaCl2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来证明,而学生对“再加稀硝酸沉淀仍不消失”这句话难以理解,此时可补充CO32- 中加BaCl2 试剂,再加稀硝酸的实验,使学生很感性地理解为防止杂质的干扰,检验SO42- 时常再滴加稀硝酸的原因。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内的小实验又可以主动补充课堂外的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

3、走出教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授课制使学生局限于教室当中,缺乏感性认识,使知识显得抽象和难以理解。科学中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悟科学原理,向工人、农民学习、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如在讲授代代相传的生命一章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果园,植物园和乡村田野,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各器官的结构特征及各种生殖方式。我校所在地的周围有许多果园,一段时间我经常带着学生一起去参观,参观前我先指导学生设

3

计探究实验方案。如:花的结构?植物有那些器官构成?怎样给果树施肥?为什么果树要剪枝?为什么果农要除花去果?在参观过程中学生有时候会提出他们所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果农为了能使果树枝条向周围扩展,将相邻的两棵果树枝条用绳绑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后不同植株的枝条竟着生在一起,仔细观察还发现绳子系住的部位还出现膨大现象,有些地方绳子外面已经被树皮包裹。针对学生突然提出的类似疑问,做教师的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参看书本,查找资料,了解茎的结构,形成层的功能,然后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何对植物进行嫁接等内容的讲授。通过这样的教学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知识也就掌握得牢固全面。

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设立科学实验基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是现代自然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想方设法在教学楼的后面建起了植物园地,为教学、实验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环境,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如学习观察植物的一生,我带领学生在植物园地亲自播下油菜、西红柿、玉米和蚕豆等种子,并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它们的变化。当学生告诉我种子发芽了,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这是我们自己亲手撒下的种子,这种喜悦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在这里,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从而对观察植物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建立实验基地,引导学生开展课余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观察、监测、种植、饲养等实践操作,既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四、评价过程的多样化

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的指挥棒。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共同提高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但是,至今关于课程标准评价制度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多为专家、学者们的构想,实际教学上还是以考试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这样,新教材的新理念就得不到贯彻,教材中许多新知识就在实际教学中被忽略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得不到实现。

改革教学评价,增加评价的开放性,就是要改变为了选拔和甄别的片面性,只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的狭窄性,考试作为单一评价手段和只有教师参与评价,导致评价主体的缺失性。倡导多元的、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做:

1、全面评价。学生的才能,学生的素质的多方面的。采用多元素质评价法,以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进步为支撑点,给于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能力特长,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所有的能力都能全面发展,能培养学生兴趣,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是成功。一个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尤其能在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信心等方面做出激励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形成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全员评价。教师、学生、家长、同学等均参与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从学习,生活,体育,思想,美术等多方面累积记载学生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及时记载学生在不同时期

4

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总之,教学理念的开放,带来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开放,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使他们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而这三者又需评价的开放性为保障,改变全社会对教学的评价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军华,《以开放性习题培养发散性思维》《中学物理》,2001 3、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李伟胜,《试探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6、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y7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