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2015

更新时间:2023-09-13 08: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细节描写在《红楼梦》写作中的作用

***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知名的经典名著,有着曲折而丰富的

故事情节,庞大的社会背景,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了诸多形象丰满、性格细腻的人物。《红楼梦》对人物形态、人物服饰、饮食文化、诗意生活的全方位细节描写,不仅在人物塑造上,而且渗透在情节结构之中,从而使他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特性以及情节结构诸多方面为之一新,开启了小说创作的新视野。《红楼梦》中每一位人物都有着鲜活的性格特征,书中的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增强作品真实性,深化文章主题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曹雪芹从语言,心理,外貌,行为等四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每一位人物,那一个个角色仿佛跃然于纸上,活色生仙。《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丰富、细腻、生动、深刻,精雕细刻,却又十分真实自然,既利于刻画人物性格,又可以增强作品情节张力,使情节联系紧密,让整部作品的主题跌宕起伏,且细节个个都极富情感,其细节描写被当成典范,在我国的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是一笔巨大的艺术遗产。《红楼梦》中对细节的描写成功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情节、人物以及环境。本文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形象和外貌、性格和关系,以及整个作品的环境和情节方面的细节描写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细节描写;人物;情节;环境;语言

1

一、《红楼梦》与细节描写

《红楼梦》是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其细节处精细、真实而自然,含义丰富,细中见深。分析和欣赏这些具有高度真实感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对我们今天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是一个聪颖善良、却离经叛道的世家子弟,生活在以仕途成就论成败的封建社会。二十三回宝玉见贾政前后的一段细节描写:宝玉听说贾政叫他时,“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了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死活不敢去”。如此光景,不禁令人想起老鼠不得不见猫的情形。但出来时的宝玉“慢慢的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出去了。”真是避之若火。进出相对比,使得宝玉顽皮惧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贾宝玉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天真烂漫而又才华横溢的女孩们。她们的聪明和美丽,她们的纯真和热诚,象一缕明媚的阳光,照亮了那个时代污浊的天空。她们是贾宝玉眼中和心中都尊重与呵护的家人,没有上下尊卑之分的朋友。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物情态和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塑造了红楼世界里,才情超群的林黛玉、端庄温和的薛宝钗、豁达开朗的史湘云、干练果断的王熙凤等等一系列浑然天成,丰满写实的女性形象,读者从字里行间切实地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这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体制中还是第一次,中国女性的价值得到了文学著作的充分肯定。如:黛玉的孤傲率真、敏感多疑,晴雯的口齿伶俐、泼辣叛逆,史湘云的心直口快、调皮灵巧,迎春的老实憨厚、懦弱无能??

第二十一回对林黛玉、史湘云二人睡态的细节描写:“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把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短短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双艳共栖图,赋予她们各自不同的睡态,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一静一动、一紧一松,分别体现了林黛玉的文弱安静和史湘云的豪放天真。

二、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

1、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人物风骨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生活的全部丰富性

2

和复杂性,作品中精妙的细节就非常细致的表现出不同人物性格的细微区别。

例如,著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形瘦长苗条,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从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出,王熙凤外貌形象独具魅力,但其内心却深涵着精明狡黠。第三回中王熙凤首次出场“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系列的细微描写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和咄咄逼人的好强的性格。

王熙凤这个人物,表面热情,善于逢迎,内心却满腹计谋,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拜金主义者,对王熙凤服饰的细腻刻画,描绘出一位聪明泼辣而又极善言辞的名门贵妇形象。

例如,林黛玉外号“潇湘妃子”,其形象描述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②这段文字表现了林黛玉略显病态的柔弱之美,但动静相宜,气质高雅,才貌双全,其天然轻灵的内在气质清丽不俗,尽管她多疑、爱生气、爱哭,但这也是她的魅力之处。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德言工貌”四德俱全的封建时代淑女的完美典型。她貌美、聪明、能干,言行谨守礼教,为人随和,但对任何人都不疏不亲,喜怒绝不形于色。但她毕竟还是一个芳华正茂的少女,如,宝钗扑蝶这一情节“遂向袖中取出扇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一细节的刻划,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薛宝钗天真烂漫的一面。

2.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风采

林黛玉主要的个性特征是自然率真、不同流俗、纯洁无瑕,她虽多愁善感,但也有少女的浪漫活泼、青春的欢乐和生活的乐趣,这从她的服饰细节描写中也能见出一二。第四十九回,她前往李纨处,“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红靴红氅的鲜艳,加上那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在素雪的辉映下,令她显得明艳照人、神采飞扬,使肃杀的雪地似乎也变得灵动起来了。

而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时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

3

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①寥寥几句表现出王熙凤的圆滑世故,明是称赞林黛玉的丰姿,其实是对贾母的阿谀奉承。曹雪芹通过对细节的形象描绘,将王熙凤察言观色的本领和她在贾府中获得宠信的原因作了充分的表述,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脑海中自然地生成场景,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曹雪芹文学素养的渊博和文字功底的深厚。

第三十一回,“湘云说完了话,众人听了都笑道:‘果然明白。’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她不会说话,她的金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宝玉听见了,倒后悔自己又说错了话,忽见宝钗一笑,由不得也笑了。”短短几句话就描写出各人的笑有各自的心事,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众人的笑是随和赞赏,黛玉的笑是嫉妒的心理表现,宝钗的笑有点幸灾乐祸,宝玉的笑是无可奈何自我解嘲,这种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又反映了各自性格上的不同特点,即林黛玉的偏执、薛宝钗的自私、贾宝玉的软弱多情。

3、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也有语言描写的重要作用。曹雪芹最善长的就是对《红楼梦》中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姿态及行动形象的刻画。

例如:王熙凤出场片段,作品通过正面、侧面两个方面描写和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正面描写,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通过王熙凤对林黛玉所说的话来描绘出王熙凤的肖像。表面看似热情爽朗,但在规矩礼仪极为严格的贾府和地位至高无上的贾母面前如此表现,可见王熙凤性格中的张狂放肆。二是侧面描写。比如林黛玉的纳闷和思忖,贾母对王熙凤进行评价时的戏谑谈笑。通过这些精彩的描写细节,我们不仅领略到凤姐的八面玲珑,而且还可以想见她此时谈笑风生、眼飞眉动的神情,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特征完美的被展现出来。

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的一段话:“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又是摆行价,又是掰手指头算帐,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神情状态从语言之中反映出来了。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

4

语言平庸,动作的叙述描写再精彩,也不可能把人物、场面写活。优秀的作家总在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上追求动作性,给人留有更多的想象的空间。富于动作性的语言细节描写,是连带着情态、场景的活的语言,其中细节更精炼、更含蓄、更有韵味。《红楼梦》中语言描写中的一问一答、一停一顿,虚实结合,详略得当,文字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处处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三、通过细节描写再现社会生活

1、通过细节描写再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关系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不仅限于在人物形象上的成功,还有曹雪芹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真切体验,是中国千年文化的艺术浓缩。曹雪芹抓住一些典型的细节,刻画出一幅人物群像图,却将其中各个人物的特点鲜明的表现出来。

《红楼梦》之中,总共涉及到四百多人,其中,最具魅力的人物则有十二位,即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史湘云、秦可卿、李纨、妙玉、巧姐。而贾宝玉这个视礼教为粪土的“逆子”,在经历了社会变迁和家族盛衰的起伏,加之个人情感悲剧,其内心的才情与苦闷,也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假使《红楼梦》之中,缺失上述人物形象,便不会那么光鲜亮丽。

《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是整部名著的精髓之处,通过细节刻画,书中人物关系逐渐复杂化,剧情更加曲折,从而能够真切展现出书中那个社会。

例如,第六十六回,湘莲跌足一叫:“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剩王八。”一席话骂尽了淫乱成风的荣宁二府。显得极为生动形象,使整个剧情更加生动鲜活。

例如,第五十三回,领春祭恩赏时贾珍讲了这样一个细节:“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连上供祖宗也要依靠皇上所赐。第七十二回,办了一下老太太的生日,就用光了全部家当,竟然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用。为了应付一个太监二百两银子的索取,王熙凤就要当去自己的项圈等细节。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贾府在经济上已到了财源枯竭的地步,而当时的全部封建贵族都在经济上走向崩溃,只剩下一副摇摇欲倒的空架子。

2、通过细节描写强化社会环境

《红楼梦》中有诸多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这些描写,建立起了故事发生的背

5

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物的思想性格。

曹雪芹写潇湘馆的竹十分突出,其外形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相互交融。“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宝玉吟“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说潇湘馆中的翠竹能引来高贵的凤凰,喻指黛玉高雅秀洁的个性吸引着宝玉的爱恋之情。“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是说黛玉象青翠欲滴的竹竿般,体态纤巧;又似津津生凉的竹叶般,清丽高雅。而“斑竹一枝千滴泪”,映衬着“潇湘妃子”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悲情的命运。翠竹遮映的潇湘馆,暗示出黛玉孤高自诩的偏执性格,也形成了一个充满哀怨、郁闷气氛的情景。

再如:秦可卿死后,贾珍越发不掩饰对秦可卿的超常感情,为秦可卿置的棺木“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薛蟠称“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当时贾政劝了一下:“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贾珍不听。秦可卿出殡那日,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这些细节,于平淡无奇中描绘出封建贵族生活的荒淫、无耻与奢靡,预示了宁国府必将走向衰退的结局,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细节描写强化故事情节

其实,《红楼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剧情真切,细节生动,《红楼梦》最初名为《石头记》,著作中几次提到玉石,宝玉是含“通灵宝玉”而生,当宝玉发现身边毫无一人佩戴玉石时痴病发作,将跟随自身来到这一世间的玉石狠狠摔至地上,这一场景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高潮。书中主要人物经历摔玉、丢玉等事件,即使是金玉良缘,都跟玉紧密相连。宝黛一见如故,曹雪芹也将其归因于三生石。

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第一次正面描写这块通灵宝玉。宝钗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曹雪芹这样写,不难体会到:金玉良缘,上天注定。之后,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林黛玉一出场便捕捉到“二宝”间的亲密气氛。于是她出口便笑着说“早知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些情不自禁的细节描写,表露出

6

了林黛玉微微的妒忌,这是黛玉爱情的第一次流露,而且是以一种她所特有的莫名的、多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③。在这里,这块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玉,五色花纹缠护的“玉”把宝玉、宝钗、黛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勾画出了许多典型而生动的细节,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将情节的连贯性和阅读性大大提升,并启发着读者无尽的思考与想象。这些细节描写相辅相成,描绘出一部宏大的社会画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独特,情节更加流动感人,环境更加独具神韵,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最终使得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代表之作。

注释:

① 薛瑞生.笔花生彩墨生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② 曹雪芹.红楼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③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④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 蒋勋.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M].上海三联书店,2011

[2] (清)曹雪芹著,(清)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1-4卷)[M].作家出版社,2010年5月. [3] 张义春.红学那些人[M].东方出版社,2010

[4]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典藏全四部)[M].东方出版社,2005 [5] 王志武.红楼梦人物冲突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3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