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中的园林

更新时间:2024-05-06 15: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红楼梦》中的园林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是个文学家,又是个“服装设计师”,其实也是一个“建筑师”, 曹雪芹花

费了大量笔墨塑造的纸上园林——大观园,数百年来一直是红学家和建筑学家研究的对象。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范,体现着中国的统园林艺术的特征,是中国园林的集大成之作。

作为一个“建筑师”,曹雪芹必须先于立意处有丘壑,否则会成为败笔。大观园便有它高超的立意构思艺术。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中,“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城垣楼阁,直接入东府后花园中。宁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会芳园本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段活水, 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充分体现了文人哲匠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利用原有建筑,节省下许多才力,立意处已显不落俗套。惟其如此才是大观园,才能体现出曹雪芹高人一筹的先进思想。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所谓“体宜因制”,也就是造景要因地制宜,向往自然,追求天趣。《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这种借景,点景,添景,最大限度内利用原有景观的办法,的确比刻意雕凿要好的多。

在造园因素中,山与水当居首位。山是园林的骨架,水则是园林的血脉与灵魂。园林中的山有土山和石山两类。大山用土,小山用石。曹雪芹在营造大观园中的山景石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特点。园中的大山有大主山、小主山和小山坡。石山就更多了,而且每一处石山的安排都是用心良苦。比如第十七回写大观园建成之后,贾政率众人与宝玉对额,打开大门,迎面便是“一带叠嶂”,“白石峻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众人出亭过池,一面走一面听贾政说话,“倏尔青山斜阻”。步入蘅芜苑,“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行至沁芳涧,“或清堂茅舍,或堆石为垣……”可见,大观园既利用了自然山体,

- 1 -

也匠心独运地堆叠了众多巧夺天工的山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园林中的河流一般较曲折婉转让人觉得源远流长。大观园的理水原则完全遵循了园林传统。从园子的东北角引进河水,形成沁芳河,弯弯曲曲地绕园一圈后,从东南角流出园外。第十七回写贾政等人“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可见洞后水面之大。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甚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大观园中的水不仅清、静、活而且被垂柳相衬,被桃杏相依,只见落花在上,不见尘土一粒。

大观园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建筑的特征,而且也寄托了曹雪芹的思想感情,大观园的女儿们鄙薄功名利禄,远离官场,有着悠然自在的生活,《红楼梦》的山水园林美,与它的青春美、智慧美、心灵美、人性美、艺术美、人文美柔和、交融在一起。也正可谓堪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4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