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9-23 21:49: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荆门市东宝中学 彭梅林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动力学的基石,首先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通过惯性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中认识物理规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品质。 (3)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 (5)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看图片,提出问题:①冰壶为什么能在冰面上保持较长时间运动?②亚洲飞人柯受良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为了弄清原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投影显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关于运动的原因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了大量的生活现象。比如: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所以指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果真是这样吗?时光飞逝,转眼过了近200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貌似正确的结论。请想: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真的不受力吗?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我们知道: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

目的: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

让小球从同一高度的斜轨道滑下,它会冲上对接斜斜轨道 实验一:改变斜面的摩擦,观察小球的运动

小球在铺有棉布的斜轨上滚动,标志出球滚上另一斜轨的高度;取去棉布,观察球滚上另一斜轨的高度并标记。

推论一:若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相同高度 实验二:改变斜面的倾角,观察小球的运动

减小另一斜轨的倾角,观察并记录球停下的位置;将另一斜轨变为水平,观察球的运动轨迹 推论二: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在水平轨道上永远运动下去. 实验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2、伽利略的结论

这种实验,早在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就已经做了(播放伽利略的实验和结论)伽利略实验结论:如果没有阻力,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就是

理想实验:实验加推理。爱因斯坦对伽利略最具代表性的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笛卡尔的补充

和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即运动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笛卡尔为发展动力学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牛顿的总结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1687年,在牛顿出版的一本书《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叫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曾谈到自己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的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是牛顿的谦虚,也是事实,激励学生学习前辈的精神,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自然界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但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现象大量存在,或者物体受阻力很小,运动接近于匀速直线运动,如前面冰壶运动能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视频播放:气垫导轨上滑块的运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内容的后半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定律内容的前半句: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一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1、理解惯性[演示实验]

①突然拉动小车,车上面玩具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会向后倾倒;突然止住运动的小车,车上的玩具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倾倒。

②请学生演示溜溜球运动,思考转动的球为什么会从最低点回到手中?转动的球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惯性。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的受力情况无关。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最后应用两个思考题实例分析

题目:(1)飞机投弹问题,炸弹离开水平飞行的飞机后的运动,意在说明炸弹的运动为以后所学的平抛运动。

(2)竖直上升的热气球上落下一物体,物体的运动分析,意在说明物体的运动为以后所学的竖直上抛运动。 2、惯性与质量

学生举例说明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小游戏:请学生吹差不多大的铁球和白球。得出结论: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视频播放:质量大的车和质量小的车启动和停止,说明质量与惯性的关系。 三、教学小结

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四、布置作业

1.读史使人明智,这段研究史,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能超越伽利略?

2.请细心观察生活并把遇到的惯性现象记录下来

3.以惯性、惯性应用等关键词,上网或图书馆搜索相应资料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怎样尽可能培养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5zd.html

Top